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表哥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北冥老鱼
泼皮头说着挑了两个最强壮的手下,让他们帮李璋开路,不过李璋这时却还是摸出一张五十文的钱钞放在桌子上道:钱拿着,我这个人最喜欢规矩!
本来当初钱行刚开业时,只发行了五百文一贯和十贯三种面值的钞票,这主要是因为钱行刚开始是面向商人的,所以数额都比较大,现在钱行越来越深入人心,普通人也开始在生活中使用钱钞,只是最小的五百文对普通人来说还是太大了,所以钱行又发行了十文五十文和一百文三种钱钞,现在已经在京城流通开来,绝大部分店铺都接受这种钱钞。
哎呦,多谢公子!泼皮头看到李璋这么大方,当下也立刻道谢,然后笑呵呵的把钱收下,而李璋则由两个泼皮开路,很快就来到韩琦他们面前,然后让他们跟在泼皮后面,这两个泼皮身强体壮,很轻易的就挤开前面的人群,使得李璋他们终于可以继续前行。
花了足足有小半个时辰,李璋他们最后终于来到了东华门前,相比之前的拥挤,这里却显得颇为宽畅,因为整个东华门前已经被禁军清场,东华门正对着的一片空地只允许今年参加科举的举子进入,其它人只能守在外面,这也是这条路被堵死的主要原因,毕竟周围全都是看热闹的人群,如此一来别说车了,连人都过不来。
韩琦和欧阳修他们都有各自的文书,李璋本来还以为自己进不去,却没想到禁军查看身份时很松,看到韩琦他们这么一群十几个士子一起过来,于是也只看了前面两个,后面的就让他们进去了,而李璋也得以蒙混过关。
进到里面后,周围全都是一个个或紧张或兴奋的举子,李璋之前见到的韩琦和欧阳修等人都十分年轻,但是来到这里才发现,这些举子中有过半都是头发斑白,有些甚至连背都驼了,大宋规定官员年过七十必须致仕,也就是退休,这些老举子们就算是考中了进士,恐怕也做不了几年官了。
李璋他们又等了大概半个时辰,终于只见城门上出现一个身穿官服的男子,李璋看着有点眼熟,事实上李璋对朝堂上的官员认识的不多,顶多就是见过几面有点印象,这主要是他平时不怎么上朝,刘娥也特许他不用上朝,反正有什么事他可以直接进宫。
只见城门上的男子面带威严的打量了一遍下面的举子,然后这才清咳一声打开一道皇榜,然后大声喧读起来,开头几句无非就是赞颂一下皇帝赵祯,又夸了几句太后的贤明,这才开始进入正题,宣读起进士名单。
开封府举子何进;应天府举子孙庆随着一个个新科进士的名字被宣读出来,下面也接连不断的爆发出阵阵欢呼,而且每读一个名字,城墙上就出垂下一个条幅,上面写着进士的名字籍贯等信息,这样就算是有重名的也不会混淆。
相州举子韩琦!刚读了七八个名字,韩琦的名字就出现了,虽然韩琦早已经从李璋那里知道了自己肯定在榜上,但这时依然禁不住高呼一声,旁边的欧阳修等人也纷纷向他道贺,只是这些人脸上也露出几分焦灼的神色,毕竟他们还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
就在韩琦之后,李璋很快又听到了包拯的名字,当这个名字出现时,就在他左手边不远处爆发出一阵欢呼,而李璋也闻声望去,果然看到在人群中站着一个神情严肃的青年男子,皮肤非但不黑,反而还十分白皙,长相也颇为英俊,与传说中的包拯形象完全不同。
不过相比别人中进士时的欢呼雀跃,包拯却显得十分克制,倒是他周围的人纷纷高呼着向他道贺,包拯也一一还礼,不过李璋从他微微颤抖的手臂也能看出,他内心并不像表面那么冷静。
就在李璋打量着包拯之时,包拯也有所察觉,毕竟人都有自己的第六感,如果有人一直盯着你,哪怕你背对着对方,有时也能察觉到背后的目光,而包拯这时猛然扭头,当即也看到了正在打量着他的李璋。
李璋这时也一身长衫,而且他相貌俊美,气度也颇为不凡,所以包拯这时也对他抱以善意的一笑,而李璋也轻轻颔首回礼,这算是两人的第一次交集。
进士名单的宣读依然在继续,但已经读了六七十人,每次录用的进士一般都不足百人,就算最多的一次也不过两百余人,那还是太祖时期官员空缺太多,所以才额外增加了录用的人数,而现在官场早就饱和了,所以每次录用的人数也少了许多。
名单已经公布了大半,榜上有名之人满脸欢喜,而剩下的人或是焦灼,或是绝望,或是绝望中带着最后一丝希望,可以说人生百态皆在这些人的脸上,而李璋也终于体会到后世范进中举时那种癫狂了。
其实不要说别了,连后世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在这时也不能免俗,刚开始时,他脸上的表情还颇为轻松,只是当韩琦的名字出现时,他脸上才现出一丝凝重,而当名单过半后,他脸上也慢慢的露出了几分失落,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可是当城门上的官员念出最后一个进士的名字,然后合上皇榜时,欧阳修脸上也终于露出了绝望的神色。
韩琦这时看着欧阳修等落榜之人的神色时,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毕竟现在他无论说什么都有些不对,最后欧阳修倒是十分洒脱,第一个长出了口气道:今年不第,我等也不要气馁,来年再战就是了!
