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战国之名士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水鬼游魂

    而这些话,听在南卓耳中,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他心头就一个念头,草菅人命。公孙鞅这家伙什么时候变得如此铁石心肠起来

    公孙鞅说到法,顿时兴奋起来,他以为自己找到了毕生应该探寻的方向。将法作为人生之中最重要的研究,甚至延伸出去




第395章 如假包换
    “原地休息!”

    行军一个时辰之后,大军停顿了下来,士卒们完全没有散乱的样子,按照原本的队列,在路边上坐下,看上去很整齐。这在南卓的眼里,仿佛完全不是上军该有的样子。当然,他进入上军之后这么点功夫,就已经觉察到了上军的不同。

    但是这种不同并非是坏事,而是一种让人感觉脱胎换骨的异样,以至于他这个原上军将主的嫡长子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就算是在太阳底下,士卒们也有条不紊的小口喝着水。

    他们都已经有了经验,在剧烈运动之后,一口气猛灌自己的结果会怎么样轻者呕吐,重者甚至会丧事行动能力。

    可即便上军所展现的形势喜人,可南卓心底里还是一个劲的冒寒气。公孙鞅的改变,让他有种不寒而栗的惊恐。南卓害怕上军仅仅是因为酷法,而维持眼下的稳定。可一旦这种稳定被打破,整个上军将彻底崩溃,就如同沙子建造的堡垒一样,不用刻意的攻击,就会轰然垮塌。

    距离他不远处有一对士卒,卒士(管理白人队的小军官)正在喊话:“纪伯在行军途中帮助受伤袍泽携带辎重,大家呱唧呱唧,以示鼓励!”

    “纪伯,好样的!”

    “俺没干啥啊!”

    “小子,现在你能帮袍泽的小忙,在战场上,你就能救兄弟们的命,纪伯,你是一个可以用性命信任的兄弟。”

    鼓掌声很突兀,这源自于边子白的创举,当然士卒们接受起来一点隔阂都没有。反而对这种表达内心真实感受的方式非常喜欢。

    毕竟,赞美,永远是对人最好的一种肯定方式。

    而受到表扬的人,更会爱惜自己好不容易获得的荣誉。

    边子白无法让上军像是武卒那样,士卒一个个都逞勇好斗,毕竟当年魏国武卒的原型是河西的士卒,河西本来就是苦寒之地,百姓都是逞勇好斗的性格,但是卫人不具备这种习惯,也没有那么大的火气。所以,用无力来宣扬军队的凝聚力,恐怕效果会很差。

    那么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建立荣誉感。

    至于这样做的结果会怎么样,边子白也不清楚。他只是需要去做一些什么,让上军有所改变,仅此而已。至于是否能够变得更加强大,这不是他考虑的问题。

    作为将军,他能够做在战场之外的所有事,但唯独一件事他做不了,就是代替士卒们去战斗。

    南卓饶有兴致的看着士卒们并没有被身体的劳累而发生抱怨,反而一个个脸上洋溢着轻松的笑容,这话轻重或许普通人看着很不以为然。但是南卓是见识过魏国最精锐的武卒的行军过程,每一个武卒士兵都表情轻松,仿佛视死如归的冷漠,让人有种不敢与之为敌的强大信心。至于上军的变化,南卓有点说不上来,一样的轻松,但是笑声此起彼伏。

    不知不觉之间,他走到了中军的位置。

    之所以不想和公孙鞅呆在一起,主要是南卓感觉公孙鞅身上戾气很重,仿佛整个人都散发着血腥味,让他很不适应。

    行军之中,将主的车驾就是中军,而边子白却坐在路边一颗柏树下,听着属下不断送来的情报。头盔上带着白色长羽毛的斥候,一路横冲直撞的骑着马穿过军中,来到苟变面前,将一份份情报递给了苟变。

    苟变看过之后,递给边子白:“将主,这是第七队的情报,无



第396章 兵之祸
    身边出现了一个外人,竟敢胆大包天探听上军最为重要的军事机密,边子白抬眼对南卓问道:“刚才看到你上了公孙鞅的车,怎么没有和他多聊一会儿”

