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胡马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赤军
——至于王导不给你运送物资对是不对,这不关我的事,你们自己撕去。
听完裴该的话,祖逖垂下头来,沉吟少顷,随即问道:裴君既曾在石勒幕中,以卿观之,彼何如人也?
裴该拱拱手,说当不起君字,你还是直接称呼我的字好了——以该观之,石世龙一世之杰,当世无人可匹!
哦?祖逖微微皱眉,双眼炯炯有神地盯着裴该,既如此,裴文约何不相从,而要脱身南下?
我本晋臣,岂可更事二主?!在这群晋朝臣子面前,他当然不能说什么我亦不值晋主所为之类的话啦。
一世之杰祖逖想了想,又问,但不知可方何人?与尊叔裴道期(裴邵)比,又何如?
裴该笑一笑:可比季汉刘玄德。至于家叔道期,一为良臣良将,一为乱世枭雄,如何可比?
祖逖不禁笑了起来:文约倒甚是看重石勒啊比刘玄德,为世之枭雄,难道说,他有叛汉自立之心么?
裴该表情严肃地回答道:祖徐州休要轻看此獠,彼虽无学,然正如刘玄德,资质天纵,唯无玄德之仁厚耳。刘玄德始亦不叛汉,待得蜀中,且并三巴,乃僭称汉中王——一则已得割据之势,二有诸葛亮法正等为辅。今石勒已得诸葛亮,乃不得旨而兼并王弥,若真被他盘踞河北,恐怕割据之势便成了!
卿所云诸葛亮是
张宾张孟孙。
祖逖饶有兴味地又上下打量了一番裴该这小年轻,随即斜眼瞥瞥王导:当世我所敬慕者,唯刘越石与裴道期二人,今日看来,文约亦才杰也,恐更在‘八裴’之上。
所谓八裴,是指河东裴家的八位名士,即裴徽裴楷裴康裴绰裴瓒裴遐裴頠和裴邈,但更关键的是,正始年间士人议论,以八裴方(并列)八王——逐一比类,也就是拿琅琊王家的王祥比裴徽王衍比裴楷王绥比裴康王澄比裴绰王敦比裴瓒王导比裴遐王戎比裴頠王玄比裴邈。祖逖的本意是嘲讽王导,说你不如人小年轻裴该,但他这话说的,就连裴该都不敢——不是不能——认同。
徐州无得戏言,小子安敢与尊长比类?八裴全都是我的长辈,我爹也列名其中哪,即便心里认为你说得没错——尤其八王中的王衍,什么玩意儿,也拿来跟我比——嘴上也不能承认啊。
祖逖话一出口,也知道自己不大礼貌,赶紧摆手:戏言,戏言,文约不必往心里去。
魏晋之际的士人,大多数都狂放无忌,象王导这种谦谦君子倒是少数。当然啦,有些是真狂,有些是假装的,尤其是狂归狂,别狂到肆意指斥朝政,评点当权者,否则就必然死路一条——比方说嵇康。祖逖虽然四十多了,少年时的狂态却还并没有彻底消除,所以一不小心就满嘴跑舌头,说错话了这一旦失言,又赶紧道歉,气势立沮,就再也不可能板起面孔来斥责王导他们啦。
王导多敏的人哪,赶紧接过话头来是侃侃而谈,先把自己的难处条分缕析地又解释一遍,然后不等祖逖张嘴反驳,他就态度一软,再次伏低道歉,终于把祖逖的火气消去了七八成。最后王导就说啦,你也别住这儿了,不如到我家去吧,建邺如今真拿不出可以让你镇定徐方的物资来,但若说喂饱你这一族之人,我薄有家财,倒还能够勉强支撑一段时间。
庾亮也在旁边儿帮腔:我亦当相助王茂弘,资供祖徐州。
他表完态了,下面就该轮到裴该了,但是裴该一摊手:我初到江东,实无长物,唯将所乘马献上,并请求借一擅射者为师,管他一日两三餐也可。
祖逖无奈之下,只得接受了王导他们的好意,于是命兄弟祖约收拾收拾,这就跟着进建邺城吧。庾亮依然沉着脸,两眼斜瞥着几案上那些珠宝,还想说什么,却被王导悄悄地在他胳膊上捏了一把,然后轻轻摇头,给制止了。
——又不是抢的你家我家,甚至都不是别的官宦人家,算啦,这事儿就别再提了吧。
等到一行人离开小庄,准备乘车而归,裴该突然间靠近王导,压低声音,苦笑着说道:本欲款待茂弘元规,然祖徐州兄弟还则罢了,一行数十人,我实在是囊中羞涩,请不起啊
王导瞥他一眼,挑挑眉毛:那还是直奔我家好了。你不就是想让我请客吗?行啊,谁叫我家大业大,吃不垮呢
第十章、习射
裴氏自归江东,或许是水土不服的缘故,又大病了一场,不过等病好之后,气色却日益改善,面颊也逐渐丰润了起来。这一日她早上起来,先问:文约可归来否?昨晚上裴该原本说是回来摆宴请客的,后来却又黄了,改成去王导家吃晚饭,直到天黑也不见回还——他是就在王导府上宿了么?
