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之名士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水鬼游魂
南哲沉声道:“南卓,在军中要叫将主。”
南卓心头大骂,六叔啊!六叔,你见边子白都已经怕成这样了,还敢在父亲面前告状,你这不是害人吗
南卓肯定有满肚子的怨言,只是没有办法说出来而已。好在边子白还算念旧情,摆摆手道:“南兄是例外,他既然有话要说,就不防说出来,本将虽然年幼,但也不是不通情理之人。”
南卓豁出去了,反正他也不信边子白真的会杀他祭旗,要说改祭旗的杀痞早就凉了,也轮不上他。于是深吸一口气,装着胆子道:“子白,家父听说上军只是训练的队列和行走,基本没有演练军阵,是否可有此事”
“基本对,不过本将需要指出你的错误,不是基本没有演练军阵,而是根本还没有训练过军阵和厮杀。”边子白说完,玩味的看向南哲,随即说道:“但是南卓兄多日不来军营,恐怕对训练也无从所知,必然有人告密。本将看在南兄的面子上,此时作罢。如有再犯,数罪并罚!”
猫玩老鼠的表情也不过如此。
南哲忍不住心头胆寒起来。
可是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吗
人在屋檐下,只能低头认怂了。南哲原本也是心高气傲之辈,但是再傲气,面对公孙鞅冰冷的军法,他也是一
第390章 你就是这样的人
大河,戚邑渡口。
这是从卫国境内去朝歌最近的道路了。要是不选从这里渡河,就要沿着大河往东去马邑渡河,绕很多冤枉路不说,还不安全。
站在堤坝上,眺望码头外大船小船夹在其中,远远望去,一眼看不到头。却找不到一艘渡船可过河,这是列御寇没有想到过的局面。他虽然是天下名士,但是对付一个码头巡查的小吏,似乎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总不能腆着脸去站在对方面前傲然道:“老夫是列御寇!”
然后等着对方翻着死鱼一样的眼珠子,梗着脖子说:“没听说过!”
名士养望,同时也非常注重自己的名声,爱惜羽毛。看着近在咫尺的船只,列御寇也是满腔的无奈,只好去城邑城内找一找办法。于是他对跟在身边的弟子说到:“去戚邑。”
大弟子子辰似乎还不甘心,开口道:“老师,要不让我去吧”
子辰是跟在列御寇身边年纪最大的弟子,但从本质上来说,三十岁的男人,在名士群里还是年轻人。眼看着老师一家人被堵在了渡口,他立刻站出来表示可以为老师分忧解难。可是列御寇却摇头道:“没用。你看看渡口上的军队是什么人”
“因该是城防军吧”子辰有点不确定道。
列御寇道:“子辰,且不说卫国崇尚儒学,孔门三代,在卫国近五十载,门生遍布卫国各个城邑。我乃道家之人,虽薄有名望,但在卫国也只是在戚邑、帝丘、朝歌城中有人听闻。鄙陋之处,乡野之间,恐无人所知也!”没办法,道家从一出现就走高端路线,逼格要比儒学高,还神秘莫测。更重要的是,穷人不知道。而列神仙的名头,对于看守码头的城防军一点用处都没有,而且他也不想用。
其实他已经猜到了对方的身份,城防军,或者说是农兵。卫国的上军都抽调去了帝丘,这会儿正在往回赶。戚邑北方的大片城邑,都已经没有了上军的身影。留在当地的军队只有一个身份——城防军。也就是战斗力最差,基本不能上战场的农兵。
农兵的指挥官,最多也就是乡间的小贵族,甚至还有可能是有几个糟钱没地花的土豪商贾子弟。这样的人会听到列御寇这个煌煌大名膝盖发软吗
答案很不好说啊!
