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穿梭在晋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松岩之上

    马隆感慨地对李松说:“终于找到盐湖了。这地方可真大。”

    李松点点头说:“这里应该就是茶卡盐湖了。”

    只见这茶卡盐湖面积空旷、地势平坦,湖面极具有强烈的反射能力,如同一面为天空梳洗打扮而准备的镜子,在现世界这景象被称为“天空之镜”。

    另外,茶卡盐湖是两座山脉之间的,两山常年积雪,雪山倒影在湖面,形成“湖水与长天一色,盐湖与雪峰同辉”的壮美风光,这在现世界被称为“雪山映湖”。

    大队人马在盐湖岸边安营扎寨。

    到了夜晚,夜空中可以清晰地欣赏到银河的浩瀚雄壮、流星的眩目诡异,而湖面的反射使得星空与湖面融为一色,出现星空仿佛洒落湖面的景象,这就是现世界所称的“夜空之镜”了。

    欣赏了这几大著名景观,李松终于明白了,为何在现世界,茶卡盐湖能位列青海湖之后,成为第二大景点。这些美景确实都是茶卡盐湖的特色,别处很少见到。

    第二天,李松和马隆带着一些随从,绕茶卡盐湖转了一圈,了解一下整个情况。

    这个盐湖面积应该在100平方千米以上,岸边有一些是堆积的盐,可直接开采,但大部份盐都被浅水覆盖,这就需要盐丁们通过晒盐等方法来加以提取了。

    回到营地,李松决定按照以前的计划,先运一些盐到西平郡,交给严舒,看能否卖出去。毕竟,市场能否接受,他也无法预测,要实际试过才知道。

    李松让林峰带着盐丁,在岸边采集了一些大青盐,装满了10大袋。然后写了封信给张华,告知已经到达了茶卡盐湖,这里确实有很多盐,正准备先试销一批。

    信中也提到了一件他认为很重要的事:建议将他们路过的大湖正式命名为“青海湖”,而从西平郡直到茶卡盐湖周围的这片广大区域,命名为“青海”。朝廷应昭告天下,正式宣示对这片土地的主权,让青海从此纳入版图。以后还要设置郡县,派驻官员。

    马隆派出一批骑兵,带着书信,另外用10匹马各驮着一袋盐出发了,沿着前些天的来路回西平郡。他们一路快马加鞭,只用了6天就到了。

    严舒见到拆开的盐,感觉比目前使用的海盐要好。此时的海盐都是或煮或煎而成,相对较为粗




第31章 关于羊毛的思考
    马隆立刻叫来这几个士兵,追问羊肉从哪里来的。

    一问之下才得知,原来是这几个士兵在去青海湖捕鱼时,回来的路上遇到一个羌族牧民,跟他讨价还价一番,用手里的半两银子买下了一只羊,然后带回到营地烤羊肉吃。

    一只羊才半两银子!的确够便宜。

    羊肉在中原可是不容易吃到的,价格也很贵。然而这里的牧民不缺羊,他们缺钱。手头上必须有钱,才能到西平郡那里买到他们需要的铁器、布匹、茶叶等各种物品。而赶着羊去西平郡那里卖,既路途遥远又不方便。

    现在牧民可以就近把羊换成钱,然后去城里买些生活必需品。而晋军士兵则吃到了从未尝过的美味。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既然士兵是花自己的钱,马隆也不好管得太宽。不过这个口子一开,每个士兵都开始向周围转悠的牧民买羊吃,大家轮流请客。

    而羌族牧民那边,也是一传十、十传百,都知道可以从晋军士兵那里用羊换到银子,于是纷纷聚拢到营地周围,形成了一个小市场。甚至还有牧民赶着牛到市场那里,这可引起了晋军的震惊,因为在中原,是决不允许杀牛吃的,但在牧民那里,牛跟羊是差不多的。

