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星辰玖
可以说,太师惠安侯杨聪通过海上贸易便可将整个东南士绅阶层牢牢捏在手里,谁都不敢跟他唱反调。
这会儿,他竟然提出开放海禁,岂不是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杨聪的行为着实有点让人费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他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他就是想让整个大明的商业都发展起来,让大明走向富强。
至于他个人的收益,其实影响并不是很大,因为他做的原本就是倒买倒卖的生意,他们杨家,其实并不出产什么货物,他们只是派人去将各地土豪乡绅和官宦世家手底下的工场和作坊出产的货物收集起来统一运到海外去贩卖而已。
这中间的利润的确相当的惊人,因为他们收购货物的时候最多也就出大明时价的一倍,而运送到东瀛之后,货物价格最少能翻十倍,也就是说,他们赚取的利润差不多在时价的八倍左右。
不过,他这样做成本也是很高的,因为从收购货物,到运输货物,再到销售货物所有环节,都得花钱。
比如说收购货物,杨家要养一大堆管事和掌柜不说,还要请很多官宦世家帮忙,陆炳所代表的陆家,顾可学、顾可久兄弟所代表的顾家,徐阶代表的徐家都是杨家的合作伙伴,他们从中分得的利润最少在三成以上。
然后运输货物也需要花钱,不管是在大明境内请各地都司卫所帮忙还是在海上雇佣汪直的船队,都得分润出去很多的利润,这一块,最少也是两成左右。
最后在东瀛销售货物也不是一点成本都没有,起码,他得雇很多人去跑生意,去送货,这成本同样占到两成左右。
也就是说,最后落到他手里的利润其实还不到三成。
这海禁开放之后,大家肯定都会想着法子去做海外生意,这收购货物和运送货物两个环节五成左右的成本基本上就没有了,因为想做海上贸易的商贩都会自己想办法将货物运送到各个通商口岸,压根就不用他去操心。
而这会儿能组织起庞大船队将货物运到东瀛甚至是南洋的也唯有汪直和杨聪手底下的洪铁柱,大多数商贩还是没这个能力单独出海的,而他大不了将货物的价格提高两到三倍,人家肯定会很乐意将货物交给他运输又或者销售。
这样一来,不管最后的销售环节是商户自己想办法还是交给他们来做,最后他还是能获取两成以上的利润。
也就是说,他最多损失一成左右的利润,至少,在各地商贩没发展起来之前是这样的。
这一成的利润跟整个大明的发展比起来又算什么呢?
而且,随着整个大明商业的发展,生意必定会越做越大,这两成的利润必定也会跟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超过原来的三成利润那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杨聪的想法。
开海禁,他不一定会亏,但大明的商业一定会发展起来,何乐而不为呢?
明朝富家子 第四卷 第一五七章 验货
平户新港,热闹非凡。
港口四周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一座座房舍拔地而起,一个个码头不断伸向海面;
海面上的船只更是密密麻麻,数都数不清楚,一艘艘战船整齐的排列在港湾之内,无数商船不断从东面涌过来,携带的货物不知道有多少。
杨聪带着俞大猷、杨继盛和汪直等人漫步在新建的福船码头上,心中不免有些自得。
谁又能想的到,他竟然不费一兵一卒便在东瀛拿下了这么大一块地盘,而且东瀛各路诸侯连屁都不敢放一个,就当他们不是来入侵的一般。
这会儿,形势可谓一片大好,朝廷已然同意了他开放海禁的提议,各地商贩正积极打听来东瀛做生意的途径,而平户新港旁的城池也已经接近完工,只要再过十来天便能容纳商户入驻做生意了。
这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销路,而东瀛这块生意怎么做他还真不是很清楚,所以,他直接将对东瀛最为熟悉的汪直招了过来。
不过,他还没来得及跟汪直了解情况呢,因为汪直的船队才刚到不久,洪铁柱的船队又随之而来,他们这一行,正是去迎接洪铁柱船队的。
众人才刚步入码头不久,远处的海面上便出现了一串长长的黑影,这规模虽然不能跟大明水师船队想比,但比之汪直手底下的船队已然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便是洪铁柱所率的船队了,或者说,是杨家的船队,因为船队挂的旗帜并不是“洪”字大旗而是“杨”字大旗。
汪直看着快速接近的船队,心中不免有些羡慕妒忌,因为洪铁柱手底下已然配备了大量的新型轮船,而他手里还是老帆船,速度根本就没法跟人家比。
这家伙面子还真不小啊,竟然让杨大人亲自来等候,要知道,就算是他的船队抵达的时候杨大人也没在码头上等候,只是听说他的船队来了以后杨大人亲自跑过来迎了一下而已。
洪铁柱也没有想到,杨聪竟然会亲自在码头上等候他,要知道,他其实也就是杨家的一个管事,只不过管的是杨家的船队,规模比较大而已,按道理来说,作为家主和朝廷重臣的杨聪压根就没必要在码头上等候,甚至来都不必来,应该是他前去拜见才对。
他早已在望远镜中看到了杨聪的身影,所以,船队的旗舰靠岸以后,他便迫不及待的从悬梯上奔下来,跑到杨聪跟前,激动的拱手作揖道:“大人,您怎么来了,这可真是折煞小的了。”
杨聪拍着他的肩膀大笑道:“哈哈哈哈,我可不是专门来迎你的,只因你这次带的货物太重要了,我才迫不及待的跑过来看看。”
货物?
