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星辰玖
现在,他静下心来仔细一想,这些想法都是狗屁!
比如徐阶,他会心甘情愿被自己利用吗,自己被他利用还差不多,而且随着他官越做越大,自己估计被他利用的资格都会随之消失。
比如俞大猷,他会死心塌地一直跟着自己吗,一旦他成为统兵将领,他不知道要肩负多少的责任,他会为了自己而违背朝廷的命令吗,开玩笑,那压根就是不可能。
徐阶还有一句话说的也很有道理,无论是谁,都要努力,都要发愤图强,不然就会慢慢被这世道给吞噬。
杨聪原本以为有钱了,就能潇潇洒洒过一辈子。
现在想来,还是狗屁。
人家会让他潇潇洒洒过一辈子吗,这年头有钱算个屁,有功名,有权力才能活的潇洒。
比如张岳,他家有什么钱,跟杨家比起来,他家那点钱算个屁啊,但是,他一考上进士杨家就眼巴巴的贴上去送钱,送了钱,人家还爱理不理呢!
又比如陈能,福州陈家要是比钱,绝对比惠安杨家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是,人家就是鼻孔对着你,压根就不把你放在眼里,因为他相当清楚,杨家要是失去庇护,一个知府,甚至是一个县令就能整的你家破人亡。
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有钱而没能力保护
护,对于这个时代的商户来说就是最大的原罪。
就算没有龙溪陈氏,也会有数不清的贪官污吏盯着杨家的银子,一旦杨家失去了官绅的庇护,家破人亡,为期不远!
他必须努力,必须发愤图强,才能不被这世道吞噬。
好男儿当自强不息,一旦他通过科举,考上举人甚至是进士,成为士绅,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到时候,谁还敢随随便便打他家的主意,他不去打别人主意就不错了。
杨聪怔怔的坐在那里,越想越多,他不但想到了自己,甚至还想到了大明。
有钱而没能力保护,就会引来窥伺,就会被人抢夺。
人是如此,国家同样如此。
他知道,这个时候大明其实并不太平,因为土木堡之变使大明国力大损,再加上大明朝堂贪腐日益盛行,大明的实力可谓江河日下,而大明的锦绣河山就如同一块肥肉,不知道有多少人垂涎欲滴。
这会儿就有人在打大明的主意,比如南边的倭寇,又比如北边的蒙元,此时的大明可谓北虏南倭,焦头烂额。
就这还算好的了,因为倭寇最多也就在东南沿海劫掠一番,他们根本没能力侵占大明的领土;蒙元也最多在北方各省劫掠一番,他们同样没有能力将大明彻底击败。
接下来的敌人才叫可怕呢。
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就在不久的将来,辽东的建奴即将崛起,大明即将在建奴的铁蹄下呻吟!
还有,列强也将逐渐踏足东方,宝岛首当其冲,很快就要落入列强之手,紧接着,大明的海外贸易都会被列强垄断,大明出产的瓷器、茶叶、绫罗绸缎等等将成为列强谋取暴利的肥料,将列强越养越肥。
还有妄图入侵大明的东瀛,一旦丰臣秀吉一统东瀛,他就将窥伺大
明的锦绣河山,虽然大明能将其击退,却将因此而元气大伤。
还有即将肆虐大明西北的天灾,现在大明其实已经进入小冰河时期,西北旱情已经开始日趋严重,一旦到达临界点,让西北平民无法获得赖以生存的粮食,整个西北就会流民遍地,烽烟四起。
还有大明朝堂即将掀起剧烈的党争,这些平时衣冠楚楚,貌似文质彬彬的官绅,一旦开始肆无忌惮的争权夺利,大明必将风雨飘摇。
到时候,辽东的建奴就将趁机南下,大明的江山就会。
越想到后面,他的脸色越难看,一种夹杂着屈辱、不甘、愤怒的情绪慢慢充斥着他的脑海。
难道就这样等着贪官污吏来欺凌吗
难道就这样任由大明走向灭
第一卷 第三十二章 教谕大人都吓一跳
杨聪已然定下了考状元郎的目标,那么,是不是立马跟他爷爷去吹个牛逼,讨个赏,然后兴冲冲的跑去参加科举考试呢
这是冒失鬼的表现,他当然不会这么冒失,跟别人吹吹牛逼还没什么,他可不敢在他爷爷杨荣面前乱说话。
他已经看出来了,他爷爷是相当个老成持重的人,这种人可不喜欢别人在其面前咋咋呼呼,胡乱吹牛逼。
如果他仅凭一时头脑发热就跑到他爷爷跟前说,我想考个状元郎,那他爷爷估计会认为这孙子脑子有病!
