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之名士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水鬼游魂
刚愎自用,却在关键问题上左顾右盼,这才是真实的魏侯,也是他性格中最大的弱点。
公子缓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最近烦恼的事情已经关系到了他的生死存亡,反而从怀里拿出了从中山送来的密信。
“君父请看!”说完,他将密信交给了身边的宦官,宦官转手举过头顶,一步步的送到了魏侯的面前。
密信并不长,是军中大将所写,内容极其简单,就是请求退兵进入燕国,等待时机到来的时候,再进攻中山。不过这在魏击看来,前线魏军的主将给他耍了一个小心思。估计经历过一次粮道被断绝之后,在中山剿灭中山国余孽的魏军没有心思再去中山打仗了。
谁也不愿意再次经
第425章 监军很慌
魏侯对卫国的突然爆种非常惊讶,在他的记忆里,似乎卫国从来都没有有过率先开战的先例,几十年来,从来都没有过。听说上一次卫国如此有种的时候,似乎是三百年前……
这是一个很反常的状况。
而对于公子缓来说,卫国是否有种,他不知道。但是他却知道边子白恐怕真有种,至于是否能够战胜赵国,就算是公子缓对边子白很有好感,但好感是好感,这仅在于公子缓想要招揽边子白,认为这个年纪不大的少年是个人才。
但就算是公子缓,也对卫国和赵国的这次战争,持悲观的态度。
没办法,赵国的优势太大了,就算是魏国要击败赵国或许并不那么难。因为赵国有一个战略上的短板——邯郸。
赵国的国都就像是一张凑到魏国面前,随时随地都能让魏国抽一巴掌的脸面。
魏国在中原的重镇邺城就驻有重兵,最多两天的行军路程,邺城的五万精兵就能一股脑的冲到赵国的邯郸城外。这就是魏国对赵国在战略上的优势。如果赵国的国都一直在晋阳,恐怕魏国想要威胁赵国的都城就不那么容易了。
可是卫国太弱了。
就算是卫国的上军从平邑冲到了邯郸城外,又有什么用呢
一万多上军,面对拥有十万大军守卫的邯郸城,卫国有什么机会
这不是去进攻,而是过去送人头的傻事。
所以,在公子缓看来,卫国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国土上的几个大城邑之中固守,一点点消耗赵军的锐气,等到来年春天,要春耕了,估计赵国也没有心思继续这场费时耗力的战争了。这才是老成持重的办法。
可是在邺城,当他听到边子白突然将赵军的一个斥候小队全歼之后,立刻将朝歌的五千兵马连夜送到了平邑。同时还有两千骑兵进入了邺城。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平邑的规模还是太小了,步兵还好一点,但是骑兵需要养马的地方,对粮草的消耗也是非常惊人。囤积的粮草要是给三千骑兵消耗,甚至要比一万人的速度都要快。
无奈之下,边子白将两千骑兵送到了邺城。
显然,自始至终,边子白都给赵国发了一个信号,要战便战,卫人不怕。
这也是卫国,一口气全歼了一支斥候队伍,就会冒出这么大的阵仗。要是换一个对手,如果赵国和魏国之间的交战,伤亡一千人一下的战斗算交战吗
只能说是试探。
可是这种试探对于很多熟悉了卫国十几年,上百年的其他诸侯国来说,绝对是一桩让人啧啧称奇的新鲜事。魏击就是这样,他原本接待儿子,自然不会做出太拘谨和郑重的礼仪来,父子之间,还要被规矩钉死,岂不是无趣。当然,这样的家庭关系不是没有,反而很多见。可魏击没有这么迂腐,同时在平日里的性格看着也很平和,只是在关键利益上才会表现出一个国君的冷冽和狠辣。