——若然还在胡营之中,裴该不回家,甚至仅仅待客不睡,裴氏也是不肯就寝的,她不放心啊。但既然已归建邺,便无须太过担忧了。
芸儿回禀说,我清晨就派人去问过了,郎君是半夜回来的,并未留宿。
裴氏点点头,她知道裴该最近一段时间往往睡得晚,起得也晚,所以先不去打搅他。正好有人来报,说大王前来躬问起居,裴氏就先临镜,整理一下仪容,然后吩咐:请大王进来吧。
他们所说的大王,自然是指的新命东海王司马裒啦,年仅十三岁,还是个小孩子。当下司马裒进来,向祖母磕头请安,裴氏打问了一番他的功课,然后便放他离去了。
——裴该这个东海王傅本是虚的,他虽然出身世家,在学术上却根本就没啥名声,司马睿不可能让他来教导自己的儿子。司马裒这趟过继,随身就带来了不少的饱学之士,什么郎中侍郎典书典祠典卫学官令典书丞治书等等,组成了一套完善的辅佐班子——就目前而言,或许应该说是教育班子。
司马裒躬身告退,自去上学不提,且说裴氏等到日上三竿了,这才过来找裴该。东海王府和裴府比邻而居,中间更干脆打通,如同一宅两院似的,所以裴氏几乎是一迈步就到了。
早有裴仁迎上来,裴氏问他,我侄儿可起身了吗?裴仁回答说:主公在后院习射也。
裴氏微微一皱眉头,便即带着芸儿过去探看。只见院中只有裴该和一名短衣汉子在,且裴该也脱卸了外面的长衣蔽膝等,并且左袒,正昂然而立在院落一侧,手端一张步弓,左手如托泰山,右手如抱婴儿——不过弦上是空的,并不见箭。
就见那名短衣汉子单手执弓,不停地在裴该身上指指点点:身可向前略俯,然腰不可塌左臂伸直右肩勿耸若开弓的姿势对了,射术便得了七八分,再搭箭习射,可事半而功倍。
眼瞧着裴该裸肩上脸上油光光的,估计全都是汗,他眉毛拧着,鼻子歪着,嘴巴努着,那表情要多难看有多难看。裴氏才有些担心,就听裴该问道:不知须这般开弓,多长时辰?那汉子随口答道:王傅初学,不必太久,一顿饭便够了。
看裴该的表情,差点儿就要哭出来:我臂将折矣,一顿饭如何忍得?!
芸儿见状闻言,就想要迈步上前,借着禀报东海太妃到来的消息,救下裴该,但却被裴氏一扯她的袖子,给拦住了。又过少顷,就听裴该带着哭声道:我真真的不行了若此时松弦,可会伤着皮肉么?
那汉子轻轻叹口气:若松弦,皮肉不会伤,这弓可是伤了随即一摇头:罢了,请王傅缓缓地收弓吧。
裴该这才弛弦松弓,顺手搁在旁边儿的石凳上,然后双臂环绕胸前,不住地揉搓自己两膀酸痛的肌肉。裴氏这才以目示意芸儿,芸儿乃迈前两步,提高声音道:东海王太妃来拜王傅。
裴该闻言,赶紧转身,忙不叠地把左臂揣回到袖子里,然后才躬身施礼:姑母前来,侄儿衣衫不整,大失礼仪,还请恕罪。
裴氏摆摆手,说无妨。随即从怀内掏出一方绢帕来,递给芸儿,示意她去帮裴该擦汗。裴该赶紧抢过手帕来自己擦,恍惚间似乎又回到了许昌城内的马场之中,当时自己初学骑术的时候,裴氏也是这样在一旁观看,然后等自己暂歇时便让芸儿奉上手帕和热水
主公,喝些水吧。不过这回端热水过来的却是裴仁。
至于那名短衣汉子,也早跟随在裴该身后,跪伏在地,裴该一手擦汗,一手接过水碗来,略略瞥他一眼,即向裴氏介绍说:此祖士稚部曲冯铁,侄儿请来教授射术。
小人冯铁,拜见太妃。
裴氏一伸手:不必多礼,起来吧。然后就问:祖士稚也南渡到建邺来了么?裴该说是——琅琊王召他为镇东军咨祭酒。
裴氏以目示意,命其他人全都退下,她单独走到裴该面前,低声问道:文约怎么想起来学射了?我等在此安居正好,难道卿还有北上之意么?