要是别人认为他脑子有病那也就罢了,他爷爷如果认为他脑子有病那可就麻烦大了,杨家可不止他这一个子孙,他爷爷会把庞大的家业交个一个脑子不正常的人吗
所以,不能冲动,至少不能在他爷爷面前表现的跟个脑袋缺根筋的二愣子一样。
他是跑去找他爷爷了,不过,他并没有提考科举的事。
他很冠冕堂皇的说,自己已经多日未去县学听讲了,怕耽误学业,所以想马上赶回去准备准备,明天一早好去县学继续学习。
杨荣对自己的孙子能这么懂事自然欣慰不已,他不但欣然应允,还奖励了杨聪一千两银子。
他知道,杨聪这次府城之行只花费了大约五百两银子,但是效果却是好得出奇,不但结识了俞大猷、邓城等将门之后,还攀上了府衙通判徐阶这个高枝,这样的成绩,自然要奖励,所以,他额外奖励了杨聪五百两银子。
至于张家这边,张慎的寿宴到这会儿其实已经算是办完了,杨聪待不待这里也无关紧要了,不过杨荣还要在这里待两天,把善后事宜都处理好再回去。
杨聪就这么带着俞大猷等人回惠安了,为了尽快了解科举的情况,他特意让俞大猷与他一起坐上马车,聊了一路。
这一聊,着实让他吃了一惊。
这科举考试还真不容易啊,光是一个生员也就是秀才的功名就要经过四堂考试。
这秀才可没这么好考,首先你必须通过县试和府试取得童生头衔,然后才能参加由皇上钦定的提督学政主持的院试,院试的正试和复试皆过,才能获得秀才功名。
这家伙,徐阶说的也太轻松了,好像考秀才就跟喝稀饭一样,坑啊,什么喝稀饭啊,这可是足足四道大餐!
不过,还好,题目并不是很难,从俞大猷的描述来看,考题也就是一篇八股文和一首所谓的试帖诗,而且生员考试对八股文的要求并不高,至于试帖诗,甚至可以提前想好各种类型的应付考试,只要不是抄袭,一般水平的诗都能过得去。
这考秀才是有点复杂,不过再复杂也得上啊,他可是立志考状元的男人,怎么能被个秀才考试给吓住了呢。
回到惠安之后,他便开始准备考秀才的事宜了。
第一件事,就是报名。
这科举考试可不是儿戏,不是你站大街上喊一嗓子,“我要考科举”,然后便可以去考了,你要想参加科举考试,必须的正正经经去找县衙教谕报名。
那么,这县衙教谕又是个什么官呢
县衙教谕其实就是县学的教授,也就是教书的严老先生,说起来,这老头还是个正经的八品官吏呢,不过他也就能管管生员和童生,并没有其他的权力,在杨聪眼里,他的权力甚至连县衙典吏都不如。
当然,这只是杨聪个人的看法,在其他人眼里,这个教谕可是了不得的官吏,因为“万物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啊!
这管读书人的官吏再不牛逼,还有谁牛逼,整个惠安,除了县令大人,就数教谕大人最牛逼了。
杨聪也不管这严老先生有多牛逼,回到杨府,稍事休整了一下,他便带着俞大猷赶往县学,找严老先生来了。
他之所以这么急着找严老先生可不光是为了考科举,还有一件事也很重要,那就是他个人安全的问题。
&nbs
第一卷 第三十三章 老夫劝你莫作弊
所谓“一回生,二回熟”,有了上次愉快的经历,这严老先生对杨聪可是客气多了,一路他不但说起话来和颜悦色,甚至还主动跟俞大猷打了个招呼。
这次还是老地方,距离县衙最近的酒楼,杨聪还是把二楼都包下来,不过,这次不是他一个人陪坐,俞大猷也跟着上了楼。
严老先生对他这种败家行为也见怪不怪了,他知道,杨聪找他说的事一般都不能与旁人说,把个二楼包下来倒也清静,省的人去嚼舌根子。
这次也还是老规矩,直到侯之坦把个食盒送上来,杨聪这才打开食盒,推倒严老先生跟前,恭敬的道:“先生,这次学生想请您帮几个小忙。”
严老先生激动的往食盒里瞟了瞟,饿滴乖乖,还是十个十两的银锭子,这学生,还真是钱多的烧啊!
他按耐住激动的心情,不动声色的道:“噢,什么事啊,你先说说。”
杨聪倒不是真钱多的烧,主要现在银子不是问题,有钱无势才是最大的问题啊。
如果现在掏个一万两银子,甚至是十万两银子就能买个举人的功名,他绝对掏钱买,他爷爷不就掏了十万两银子买了个七品的闲职嘛,说起来,这七品的闲职还不如举人的功名呢,因为举人只要有关系,当个实职县令什么压根就不是问题。
当然,这举人应该是买不到的,不然他家至少每代都会出个举人。
看到严老先生那掩饰不住的激动之色,他抬手引向俞大猷,恭敬的道:“先生,这位是学生的知交好友,姓俞,名大猷,字志辅,他也想来县学聆听先生的教诲,还请先生行个方便。”
这俞大猷也想做县学的例生吗
严老先生神色一滞,一百两银子原来不是全给他的,还要整个例生的名额出来!
