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星辰玖
杨聪还真没听说过这事,他目瞪口呆道:“唐伯虎科举作弊,怎么可能!”
严老先生摇头叹息道:“唐解元自然不大可能作弊,但是,他有点过于狂傲了,得罪的人太多,所以,才被牵连进科举弊案,整的凄凄惨惨。所以啊,杨公子,老夫劝你不要学那唐解元,就算你家有钱,就算你能买通一切关节,也不要太狂傲,不然,迟早出事。”
这话总结起来就一个意思:小子诶,莫装逼,装逼遭雷劈,唐伯虎都因为装逼遭了雷劈,何况是你!
这老头,不知道他这话是在说自己拿钱砸人的行为有点过于狂傲,还是真心为自己好,杨聪讪讪的道:“学生没打算买,学生准备正正经经凭本事去考,对了,先生,我如果要考科举,怎么个报备法啊”
严老先生闻言,不由满脸怀疑道:“正正经经去考,你考个举人都难,又怎么金榜题名,怎么进翰林院”
你别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好不。
这个时候杨聪也不好大吹特吹,他只能无奈的道:“先生,您不能这么打击自己的
第一卷 第三十五章 八股文有规律吗
夜已深,整个杨府早已陷入一片黑暗之中,唯余杨聪的书房还有些许灯光透出。
杨聪坐在书桌前,呆呆的看着眼前的几篇八股文,眉头都皱成了一个川字型。
他并不是看不懂这些文章写的什么东西,毕竟原来的杨聪也“苦读”《四书五经》十余载,不说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一般的文章他还是看得懂的。
问题,他找不出八股文的规律啊!
当然,如果从格式和规定等方面来理解,要说八股文没规律,那是胡说八道。
八股文的格式和规定那是相当有规律的,用迂腐和死板来形容这些规律都不为过。
那么,八股文有多死板呢
首先,八股文的题目必出自《四书五经》,也就是说,科举考试的题目你不用去猜,必定摘自《四书五经》中的某一句。
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等,这些都可能作为科举考试题目。
然后,八股文格式要求很严格,整篇文章必须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而且后四个部分,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也就是正式阐述你观点的正文,每个部分都必须由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组成,合起来总共八股,八股文之名也由此而来。
当然,这八股文可不是分成八段,然后后面四段是四对排比对偶的文字就行了,科举考试对每段的格式和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
比如,破题,必须用两句到三句点破题目的要义;承题,必须用三句到五句,承接破题,对题目作进一步说明。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以“学而时习之”为题,怎么写开头才算合格的八股文呢
两句破题:学与时进,功斯纯矣。
三句承题:盖学而不习与弗学等,学而不时亦与弗学等,而纯于学者岂若是乎。
这样写就对了,不能一开始就阐述自己的论点,也不能啰里巴嗦一大堆,开头两段必须严格按八股文的格式来破题、承题。
至于起讲,简单来说就是我讲的大概是什么,我要开始讲了啊,因为前面破题和承题都是解释题目的含义,没有自己的论述,从这起讲开始就可以阐述自己的论点,所以,这起讲也有引**述的意思。
还有后面的入题,简单来说就是我对题目的理解是什么,也就是结合题目和上面起讲中的阐述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论点,至于为什么这么理解,请看下面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论述,这个入题大致就是起个中间过渡的作用。
最后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就是正文,也就是详细阐述自己的论点。
这四段最是考校人,因为每一段都必须由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组成,而且还必须像写诗词和对联那样,讲究平平仄仄,讲求押韵。
比如,描写大海和章鱼,你就不能简单一句,大海宽广无垠,蔚蓝的海水一望无际,仿佛连接着天际,海水中的章鱼......。
按八股文的格式,大致应该这样写。
大海啊,你全是水。
章鱼啊,你全是腿。
当然,这样写只是格式上勉强凑合,内容上是严重不符合规定的,因为八股文对文章的内容,或者说描写的手法也是有严格要求的。
八股文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规定,那就是整篇文章都必须用孔子、孟子等古圣先贤的口气说话,也就是所谓的代圣人立言,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更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
这个老要命了,因为古圣先贤说话的时候基本都带着之、乎、者、也等助词,你要想写出来的东西看上去像古圣先贤的口气就要到处加这些助词,加的好倒还罢了,加的不好,那就要闹笑话了。
比如前面对大海和章鱼的描写,如果完全按八股文要求来写,大致就会变成这样。
&
第一卷 第三十六章 科举考试有捷径吗
这八股文有特殊的规律吗,或者说这科举考试有捷径吗
对于这个年代的读书人来说自然是没有的,要有的话,只要是个读书人都能金榜题名,朝廷又哪能塞下这么多人呢
正因为朝廷塞不下这么多读书人,科举考试才会选用八股文这种规定近乎死板的文体。
说白了,科举考试之所以选用八股文,就是为了为难读书人,就是为了淘汰大部分读书人,让金榜提名变得难如登天。
杨聪是越看越绝望,这八股文真不是一般的难写啊,貌似只有死读书,把《四书五经》背的滚瓜烂熟,把古圣先贤的话都记在脑海,然后不断练习,模仿古圣先贤口气写他个千百回,这样才能具备写八股文的基础。
这得苦读多少年啊,恐怕读到死他也只能考个举人,金榜题名岂不成了笑话。
如果按这年头读书人的方法读下去,他还改变个屁啊,不说改变大明的命运,他自己的命运能不能改变都是个问题。
捷径呢
他需要的是捷径啊!