就连子辰也察觉到了自己有失计较,计划虽然很好,但却出现了纰漏,自己还没有发现。按照往日,戚邑不会戒严,更不会军管。要是错开和上军渡河的时间,他都能从容而过。此时此刻,列御寇恐怕也想到了戚邑港口被军队控制的原因。边子白的大军要道了,这等速度,让列御寇大吃一惊,这家伙好快的速度。三天的路,最多一天半就到了。要是卫国的上军真的一直有如此面貌,等到战时,赵军大意之下恐怕真要吃大亏了。
列御寇这个连国君都要降阶相迎的超级名士,面对乡间的小土豪,估计对方不给面子的可能性很大。不是对方不敬畏名士,而是没有听说过。就算是名满天下的列御寇也没有自信,在想见土包子的面前,找到他天下名士的优越感。
子辰听完之后,一阵无语。
他不是心里有话不敢说,而是无话可说。
子辰从帝丘来,还在帝丘度过了一段对他来说非常值得回忆的日子。这个城邑实在是太繁华了,甚至新郑和帝丘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美食,繁华的商业,还有卫人那种开放堕落的风气,时不时的让他们这些年轻人热血沸腾。
甚至卫国的女闾都要比郑国的高档,这让他们这些只有见识过郑国繁华的土包子情何以堪
唯独被郑国比下去的方面,恐怕就是军队了。
郑国是武士群体组建的军队,战斗力超强。可以说,郑国的军队体系才是武卒的原形,数百年来郑国一直保留十万常备军地的兵力,这是其他诸侯都不敢想象的底气。怪不得当年郑伯连周王都不放在眼里,这还是周王刚从关中镐京迁入洛阳的时代,周王的实力和威望还很强。要不是郑国的国力无法和周围的大国相比,加上郑国地处中原腹地,几乎所有争霸战争都没有缺席过,倒是军队的规模一直停留在十万人左右。
但就是这十万人,当住过晋国为首的四十万联军,楚国为首的五十万联军,都拿郑国没有什么办法。
这是一个为了战斗而存在的诸侯国。
卫国的军事实力,给郑国提鞋都不配,这也没什么好说的。
卫国虽然曾经是上等诸侯,拥有三军。但是数量一直没有增加过,卫国的军备体系永远无法不管不顾全力征召士卒充斥兵营。原因很多,但最大的一个原因是内斗。国君担心军队太庞大,对统治反而不利。
连正规军都疏于训练,更不要说地方上的城守军了。这帮人存在的价值不是守卫地方,而是收税……
你没有看错,卫国一直就这么干。在其他诸侯的军队都在征战天下的时候,卫国的军队一直在帮着国君收税。并不是说卫国穷山恶水,刁民遍地,反而卫国的百姓交税都很积极,基本上没有妥切的可能。造成军队不干正事的主要原因是卫公想不出能够让军队做其他的事情。而养着军队,不能用,也很糟心,于是收税成了卫**队最重要的工作。
当初苟变就是在帝丘担任城守军司马,按理说,应该是军队中的中层官员,地位不低。但就连他都要下去收税,可见卫国的特色有多么强大了吧
而且苟变下乡收税的时候,还出现了贪腐问题,甚至还有机会问鼎世界上贪腐金额最小的职务犯罪。
这就是卫国的军队,也是如今的现状。
军队基本上都属于无事可做的状态下,好不容易被赋予重任,封锁港口码头,从上到下的官吏和士卒都非常重视,并且一丝不苟的执行上军将主下达的军令。
张市从车队后面赶了过来,他是丁祇的人,却在城防军当差。他骑着一头毛驴,就他的身份是没有资格乘坐大夫的墨车,也不敢如此照耀坐车出行。只能自备交通工具跟在队伍后头。当然了,他这是公差,属于为国君办事的那种。只不过派遣他跟随其后的是内宰丁祇。
之所以跟着边子白的家眷,主要是按照常理,边子白出征期间,他的家眷是不允许离开国都,或者封地。这是不曾明文的规矩,属于规则的一种。主要是为了防止主将在外,没有了家族的拖累之后,做出有损国家的事。最简单的就是阵前投敌,卖国君。
但边子白的家眷又很特殊,提出要离开帝丘的是列御寇。
这位的要求要是不满足他,恐怕连国君姬颓都要头痛一阵,毕竟名士虽然无权无兵,也没有富可敌国的财富。但是名士可以搞臭一个人,哪怕这个人是国君也一样。名士的群体是一个消息灵通的群体,惹了一个,就会跳出来一大群。他们要是不乐意了,也不会当场发飙。而是躲在隐居地,奋笔直书,将当权者种种不端的行为记录成文字,目的就是让人遗臭万年,从而达到报仇的目的。