洪铁柱闻言,不由一愣。
他带的货物很重要吗?
这次,他带的虽然都是杨家收购的货物,但大多都是些茶叶、瓷器、布匹、粮食什么的,这些都是常见的东西啊!
杨聪见他一脸呆愣的模样,不由诧异道:“王老先生没让你带一批货过来吗?”
王老先生?
能让大人称之为老先生的肯定是工部侍郎王宣了,这位老先生倒是让他带了批货,为此,他还专门在山东附近海域等了半天呢。
不过,具体是什么货他也不清楚,因为货物都用木箱子封好了,他也不敢随意打开查看。
大人说的应该就是这批货了,他连忙点点头道:“带了,带了,就在旗舰上呢。”
杨聪闻言,颇有些激动道:“赶紧的,让人抬下来看看。”
洪铁柱连忙命人上船去抬,不一会儿,二十个精壮的护卫便抬着十个三尺见方的扁平木箱下来了。
那木箱貌似有点重,两个精壮的护卫抬一个箱子都有点费劲,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不但洪铁柱有点好奇,就连俞大猷、杨继盛和汪直等人都有点好奇。
杨聪一见木箱子抬过来了,便有些迫不及待的道:“快点,打开看看。”
好吧,开个木箱子还不简单。
二十个护卫闻言,纷纷抽出腰间的刺刀,两人合力,往箱盖和箱体的间隙中一捅,然后再往上一撬,箱子盖便被撬出了一个大致手掌宽的缝隙,紧接着,他们再把手伸进缝隙中使劲一掀,箱子盖便被掀开了。
里面具体是什么东西,众人还是搞不明白,因为箱子盖下面是一层厚厚的油纸,货物被遮盖的严严实实。
这货物上铺层油纸倒也正常,因为海运难免遇到大风大浪,而很多东西又不能碰水,所以,很多人都会在货物上铺层油纸,以免货物受潮。
那么,油纸下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答案很快揭晓,杨聪亲自上前把油纸一掀,底下的货物便呈现在众人的面前。
原来是火炮!
这东西,没人不认识的。
大腿粗的圆柱子再加上两个“耳朵”,不是火炮是什么?
这箱子里的火炮尤其好辨认,因为两边还整整齐齐的摆放了十颗炮弹呢。
难怪箱子这么重,一门火炮再加上十枚炮弹最少都有百来斤了。
杨聪一看那摆得整整齐齐的炮弹,脸上不由露出哭笑不得之色。
这包装,也太正规了吧!
王宣也不知是闲的无聊还是怎么了,竟然让人在箱子里面钉满了木方,将炮弹和炮管都卡的严严实实。
这包装,看上去着实美观大方,相当的正规,问题,这么包装不费事吗?
还有这炮管,磨这么光干嘛,这不浪费时间吗?
杨聪蹲下来将手伸进炮管里摸了摸,脸上更是露出了一阵古怪之色。
这炮管内壁加工的也太光滑了,简直跟朝廷制式虎蹲炮都有得一拼了,这,让人怎么说呢?
先生啊,你怕是误会我的意思了!
你把铁炮造这么好干嘛?
要知道,炮管内壁越是光滑火炮的性能就越是稳定啊!
这么光滑的内壁,估计这铁炮的射程跟虎蹲炮都有得一拼了,准头估计也差不到哪里去。
东瀛各路诸侯如果大量进购这种铁炮,那战斗力岂不是蹭蹭的往上涨!
他的目的可不是提高倭寇的战斗力,他只是想捞银子而已。
这东西,做的太好了也是个麻烦啊。
还好,这会儿水师大多已经开始装备三到五百斤的新式火炮了,那威力,根本不是虎蹲炮可以比拟的,下一步,他也打算将步卒配备的火炮升级,统一换成三百斤又或是五百斤的加农炮,反正这会儿战马多的是,倒也不怕火炮太重炮车拉不动。
算了,就这么滴吧,毕竟,这铁炮他可是打算卖上千两银子一门的,卖相好点,销路也能好点。
明朝富家子 第四卷 第一五八章 不是钱的问题
铁炮样品已到,接下来就该考虑销路的问题了。
这东西虽好,如果没人买,那也是假的,这也正是杨聪把汪直叫过来的原因之一。
他仔细的查看了一番铁炮的品质,随即便对一旁的汪直道:“五峰,你感觉这铁炮如何?”