欧阳修的话总算是让周围的人醒悟过来,而韩琦与其它几个中举之人也松了口气,然后又互相勉励了几句,这才准备结伴离开。
不过也就在这时,却忽然只见一群人冲了进来,看到年轻的举子就抢,李璋这时才猛然想起,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榜下捉婿吧,不过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忽然只见一群膀大腰圆的家仆径直向他这边扑了过来。
第三百零七章 吕夷简的试探
下官拜见吕参政!李璋这时也和向那个长须中年男子行了一礼道,这个中年人正是参知政事吕夷简,也就是王曾的副手之一,李璋和他虽然不熟,但也见过几面。
李李都尉?这是怎么回事?这时那个站在吕夷简身边的刘姓中年人还没有反应过来,当下也是满头雾水的道,他只不过是想给自己的女儿寻门亲事,所以才派人去东华门捉婿,可是现在看来,自己捉来的这个女婿好像不是一般人啊?
看来周兄你家的仆人可是有眼不识泰山,竟然把李都尉给捉了回来。吕夷简这时再次调笑了一句,随后这才正式向他介绍道,这位是李璋李都尉,现在掌管着火器监,以前我曾经和周兄你提过的。
听到吕夷简的介绍,周姓中年人这才醒悟过来,对于李璋这位青年才俊,而且又是太后和陛下最亲近的人,他自然听说过,甚至还很想与他结识,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却没想到今天会在这种情况下见面。
李都尉,这位是我的好友刘觉,之前曾在国子监任地教,现在因病在家中休养。吕夷简这时也向李璋介绍了一下刘觉,只见对方这时也向李璋露出一个颇有些尴尬的笑容,毕竟双方的会面实在是太不寻常了。
原来是刘夫子,在下李璋有礼了!李璋这时却显得颇为大方,当下向刘觉行了一礼道,对方曾经在国子监任教,所以他才以夫子相称,以示尊敬。
刘觉看到李璋表现的如此坦然,而且对自己也没有什么怪罪的意思,这让他也大感惭愧,随后也还礼道:这次在下多有冒犯,还望李都尉不要见怪!
刘兄,李都尉虽然年轻,但却是个有度量的人,肯定不会因此而和生气,只是我倒是很好奇,李都尉你是怎么被刘兄家的仆人捉来的?吕夷简说到最后时,也露出十分好奇的表情,毕竟刘府的家人是去捉榜下的举子的,怎么李璋这个现任的官员竟然也被捉了回来?
这件事说来也巧,我有个朋友今年参加了科举,我陪他去看放榜,结果那个朋友高中进士,第一时间被抢走了,我可能是太年轻了,结果也被当成举子,最后被刘夫子的家人捉了过来。李璋说到这里也是双手一摊露出无奈的表情。
哈哈哈~,那只能说明李都尉与刘兄有缘了,听说李都尉还没有婚配,刚好刘兄有一女年芳二七,与李都尉倒是年貌相当。吕夷简听到这里忽然大笑一声,随后竟然给李璋做起媒来,而旁边的刘觉也露出兴奋的表情,李璋的身份可不是那些新科的进士能比的,若是能将女儿嫁给他,那他们刘家日后就不愁没有靠山了。
这恐怕要让吕参政失望了,在下前段时间刚与刘太尉家的幼女订婚,只是因为她要为太尉守孝,所以暂时没有公开。李璋当下笑着回答道,这时他有些庆幸自己已经订婚了,否则这些人只要见到自己就要给自己做媒,吕夷简如此,王曾也如此,以前还要想借口拒绝,现在终于有了一张挡箭牌了。
听到李璋竟然已经订婚了,刘觉也立刻露出失望的表情,不过吕夷简这时的表情却变得有些微妙的道:刘国舅的女儿吗,太后还真是好打算啊!
