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穿梭在晋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松岩之上

    然而聪明狗一出,围棋界一片悲观之声,感叹又一个领域被人工智能彻底攻陷。

    李松也算是一个围棋爱好者,水平大致相当于业余初段。他看过几位高手与聪明狗对决的棋谱,其实也曾经有盘面占优的时候,但是只要有一点失误,甚至只是有点偏软,就会被聪明狗抓住,实现逆转。

    人与机器的比赛,本来在体力、精力上就有劣势。当然聪明狗也确实厉害,算法上有重大改进,从而在围棋这个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但聪明狗最让李松感兴趣的地方,却是它的“自我进化”功能。聪明狗可以自己跟自己下棋,每天成千上万盘,水平也随之快速提高。

    由此带来的是下法的不断“创新”。人类棋手下棋,通常都有很多“定式”,也就是长期经验的总结。但聪明狗完全不受定式的约束,一切以获胜为目的,经常下出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棋,但事后又证明非常精妙,让人类棋手也深受启发。

    新世界里,皇上、张华都是围棋迷,也是高手;晋朝士大夫里痴迷围棋的人也很多。李松在想,如果哪一天让他们跟聪明狗对弈,他们会有什么感想会不会着迷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李松住院9天了,血液化验报告也基本正常了。李松归心似箭,黄主任也拗不过他,开了点药让他带着,出院了。

    回到出租屋,晋朝的侯爵服饰已经被刺客的剑划破,又都是血污,只好扔了。李松穿着现世界里的衣服,带着打印的厚厚资料,一拧陨石,被传送回了洛阳城外的山谷中。

    等他睁开眼,走出山谷,看见下面不远处就是那3亩地。李松离开的时候是公元282年的农历6月,在现世界里呆了12天,相当于新世界的一年,那么现在应该是公元283年的农历6月了。

    地里一片葱茏,这应该是张琛、刘忠他们第三年种地了。这周围的田地,连同他刚才落地的山谷,都在户部前年给的地契上,已经一起划给李松了。

    李松走近地里,突然发现有人在浇水,定睛一看,正是张琛他们。好久不见了,李松一阵激动。

    张琛他们也看到了李松,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都纷纷跑过来,眼里充满泪花。

    张琛说:“侯爷,您怎么回来了我们可都盼了好久了。”然后回头对刘忠说:“我就说侯爷没事的,这不回来了嘛。”

    李松说:“你们都还好吧公主呢”

    张琛回答说:“谢侯爷惦记,我们都好。刘忠,赶快请公主回府吧,还有小少爷,侯爷还没见过呢。”




第41章 公主的烦忧
    李松看到地里情况不错,问张琛:“这两年作物收成怎么样”

    张琛说:“这地里去年又是丰收。我听张大人说,朝廷选的那些地方,也都收成很好,今年又扩大了不少范围。今年这地里您也看了,长势很好。”

    张琛又说:“去年秋天,公主派人来,拿了很多玉米、土豆、红薯进宫,谁知后来竟遇到了麻烦。这还是公主的奶娘回府清理东西时,偷偷跟我们说的。”

    李松不禁有些担心:公主遇到的,到底是什么麻烦呢

    时间倒回到公元282年的农历8月。又到秋收时节,地里的玉米、土豆、红薯再度成熟。

    平阳公主被皇后接进宫中有1个多月了,她很怀念去年的玉米、土豆、红薯的滋味,虽然今年没有夫君在身边做给她吃,但可以自己找御厨做啊,反正做起来也简单。

    她让自己的奶娘回安宁侯府,找张琛他们要了一些来。

    这一天正是中秋节,平阳公主送了不少玉米、土豆、红薯给父母尝尝。

    虽然在现世界里,这些都是平常之物,但此时在晋朝还很难吃到。因为这些农作物还处在培育阶段,每年长出来的,都要用作下一年的种子,起码最近几年是不会拿来食用的。

    只有平阳公主这里情况特殊一些,因为这些农作物最初都是安宁侯提供的,所以对于那3亩地的收成,张华特地允许公主从中拿走一些,但大部份还是要交到粮仓的。因此公主这里的玉米、土豆、红薯就显得非常宝贵了。

    司马炎的妃子很多,宫里消息传得快,她们很快知道了公主那里有玉米、土豆、红薯,也知道如今这是稀罕之物,只有平阳公主那里有,因此她们纷纷亲自前往平阳公主的住处。

    特别是膝下有小皇子、小公主的嫔妃,更是急切。她们听说了去年的情况,知道用土豆制作的“炸薯条”是最受小孩子欢迎的,得赶紧找公主要一点,回来找御厨做给自己的孩子吃。

    一下子这么多人来找,平阳公主也是很为难。这些人是父皇的妃子,也算是她的长辈了。她是个随和的人,只好尽量满足她们的要求,结果手头的玉米、土豆、红薯很快减少。

    待得众人纷纷离开,突然奶娘走过来,有些紧张地说:“太子妃来了。”