汪直颇有些羡慕道:“这铁炮比小人造的铁炮可强多了。”
他还以为杨聪是拿这些铁炮来加固平户新城的城防的呢,所以,对这些铁炮他唯有羡慕之意,毫无占有之心。
杨聪紧接着又问道:“如果让你在东瀛各路诸侯中找几个买家出来,你能找的到吗?”
啊!
汪直闻言,不由目瞪口呆。
这东西竟然是拿来卖的!
他愣了一下,随即便激动的道:“大人,您的意思是说这种铁炮是拿来卖的吗?”
杨聪毫不犹豫的点头道:“当然,这种铁炮又不能连发,我们拿着有什么用。”
不能连发那有什么,汪直可是早就对朝廷造出来的火炮垂涎三尺了,就算不能连发,那也比他造出来的土炮强多了啊!
他忍不住兴奋道:“大人,您说多少钱,小人都包了,根本无需卖给东瀛那些诸侯。”
杨聪闻言,直想翻白眼,你家伙能有多少钱,还全包了。
他忍不住打趣道:“一千两一门,你要吗?”
一千两一门!
这价格着实有点出乎汪直的意料,不过,钱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很多人在意的就不是钱不钱的问题了。
就好比汪直,他这会儿可不是一般的有钱,一千两,在他看来也不是不可以接受的,他现在想的也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手下船队安全的问题,只要手下船队不出事,钱,那还不是想赚多少便能赚多少。
他觉着,只要手下船队每艘船上都能装备十来门这样的火炮,那以后就能在海上横着走了,除了大明水师,他根本就不用惧怕任何势力。
这样的好事可不能便宜了东瀛那些诸侯,他连忙点头道:“要啊要啊,小人想要两千门,不知道有没有这么多。”
卧槽,你小子,脑子进水了还是怎么了,这东西明明就只有几两的成本,卖一千两你还要,而且一要就是两千门,那可是两百万两!
算了,不逗他了。
杨聪无奈的摇头苦笑道:“一千两,那是卖给东瀛各路诸侯的价格,你想要的话,出个一百两一门就行了,不过,这丑话可说在前头,你可不能拿着这东西去倒卖,两千门火炮,我可以卖给你,再多就没有了。”
汪直如果拿这东西去倒卖,那可就搞笑了,一门火炮就能赚九百两,这家伙还不拼命倒腾啊,到时候大明工部就等于是在给这小子打工了。
汪直闻言,连忙赌咒道:“小人怎么敢拿去倒卖,如果小人敢拿这东西去倒卖,天打五雷轰,永世不得超生!”
杨聪闻言,只能继续摇头苦笑道:“行了行了,你想要的话,我让工部给你特制两千门,不过,这东西可不是为你一个人造的,工部如果全力铸造的话,一个月造上千门出来都不是问题,你得给我去找卖家,知道吗?”
这东西还不好卖吗?
汪直毫不犹豫的道:“大人请放心,这会儿东瀛各路诸侯都在想着法子增强自己的实力呢,如果他们知道有这么好的铁炮买,绝对会抢着买,一个月一千门估计都不够卖的。”
果然是这样,那就好办了,一个月一千门,一年就是一万二千门,就凭这个,大明朝廷一年都能多出上千万两的收入,卖武器,果然是来钱最快的法子。
不过,这东西也不能无限制的卖,一个月一千门已经是极限了,就算需求量再多,杨聪也不会让工部提高产量了,因为这东西威力再差,那也是火炮,当数量累计到一定的程度,那也是相当恐怖的。
杨聪微微点了点头,随即便挥手道:“那行,走,我们去总督衙门好好商议一下。”
说罢,他便带头往平户新城中的总督衙门走去。
这平户新城中的总督衙门全名是“大明东洋诸国总督衙门”,设总督一名,下面还有水师总兵、步卒总兵、市舶司官员以及外务官员等等。
这东洋总督的职权可不是一般的大,他不但管着平户藩,还管着大明商户与东瀛各路诸侯的贸易往来,甚至,就连属国朝鲜都在其管辖范围之内。
如果光从税赋收入这一块来看,这东洋总督的职权甚至比五省总督还要大,因为东瀛的生意做起来之后,一年的税赋收入可能五百万两都不止,都能抵上大明现今一年的税赋收入了。
正是因为这是个肥的流油的肥缺,杨聪才会将自己的弟子杨继盛招过来出任总督一职,因为只有自己的弟子他才能放心,其他人,他还真怕人受不了这诱惑,毕竟,在这个职位上只要随便上下其手一番,一年就能获得数十万两甚至上百万两的收益,又有几个人能受得了这诱惑呢?
