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表哥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北冥老鱼
倭女并没有咱们大宋女子的贞操观念,她们怀了宋人的孩子后,非但不会受到歧视,反而更容易嫁人,生下来的孩子就被她们的丈夫当成自己的孩子养,反正孩子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世,而且倭国人太过矮小,咱们宋人身材高大,生下的孩子也更高大俊美,这可比他们自己的孩子强多了。李璋这时再次笑道。
第三百零四章 韩琦上榜
韩琦身为一个传统的读书人,对借种这种事还是有些无法理解,不过他也总算是明白了倭人的打算,原来是想借大宋的种改良他们的人种,难怪要对国子监和举子们免费,毕竟在世俗的眼光看来,这两都是人中龙凤,日后前途不可限量,他们的种自然比一般人强多了。
天下之大,真是无奇不有!韩琦这时也不由得感叹一句,不过随即就拍案而起道,不行,我大宋士子的骨血怎可轻易予人,这件事我一定要告诉大家,免得有人中了倭人的美人计!
韩琦说完向李璋一拱手,当即转身就走,李璋则是哈哈一笑并没有阻拦,虽说这是你情我愿的事,但韩琦身为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有这样的责任感也不奇怪,这说明他身上的少年血还没有冷却。
第二天一早,李璋就让人把那个吓人的倭人送了回去,顺便也打听了一下倭国使团事,结果不打听不知道,一打听吓了一跳,原来这次倭国使团的规模可相当大,除了使团的正式成员外,还有一批倭国的商人来到大宋,他们带着各种货物女子,比如那个在国子监对面借种的,就是其中一个倭国商人搞的。
不过借种这出闹剧仅仅持续了不到三天,就因为韩琦联合了一帮士子向开封府告状,说这帮倭国人有伤风化,于是就被开封府的人给赶走了,至于他们是否借到了种,这可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除了这些之外,李璋还打听到这次倭国使团来到京城后,除了这此商人四处活动外,使团也同样给大宋的一些重要大臣送礼,比如他收到的那些,不过这帮倭人送礼也不知道遮掩,都是明目张胆的送过去,再加上倭女实在太吓人了,所以很多人都退了回去。
对于倭国这种反常的举动,李璋也十分好奇,因为他曾经打听过,以前倭国因为需要跨海而来,所以使团的人一般不多,而且来之后也表现的很低调,但这次却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而且还如此活跃,实在有些不正常。
表哥,你要打听的事情我打听清楚了。这天李璋来到景福殿,结果赵祯一见到他就立刻兴奋的道。
打听到什么了?李璋看到赵祯兴奋的模样也不由得一愣道。
你上次不是让我打听倭国使团的消息吗,我已经打听到了!赵祯这时颇为兴奋的道,他手中虽然没有权力,但毕竟年纪渐长,在大臣们的请求下,刘娥也不得不让赵祯参与一些政务,所以许多机密的事情他都能接触到。
太好了,这次倭国使团有些不寻常,你都打听到了什么消息?李璋这时也急忙追问道,这几天他也一直考虑着倭国使团的事,只是他与倭国使团没什么接触,所以也找不到打听消息的途径。
嘿嘿,打听到不少消息,其实倭国人这次来咱们大宋,是有求于咱们。只见赵祯这时得意的一笑道。
有求于我们?什么意思?李璋听到赵祯的话也露出不解的表情问道。
这件事说来话长,事情的起因很复杂,一来是倭国的老关白年纪大了,所以把位子传给了他的儿子,而这位新关白与他的父亲不一样,他不想再像以前那样不与外界交流,所以才大力向国外派出使团,甚至还组织了一批商团随同使团一起来。
说到这里时,只见赵祯顿了一下接着又道:除了关白换人外,也有一部分高丽的原因,现在的高丽王名叫王询,算是一个十分有作为的君主,甚至就在七年前,他还曾经打败过契丹入侵的大军,虽然后来他主动向契丹称臣,但也保留了颜面,而且在他的治理下,高丽的实力大涨,虽然高丽与倭国之间没有什么太大的矛盾,但那位新任的关白依然有些不放心。
我明白了,高丽投靠契丹后实力大涨,倭国担心高丽向外扩张,所以才加强与咱们大宋的联系。李璋听到这里也终于点了点头道。