听着儿子给他到来始末,魏击笑的像是个孩子似的,甚至还有单幸灾乐祸的开心:“这小家伙真有趣,竟然敢撩拨赵人的底线,就赵人睚眦必报的性格,恐怕接下来一段日子有他受的。”
“君父,赵国似乎并没有反应。”公子缓不解道。
魏击笑道:“动用大军,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其中准备就耗费颇多。平邑的粮草,早在两个月前就从朝歌转运到了邺城。可见边子白对赵人南下的判断应该是正确的。当然,就赵章那个混蛋,竟然在赵国的朝堂上就嚷嚷着要进攻卫国。恐怕赵军的进攻方向早就被人摸透了。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边子白能够顶得住赵军的猛攻吗”魏击敲了敲了书案,笑道:“要是卫军连一个月都顶不住,寡人就要头痛了。”
在魏击看来,一个人擅长一种才能已经很不错了,这样的人才是一个臣子该有的样子。真要是什么都会,动不动就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功绩。然后带兵打仗,治理朝政,甚至劝诫训导都是圣人的话,这种人才反而是最让人讨厌的。
或者说,是他最为讨厌的人才。
因为,他遇到过这样人,从才能上几乎可以说是完人,唯一的缺点就是德行不怎么样。这个人就是吴起,吴起在魏国出仕的规格高到比任何同朝的文武大臣都要高。魏文侯在太庙宴请,文侯夫人亲自在一旁斟酒。而之后的吴起也完全能够承受得起魏文侯的这份礼遇。南征北战,战功赫赫。甚至在军中,他的威望已经超过了国君。在魏文侯死后,他成为托孤之臣之一,但是吴起这家伙什么都会,甚至还能说会道。吴起求学于儒门曾参和子夏的门下,而儒生最强的一个才能不是治理国家,也不是带兵打仗,而是耍嘴皮子,吴起的雄辩在魏国朝堂上也是数一数二的重臣。
要不是吴起有好色和贪财的毛病,简直就是个圣人。对魏击来说,底下有这么一个臣子的压力是让人奔溃的,因为国君做的再好,在臣子的衬托下,还是个蠢材。
这也是为什么魏击即位之后,反而提拔了和吴起相比非常平庸的田文为国相,而将吴起冷落在一边。因为魏击就算是自己是一个很有主意的人,但是他却发现吴起是一个他根本就控制不住的人。这样的人放在国中,而且在军队之中拥有超高的地位和声望,对于魏击来说,吴起在魏国的那些年,他从来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深怕一觉醒来,军队叛乱了,魏国的道统在经历了文侯和他之后,骤然而灭。这对于通过谋逆来获得诸侯地位的魏国来说,尤为如此。
平邑,城内已经完全是一副战争状态了。
全城戒严不说,城内已经没有一个百姓,所有平邑,乃至附近的国人都在两个月之前搬到了朝歌,乃至戚邑等城。
留下平邑的只有两种人,军人和民夫。
整座城邑实现了军事管制,给人一种大战之前的凝重气氛。
&n
第426章 反常
要安稳住子南靳很容易,只要告诉他,赵军有阴谋,就足以让周围平日里气定神闲的卫国重臣喘气都带着鼻音般沉重。
“大司徒,你可不知,赵军以前是经常派遣探子和斥候来平邑刺探我军军情,但是眼瞅着要开战了,他们还按照寻常的刺探,您就感觉不到赵人是想要隐瞒什么重大的阴谋吗”边子白先声夺人,一下子就唬住了子南靳。
可子南靳想了一圈之后,觉得不太对劲,狐疑道:“这不一样吗”
“不一样。要是平日,两国没有交战,或者没有开战的打算。自然不会有此顾虑。但如今战争阴云笼罩头顶,对方还用之前的手段来造成一种假象,麻痹我军的注意。这显然不正常,除了赵军想要隐藏一个巨大的阴谋之外,小子想不出赵军有何打算。”