    李松看到有牛出现倒是颇为欣喜,这要是做成土豆烧牛肉,一定很好吃,连皇上都没尝到过呢。不过他觉得还是尊重新世界的习惯为好。

    营地这边,盐业生意越来越红火,从采盐到运输到销售一条龙,赚了不少钱。李松也不吝啬,经常给大家发点银两作为福利。作为一个现代人,他最喜欢那种慷慨的老板,现在他掌握了分配福利的权力,自然也要慷慨一回。

    而大家有钱了,自然就更多地消费羊肉,牧民的生意也越发火爆起来。

    现在晋军士兵们都感觉很幸运,本来以为这远赴边境以外会是一次艰苦的旅程,没想到待遇如此优厚,估计以后别处的士兵听说了,都会抢着要来。

    盐丁们也感觉这里来对了,他们原来在河东盐池工作时,不仅辛苦,而且待遇很低。现在不仅李松和马隆体恤他们,工作没以前那么累,还想法设法改善他们的生活。最主要的是待遇跟士兵一样高,很多辛苦惯了的人,不舍得买羊吃,都存了起来,准备将来托人捎回家里。对于他们这种家庭来说,积攒的几两银子已经是一大笔钱了。

    由于经常做生意,现在大家和羌族牧民也逐渐熟悉起来,牧民们还能简单地跟大家说上几句话。

    这让李松感到很欣慰,各民族能和平共处多好啊。不过,李松也注意到,大家吃了羊后,羊皮倒还有人收藏着,羊毛则是随便一扔,比较可惜。

    再就是,小市场里的生意,经过一段时间的火爆之后,又慢慢冷清下



第32章 与丹木吉的谈判
    晋军人马的消息终于惊动了羌兵。

    在茶卡盐湖周围活跃着一个羌人部落,其头领名叫丹木吉。跟此地大多数的羌人部落类似的是,这个部落人数不多,大约万人,士兵一两千人,基本上是骑兵。

    青海湖周围地域辽阔,一两千人的晋军在这里,根本溅不起一点浪花,所以一开始丹木吉的羌兵并没有发现这支人马。

    但是后来,部落里有人开始与晋军做生意,卖些羊给晋军,换回来银子,这才为丹木吉的手下所注意。

    丹木吉闻报,也是有些担心,他找来这些牧民,综合起来了解到的情况是:晋军里有骑兵,也有挖盐的人;他们经常派人往西平郡运盐,据说可以卖很多钱,因此这些骑兵和挖盐的都很有钱。

    至于这支人马到底有多少人,牧民们就众说纷纭了,不过总数应该不会超过2000。

    他的部落没跟晋朝打过多少交道,但这次是晋军跑到他的地盘上,所以他决定前去看看,要求晋军离开。

    这天,他带着十来个随从,前往茶卡盐湖。其中有个随从是鲜卑人,名叫慕容评,是1个月前从凉州偷跑过来的。他不想得罪晋朝,本来想把这个慕容评押送回去,但是没想到这个慕容评意外地给他出示了一样好东西,对他很有吸引力,于是他改变主意,留下了慕容评。

    这1个月来,他感觉慕容评是个很有点头脑的人,经常能帮他出些不错的主意,慢慢地就得到了他的器重。这次前往与晋军交涉,他把慕容评也带上了。

    到达晋军营地,有人进去通报。

    马隆听说有羌人头领来访,不由一愣。李松说:“让他们进来,且听听说些什么。”

    丹木吉进来后,先通报了自家姓名。

    马隆也报了自己的姓名官职。然后指着李松说:“这是我大晋安宁侯。”

    丹木吉施礼表示了敬意。在他背后,人丛中的慕容评突然一愣,眼中顿时充满了仇恨的眼神,定定地看向李松,不过这时没人注意到他。

    丹木吉说:“我与晋朝和平相处,从无过节,晋朝为何突然派兵侵占我的地盘”