不错,事情就是这样,说起高丽,七年前他们与契丹交战时,还曾经派出使团向咱们大宋求援,只是当时父皇病体严重,大娘娘也不愿意因为高丽与辽国交恶,所以就拒绝了高丽的请求,却没想到后来高丽竟然打败了契丹入侵的军队,而且还主动求和,如此看来那个高丽王倒是个能屈能伸之人。赵祯这时再次开口道。
李璋听到赵祯的话也不由得叹息一声,其实当初契丹入侵高丽时,也正是契丹最为虚弱的时候,因为当时契丹内乱不断,但却还不时对外用兵,可惜偏偏当时大宋也同样虚弱无比,赵恒的天书运动把整个国库都掏空了,否则那时倒是收复燕云的好时机。
明白倭国人的来意,李璋心中的疑惑也终于解开了,对于倭国主动要求加强交流这件事,李璋倒是觉得没什么坏处,虽然他很不喜欢倭国,但必要的交流还是要有的,而且大宋的商品处于强势,只要倭要想买,大宋总能从中得到好处。
表哥,听说倭国使团给你送去了一个倭女,怎么样,倭女与咱们大宋的女子有什么不同?赵祯这时忽然有些猥琐的一笑,然后贼兮兮的向李璋问道。
别胡说,那个倭女我第二天就还回去了,你是没见那个倭女的样子,简直太吓人了,脸上的粉足有三寸厚,而且牙齿还是黑的,你要是喜欢的话,我去找倭国使团再要回来送给你。李璋听到赵祯的话也不由得脸色一黑道,他没想到这个消息都已经传到宫里来了。
嘿嘿,我还是喜欢咱们大宋的女子,而且宫里有规矩,异族女子一般是不能进宫的。赵祯这时却是厚着脸皮一笑道,他自从成亲后,对男女这方面的事也越来越放得开了,一点也不照顾李璋这个单身狗的想法。
倭国使团在大宋一直呆了几个月,等到天气转凉时这才离开京城,而随行的商团也一起离开,走的时候也带走了许多的货物,当然还有不少大肚子的女人,自始至终李璋也没有见过倭人使节,当然他也懒得和对方打交道,现在大宋实力还太弱,倭国也太远了,暂时影响不到那里,辽国和西北才是大宋最该关心的问题。
就在倭国使团离开不久,久违的科举也终于要开始了,韩琦这几个月来一直闭门苦读,哪怕他自信才学过人,但面对这样的大举依然不敢放松。
其实李璋很想让韩琦帮他介绍一下欧阳修,毕竟对这位历史上的八大家之一,他也十分的好奇,但是看到韩琦苦读的样子,他也不忍打搅,而且现在欧阳修肯定也和韩琦一样,在某个地方苦读不见外人,自己这时拜访实在有些唐突。
科举一般在秋天举行,所以又称秋闱,随着天气转冷,也终于到了秋闱的日子,而韩琦这时也终于破关而出,带上准备好的笔墨等物,告别了李璋后进入考场,与韩琦一同进去的还有全国各地赶来的举子,加在一起足有上万人,但真正能考上的却不足百人,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百里挑一。
一连几天,举子们都要在考场中答题,而等到考试结束后,这帮人一个个也都累的不轻,随后就是忐忑不安的等候着放榜的日子,而这也将决定他们的命运,上榜之人一步登天,而落榜之人却是黯然神伤,从少年考到白头的举子也大有人在。
科举其实分为三步,一为乡试,就是从各地挑选出优秀的读书人赴京,这些人称为举子或贡生;第二步就是会试,也就是韩琦他们参加的这场,是由朝廷主持,在京城举行,所有人经过几天的考试后,从中选出优秀者,也就是进士。
不过在会试之后,却还有一场殿试,殿试本来在唐朝就有了,只是并不经常举行,而在宋朝时,有一年科举时,因为落榜的举子不服,于是敲登闻鼓告御状,当时的赵匡胤挑出一些落榜的举子与榜上的举子一同参加殿试,结果许多落榜的举子竟然高中,反而是一些榜上的举子落逃,为此赵匡胤也是大为恼火,于是将殿试定在会试之后,每次科举都要由皇帝亲自把关。
殿试顾名思义,也就是在皇宫中的宫殿中举行的考试,因为当初赵匡胤是在讲武殿举行的殿试,于是后来的殿试也都在讲武举行,现在赵祯的年龄已经足够亲自主持殿试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在会试考过之后,通过会试的举子名单也送到了赵祯这里,而外界还没有公布。
有这么使得的条件,李璋自然也不会放过,于是他也跑到赵祯这里先睹为快,结果很快就在名单上找到了韩琦的名字,这让李璋也是舒了口气,他们火器监也十分缺少人才,这次刚好把韩琦要去。
不过就在李璋想要再找一找有没有欧阳修的名字时,却没想到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但最后却找到另外一个熟悉的名字。