边子白对赵军的真正意图还无法确定,但是他认为军事上的试探是应该的,或许还应该做的更加大一些。
“之后我让军中密探去了赵地,发现了赵国果真有所隐瞒。”
子南靳紧张道:“不要在外头说。”
平邑自从建成之日起算,直到被废弃,才短短的一年。之后的几年时间里,这座城邑在卫国手里几乎用不到。因为平邑台靠近邯郸了,对于卫国来说,在军事要塞中塞入再多的军队,也是一场空。面对数倍于卫军的赵军,几乎一点胜算都得不到。
当边子白准备在放弃朝歌的时候,确实有过卫国朝堂的反对声音。
好在,反对的卫国大臣们,没有一个会带兵打仗的,几乎没有任何信服力。
这也是边子白驻扎平邑之前的一些阻碍。
阻碍不大,但是却真真切切的发生过。原因的话,边子白也想过,是担心。卫国的君臣恐怕面对赵国从来就没有冒出过一丝一毫的信心。总是想着要是失败,不要太难看,这种情绪下,很难培养出足够强大的自信。
这才会有大臣们认为在朝歌驻扎才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朝歌的城墙足够高,足够厚,安全感成倍的增加。
但是他们没有看到,朝歌的城邑太大了,只有一万多的上军,恐怕是无法做到将朝歌完全控制,还要连带着对身后的淇水,乃至大河经行布防。真要是这样布防,估计没等赵军赶来,兵力上的不足就足以让上军的防线崩溃。上百里的防御线,就一万多人,赵军可以随便派一支规模在三千人的军队,在防线的随便一个点撕破上军的防线。
这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力排众议之后,边子白才将平邑作为最为重要的防御点。好在卫国朝堂上从国君到朝臣都对边子白的这个选择很满意。满意的原因不是边子白选对了地方,而是这个地方在卫人眼里貌似还很安全。
因为平邑这座城邑靠近魏国的军事重镇邺城。
这也是子南靳勉为其难担任上军监军的原因,要是换一个地方,他可不愿意来。原本以为这是一个走走过场的虚职而已,只要等到魏国缓过神来,卫国的军队就不用担心受到赵军的威胁了。可是边子白突然发动了进攻的信号顿时将他吓坏了。
平邑的将军府,如果从外观上来看,和周围的建筑没有太大的区别。建筑也没有特殊的标记,要说有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这是城邑中心位置的建筑,而且在门口有卫兵把手,周围还有巡逻的士卒。营造出一种军机重地的感觉。
刚进入府邸,边子白屏退周围就开口道:“大司徒,我们可能被赵人骗了!”
被骗不怕。
但是被一个强大的敌人欺骗,这就让人不免会紧张起来。换句话来说,卫国有什么地方值当赵国来欺骗
没有。
绝对不可能有。
这是子南靳听到这句话之后的第一反应,随后他想到了一个可能,而这个可能让他欣喜若狂:“难道赵国不想和卫国交战,他们还有不可告人的企图”
要是白日做梦,子南靳完全能够将赵国虐死无数遍。
想什么好事呢
第429章 袭扰粮道
赵人出兵的消息,从平邑,传到了马邑,也从马邑传到了戚邑,乃至帝丘。然后从卫国辐射出去,传播到了宋国,鲁国,魏国,韩国……
从赵军出陶丘之后,战争就已经算是开始了。
所有人都不认为卫国有实力在赵军出兵的道路上进行拦截的能力。因为这需要野战的实力,而这正是卫国当下缺乏的战争能力。只能是踞城死守,利用城邑的城墙和护城河,阻击赵军的进攻势头,才是卫国面对赵军最可行的办法。可即便是这样,所有人都不看好卫国能够抵挡多久。
唯一的例外是帝丘。