    马隆有点不知如何对答,李松接过话头说:“我大晋百姓需要大量的食盐,故而皇帝陛下派我们来此地找盐。你说这里是你的地盘,可我们到此地时,为何不见你的一兵一卒而且是过了1个多月,才见你前来询问”

    这倒有点把丹木吉问住了。不过,他的部落本来就占地极广,人数才只有万人,要是每个地方都派人把守,哪里够分的所以他也是有些恼火地回答:“我部落隔一段时间就会来巡视这盐湖,从祖上起多少年都是如此。你们不过是刚好在巡视过后来到此地。”

    李松也有些语塞,的确,别人在这里恐怕都生活了不知道多少代人了,他不想跟对方直接发生冲突,毕竟自己理亏。

    道义很重要,因为如果失去了道义,那么丹木吉以外的那么多羌人部落,就会立刻都站到晋军的对立面上去,对于晋朝接下来的开疆拓土十分不利。

    见李松不语,丹木吉说:“请你们尽快离开这里,下次我会再来查看的。”

    丹木吉一行走后,马隆问道:“这可怎么办



第33章 慕容评的逃亡
    丹木吉同意2000两卖掉盐湖,他觉得这个价格很好,超出预料。

    李松、马隆也非常高兴,让人取出2000两银子,以及事先准备好的2份合约,写上成交价2000两,然后分别签上两人的名字。丹木吉则是摁下自己的手印。

    李松说:“这里所有人都是见证,永远不能反悔。”

    丹木吉说:“当然。”随即带着银子,和下属们一起兴高采烈地离开了。

    回到部落大帐,丹木吉立即派人带着这2000两银子,向北翻过祁连山,到凉州寻找铁匠,打造马镫。10多天后,派出的人带着200对马镫回来了。

    丹木吉选出了最精干的200名骑兵,为他们配备了马镫,然后加紧演练。

    效果是不错的,仅仅几天后,这200名骑兵对战400名没有马镫的骑兵,优势就已经很明显了。

    丹木吉非常满意。下属们都恭维道:“有了马镫,其他部落还敢不听咱们头领的话吗”

    丹木吉说:“可惜没钱了,只能打造这么多马镫。要是人人都装备了马镫,就更厉害了。”

    有个下属说:“我看晋军采盐很赚钱,我们也可以采盐拿去卖啊。”

    另一个下属说:“你说得轻巧,上次去晋军营地时,我仔细观察过,晋军那边采盐的,都有好多铁制工具,而且使用这些工具的技巧,看上去也不是那么容易学的。”

    众人不禁有些泄气,他们连生活中的铁器都不够用,要向晋朝买,又哪里去弄采盐的专用工具

    其实,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民族早就发现了盐湖,也知道中原地区需要盐,但为什么一直没有把盐运到中原去卖钱除了缺乏商品经济观点外,自身采盐技术不足、路途太遥远也是重要原因。少量采点盐自用没问题,但大规模采盐、长途运输就有些为难了。

    慕容评忽然说:“前些天,头领如果坚持多要点钱就好了。”众人闻言一怔。

    这慕容评是何人一个鲜卑人,怎么跑到羌人的部落里去了

    说起来,还得回到1个多月前。那时,慕容评还在凉州的采石场服苦役。

    他本是慕容廆的远房侄儿,后来充任慕容廆的贴身卫兵,跟随征战多年。慕容廆兵败自刎,慕容评随残兵一起投降了晋军,随即被发配到凉州的采石场做苦工,一晃就是一年多过去了。

    慕容评本人可以说是慕容廆的铁杆粉丝,慕容廆曾经战功赫赫,令晋朝政府无比头痛,可是最后还是败了。

    最开始他以为是败给了卫瓘。然而在采石场的这些日子里,听晋军看守们闲谈,才知道是被一个叫李松的人打败了。李松此前曾献火药打败了鲜卑人秃发树机能,后来又献马镫和指南针打败了另一个鲜卑人慕容廆,并依此大功封了安宁侯。

