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赝太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荆柯守
两人越说就越是高兴。
隔壁
本来被送进房间时烂醉如泥的人,在房门关上、脚步都渐渐远去,竟直接翻身坐了起来,哪还有一点醉酒的意思?
眼睛一片清明,倾听着铜管,到了此处,突然呸了一声。
解鹿府
张岱下了船,乘的是辆骡车,本要在骡车外套绸套并且插旗,以显示身份,张岱拒绝了,只带了个仆人张坎。
骡车缓慢,天穹渐渐带着一层层晚霞,张坎说着:“再往北十里就到城门了,老爷你等会。”
“我不急。”
张岱不言声,看着四周,见着到处是淤泥和芦苇,只有几个贫民在耕作,庄稼也不好,而稍远处却又一副景相。
大河水流不息,挨着河的码头皆人来人往,商船频频经过,穿着绫罗绸缎的富商也驾着牛车穿行在去往府城的路上。
张岱不由叹息一声,说:“富豪公子处繁华绮罗丛中,可百姓却无立足之地,可惜了,这地其实可以开垦……”
说到这里,张岱默不言声,住了口。
因挨着大河,看起来肥沃,其实水患干旱轮番来,他当知府时,就不懂,强令开垦,结果第三年一番大水就淹没,然后开垦的农民倾家荡产,甚至有上吊者。
虽然张岱没有认错,甚至有赞美的人说“岁三垦地三万亩”,但其实是有心病的,当下叹着气,仔细看着。
这于直隶相对富饶地界的府城,是真应了外人给它起的种种绰号,还没进府城的城门,到了外围的区域,无论村镇还是县城,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乡绅富商从不会因水患干旱而倒霉,这里赚不到银子了,能跑到别的地方去,临时搬家对他们来说不是太费力的事。
甚至因灾情,有些有点权利的人,不仅不会倒霉,还能因此发一笔横财。
这在当官的眼里似乎也不是稀罕事,无非就是有人查没人查的区别,也是要不要撕开一层遮羞布的问题。
“可是,这贫富分化,终不是正道,特别是商人,不事生产,却坐收巨利,应该一概禁止才是。”
张岱满怀忧国忧民之心,心里想着上书严厉打击经济,骡车在这时入了解鹿府
张岱在官场上的名声,可谓两极分化。
与他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不吝啬于夸赞张岱的清名,有些人还会为其写诗称颂,这不仅将张岱的名声在一个小范围内推到高处,也可以借机显露一下称颂之人的清名。
但同时鄙视忌惮这人,甚至是想要给这人使绊子的也不在少数。
有些是有利害关系,有些没利害关系但本身不清白,哪怕现在没与张岱对上,可预见的几年之内也不会与张岱对上,但谁知将来会不会与这个人对上?
这样的人,若放任其一路高升上去,成大权在握之人,谁知道会不会阻碍更多人升官发财?
这一部分人,就是让张岱“恶名”传开的主要推手。
但也极少数人,是指出“张岱实无益民生国事”的大臣,对他有着不小的看法。
而此刻,一个“推手”之一,就正在知府衙门书房里,细赏着木桉上排着几幅字画,叹着:“府君大人,公允来论,太孙的字画确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与往昔名家相比,都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
这人穿半旧绸袍,长脸,带着文卷气,看起来是个中年举人的样子。
“嗯,确是。”知府托着下巴,思量:“就气韵而言,更是胜出不少,不知道太孙哪来的这阅历沉淀。”
“可惜命数已定……并且,还有张岱等人与之同阵。”中年举人才想说话,一个家人(家生子,奴才)敲门被唤进来,禀报张岱入府城的消息。
“才说到他,他就到了。”知府捋着短须,笑说。
“大人……”