这破题、承题、起讲、入题也就罢了,只要模仿圣人的口气按格式写几句,能说出点道理来基本就没问题了,主要后面这八股,又要讲道理,又要模仿圣人的口气,还要对仗工整,还要注意平平仄仄,还要注意押韵,这不要人命吗!
这平平仄仄和押韵就是最要命的地方,打个简单的比方,比如说古诗,那也讲究平平仄仄和押韵,古人写一首绝句最少都得琢磨好几天呢。
一首绝句也就二十来个字,这时间当然不是费在写字上,要是光写二十来个字,当然费不了几天,几分钟就完事了,写古诗最费事的也是平平仄仄和押韵,有时候一个字都得推敲老半天。
这八股文可不是二十来个字,正文部分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组排比对偶句最少也有两百来字,要一一注意平平仄仄和押韵,其难度可想而知。
那么到底什么是平平仄仄,什么又是押韵呢
这个杨聪倒是很清楚,这时代的读书人基本上都学过这个。
这平平仄仄,大致意思就是某些特定的文体每句话里每个字要按固定的声调来,这样读起来才会昂扬顿挫,至于声调其实跟后世的四声差不多,但是,这个时候并没有四声这一说,这个时代对声调的描述是这样的: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声、去声和入声。
至于押韵,还好理解一点,说白了就是特定的几句话结尾之处要用同韵母发声的字。
不过,这个时代也没韵母这个说法,这个时代汉字的读音一般用直音法和反切法来标注。
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或者近音字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比如“疾读若急”,“降读江入声”。
反切法就是将这个字读音切开成两部分,用两个字来标注,比如“劝,去愿切”,“孤,古胡切”。
这家伙,这个时代对读音和声调的标注方法还真是麻烦啊,杨聪下意识拿起笔在一篇八股文上涂抹起来。
他的目的自然是想找出这八股文平平仄仄和押韵的规律,不过,他标注的并不是什么“平上去入”,也不是一个个同音字或者两个反切的汉字,而是后世的声调符号和韵母。
这一篇八股文总共还不到五百字,正文部分最多也就三百多字,用后世简单的符号标注倒也不怎么费时间,很快,他便将眼前这篇八股文的四组排比对偶句标上了声调,每个需要押韵的地方也标上也韵母,一篇整整齐齐的文章顿时被他涂的一塌糊涂。
这个倒没多大关系,反正这种学生写的八股文严先生那里有的是,关键问题,就算他涂的一塌糊涂,还是找不出一点特别的规律来啊!