按理来说,捐个例生一百两银子都不够,不过,他从中通融一下的话,几十两银子就够了。
这家伙,一下几十两就没了,他愣了一下,这才有些心疼的道:“这个问题倒不是很大,黄册文书什么的,你带了吧”
他这话是对俞大猷说的,这县学可不能随便进,起码的身份证明还是要有的,如果参加过童生试,县试或是府试过了,都有衙门发的证明文书,如果什么考试都没参加过,那就得拿赋役黄册的复件来证明身份了。
俞大猷闻言,连忙从怀里掏出张旧黄纸,随即站起身来,双手递到严行跟前,恭敬的道:“带了,带了,先生,这就是学生的文书。”
还有文书,看样子是过了县试或者府试了,这就好办了,找个借口说他是自己远亲什么的,还能省下一半的银子。
严老先生见到文书,不由一喜,不过,他接过文书一看,顿时愣住了。
这俞大猷竟然是个秀才,正德十三年的秀才,而且院试还排在前几位,这家伙,是个人才啊,十五岁就考上秀才了,为什么都快三十岁了还是个秀才呢
他有些不解的问道:“你参加过几次乡试”
俞大猷闻言,略有些遗憾的道:“文举乡试学生还未参加过一次。”
没参加过一次乡试,是因为家里穷吗
严老先生当初家里就很穷,不过,还好,他家就是南直隶的,去南京参加乡试倒花不了多少钱。
他不由遗憾道:“唉,可惜了,以你这成绩,中举应该不难。大猷啊,如果你信的过老夫,就借点钱去参加乡试吧,举人和秀才功名那可是天差地别。”
俞大猷闻言,不由一愣,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呢
杨聪见状,连忙解释道:“先生,您误会了,志辅他借钱参加乡试了啊,而且还一举夺魁,不过,他参加的是武举乡试。”
严老先生闻言,不由
第一卷 第三十四章 唐伯虎就因为作弊遭了雷劈
杨聪真没想到,明朝的科举舞弊竟然严重到这种程度,竟然连进士功名都能买的到,那大家还不都跑去买啊,问题他没听说过谁的进士功名是买来的啊!
他忍不住好奇道:“先生,您这意思,只要肯花钱,这进士功名都能买的到”
这个时候,一旁的俞大猷也露出了好奇的表情,因为这种事他也没听说过啊,进士功名都能买的到,可能吗
严老先生认真的道:“可以说买的到,也可以说买不到。”
晕死,又是这种模棱两可的话,这年头人总喜欢打机锋,故作神秘,吊人胃口。
杨聪无奈,只能顺着他的意思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
严老先生这才摸着胡子,郑重的道:“如果是秀才和举人功名的确买有些人敢卖,也有些人敢买,不过,一旦查出来那就麻烦大了。考生轻则革掉功名,重则锒铛入狱。主考官更严重,革职查办那是肯定的,如果关系不够硬,流放三千里都有可能。进士功名还没有听说人敢明着卖,因为眼红的人太多了,风险太大了,而且最后还要过殿试那一关,皇上会亲自垂询,如果你没点真才实学,那就死定了,就算有真才实学,那也是九死一生。”
杨聪仍旧有些难以置信道:“你意思,只要有点真才实学,又没被查出来,就没事现在科举舞弊已经盛行到这种程度了吗”
严老先生略带感慨的叹息道:“是啊,的确如此,但是,我劝你不要买,先帝成化年间的江南四大才子唐寅你知道吧”
唐伯虎谁不知道啊,这会儿读书人中正盛行模仿他的字画呢,杨聪模仿的就是唐伯虎的字体,而且写出来已经有七八成像了,这老家伙貌似知道啊,知道还问,什么意思
严老先生其实不是问他知不知道道唐伯虎这个人,而是问他知不知道唐伯虎考科举的经历。
他见杨聪一脸懵逼的样子就明白了,杨聪不知道唐伯虎科举的经历。
他悠悠的道:“唐寅跟你一样也出身于商户之家,不过唐家还比不上你们杨家,他们唐家那会儿还只是普通商户,所以,他家在当地的地位比较低下,为了助家族晋级士绅,他刻苦学习,十一岁就文才惊世,十六岁就考上秀才,二十九岁参加应天府乡试,获第一名,博了个唐解元之名。原本以他的才华不说高中状元,进前三甲应该是没问题的,可惜他一不小心被同路赶考的江阴大地主之子徐经给牵连进了科举弊案,那徐泾竟然用钱买通主考官的家仆,事先得到了会试的考题!唐解元因此被牵连下狱,不但功名被夺,还遭受了一年多的刑拷凌辱,这应该算是大明立朝以来最有名的科举弊案吧,唐解元这样的英才都被人怀疑作弊,你说,科举舞弊盛行到了什么程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