当时的士人允文允武,君子六艺中便有射道,但问题不是每个人都有文武双全的资质的呀,据裴氏所知,裴该从前连马都骑不大好,遑论射箭呢?而且看他今天的样子,也应该是初学那你二十多岁怎么突然想起来练射箭了?
当初身在胡营,学骑马那是为了落跑,无奈之举,可是如今咱们跟江东住得好好的呀,你说你想继续深造算账,还能说是为了复兴裴氏的产业,想学书法文章,能说是为了绍继先祖的志向,但你开始学射箭你不会是想要渡江到中原去打仗吧?!
听到裴氏的问话,裴该眉毛不禁微微一蹙,双目炯炯,有如投射出炽热的火光来:祖宗坟墓,俱在河东,岂可不顾?!
自有琅琊王与王茂弘等人主张,江东亦多名将对了,祖士稚不是过江来了么?他素能将兵,又何必文约北渡?
裴该摇一摇头,实话实说道:据侄儿看来,江东皆是鼠辈,但谋割据,安有收复故土之念?祖士稚虽有壮志雄心,终究孤木难擎,是以侄儿欲寻机与之并肩而北,驱逐胡虏,恢复中原,救祖宗坟墓于腥膻恶臭之中!
倘若裴该一开口就说要挽救国家民族,或救生民于水火之中,裴氏还能再劝,这一说要拯救祖宗坟墓,裴氏就没啥话可讲了那终究也是她娘家的祖宗坟墓啊。而且对于中国士人来说,祖宗至高至大,这是天然的政治正确,你有什么言辞可以反驳?
可是她不禁鼻头一酸,热泪盈眶:战阵凶险,我岂忍文约往赴倘有不虞,大宗断绝,我有何面目于地下去见乃父呢?
裴该赶紧安慰裴氏,说:姑母且放宽心,该既经百死而至江东,必不会轻易浪掷性命。战阵之上,拼死而斗往往得活,若畏惧退缩,反而易死。况且家兄消息尚未确实,或许仍在世间,并无绝嗣之虞
裴氏连连摇头,说我对你哥已经不抱什么幻想了,他仍然存活的机会可能还大不过一成但她跟裴该相处日久,也知道这侄子虽然对自己很恭敬,但自身主意很大,他认准了的事儿是绝不会因为自己这个疏堂姑母的劝说而改变计划的,再加上浑不畏死,所以——劝也白劝。
左思右想,只能对裴该提出最后的要求来:卿当先婚配,诞下嗣子,然后才可往蹈凶险之地,否则便是大不孝!
裴该一皱眉头,心说怎么着就又说到我的婚事了?想要推诿,可是又没理由——这时代的人把无后看得很严重啊,要求自己赶紧结婚生子,同样属于政治正确,无可辩驳。于是只得一躬身:全凭姑母安排。
裴氏就问:仍与卿说司马家女子,还是自王郗荀崔等高门中哦,如今只剩了琅琊王氏了
裴该摇摇头:我今孤身在南,恐齐大非偶啊。
齐大非偶一词出自《左传,说齐僖公想把女儿文姜嫁给郑国太子忽,但是被婉拒了,忽说:人各有偶,齐大,非吾偶也。家世有差距,我配不上齐国公主,娶了反易招惹祸患。
裴该的意思,别看我河东裴氏是天下一等一的名门,但终究家族离散,就光剩我一名男丁跑到了江东——裴嗣父子那不能算——想跟执掌江东权柄的王氏联姻,这不大合适吧?
裴氏一瞪眼:胡言乱语。难道王氏女都只能永闭闺中么?江东除了王氏,还有哪家比我裴氏强了?要按你说的,那如今还有谁能配得上王家姑娘,她们除了嫁为藩王妇,就都只能做一辈子老处女吗?
其实与王氏联姻,就政治上而言,确实是比较有利的,裴该只是天生反感包办婚姻和政治联姻,所以找借口推拒而已。他脑筋一转,突然间又想出一个理由来:男女婚配,固看家世门第,也须情投意合,起码得知道对方的禀性,是否佳妇,不可全听媒妁一面之辞。不知江东可有上巳日临水的风俗?