第三百零五章 东华门唱名(上)
包拯,当李璋看到这个名字时,一时间也有些不敢相信,再三确认后终于发现这个包拯就是历史上的那个包拯时,他也不由得露出惊讶的表情,没想到韩琦和包拯竟然是同科的进士。
如果这些举子通过了会试,那会不会在殿试的时候落榜?李璋看着包拯和韩琦的名字,然后向旁边的赵祯询问道。
一般情况下不会,虽然殿试主要是防止有人徇私舞弊,从而让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蒙混过关,但除了当年太祖皇帝那次一下子有十个通过会试的举子,在殿试时落榜外,其它时候殿试其实只是决定进士们的排名,主要就是从中选出状元榜眼探花。赵祯想了想回答道。
李璋听到这里也不由得放下心来,他并没有指出韩琦和包拯的名字,免得影响到赵祯殿试时的判断,不过他这时已经决定,等到殿试过后,一定要把这两人要来,毕竟他们火器监本来就缺人,所以这次无论如何也不能放过他们。
当下李璋回到家中,刚巧遇到正在焦灼不安的韩琦,毕竟等待结果是最为煎熬的时候,哪怕是韩琦这么稳重的人,这时也失去了方寸,而李璋看到他也不由得一笑道:韩兄,你可认识一个名叫包拯的举子?
包拯?曾经见过一面,不过没怎么说过话,李兄你为何问起此人?韩琦听到李璋问起包拯这个个,脑子中也不由得闪过一个神情严肃的年轻人形象,他曾经与包拯在一次聚会时见过一面,只是当时聚会的人很多,大都是第一次见面,只是互通了姓名,如果不是韩琦记忆力惊人,恐怕根本不记得包拯这个人。
没什么,只是在别处听说过此人。李璋并没有说实话,随后又露出十分感兴趣的表情追问道,韩兄你既然见过包拯,那他是不是长的很黑,而且额头上有个月牙形的伤痕?
没有啊,包拯长得挺白净的,李兄你为何如此问?韩琦这时更加奇怪的问道,李璋无缘无故的问起包拯也就罢了,怎么对他的相貌还如此感兴趣?
李璋听到这里也不由得露出失望的表情,看来后世的电视剧果然是不能相信的,当然还有民间的传说,不过让李璋也有些遗憾,毕竟他从小到大,一直以为包拯就是电视剧里的那种黑炭头的样子,却没想到人家却是个白面书生。
韩兄你参加殿试的时候,到时别忘了和这位包拯多结交一下,此人日后的前途不可限量!李璋没有回答韩琦的话,而是拍了拍他的肩膀道,说完就转身离开了。
殿试?韩琦听到李璋的话先是一愣,随即就反应过来,当下也是露出狂喜的表情,虽然他对这次科举有不小的把握,但结果没下来前,谁也不敢说有十成的把握考上,可是现在李璋却说他要参加殿试,岂不是说会试这一关他过去了?
如果是别人说这种话,韩琦可能还只是当做别人的恭维,可是李璋却不同,他是天子近臣,平时可以接触到一些别人接触不到的机密,而且算算时间,会试的结果也应该出来了,再加上今天李璋又进了宫,所以他既然敢说出这样的话,肯定是有所依据,甚至可能已经提前看到了进士的名单。
想到上面这些,韩琦几乎兴奋的想要大叫几声,之前的焦灼也一扫而光。其实李璋提前告诉韩琦中进士的事告诉他已经违反了大宋的律法,如果让人知道的话,他和韩琦都得倒霉,不过他相信韩琦是个聪明人,哪怕是把这件事烂到肚子里他也绝不会乱说。
几天之后,终于到了放榜的日子了,大宋的放榜与其它朝代不同,除了要贴出榜单外,还要由放榜的官员一个个的叫出进士的名字,而放榜的地点就在皇城东边的东华门,这里离国子监也很近,所谓东华门唱名就来源于此。
京城有句谚语叫东华门唱名者方为好男儿,虽然这句话太过偏颇,但也表明了大宋对科举的重视,对于绝大部分百姓来说,东华门唱名都是他们人生中的最高理想,哪怕是不识字的人,也会在梦中幻想一下自己也能东华门唱名时的景象。
李璋这天刚巧无事,而且他对包拯也十分感兴趣,于是就换上便服和韩琦一起乘着马车去了东华门,说起来这也是李璋第一次参加东华门唱名,以前他只听说放榜时十分热闹,甚至可以与上元节并称为京城的两大盛会,只是以前他对科举不感兴趣,也从来没关注过这方面的情况。
当李璋的马车来到高头街,也就是皇城东侧城墙紧挨着的这条大街时,却发现马车根本走不动,这条宽达上百步的大街竟然被堵的严严实实,无奈之下李璋与韩琦只能下车,然后挤开行人步行,这时李璋也暗自后悔,早知道就应该把野狗叫来,他的力气大,开路最适合不过了,可惜他这段时间早出晚归的,也不知道在干什么?