    南卓要是知道边子白心里的念头,肯定会指着他的鼻子质问:“到底谁才是上军的外人你丫,心里就没有一点逼数吗”

    南氏在一个月前,还是上军的绝对主人。他爹大宗伯南丰还是上军将主,上军至少一半人都出自戚邑周边,可以说,上军是那是在卫军之中的子弟兵也不为过。加上七拐八弯的亲戚关系,上军至少有七八成都是和南氏关系紧密的子弟。任何一个将主想要控制上军,如果没有南丰的极力推举,是不可能坐稳上军将主的位置。

    但边子白这一问成功转移了南卓的注意力。尤其是边子白言语中表露出来对他的关心,他更是心中别扭不已。公孙鞅那个鸟样子,难道你就没有一点觉察

    或者干脆说,公孙鞅的铁面无情,很大一部分是边子白蛊惑的也说不清楚。反正,好好的一个文雅君子,在被边子白强招进入军队之后,就变成了一个杀人魔王。很难让人相信和边子白一定关系都没有,毕竟边子白是有前科的,而且还是非常暴虐的那种。

    这家伙有喜欢得罪人,却有担心拉仇恨,经常躲在人背后干坏事。

    南卓如是想到。

    可他不敢当面戳穿边子白的险恶用心,只能担忧道:“子白,公孙兄似乎像是变了一个人,卓不明,为什么好好的一个人会变成那样”

    “这是军队的原因。”边子白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军队是一个大熔炉,哪怕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进入了军队之后,也都会被脱胎换骨,锻造出一个全新的自己。公孙鞅就是如此,那个文弱的书生不见了,转而变出了一个执法如山的军法官。他变得积极了,向上了,敢于任事,有担当……”

    南卓一副见鬼的表情,心中腹诽不已:“你不要以为我没有军队的经历,就用谎话来骗我就公孙鞅那个恨不得把所有人都弄死的狠辣手段,是积极的是向上的这家伙就差脸上刺着一个魔字,生人勿近的就差吃人肉了。你都没看到士卒看到公孙鞅站在路边的那种表情。要是上了战场,南卓甚至觉得公孙鞅这家伙的盔甲要反着穿,因为他受到自己人的暗箭比来自敌人的肯定要多得多。”

    “子白,说人话!”

    南卓咳嗽一声,表示自己完全听不懂,当然眼下的局面,边子白风头正盛,他也不敢过多的得罪对方。

    边子白想了想,努嘴让孙伯灵解释:“伯灵你来说。”

    “是老师!”孙伯灵自从进入军队之后,边子白所有的军务,事无巨细,都没有避讳过他。甚至连最为机密的事也让他参加讨论。以至于虽然孙伯灵年龄很小,但是对于军事理论和实践有了更多的了解和长进,成长的速度喜人。

    他一如既往慢腾腾的站起来,对边子白作揖之后,彬彬有礼道:“南公子,你问的问题,小子也问过老师。老师让我去想,小子才疏学浅,能力有限,有所得也恐不及老师万分之一。”

    这话听着舒坦,边子白就差没有哼哼两句以示回应。

    南卓却如同被强迫喂了一口酸醯似的,表情古怪道:“能不能不要吹嘘了好吗伯灵,你是个好孩子,才智过人,将来成就必然不可限量。不该用阿谀奉承来讨好某些人。”

    被强行喂了一波的南卓终于受不了了,决心指出上军之中的歪风邪气。

    可是孙伯灵却一脸正色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的恩情和教导,弟子此生难忘。所言句句是肺腑之言。”

    “好啦,伯灵你就告诉南卓,为什么公孙鞅会改变,他为什么要让所有人都怕他的目的即可。你看这家伙,对你老师总是带着怀疑和不信任,将来还怎么一起上战场怎么还一起奋勇杀敌”边子白坐没坐样,躺没躺样,懒散的如同是街头的无赖子。