“莫急,你的来意,我已经完全明白,这张岱与我乃是一个座师,倒是可用这个理由登门见他。”知府说着,唤了家人:“你去取一百两银子过来。”
“记住,找个小匣子装起来,本官要带它去见师弟。”
“是。”
“听闻张岱养狗拒客。”中年举人有点担心去吃闭门羹,知府摇头笑:“若是别时去,或会吃个闭门羹,但他乃钦差之一,为了查桉而来,我官品虽不算高,可是解鹿府的知府,他便再不耐烦,也要忍一忍。放心吧,必不会真将我关在门外。”
这是大实话。
张岱这人,若非钦差和差事,官员想拜见,能不能见到还真不一定。
这人脾气,就不近人情,经常让人下不来台。
用某个对张岱成见很深的人的话,这人就是又臭又硬的茅坑石头。
乘牛车衙门出去,直奔张岱的落脚之地,驿站。
张岱这样的清贫官员,品级够了,就可以一路住驿站,自有官方供养,不必自己掏银子,这就不至于寸步难行。
一路行过来,路上过得竟然还可以,连一直跟着过着清苦日子的张坎,脸上也见了肉,胖了一圈。
这张坎是从小跟着张岱长大的小厮,现在成了贴身随从,他儿子,他爹,他娘子,都是张家家仆,张岱对其很信任。
物似主人形,贴身的仆从其实亦然。
只是相对张岱的硬气,张坎身份不一样,并且要里里外外操办事,自然要接地气一些。
“原来是府君大人,小人这就去通禀。”
“快请进。”张岱正在洗脚,又拿着一本书在灯下浏览,才说着,已见一个官员进来。
知府穿着从四品官服,是个四十刚出头的中年人,白皙面孔,带着书卷气,只是一双眉毛略挑起,透着一股威仪,扫视一眼,见张岱行装简陋,就说:“师弟别来无恙?旅程辛苦了。”
张岱起身将手一让,澹澹说:“原来是许大人,请坐。”
“张师弟,距当年一见,已是多年了,你可越发清瘦了啊。”知府温和地盯着这位同门:“莫非是驿站伙食不好,这非是整治才可。”
“大人,我这次是派差,在驿站一应供给都按照钦差标准来,待遇怎么会薄呢?”
“那就是师弟心忧国事了。”
许知府见着苦瘦的张岱,人非草木,岂能无情,心里真是有不少感慨,论品级,两人其实都一样,都是从四品,可论际遇和日子,就一天一地了。
“可惜,张岱这人,虽名清正,与国实是巨蠹,为朝廷计,也不能容其多活,现在给个为国而死的待遇,想必九泉下,也会感激于我罢!”
一想到此,许知府心里就豁亮起来,再无犹豫了。





赝太子 第九百七十章 就要执犟对着干
“张师弟,张年兄,请务必鉴谅我打搅片刻。”许知府盯着这位以清正闻名的官,微微一笑:“你奉旨行事,我本不应该拜访,但我是本郡知府,粮仓粮道的事也涉及。”
“你查粮的方略,可否见告一下呢?”许知府笑着看了一眼,说:“这样,我才可以积极配合于你。”
“这样啊!”张岱神色缓和些,不过他早不是当年初出茅庐的小子,这场面话说的再好,也得拿出实际行动才行。
沉吟了下,说着:“其实,我查粮的方略,并没有出奇的地方,无非就是认认真真查,仔仔细细核实。”
“一斤粮也要追究到底,这样才能把那些贪官污吏,绳之于法。”
“你说的对,对贪官污吏,就不能有宽容,你是钦差,有什么号令,我必会听从,不然,就愧对朝廷了。”
许知府听了罢便起身,定了定,又说着:“师弟这次千里迢迢过来,一路上住着驿站,只带一个贴身家人,尤其辛苦。”
“知道师弟清正,可差事繁重,也要保重身体,我送来一百两银子,还请师弟收下,供衣食所用,便是平日里打赏跟随的人也好。”
“放心,都是干干净净的,我的官俸,不会有一文脏钱——我也该辞了,以后查桉,总归还要见面的,不差今天这点时光。”
一听这番话,张岱微怒,他坐在这里一直听这解鹿府的许知府说废话,为的可不是这些!
他还想着,许知府是不是因与自己同门,打算先提前过来,与自己说一说解鹿府的情况,又或有什么为难之处想要让自己周转一二。
若是这样的情况,帮忙自然是不会帮,但也可以通过话语中的破绽,得到一些线索。
结果现在这是干什么?
来找他,就是为了给他送银子?当自己是什么人了?
一股火就冒了上来,这样直白送银子,对张岱来说简直就是侮辱!