稚圭兄,这边!就在李璋他们向前走了不远,忽然只听有人高叫韩琦的名字,两人闻声望去,结果发现路边站着一群人,看他们身着襦衫的样子,应该都是今年参加科举的士子。
永叔兄,你们也在这里,怎么不往前走了?韩琦看到对方为首的一人也立刻笑道,而李璋听到永叔这个称呼时,也立刻打量起对方,因为他知道永叔正是欧阳修的字。
只见欧阳修与韩琦年纪相仿,长身玉立潇洒不凡,据说欧阳修年轻时是个风流不羁的人物,今日一见果然如此,不过很可惜的是,李璋之前在进士榜单上并没有见到欧阳修的名字,不出意外应该是落榜了。
别提了,这么多人全都堵在路上,我们挤了半天也没挤过去。只见欧阳修这时也叹了口气道,随即就看到韩琦身边的李璋,当下也不由得问道,这位是
第三百零六章 东华门唱名(下)
在下李狸,见过永叔兄!没等韩琦介绍,李璋就抢先上前行礼道,他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所以就用了一个假名字,这个狸字自然是从狸儿那里借用来的。
韩琦听到李璋隐瞒了身份,当下也立刻了然的一笑上前道:永叔啊,李兄是我当年在京城结识的好友,今天也是陪我来来看榜的。
欧阳修听到李璋是韩琦的朋友,当下也笑着一拱手道:原来是李兄,听口音李兄应该是京城人士,你可知这附近有没有什么小路能绕到东华门,咱们在这里恐怕挤不过去啊?
恐怕让永叔兄失望了,国子监这边我很少人,所以对这里的路并不熟,而且就算是绕过了这一段,东华门那边的人恐怕会更多,到时可能还是挤不过去。李璋这时也无奈的一笑道,这里离东华门还有一里地呢,但却已经走不到了,路上全都是被堵死的车辆,行人只能在缝隙中穿行,而街道两侧则是摆满了各种摊贩,更是走不过去。
这可就麻烦了,放榜时叫到我的名字,我却无法亲至,岂不是一大遗憾?欧阳修听到李璋的话也不由得露出苦恼的表情道,不过他的话却差点让李璋笑出声来,这位醉翁还真是自恋,竟然这还没放榜呢,就已经认为榜上肯定有自己的名字,可惜这次却要让他失望了。
也不是没有办法,你们等下,我去叫几个人来!李璋这时却再次笑道,说完他挤过人群,来到路边的一个茶棚里,里面坐着几个身材高大,但却流里流气的青年人,这些人一看就知道是东京城的泼皮无赖。
五十文,送我们到东华门前!李璋看了一眼茶棚里的泼皮直接道。
只到李璋的话,为首的那个泼皮却是斜了李璋一眼道:一百文,否则这条街上没人敢接你们的活!
李璋听到这里却是气急而笑,这个泼皮明显是坐地涨价,一百文是什么概念,一般人最少得忙上半个月才能挣到这么多钱,自己刚才开五十文已经是高价了,但这个泼皮估计是以为李璋也是急着去东华门看榜的举子,所以才敢这么肆无忌惮的要价,反正东京城这么大,他们也不怕对方发达后报复。
回味斋的豁子知道吗,要不要我叫他来认认人?李璋这时横了对方一眼,然后报出了豁子的名号道,豁子常年在市井上混,而且他生性好勇斗狠,手里又不差钱,再加上又有李璋这个大靠山,所以豁子在东京城的黑白两道都颇为吃的开。
果然,一听李璋报出豁子的名号,这个泼皮头立刻变了脸色,豁子少了一颗门牙,于是镶嵌了一颗金门,认识的他的人都称他为金大牙,只有少数几个人才敢当成叫豁子这个名号,所以这个泼皮头对李璋也不敢小看,更何况李璋本身的气度不凡,衣着也十分华贵,很可能是官宦人家的子弟。
想到这里,泼皮头也立刻露出一副笑容道:原来您是金哥的朋友,在下有眼不识泰山,冲撞了公子,我这就派人送您过去,至于钱就不必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