    南卓扭着脸不想说话,他是气地根本就说不出来。什么叫一起上战场,他堂堂南氏公子难道还需要和士卒一起拿着戈和剑去战场上厮杀不成这等荒唐事别说南氏做不出来,边子白恐怕也做不出来。他可是听说当初在帝丘城外浇灭赵军马军的时候,边子白这家伙整个人都躲在了赵武和应龙的身后,要是当时拉货的大板车也不怎么安全,他甚至可能爬到板车地下去躲着。

    要说惜命,在边子白面前,谁敢说第一

    这家伙要是都要山战场拼杀,只有两个可能。一个就是赵军绝不允许边子白投降,就算是俘虏了,也要被砍头泄愤的那种,算是对赵国做下了天怒人怨的狠毒之事,绝不容情;第二种就是,这家伙眼看着大势已去,准备要逃跑。蛊惑一群不明真相的二傻子去替他挡住追兵,而边子白最多装装样子,就会立刻调转马头逃离战场。

    反正,要说忠君爱国,这等鬼话,南卓是绝对不会相信边子白有此胆略。至于孙伯灵

    这孩子是属于被坏人蛊惑,走上了歧路而已。

    孙伯灵这才正色道:“老师教导过,军队之中,没有仁义,也不需要仁义。”

    “等等,你说军队没有仁义,为什么夫子说过:仁义之师,能百战不殆武王伐纣,是仁义之师替天行道,讨伐倒行逆施的纣王,怎么就不是仁义之战了”孙伯灵一开口就让南卓无法苟同,他真不想和十来岁的孩子去辩论对错,可是公孙鞅已经误入歧途了,他可受不了又一个人也误入歧途。

    孙伯灵咳嗽一声,遇到南卓这么抬杠的对手,加之谈论的还是先贤的武王。可以说不管是春秋战国,任何一个诸侯国对周王室如何蛮横无理,甚至想要取而代之。但是没有一个诸侯和国人会说武王的不是。因为所有人都说到过武王的恩惠。

    就算是子氏当国的宋国。也不会对武王有所不满。他们是比干的后人,是武王给予了恩典之后,允许子氏祭祀商王宗庙而分封的诸侯。在建国之初,宋国的强大,就算是周王也不敢轻视。虽然处处限制,但周王室还是保留了商朝的庙宇,祭祀和中央国土。至少在明面上,宋人也不能说武王不好。

    但是孙伯灵一开口,就被南卓用武王伐纣的战争作为反驳点,着实让在边上偷听的苟变捏了一把汗。

    可是孙伯灵却没有任何慌乱的迹象,脸上本来就肥嘟嘟的,不笑都带着三分笑模样,给人一种淡定的感觉:“南公子,你不否认武王伐纣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而引发的战争吗”

    南卓有种胜券在握的笃定道:“难道你还能说出不同的理由来”

    孙伯灵答道:“是实力!”

    “实力何解”南卓问。

    孙伯灵笑道:“如果说南氏家族之中,有一脉的实力大过了嫡系,你会允许他们分家吗”

    “这是大逆不道。”南卓感觉有点警觉,但是旁系大过嫡系,真的是大逆不道,这是任何家族都不能容忍的



第397章 大侠
    应龙很憋屈,他不是贵族,而是一个祖先身份可以追溯到奴隶身份的平民。当然无限往上推的话,或许能够和三皇五帝搭上关系。很多人都有这种错觉,自己出身不够好,运气也很差,距离成功只有一个羡慕的眼神,但是不要气馁,大家从跟上来说都是从猿进化而来的,近亲是猩猩,再往后,应该是智人之类的早期人类。

    道了文明世界,就更了不得了,黄帝的子孙这个可以有;炎帝的子孙,这个也可以有;或许是蚩尤的子孙。都很不赖。

    当然,往上数八辈都是农夫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虽然西周时期的农夫身份很低,基本上都是奴隶,在井田里劳作。但如今是战国了,制度变得人性了。农夫不再是奴隶了,他们拥有了国人一样的待遇。就像是‘编户齐民’之前,住在城外的称为‘野人’,而如今虽然地域偏见依然存在。中原的看不起周边的诸侯,山东的诸侯看不起关中的秦人,北方的看不起南方的……