很文人,同时对大贵族,尤其是国君来说,是颇为害怕的一种反击手段。
而列御寇呢
很简单,他只是派一个人去给丁祇说了一句话:“老夫要带女儿去朝歌云梦山隐居,要通关文牒。”
通关文牒这东西,出现的还挺早的。春秋时期,随着商业规模的一再扩大,各个诸侯对于商税的重视程度加深。以至于任何人想要穿越城邑关隘和国境,都需要通关文牒。有最低等的驿兵盖戳的那种简化版,也有国君执政府办法的高级货。当然卿大夫家族徽章也能作为通关之用,只不过他们只有对自己家的商队和子弟使用,外人是借用不了的。
丁祇面对列御寇,也是无计可施。
&nb
第391章 我们终于有救了
官道上,一行十几匹战马路过大路,坚硬的铁蹄敲打着路面,哒哒哒,哒哒哒——
为首的一个军官后背还插着一面小旗子,迎着风,展了开来,上面有一个大字——虔。作为在中原秦军的最高指挥官,同时也是身份最高的贵族,公子虔彻底接过了这支并不完全属于自己的秦军,而司马予于是就成了斥候队长,然后给了他五十骑了事。
秦国有骑兵的传统。
秦人之中也不乏善于骑马的勇士。
毕竟秦国的立国之本就是给周王养马,嬴姓赵氏曾经就是周王最重要养马官。赵国的先祖也是因为养马养的好,才被周王敕封为大夫。
只不过秦国的先祖们运气好,秦人就聚集在西周王城镐京附近,一次成功的救驾之功,让秦人的先祖们获得了诸侯的席位,成为在当时并不强大,还很年轻的诸侯。相反,赵国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随着晋国的扩张,中原赵氏不得不成为晋国的臣子。当然,身份很高,一直以来都是晋国的卿大夫,执掌下军。
秦人对于骑马也非常看重,不乏骑术精湛之辈,司马予骑着战马在大道上飞驰也并没有什么不习惯。反而给人一种游刃有余的轻松感。
“大军最多两个时辰就要到了,闲杂人等立刻离开港口,不从者,军法从事。”
司马予人马未到,声音就已经传到了众人的耳朵里。这家伙的嗓门一点都不小,这也很正常,战场上的厮杀将,要是个轻声细语的汉子,都拿不动刀剑,别说斩获战功了,就连活命都是问题。
戚邑的码头的城守军军官看着司马予奇怪的装束,很纠结,心头一个劲的问自己:“这货是自己人吗这货真的是自己人吗忒古怪了,看着不像啊!”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怀疑,是因为司马予的装束实在太奇怪了,从秦地出发,天气还比较凉,当时公子梁的部下不少都带着裘衣,这件裘不仅仅是御寒的衣物,同时也是晚上的被子,白天坐在地上的席子……反正很脏,已经看不出这件裘皮衣裳的本来面目。
到了卫国之后,公子虔因为接受了卫鲁宋三国的邀请,留下抵抗赵军。
出于对客人的热情,每一个留下来的秦军都获得了一份赏赐,军械,铠甲都不缺,甚至还发了两套卫军的衣裳。
但是如今天气热的很,裘是穿不上了,但崇尚节俭的秦人肯定舍不得扔掉。再说了,战争发起恐怕要到冬天了,到时候也能用得着。其实入秋之后就能当被子盖了。于是很多秦军都将带来的衣服围在腰间,还有自己带来的武器也都绑在身上,身上看起来颇为臃肿,尤其是恨不得将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挂在身上的邋遢劲,像极了以前来卫地掳掠的赵军,还是那种抢劫成功的赵军。唯一可能让人觉得奇怪的是,这对骑兵之中并没有女人。
倒不是女人可以成为骑兵。因为赵人来卫国掳掠,最为总要的永远是人口,其后才是财物。往往赵军在打胜仗之后,随军的牲口马匹上就会帮着掳掠来的女人。至于男人……可就没有这等好运气了,一个个多半是蓬头垢面,用一串绳子拴着一点点的缓慢移动。
但也不是所有的赵军都是如此败坏军纪,伺候骑兵就不这样。
这才是小军官怀疑的原因,他第一想法就是,这帮人抢了哪里
就某,一个人肯定是打不过对方的,要不要逃跑,逃去哪里
可对方又有战马,自己两条腿能逃得过四条腿的战马吗
听说很多会骑马的人都不怎么会水,要不站在大河边上,对方要是过来杀人,俺就跳河!