    李松的传奇经历,已经在晋军中引起轰动,到处传诵,成为晋军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谁知这些都被慕容评偷听去了。从此,慕容评发誓,将来某一天,一定要设法为自己的大王慕容廆,不,为鲜卑人报



第34章 慕容评的阴谋
    那一天,慕容评随同丹木吉走进晋军营地,意外地得知,面前这个年轻人竟然就是晋朝安宁侯,顿时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想到英雄一世的大王因他而死,就气血上涌,恨不得立刻手刃仇人。

    他这样的人,从来都不会去想,如果李松逼死了慕容廆就得偿命,那被慕容廆大军祸害的那么多晋朝军民又该找谁偿命。这一点他倒是跟曹操类似: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

    现在,他的复仇计划正在头脑中高速筹划着。凭他一己之力,几乎不可能靠近身处营地的李松,更别说行刺了。唯一可倚靠的,就只有丹木吉的力量。他要把局面弄乱,才好乘机下手。

    而今丹木吉似乎正为要价太低而后悔,他觉得机会来了,必须火上浇油:“头领,我听说晋军隔几天就运盐到西平郡贩卖,据我估算已经赚了10万两银子了。”

    10万两!所有人都为之一呆。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此时,大帐内每个人的心态都开始发生变化:先前卖了2000两银子就觉得自己赚大发了,而今晋军竟然已经赚了10万两,那么5000两也就似乎、好像、应该不算是狮子大开口了......

    丹木吉毕竟是草原汉子,本性还是注重承诺的。他有些迟疑地说:“如今都已经摁了手印了,再去要钱恐怕没道理吧”

    慕容评说:“头领说的自然不错,可是,难道你不想给勇士们都装上马镫,一统草原吗”

    这话倒是点中了丹木吉的心窝,以前他是没那个实力,想也白想。如今则是看到了希望,只是缺钱。

    其实慕容廆以前也是差不多,本该撤退就能没事的,就因为被马镫所吸引,鬼使神差地留了下来,想抢夺晋军的马镫,结果把自己也葬送了进去。

    慕容评当然不会跟丹木吉说这些,他像引诱亚当夏娃的那个魔鬼,继续循循善诱:“如今只有找晋军,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搞到银子。其他地方哪里能弄到这么多钱”

    这一席话把所有人都说服了,大家都不再犹豫:找晋军要钱,然后才能赶紧筹划大事。

    当天夜里,慕容评从草原上找了一株狼毒花,将汁液反复涂抹在剑锋上。现在剑锋带毒,李松哪怕只是受点小伤,也照样活不了。

    次日,丹木吉带领部落的全部人马出发,前往晋军营地。这次,他要给晋军施加最大的压力。

    马隆听说丹木吉又来了,而且人马浩浩荡荡,实在有点困惑,不知道是啥事。

    丹木吉带领下属,第三次见到了马隆和李松。马隆问:“头领这次来有什么事”

    丹木吉一点也不客气地说:“上次你们给的钱太少了,得加钱。”

    李松不由得心里怒骂:靠!你们都是这么不要脸,一点契约精神都不讲的吗

    马隆也是气不打一处来:“不是已经白纸黑字,你都已经摁了手印吗这么多人都见证了,怎么能反悔呢”

    丹木吉强词夺理:“那是你们骗人在先,明明赚了那么多钱,却只给我们这么一点。”

    马隆心说:你这算什么道理啊我们赚得多,就得多分一点钱给你这个口子可不能开,否则以后定下的任何规则,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不遵守,那不全乱套了啊。

    马隆冷冷地说:“合约已经




第35章 李松遇袭
    营地门口,晋军与丹木吉的人马形成了对峙局面。

    丹木吉还在不停地劝说马隆:我并不想与晋朝为敌,给钱就走人。
1...56789...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