    太子妃就是贾南风,是与公主一母所生的太子哥哥司马衷的正妻,未来的皇后娘娘。

    自己的这个嫂子善妒、脾气也不好,平阳公主当然是知道的,平时也有点怵贾南风。

    贾南风平时本来都呆在太子东宫,今天中秋节,来到皇后那里请安,发现了平阳公主送来的玉米、土豆、红薯。她当然不好意思伸手向皇后要,所以从皇后那里一出来,就直奔平阳公主这边。

    此时公主住处只剩胡贵嫔还没走,她是排在最后的。公主这里也只剩一个土豆了,红薯倒是有几个。这个胡贵嫔有个小公主,她自然很想要这个土豆。

    贾南风一眼就看到这个土豆了,她说:“平阳妹妹,这个土豆就给我吧。”

    胡贵嫔等了很久了,但她在宫中地位不高,也有点怕贾南风,只好默不作声地看着平阳公主。



第42章 盐税的用途
    聊了半晌,见时候不早,李松和下属们一起回安宁侯府。

    张琛见李松带着一个大口袋,就抢过来背着。看到里头满满都是白纸,问道:“侯爷,这么多纸好沉啊,上面写的啥”

    李松笑笑:“这上面记的都是用羊毛做成地毯、衣服的方法。”心想这事以后恐怕还得麻烦你找人来做。

    回到久违的家,换了身衣服。不一会,听到门口有马车声。李松快步上前,那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还是白裙飘飘,略显清瘦,不像是生孩子没多久的女人。李松一阵心酸,揽公主入怀。

    公主也是激动不已,原以为可能再也见不到夫君了。如今他回来了,以往的种种忧愁,也随之烟消云散。

    奶娘走过来,轻轻喊了声:“侯爷......”

    李松回头一看,见奶娘怀里正抱着个熟睡的婴儿,不由心头一震,这是.....自己的儿子!

    看着这个憨态可掬的孩子,初为人父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公主说:“这孩子出生4个多月了,我求父皇给取了个名字,叫李晟。”

    李松尴尬地一笑,这段时间自己不在,这个通常由父亲来履行的取名字的义务,只好由孩子的其他亲人代劳了。不过由皇上亲自取名,这份尊荣也是够大的。

    这个“晟”字,本意是指正午午时的阳光,引申为兴盛、旺盛的意思。两汉魏晋时代的人取名多为单字,且通常有着一定的含义。

    李松说:“感谢父皇。他和母后身体可好”

    公主说:“都好,只是......”

    李松感觉公主似乎有什么话不便说,看来他不在的这一年,朝廷发生了不少事情啊,只能慢慢厘清了。

    这时,一个太监前来传达皇上口谕,让安宁侯明日上朝,李松遵旨。

    当晚,李松与公主一夜缱绻,道不尽绵绵相思。

    次日,朝堂之上,李松与皇上、朝臣们相见。离别一年多,大家都很关心李松的安危,如今见他平安归来,都松了一口气。

    李松比以前消瘦了许多,看得出吃了很多苦。

    张华已担任丞相一职,位高权重。他关切地看着李松说:“安宁侯辛苦了。去年马隆传来奏报,称你被羌人掳走了,这一年你是怎么过来的”

    李松自然早就准备好了说辞:“那一天,羌人把我抓走,送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地方。我一直在那里给羌人放牧,上个月才找到机会逃了回来。”

    他没提自己被刺客刺伤的事,看来那个刺客不是逃了就是死了,所以朝廷不知道此事,只以为他是被掳走了。既然如此,他也就没必要提了,免得说错话。

    众人不禁唏嘘。张华说:“安宁侯可记得那是什么地方掳走你的人可还认得”

    李松说:“草原茫茫,我只知道一直往东,就到了中原地界。至于掳走我的人,后来就没见过了。”

    其实这里面也是有漏洞的,比如既然到了中原,堂堂侯爷为何不去找当地官府,让人护送回来,而是自己



第43章 长期国策
    李松稳了稳自己的情绪,拱手说道:“皇上、诸位大人,今后,盐税的钱请都留着,用在大事上,我可以保证,再过二、三十年,我大晋将比汉武帝最好的时候都要强大十倍、百倍。”

    李松说这话前是有所考虑的,那就是如何才能打动朝堂上的所有人。描绘今后的宏伟蓝图是最直截了当的,但是如果直接说“很好很强大”,大家没什么概念,就不容易说服。必须来个对比,这样大家就清楚了。

    华夏历史上,最引以为豪的就是汉唐了。唐朝这时还没影呢。在魏晋时代的人看来,汉武帝中期时的汉朝应该是有史以来的巅峰状态了,而到了汉武帝后期,国家实力其实是有所下滑的。

    李松现在说比汉武帝最好的时候还要强很多倍,大家就有直观的印象了,同时也感觉有点“恐怖”,那该是强大到何种程度啊

    如果是其他人讲这种话,多半会被大家嗤之以鼻,觉得是吹牛。但是李松讲这话,大家服气。因为从他两次赫赫战功,到献上高产农作物,再到这次超出每年财政收入的盐税,每一件单独拿出来,都可算是不小的功劳。而集这些功劳于一身,朝堂上可没人敢说自己能做到。