……
司马予根本就不会想到,他喊话到战马立在码头上的这么一丁点时间,码头上的卫国士卒和军官竟然在心里想到了如此周全的计谋和对策。
“尔是何人”
司马予用力的拉着缰绳,长途奔跑之后的战马过于兴奋,不太好控制。他虽然极力控制着战马,但战马还是带着他,在卫人面前转了一个圈子。似乎像对方展示自己的收获有多么丰富。来卫国的秦军军官就不说了,士卒都挺满意。他们平白得了一套铠甲和铁剑,这些装备要比老秦的更加精良。秦人实在,拿了人东西,就想着要帮忙。
所以,上军之中,唯一不用担心士气高昂的就是这支才两千人规模的秦军骑兵了。
而士气高昂也会有一些不好的负面情绪出现,比如说目中无人。
司马予就是如此,他瞪眼看了一眼为首的那个卫国小军官,然后冷哼一声:“上军将令可曾收到为何码头上还有车队拥堵,可曾知晓军令如山”
“没见本官正在和车主商量吗唉,你这口音,怎么这么古怪”一听是自己人,下军官也不怕了,刚才还低着头不敢和人对视的眼睛,好奇的在司马予等人身上打量。
司马予一开口,对方就觉得很不对劲,听着不像是卫人的口音,抬手让手下警戒,有种狭路相逢遇到饿狼,进退维谷之势。
司马予脸上的气势顿时一泄如注,他恨得咬牙切齿,老爷问你为何没有清理码头闲杂人等。你却来问我口音,这卫国的军队到底是这么一回事难不成爷们千辛万苦来卫国帮忙卫人打仗,还要被当成奸细盘问不成
由不得他懊恼,对方就扯着嗓子嚷嚷起来了:“敌袭,赵人打过来啦!”
看热闹的卫人在一眨眼的功夫,宛如一阵风似的,来得快,去的也快,一下子都不见了踪影。不过仔细找一找还能找到其隐匿的踪迹。比如说货物堆的边上,露出了一块布帛,仓廪边有数只履……
司马予甩着鞭子,对着喊话的卫人军官抽了过去,临了才想起来他们是客军,要是抽打了主人,恐怕公子虔哪里就交代不过去。他可知道自己,是紧跟公子梁的心腹,公子虔可不会把他当心腹看,要是最后事情闹大了,说不定这位心黑手狠的大公子将他舍弃,用来平息卫人的怒火。于是鞭子在空中甩了一个圈,然后在半空中炸响。宛如在耳边炸开似的,卫人军官胆寒的脸上赘肉直颤。
司马予大声呵斥道:“某是秦军前锋司马予,今我秦军锐士归上军将主边大夫指挥,不是你以为的赵人。再说了,你们卫人经常和赵人打交道,难道还分不清赵人和秦人的口音截然不同吗”
小军官讪笑道:“不曾见过秦人,慌乱之中,搞混了!”然后对着身后的士卒吩咐道:“虚惊一场,赵人没来。”
当听到是援军的那一刻,现场卫人高声呼唤,仿佛将不可一世的赵人给击退了似的高兴,然后在司马予吃惊的眼神下,卫人如同躲如粮仓的老鼠,一个个都冒出了脑袋。好奇的看着这支装束奇怪的秦军,却没有人敢上前来搭话。胆子小的出奇,同时胆子也大的出奇。
司马予也不拿正眼瞧他,而是问道:“上军昨日就有传令官来传达军令,为何今日午后还不见清理码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