    可是身份上的差别都一样了,所有人都是国君的子民。需要纳税,需要征召,需要承担徭役。

    当然,也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坦然接收自己不如意的身份。普通国人想要成为士,士想要成为大夫,成为钟鸣鼎食之家。应龙就是如此,他厌恶自己出身地位这样的结果。这会让他拥有了更为强烈的自尊心,还有渴望获得爵位的期待。但是这些,都随着子思的没落一切都划上了句号。

    当然也不能怪国相子思。

    刀君应龙的名头还是很响亮的,在卫国,乃至周边的诸侯国的游侠心目中,他是仅次于那些个‘功成名就’,却都被砍成肉呢的前辈。之所以刀君没有死,是因为要完成他的承诺。可是谁能又能知道应龙的内心想法是跟着子思吃香的喝辣的,然后成就一番事业,从而走上人生巅峰。

    不过随着子思的咸鱼,他发现自己的希望将变成奢望,忙活了这多年,什么都没有捞着。

    作为游侠,一个有名有姓,有江湖地位的游侠,应龙还是说不出违背承诺的话出来。毕竟他当年投入子思门下,是有过承诺,保护子思的安全,二十年不离开。说起来,很多游侠都顶着一个顶天立地的名声,却实际上,除了名声,他们什么都拿不出来。

    论钱

    都沦落为游侠,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的一份子,怎么可能有钱

    要说有权

    有权有势的人,谁傻乎乎的去做游侠

    应龙就是如此,他有一个不错的江湖名声,但是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随着子思渐渐隐退于卫国的朝政,一旦太子训继任之后,他肯定不会再是卫国的国相。应龙真的慌神了,他发现幸苦了这么些年,什么也没有捞着,自己还是当初那个什么也不是的街头混混头子。即便是腰上围了一根玉带,也会被当成盗,因为他的身份连这种装饰都是不允许的。

    这怎么可以

    应龙内心的焦虑,国相子思自然看在眼里,但是之前他没有一个好的选择。主要是给不了应龙明确的前程。也没有一个合适的人可以托付。只能将这件事情隐藏下来,大家都不说,可不说不等于心里没有想法。

    子思思来想去,最后还是想到了边子白。上军将主,身份足够应龙投效了,而上军大战在即,战场上捞取功劳也容易。

    唯一让他担心的是应龙是否会反对。

    毕竟做游侠的基本上胆子都不小,杀人放火的事也不避讳。可问题是,应龙是否会对战场有所畏惧。这才是子思所担心的事情。游侠多半都是弓马娴熟之辈,要不然也不敢称自己为侠,可是战场不同于江湖拼杀,武功再高,在几千几万人的厮杀之中,那个人不是一只小蚂蚁,该死的还是得死。于是就有了最近他们的一次谈话,子思询问了应龙的意愿,应龙欣然向往。

    这才有了应龙追上军的这一幕。

    怀揣着国相的推荐信,还有应龙曾经有过帮助边子白的事,他心中颇为笃定,仕途之梦,如今已经妥了。

    踏上追赶上军的路上,应龙是意气风发。

    但是很快他的心情就不那么好了。

    因为他用老眼光去衡量了上军的行军速度,虽然晚了半日出发,在应龙的估算之中,按照他‘神行太保’的速度下,在大河边上,帝丘大侠抱着他的长刀,站在河提上,风拂过衣袂的飘然感,让人有种高高在上的侠士风范。

    可是……

    他没有赶上。

    在濮水边上,他




第398章 小爷不干
    好不容易在生死边缘走了一遭的应大侠,站在了大河对岸的滩涂上,那种被命运摇晃着,随时随地可能掉河里,然后被一团看不到边际的屎黄色河水淹死,最后变成一个比肚脐眼都大不了的漩涡小时在看似平静的河面上。『菠-萝-小『说生命被自然完全掌控的感觉,很不好,非常不好。仿佛罪大恶极的盗贼被砍头,还接连砍了一个时辰的样子,整个人身上的力气都被抽空了,不仅仅是力气被抽空,仿佛精气神都消耗一空。


1...136137138139140...1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