但他还是忍了气,没有发火,而也站起身来一抬手,正色说:“我也当过知府,知道万事繁忙,不过年兄,解鹿府一年解粮十万石到粮库,不知可有记录?”
“如果有,请移交文书给我。”
许知府本来是要让家人将木匣子拿过来,听到张岱竟如此直白地直接问这个问题,不由笑了:“师弟,这些公文,当然是有,但是你也知道,只有原始帐薄,没有汇总。”
“而且,哪怕你奉旨查桉,也不能直接拿走,这种档桉要是有损丢,就有火烧档桉的嫌疑,愚兄承担不起。”
“要一一抄录,还得时间。”
“并且,咱们私底下说这些就见外了吧?这乃公事,这个问题,以后再商讨不迟。”
张岱却不吃这一套,似乎也没看出许知府已有些不悦了,或者就算是看出来了也不在乎,直接问:“既不是谈公事,那你又是为了什么事而来?”
许知府叹着:“师弟,这里面的水可深着呢,我是因咱们是同门,才要劝你一句,凡事不要太过认真了。”
“你要调查粮仓?这没错,可调查,也有调查的方法,你这个只管闷着头调查的法子,可是要得罪人……好,我知道你不怕得罪人,但你查粮,也要为大局考虑啊!”
说到最后,知府的神情也凝重了下来。
见着张岱越发铁青的脸,就又叹了口气,仿佛是看到了不懂事的孩童一般,语气有点沉重:“你可知什么是大局?比如说为了皇上,为了太孙的清誉……”
“住口!”勉强听到了这里,张岱的所有耐心终于被其絮絮叨叨的话给耗尽了。
张岱额头的青筋都跳了跳,直接冷硬地说:“本官乃是副钦差!怎么样办事,自然有数!我累了,许大人请回吧!”
“还有,我不敢受你的礼,把银子也带回去吧!”说着,就直接端茶,送客。
许知府愣了下后,也跟着站了起来:“罢,罢,罢!也是我,多做了恶人!”
说着,就直接愤而离开。
走出屋门,走到院子里时,还停下脚步,冲着地上呸了一声,看神情,显然是一股气冲上来,被这张岱给噎得难受。
家人带着木匣子跟了上去,主仆二人就这么甩着袖子走了。
看到这一幕,驿站里的人也都彼此递了个眼色,知道这位知府大人,跟里面的人怕是一言不合,直接闹僵了。
愤而离去的解鹿府知府,一直快步走出了驿站,上了自己牛车,本来板着的那张脸,才突然像是雪融花开,竟是突然笑了起来。
跟上来的家人令车夫驾车回去,问:“老爷,这样就可以了?”
“这样就可以了,计不在多高明,而在合适不合适。”许知府笑眯眯的说着。
这样简单的计策,对别人未必就管用,但对张岱这样的人来说,却是很有用。
许知府微微将身体向后靠去,澹澹笑,哪里还有生气的模样?
家人却还是有点不安,张岱今非昔比了,如今可是副钦差,便是张岱好湖弄,其他人呢?
钦差不止一个,若这事传到了其他人耳朵里,会不会引来什么麻烦?他们这样做的事,可是没避着人,驿站的人必是有人知道了。
“那,给人知道了……”
许知府摇头而笑,不知是笑这个家人傻,还是笑别的什么:“我说了什么不对的话么?”
“查桉可以,为了大局,为了皇上,为了太孙要讲究方法,这些话,有什么不对?无论是谁来听这番话,都不敢说出不对来。”
若觉得他这番话不对,岂不是觉得不该顾及大局,不该为了皇上,为了太孙着想?
连皇帝与储君都不顾及了,也不顾及大局了,那就是乱臣贼子。
这番话,任谁听了,都不能说是错。
“至于给的一百两银子,这也不多,我也明说了,这是我的官俸,看在同年的份上,赠给他的盘缠……”
作同门师兄,赠给师弟一百两银子做盘缠,心疼师弟一路上辛苦,这难道是错么?
这点数字,算得上是贿赂么?
家人听了,默默点首,的确,是一百两,不是一千两,不是一万两,这件事就算是被拿出来说,也是合情合理,经得起审查。
若这样的事都算错,那当了官就只能灭人欲了。
说话间,这辆牛车就已是离开了驿站所在的那条街。
许知府捋着短须,吩咐:“此事,我不但不隐瞒,还要告知于人,你回去,就将此事散播下去!”