这是国都,是卫国防御最为坚固的城邑。也是卫国最后的屏障,至于戚邑,一旦遭受赵军的进攻,恐怕这座富饶的城邑,也将难以守住。当然,是否能够守得住,取决于赵军进攻的强度和决心。毕竟戚邑正规军就一个师,但是有南氏私军三千人,城内短期就能组织青壮一万五千人,足足两万人。要是这两万人出城野战,用不了几个回合就会被赵军杀的尸横遍野。可要是躲在城墙背后和赵军比耐心,一时半伙赵军还真奈何不了这座城邑。
时间长了,赵军一直存在的粮草问题,一旦被暴露出来,恐怕就算是庞爰不想退兵,也由不得他。
平邑,边子白从往来的公文中抬起头,看到了趴在书案上呼呼大睡的孙伯灵,对他这个弟子,边子白确实很满意。除了性格上有点软之外,其他方面都很好。勤勉,好学,同时拥有过人的才智,这样的人不成功,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事。
才学到达了一定的程度,获得成功不过是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唯一的变数就是获得的成就的大小而已。
孙伯灵还是年纪小了一点,像他这个年纪,正是嗜睡的年纪,遇到边子白怎么一个不靠谱的老师,把弟子当成童工用,也就只有他了。当然,他这种做法虽然过分,但是不管是孙伯灵还是他家人,甚至旁人,都会莫名其妙的对边子白感恩涕零。因为这是重视,是信任,是一种拳拳之爱。这个时代,除了亲儿子,国君的儿子,恐怕没有那个人会对一个童子赋予如此重要的工作。连谋划战争都能够让他参与,除了培养太子储相之类的继承人,恐怕也没谁了。
边子白起身将一件深衣披在了孙伯灵的身上,虽然动作很轻,但还是惊醒了孙伯灵,勉强睁开眼之后,才发现身上的深衣,感激道:“老师。”
“去睡觉吧!”
“可是老师在忙碌,弟子怎么可以去贪睡”
“你还小,还在长身体,要是熬坏了身体,让我如何面对你家人听话,去吧,明日早些起来就好。”
边子白宽慰了几句,让卫兵送走了孙伯灵,然后叫来了苟变。战争爆发之后,苟变的身上的气势完全变了样子,虽然在平邑,一个赵军都没有,可是这家伙的身上彪悍的气息越来越浓重。就连公子虔也很不明白,苟变这家伙不是没有上过战场吗怎么却学会了聚敛血气
“太气人了,赵狗摆明了看我等笑话。庞爰狗贼,防着平邑不来进攻,反而去了马邑,岂不是看不起我等将帅”
苟变这家伙肯定刚去过城墙巡视,甲胄之上还有一层薄薄的露水,一屁股坐在大堂内,一个劲的发牢骚。
想一想也正常,一个为了上战场博富贵,并为此奋斗了二十年的中年人,踌躇满志地来到了战场,却发现没有敌人!
没有敌人!
没有敌人!
没有赵狗来进攻,怎么才能让他苟变大杀四方,斩获敌人的人头如何让哪些怀疑他能力,甚至因为商贾之子的身份嘲讽他的家伙们闭嘴
深深地不甘和憋屈让苟变快要压不住内心的焦躁和疯狂,他甚至有种在战场上只要他一个人,就能杀得赵狗四处逃窜这类不切实际的念头。当然,苟变也清楚这种念头是多么的荒唐和不切实际。可是战争已经开始了,却没有他出力的机会,这种哭梦和不被重视的憋屈,让他快发疯了。边子白可不会管苟变的心情,虽然他能够猜到苟变性格越来越暴躁的原因,作为
第430章 渡河
土路,尘土飞扬,百辆各种板车装着一个个大口袋,在大路如同小蚂蚁一般缓慢地挪动着。
“官爷,前面是个林子,让小的们歇歇脚再走吧这从大早的出来,一口水都没喝,兄弟们都快顶不住了。”
“军粮必须要按时送到大营,你们都知道军令如山,一旦耽搁的时日,我等可都要担待不起。”
“大人我们才两日赶了一半多的路,押运军粮的日子还有三日,肯定能提前抵达大营。”民夫头子抖着小机灵,对于他们来说,战争真的不值得高兴。因为不管赵国是否战胜了卫国,对他们来说,都必须要毫无条件的为大军运送军粮,算是押运军粮的工作结束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