    不仅是功劳大,而且还敢于付出。从冒着生命危险上战场,到这次忍辱含羞被羌人扣押一年,安宁侯的人品也是得到大家认可的。

    张华说:“安宁侯的话,我们自然相信。可是到底什么是大事呢”这一问也代表了大家的疑问,不少官员也看向李松。

    这个问题,李松其实已经想了很久了。应该说,大事很多,每一件都很重要。现在首先要办的是关于朝廷购买一部分土地的事情。

    李松读过不少历史类的文章,知道到了每个封建王朝的末期,通常都会出现土地兼并异常严重的情况。

    古代拥有小片土地的农民,其实抗风险的能力是比较弱的,遇到重大灾害、亲人有重大疾病等情况,往往最先想到的就是卖掉土地,换取粮食或钱。

    由于这一客观因素,到了王朝末期,土地会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引发社会动荡、改朝换代,土地重新分配,然后又开始了兼并的过程,周而复始。

    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李松觉得由朝廷掌握一部分土地,也许是一个途径。具体说来,就是每个郡县都购买20%的土地,平时也租给农民,收取合理的地租。

    当土地兼并严重,很多人没有地可种时,由朝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节,尽可能安排出土地给这些人去耕种,比如原本由2户租种的土地,安排给3户来租种;或者由没有空余土地的地方,安排到有空余土地的地方去租种。

    这种调节肯定不是让人满意的生产方式,却能让即便最贫苦的人,也有活命的机会,从而减少社会动荡。

    那么,假如朝廷有钱,是不是可以购买50%乃至全部的土地呢

    李松认为不必。因为私人拥有的土地,耕种效率通常更高。朝廷拥有过多的土地,对于整个社会生产,并不是最有利。

    朝廷的土地,只要在关键时刻起到缓冲作用就可以了,所以20%已足够。当然,如果以后发现这个比例仍然不足,也



第44章 开始制作毛线
    购地方案得到皇上和朝臣们的支持,让李松感觉很欣慰。

    毕竟司马炎是开国皇帝,晋朝此时立国也还不久,整体说来还是充满朝气的。李松一提到“远超汉武帝”的蓝图,就能立刻得到大家的认同,说明这个朝廷还是很想有所作为的。而购地方案得到支持,也说明朝臣们对于土地问题也有相当的认识。

    按照原来的历史,这个本来大有希望的朝廷,才20年后就因为贾南风的乱政而趋于崩溃,实在是可惜。李松决心要改变历史的轨迹,让晋朝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现在盐税使得朝廷有充足的资金,自己提出的设想也能得到大家的支持,李松的干劲恢复了不少。

    散朝之前,李松说了句更加让大家惊奇的话:“谢谢皇上和各位大人的支持,以后要做的事情将会源源不断,盐税的钱根本不够用呢。”

    户部尚书和峤笑着说:“那我们很期待啊。”

    一年800万两都不够用大家听了都有些咋舌,不过也更期待: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事情耗费如此之大。不过以安宁侯的过往经历,应该都是了不起的项目。

    身为现代人的李松,自然有无数的事情可做。但他只选择目前能够实现,且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的项目,以前的火药、马镫、指南针就是,高产农作物、茶卡盐湖的盐也是。

    有的项目虽然很重要,但如果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那就暂时不能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钢铁,有了钢铁,才能有枪、炮、火车、轮船等。没有钢铁,就没有现代工业。但是冶金工业对工艺的要求是很高的,虽然李松相信,有了详实的资料,晋朝达到现代的冶金工艺水平只是时间问题,但没个几十年的储备,肯定难以达到。因此像钢铁这样的项目,就只有等以后再慢慢推进。

    由于要考虑到可实现,李松感觉自己选择的项目有点杂乱,有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没能系统地提升晋朝的科技水平。李松有点困惑了:这样做到底有没有问题

    但是,李松经过反复思考,最终觉得:改变人们的观念,比技术本身更重要。比如指南针,被欧洲应用于航海,而在华夏古代,则主要是用来看风水!如今,在对慕容廆的战争中,指南针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就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从此,如果是在戈壁、草原作战,指南针就必不可少。

    所以,李松需要不断地成功,而且是尽快地成功,让人们普遍对科技刮目相看,进而充分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然后就会有很多人感兴趣,自发地开始研究。

    如果人们对科技的热情能达到后世读书人对科举的狂热程度,那就收到成效了,比单纯教给他们先进技术重要得多。到那时,李松只需要在关键技术上点拨一下,自然会有无数人跟进,技术进步将水到渠成,而他自己也不需要那么累。

    当然,除了科技以外,其他方面如果有好的建议,也会适时向朝廷提出,比如这次的购地方案。

    想通这些道理后,李松决定不必自我束缚,想到什么适合的项目就开始做。那么下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开发羊毛的用途了。

    回到安宁侯府,他叫来了管家张琛:“洛阳周围有养羊的吗”

    张琛有点奇怪:侯爷
1...7891011...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