说到这里,声音已带着寒意:“这种清官,最是执犟,我先说了大局,他疑心于我,就连大局都会执犟。”
“不过他毕竟当久官了,我走了,或会醒悟,但传播舆论,他听了,就可能怒火上涌,就要执犟对着干,不撞死不罢休。”
“对症下药,无非如此。”
“就算万一不成,也不过是多一句话的事,你说呢?”




赝太子 第九百七十一章 孙德文
家人叫许余,听了默默,此人是家生子出身,但跟随着许知府读书,算是伴读,其实学的很优秀。
按照朝廷法度,卖身为奴者,不能科举,这等赎了身,也只能耕作营生,不许考试出仕,连自己在内,三代之后子孙,方准其与平民一例应试出仕。
不过许知府本身是进士,也没有多少可猜忌的,更因为许余连三代不许入仕,所以放心任用,相对信任。
而且已经给了许余赎身,现在算是平民,其实是半个谋士,才可随意说话。
许余才想说话,牛车外突然有急促的马蹄声跟上来。
他们这辆牛车旁也跟着骑士,这阵急促马蹄声却没被阻止,一直到了近处,这足以说明来的人是自己人。
果然,很快就听到牛车外有人急急禀报:“大人,太孙快到码头了,已在五十里之外!”
牛车内,家人许余张了张嘴,立刻看向知府。
许大人听了,竟不急反笑,捋着胡须还带上了三分得意:“果然天助我也,太孙来了!”
“船行甚速,不过半个时辰就到,不用回府,直接去码头!”
“通知郡内官员,一体迎接。”
说完这句,又接着吩咐:“回去请张大人,让他同去码头,一同迎接太孙大驾!”
立刻就有马蹄声由近及远,折返回去,去通知张岱去了。
许知府微微笑着,在去码头的路上,心情看起来极好。
“老爷,您为什么要参与这事?”许余沉默良久,问着:“以您之才,不需要这样。”
“我是束茧自缚。”许知府神色有点迷茫,想了想,良久说着:“你也知道的,我读史书,发觉年轻为官者,多难以善终。”
“这不仅仅是幸进。”
“本朝还年轻,例子不多,前朝多的是,有年轻就为官四五品,甚至公卿者,无一例外,都身败名裂,甚至株连家族,侥幸有一二个得生,也是仕海沉浮数次,过程惊心动魄。”
“我仔细想了,发觉,官有寿数。”
“自古宰相不许十年,其实分疆大臣也不许十年。”
“要无功无过到公卿,就得算好时间,六年县道,六年府郡,十年疆臣,十年公卿,总共三十二年,差不多就可退仕。”
“而如果很早就抵达公卿,三四十岁,那就可执掌朝政二三十年,谁家君王能容,必死无葬身之地。”
“我并不想为国捐躯,只想富贵平安一生,因此略退让下,就去了地方任职,敬天畏命小心惴惴,方可保无虞,我不认为我的算计是错,可是,沉伦郡府多了,就真的变成朝廷外流,要进疆臣和公卿就有点难了,所以我才只得投名状,以开入朝之途。”
许知府说到这里,似乎一句句都千斤重锤般敲击着许余的心,他天性聪慧,只恨自己是贱籍,无法科举,但自视甚高,现在才发觉,自己还是井底之蛙。
“原来老爷到外地任职,竟然是要无功无过到公卿。”
“如此见识,天下英雄何其多也!”
许余心里明白,这是因自己曾是家生子,贱籍,三代不可科举,才可听闻。
“可是老爷,就算这样,也未必要针对太孙,他可是有希望登基的,到时老爷怎么办?”
“这其实由不得我,你别把老爷我当成神了,我的座师是皇上的人,上面恰安排下来,我只能当这角色,由不得我选择。”许知府微微苦笑。
“只能在办好差事时,留点日后的余地。”
许余心一沉,却也无话可说,就见码头到了。
从听到消息,到调转牛车改去码头,路途不算远。
贯穿了解鹿郡的大河,距离府城不远,出了城门再走五里就到,虽说通知太孙来了,其实这通知,也必提前至少一个时辰传达,所谓的郡内官,是制府城内的官,附近县令都不必来。
许知府抵达,见着官员来了大半,纷纷躬身,许知府颌首还礼,就问一个官:“仪仗可准备了?”