怎么办呢
他呆呆的看着眼前的文章,陷入了沉思。
看着看着,他眼前突然一亮,咦,这个标注方法貌似是一个
第一卷 第三十七章 一晚上就能脱胎换骨
第二天早上,杨聪起的有点迟,搞的俞大猷都等了他好一阵子,当他们联袂赶到县学的时候,都已经差不多辰时了。
他才刚招呼俞大猷找个地方坐下来,整个学堂突然就一静。
当然,大家不是因为他们来了而安静下来的,而是因为严老先生进来了。
严老先生还是一如既往拿着根竹尺四处瞄了一阵,不过,看到杨聪打哈欠的时候,他并没有冲上来揍人,毕竟昨晚才刚收了人家的好处,今天就翻脸揍人,那也太不地道了。
他只当做没看见,冷着脸,来到讲桌跟前盘坐下来。
他也不介绍俞大猷,也不拿书,而是拿着竹尺缓缓的在手掌上拍了拍,随即严肃的道:“今天不读书,做文,题目,朽木不可雕也。”
他这话一出,下面就差哀鸿遍野了,又做文,简直要人命啊,读书多好,摇头晃脑一天就过去了,做文,这一天怕是头皮都要抠烂。
前面一众生员个个都眉头深皱,面露痛苦之色;后面一众例生更是如丧考妣,就差哭出来了;甚至连俞大猷都微微皱了皱眉头,唯独挂着黑眼圈的杨聪,脸上竟然露出兴奋之色,跟脑子进水了一样。
他脑子当然没进水,他是真兴奋,正好想写篇八股文给严老先生看看,看自己是不是找到了科举的捷径,没想到,严老先生今天竟然心血来潮,让大家写文。
好啊,正好省了自己不少时间。
这“朽木不可雕也”他不用翻书也知道,出自《论语.公冶长篇第五》,这只是取了其中一句的一小截,后面还有一截是“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大致是因为孔子的弟子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对其失望透顶,才会如此批之。
这么粗俗的话语当然不大可能作为会试的题目,甚至乡试都不大可能取这题,不过院试就不一定了,谁知道各地的知县知府和提督学政会怎么想,脑子一抽,出这么个题目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也不能说严老先生在胡乱出题。
杨聪大致构思了一下,很快便提起笔来,刷刷写开了。
一开始,大家速度都差不多,“朽木不可雕也”这题目字面上的意思和隐含的意思大家都明白,什么破题、承题、起讲、入题都不难,而且这只是日常写文,并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大家自然不需要冥思苦想。
但是,大约半个时辰过后,几乎所有人都停笔苦思起来,前面四段都好写,先打个草稿,等下在仔细修饰一番便成,这后面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就要命了,必须跟写对联一样,对仗工整啊。
对联大家都会写,一般人可能不用一刻钟就能写出一副对联来,但是,对联那是两句,这八股文的对偶排比句一段都不止两句啊,加起来最少也有二十来句,而且每句之间都是有关联的,阐述的都是同一个论调。
这家伙,这么长的“对联”,老要命了。
严老先生见大家都停了笔,也不催促,写完前面四段就卡壳,这是正常现象,一般人最少也要苦思个把时辰才能想出点眉目来,这个急也急不来。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杨聪这家伙竟然一直没停笔,还在那刷刷的写呢。
咦,这杨聪,搞什么名堂,难道这个题目这家伙以前正好做过
他忍不住站起身来,走到杨聪身后,探头细看起来。
这一看,差点没把他嘴巴给气歪喽,这家伙写的什么狗屁,没有对仗,没有押韵,甚至之乎者也都没用,就是乱写一气!
他捏着竹尺的手指青筋都快崩出来了,这要是别人,或者以前的杨聪,他不抽死这丫的才怪。
只是,现在的杨聪......
罢了,拿人的手软。。。。。。
他强忍住揍人的冲动,把头一偏,拖着沉重的脚步,慢慢回到讲台上,生硬的盘坐下来。
杨聪这会儿正写的入神呢,他可不知道自己差点挨顿打,他就这样刷刷刷写了将近半个时辰,草稿终于打好了,随后,他便直接在草稿上涂改起来。
这家伙,好好一张试卷纸简直被他改的一片狼藉,上面不但填满了乱七八糟的符号,有很多字甚至直接被他涂掉了,就剩下一堆大大的黑点在那里,看上去简直惨不忍睹。
严老先生要这会儿跑过来看一眼,估计非得气晕过去不可,还好,他先前已经看过了,知道杨聪这家伙是在乱写呢,他也懒得再过来受气了,所以,杨聪这篇鬼画符他压根就没看到。
过了不久,前面的穷秀才终于开始动笔了,不过他们写得很慢,
第一卷 第三十八章 天才横空出世
这看一晚上秀才文章就能脱胎换骨吗
真是千古未有之奇闻啊!
严老先生当然不信,他忍不住问道:“你昨晚读了一晚文章”
杨聪这个急啊,他只想知道自己这篇八股文做的怎么样,这严老先生却老是不答反问,真是急死个人啊。
你倒是说我到底写得怎么样啊!
他想也没想,随口道:“是啊,学生昨晚仔细拜读了一下几位同窗的锦绣文章,颇有感悟,不知先生感觉学生的文章有没有进步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