吕夷简的话一出口,李璋也立刻察觉到他的话中有话,当下也惊讶的看向对方,结果吕夷简这时却对李璋微微一笑,并没有再说下去,这让李璋也有些失望。
李都尉,这件事虽然是个误会,但也是在下错了,刚好现在临近中午,我已经让人准备好了酒宴,就算是为李都尉赔罪了如何?这时刘觉忽然开口邀请道,虽然李璋订婚的消息让他十分失望,但能与李璋结交一下也不错,至少能混个脸熟,方便日后打交道。
李璋听到刘觉的话却有些犹豫,不过这时吕夷简也开口道:李都尉,相逢即是有缘,本官也一向欣赏你的才华,今天既然在刘兄这里相遇,不如就坐下来喝上几杯。
面对吕夷简的邀请,李璋也不好再拒绝,这时也终于点头答应,看到李璋同意,刘觉也立刻高兴的吩咐人下人将准备好的酒菜送上来,本来这是给他未来的女婿准备的,刚好用来给李璋赔礼。
李璋深知眼前这个吕夷简可不简单,出身更是显赫无比,他的祖父就是当年太宗与真宗时期的宰相吕蒙正,父亲也官拜大理寺丞,以他的出身,完全可以靠蒙荫出仕,但他偏偏靠自己的实力考上了进士,而且才识卓越,刚上任几年就有廉能之誉。
不过吕夷简一生中最生李璋印象深刻的,还是在原来的历史上,赵祯的亲生母亲,也就是李璋的姑母李氏去世时,正是吕夷简主动挺身而出,要让李氏身穿皇太后的衣冠下葬,最后赵祯得知自己的身世后,怀疑母亲的死因,于是开棺验尸,发现母亲的尸体保存完好,而且也得到了太后应有的规格,这才平息了他不少的怒气。
当然有不少人说吕夷简之所以坚持让李氏身穿皇太后的衣冠下葬,其实是有自己的私心,为的就是日后向赵祯缴功,不过对于李璋来说,无论吕夷简在历史上的动机如何,都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毕竟当时刘娥权势滔天,他这么做也要冒着极大的风险。
酒宴摆好之后,刘觉也向李璋连连敬酒,不过李璋的酒量不行,所以在喝过三杯后,就提出以茶代酒,反倒是刘觉却是个好酒之人,哪怕李璋喝茶,他也依然敬个不停,最后自己倒是先有了几分醉意。
吕夷简好像也没怎么喝酒,不过他却十分健谈,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街头巷尾的传闻八卦,他都能聊上几句,李璋也是个善谈之人,所以两人倒是聊得十分投机。
这顿酒宴一直喝了将近两个时辰,最后以醉成一团的刘觉被扶下去结束,而李璋这时也起身告辞,不过这时吕夷简却是笑道:刚好我也要走,不如就与李都尉结伴同行吧!
面对吕夷简的主动,李璋自然也不能拒绝,于是两人一同出了刘府,刘府也在城西,而且离李璋的家并不算太远,只是隔了几个街区,所以两人也没有上马车,而是边走边聊,这时天色将晚,街上也显得有些冷清。
李都尉,听说你与王相也早就相识,而且他对你也是赞不绝口啊?吕夷简这时忽然提到了王曾,当下笑呵呵的问道。
我与王相相识也是偶然,那还是先皇去世时,雷允恭贪污受贿被查,刚好王相路过我所在的皇庄,于是这才聊了几句。李璋倒也没有隐瞒,当下将自己与王曾相识的事讲了一下。
原来如此,说起皇陵,除了当初先皇安葬时我曾经去过一次,后来就再也没有去过了,听说那里除了守卫的禁军外,也只有先皇留下的一些妃嫔为他守陵了。吕夷简这时忽然话锋一转,而且还没头没脑的提到了为赵恒守陵的妃嫔,这让李璋也不由得仔细打量了他一眼,但对方的神情却没有任何异样。
的确如此,我也只是陪陛下去祭拜先皇时,才去过几次皇陵,毕竟那里是先皇的沉眠之地,不宜让太多的人去打扰。李璋这时再次开口道。
是啊,皇帝乃是天子,是真龙,皇陵却是真龙长眠之地,有龙气相佑,所以除了同为真龙的陛下外,其它人还是少去皇陵为妙!吕夷简这时再次开口道,只是说到最后时,却别有深意的看了李璋一眼,他话中的‘其它人’明显就是指李璋。
李璋听到这里也是一皱眉,随即也扭头赵祯着吕夷简的眼睛道:吕参政何出此言?