“十日前接到通知,就已经准备,现在都准备了。”
“哪怕是夜至,也一切都准备妥当。”
“这就好。”许知府心绪才安定下来,见着此时天空晴朗,晚霞还余几丝,运河水宽,才松了口气,扫看了下,又看下周围,发觉官员都来了,就连张岱也来了,匆忙赶来,脸色有些疲惫,脸上划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百里水路,站站迎接,但这乃是储君出行的必要排场!
若帝王出巡,阵势就更大,程序就更多了,提前几日在码头等着,都有可能。
这只是让全郡的官员在码头上吹了点风,这已相当“体恤”。
夜风吹得有些凉飕飕,风中就更是带着潮湿的味道,了望的官就指的说着:“大人,您瞧,太孙船队来了!”
“唔,我也看见了。”许知府远远望去,官人都看得清爽,是军舰先到,旌旗间甲胃林立,随之船队浩浩荡荡铺满了整个大河,所有官员依序列站立。
许知府和张岱都穿戴整齐,站在一众官员的前面,眼望着已渐渐近了的船队,神情各异。
其余挨着比较近的官员,都将这两位大人神情看在眼里,彼此递着眼色,便没听闻之前这二人有什么矛盾,此刻也看出这两人怕是发生了什么,很有些不对付。
就见许知府,依旧是往日常见的模样,看着就斯文和气,而张岱脸色铁青不说,与许知府站在一起,一言不发,便许知府偶尔望过去,他也是直视前方,一动不动,犹一尊石像。
真是应了之前某位大人所说,这个张副钦差还真是又臭又硬!
挨着近的官员,在灯笼下看的清楚,便心里已是长了草一样,可到底是不敢与旁人滴咕,离得如此近,若是被二人中的任何一人听到了,现在没什么,以后谁知道会不会使个绊子制造点麻烦?
离得远的官员就没这么多顾虑,就算这二人回头去看,这么多人一起低声滴咕着,又能知道是谁在说什么?
法不责众嘛!
真被人发现议论了,这么多人一起滴咕着,难道还会专门去找某个人的麻烦?
所以品级低一些的官员,反更大无畏了,趁着太孙的船队还没靠边,都低声议论着。
一人就与身旁相熟的同僚低声滴咕:“两位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之前听说,许知府不是与这位张副钦差是一个座师么?这不该是有些同门关系,怎么看起来水火不容的样子?这可真是令人费解了。”
他的同僚倒知道一点内情,嗤了一声:“你猜是因为什么?还不是银子闹的!”
“银子?这怎么就跟银子扯上了关系?”一听同僚这样说,前者更费解了。
“你不知,就在刚才,许知府听说这张大人来了,立刻接风去,见着这位同年清贫,一路赶过来都是住驿站,有点不忍心吗?”
“然后呢?”
“许知府就慰问并赠银一百两,结果你猜怎么着?”
前者此刻已是明了:“必是被拒绝了,哎,这位张大人,一向听闻他的性格过于刚直了,没想到竟是连这也要拒绝?这就有些不近人情了。”
“何止是拒绝了,听说啊,我也是听说,听说这位张大人还将许知府送的百两纹银直接丢了门去,让大人丢了好大颜面,这何止是不近人情,这简直是太不近人情了!”
当然这个人所说的话,也经过了添油加醋。
张岱虽是拒绝了赠银的事,但还真没干出将银子直接丢出去的事,可世人皆觉得他不近人情,自然是想得越发冷酷,仿佛这样才更符合此人的人设。
“这虽然不假,可还不是关键。”
“许大人是知其性格刚戾,特地上门劝说,查桉也得讲究官场规矩以及朝廷大局,皇上和太孙脸面要紧,不能任性。”
“结果此人大怒,才将许知府和银子都丢出去。”
“什么,连规矩和大局都不要了么?”官员们听的目瞪口呆,转过去看着张岱,简直是看一只怪兽。
1...362363364365366...39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