所谓上巳日,本指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可以算是上古流传下来的婚姻节。到了魏晋,这个节日被固定于每年的三月三日,主要内容也不再是男女相亲结亲了,而改成了春游踏青临水行禊(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涤除不洁的祭祀)。过去在洛阳,到了这一天,都中士女就都会前往洛水岸边,郊游玩乐。要知道平常世家女性尤其是未婚女子出门,被男人瞧见的机会少得可怜啊,到这一天却会倾巢而出,那即便无相亲之名,也必然会形成很多的相亲之实了。
故此裴该就问了,不知道江东有没有这种风俗啊?我想要利用这个风俗,去撞撞大运,看看有没有能够相中眼的姑娘,好娶来为妻。
裴氏闻言,却不禁气往上撞
第十一章、覆舟山上
裴该说打算等上巳日出门去找找看,有没有合适的姑娘可以娶来为妻,谁想裴氏听了,却不禁恼怒,当即呵斥道:江东自有上巳日,皆临秦淮,然汝却偏偏南下句容——难道还要等待来年不成吗?!三月三日早过了,你自己错过了机会,我可不能等到明年再给你谈婚论嫁——一生气,连称呼都从卿改成汝了。
裴该无奈之下,只得重复前言:一切全凭姑母安排好了。
裴氏这才重重地点一点头,才待转身离去,却又突然间想起一事,于是问道:若南人之女,文约可在意么?
裴该微微一愣,随即回答:却也无妨
这年月侨客普遍鄙视江东土著,但那也有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自卑到极点而转化成了极度的自尊——终究你占了人家的田地产业啊,在这儿人家才是主,你永远都是客啊。倘若放诸和平时期,江东虽然缺乏第一等的名门,二三流家族总还是有一些的,南北通婚也并非凤毛麟角之事。
其实若无永嘉南渡,南北方相互鄙视的状态还未必一定会产生呢,象陆机陆云顾荣之流,若在中原再多积攒十来年的名望,官位升至二品,就很有机会大振江南的家声,起码不会比河东柳氏差。
裴该作为来自两千年后的灵魂,自然没有什么地域和门户的偏见。他前一世的时候,即便家里最为保守的老祖母,也只是说过这样的话:只要你喜欢,娶什么媳妇都随便啦只要是中国人。你若是敢讨个外国老婆回来,看我不打断你的腿!所以他当即便回答裴氏的提问,说只要我看对了眼儿啊不,只要姑母你觉得合适,南人北客,那都无关紧要。
尤其门阀之间联姻,从来是女不就低,低品男想娶高品女是痴人说梦,低品女嫁给高品男就比较常见了——即便门户相差实在太远,不能做妻,总还可以做妾的吧。反正裴氏只是希望裴该尽快留个种下来而已。
因此裴氏说那正好——昨日吾姊来说,卫叔宝(卫玠)定于三日后广召丹阳俊才,以登覆舟山,踏青谈玄,据说亦将有不少闺中女子同游。文约不妨也参与吧,我去为卿索要请柬好了。
——————————
裴该真正料想不到,魂穿到将近两千年前,还能赶上联谊会
他不好再拒绝裴氏的好意,而且转念一想,若真能走运碰上个还看得过去的女子,总比不知道裴氏塞什么女人过来的包办婚姻要强吧?于是两日后一大早,卫玠就驾着牛车过来,接上裴该,一行人北往覆舟山而去。
虽是春末,暑夏未至,终究江南气候温暖,裴该早就已经换上单衣啦,但看卫玠,不但夹衣未除,而且还在外面罩了一件雪白的薄裘。裴该心说你就那么怕冷么?还是说这白裘配趁你的面色比较好看,所以不舍得脱?
就你老兄这身子骨,你还爬山哪?就不怕半道上一脑袋栽倒再也起不来了?啊呦,卫叔宝这是已经来到建邺了,那他究竟是哪年才被看杀的哪?
覆舟山在建邺城东北方向,东临青溪,北靠玄武湖,水光山色,风景绝佳,确实是踏青冶游的大好去处。当然更重要的,此山乃建邺北方之屏障,与西面的鸡笼山如同两个拳头,拱卫着建邺的北大门,所以到南朝时,这座山就不再对外开放了,而成为皇家园囿乐游园的一部分——至于鸡笼山,则在东晋初就变成了皇家陵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