哈哈~,李都尉何必明知故问,你去庆州虽然立下了不少的功劳,但也冒着不小的风险,若不是你去了不该去的地方,太后又哪里舍得让你去冒险?吕夷简这时再次大笑一声,干脆把话给挑明了。
李璋听到这里也不由得心中凛然,当下目光如炬的盯着吕夷简,当初他之所以去庆州,表面上是为了试验火枪在战场上的威力,其实真正的原因却是李璋带赵祯去探望了他的生母,也就是自己的姑母,虽然刘娥认为李璋并不是故意的,但依然十分生气,于是就把他赶到庆州,算是对李璋的敲打。
本来李璋以为除了自己和刘娥外,不会有其它人知道自己去庆州的隐情,甚至连赵祯都单纯的以为李璋是去试验火枪,却没想到吕夷简竟然注意到了这件事,而且从历史上的他力挺李宸妃的事可以看出,吕夷简肯定知道赵祯真实的身世,不过想想也不奇怪,毕竟他祖父可是曾经做过赵恒时期的宰相,一家三代为官,知道这些宫中秘闻也很正常。
李璋盯着吕夷简好一会儿,但依然猜不透他的底细,于是故意装糊涂问道:吕参政,您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第三百零八章 要人与辞官
年轻人,不要心急,你们有的是时间,有些不该去的地方还是不要再去了!面对李璋的装糊涂,吕夷简这时却是拍了拍李璋的肩膀笑道,说完也不等他回答,转身就独自离开了。
李璋当然明白吕夷简的意思,看来他不但知道自己上次去皇陵见自己姑母的事,也猜到了自己已经知道赵祯身世的事,而不是像刘娥那样以为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这让李璋也暗自警醒,看来以后得再小心些,毕竟朝堂上全都是老狐狸,哪怕有时能骗过刘娥,但却难以骗过这帮人的眼睛。
当下李璋回到家中,却发现韩琦早就回来了,这让他也不由得笑道:韩兄你就没留下与抢你的小娘子成亲?
李兄不要开玩笑了,我家中有妻子等候,自然不能辜负了他,只是李兄你这是去哪了,怎么回来的这么晚?李璋先是苦笑一声,随后又好奇的问道,他是第一个被抢走的,所以对后来李璋的遭遇并不知情。
别提了,你被抢走后,我和其它人也遭了殃李璋说着就把自己的遭遇讲了一遍,当然隐瞒了刚才和吕夷简的谈话,结果韩琦听后也是笑的直不起腰,想想李璋这么一个朝廷的五品大员也被人抢去成亲,的确是十分有趣。
新科进士已经公布,接下来就是由皇帝亲自考核的殿试了,不过就像赵祯说的那样,殿试只是决定进士的排名,一般很少会将榜上的进士除名,所以韩琦这些新科进士也表现的很轻松,榜单公布后几乎每天都有人请他饮酒,他也乐得多结交些朋友。
另外李璋也从韩琦那里得知一个消息,那天不但他被抢走,同行的欧阳修也被人抢走,只是与他和韩琦不同的是,欧阳修没有成亲也没有订亲,而且抢走他的人也是朝廷官员,名叫胥偃,在三司度支勾院为官,品级和李璋差不多,手中也握有实权,而欧阳修可能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于是答应了这门婚事,现在他和胥家已经订婚,估计很快就要完婚了。
其实像欧阳修这种情况十分普遍,一般拒绝联姻的,都是像李璋和韩琦这种或成亲或订亲的人,其它人只要没有成亲,而且对方的家世又足够,女子的相貌品级也不差的话,一般都不会拒绝,毕竟这样的联姻会为他们的前途带来极大的便利,比如欧阳修就得到胥偃的推荐,即将进入国子监做监生,日后为官也方便多了。
一个月后,殿试也如期举行,相比会试,殿试的时间就短多了,一天都是天亮时开始,日暮后交卷,名义上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其实只是开始的时候赵祯露一下面,让新科进士瞻仰一下天颜,等到结束后再露一下面,并且勉励一下这帮学子就行了。
殿试的前三名分别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若是之前的乡试会试都能得到第一,殿试也能得到状元的话,这也就是常说的三元及第,不过能做到这一步的读书人极少,遍观整个科举的历史,能做到的也不过才十五人,大宋一朝也只出了六人,现在的宰相王曾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王曾最牛逼的地方,毕竟考得好又做宰相的人可不多。
只是让李璋没想到的是,年纪轻轻的韩琦在殿试时发挥极好,竟然名列第二,也就是榜眼,据李璋打听到的内部消息,韩琦其实是名列第一的,但是在排名时,考官觉得韩琦太过年轻,所以就将他下移了一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