当然,这会儿杨继盛还不能接管东瀛所有事务,因为杨聪还在这儿呢,他还没安排好东瀛的一切,可不敢就此撒手不管了。
所以,进入总督府大堂之后,还是杨聪高坐主位,发号施令,而真正的总督杨继盛也只能站在左首,恭敬的听候差遣。
他坐在那里沉思了一阵,整理了一下思绪,这才朗声道:“平户新城已然建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招揽商户来此做生意了,这点倒不是很难,因为海禁的时候都有人冒着杀头的危险来东瀛做生意,这会儿海禁都开了,自然不缺商贩,我们唯一要注意的就是管好商税的征收,朝廷在此驻扎大军消耗可是很大的,这些商贩既然享受了朝廷的庇护就得交税,这点,仲芳你来负责。“
杨继盛连忙拱手道:“下官明白。”
杨聪微微点了点头,继续道:“还有一点,那就是铁炮的销售,这个是朝廷直接获取的收益,肯定不能交由普通商户负责,本官暂拟交由汪直来负责,大家有什么意见吗?”
大家能有什么意见,要论跟东瀛各路诸侯的关系在场的谁能与汪直相比。
杨聪紧接着又道:“这铁炮的销售也要注意一点,那就是不能卖给一家,工部督造的铁炮威力那也是相当大的,如果单卖给一家,那可就不得了了,一旦这种铁炮数量达到成千上万门,就算是我们的步卒精锐遇着了那也得吃大亏。这点,仲芳你也得监督一下,以后工部出产的铁炮卖给哪路诸侯,具体卖多少,你都得仔细思量一番。”
杨继盛闻言,连忙再次拱手道:“下官明白。”
明朝富家子 第四卷 第一五九章 东瀛乱世
总督府书房内,依旧是太师杨聪高坐主位,东洋总督杨继盛恭敬的陪侍在侧,另外还有汪直和洪铁柱也在场,四人貌似正围着书桌上的东瀛地图商议着什么。
这张地图是汪直根据自己这么些年在东瀛的行商经验画出的东瀛各路势力分布图,上面密密麻麻的全是东瀛各种姓氏,看的杨聪都有点眼花缭乱的感觉。
这第一批铁炮到底卖给哪几家呢?
说实话,杨聪这会儿脑子里面也是乱七八糟的,因为他对东瀛的历史并不熟悉,对于东瀛战国的走势他更是一头雾水水,他唯一知道的就是丰臣秀吉最终击败各路诸侯,一统东瀛,结束了东瀛的战国乱世。
所谓“乱世出枭雄”,可不敢让丰臣秀吉这个枭雄从东瀛乱世脱颖而出。
这会儿他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用铁炮打破东瀛各路诸侯之间的平衡,让他们陷入无休止的大战中,让丰臣秀吉无法一统东瀛,结束战国乱世!
简单来说,就是让他们不停的打,不停的打,打的时间越长越好,这样东瀛才不会崛起,大明才能通过各种手段掠夺东瀛出产的白银。
这手段要说起来着实有点卑劣,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他自然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所以,他才将自己的弟子杨继盛和亲信汪直、洪铁柱叫到书房,关起门来商议。
他的想法的确不错,只要阻止了丰臣秀吉,让他无法一统东瀛,大明就能坐收渔翁之利,大发战争财了,问题,这地图上压根就没有丰臣氏这一路诸侯啊!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他在地图上仔细搜索了半天,最终还是一无所获,无奈之下,他只能无奈的问道:“五峰,你听说过丰臣秀吉吗?”
丰臣秀吉?
什么玩意儿?
汪直毫不犹豫的摇头道:“小人没听说过。”
杨聪又追问道:“东瀛各路诸侯又或者他们手下的大将里面有没有姓丰臣的呢?”
丰臣氏?
他还没听说过这个姓氏呢!
汪直坚定的摇头道:“没有,小人从来没有听说过丰臣氏这个姓氏。”
没有?
难道是翻译的问题?
毕竟,丰臣秀吉是后世的叫法,这会儿是不是这么个叫法还不清楚呢。
杨聪想了想,干脆问道:“那你觉得东瀛这会儿势力最为强大的是哪路诸侯?”
这个问题就有点难度了,汪直思索了一阵,这才小心的道:“这会儿东瀛各路诸侯的势力相差并不是很大,比较强大的,的确有几家,不过,要说哪路诸侯势力最强,这个小人还真没法下定论。”
杨聪闻言,错点晕倒。
这跟他预想的情况貌似有点出入啊,要知道,丰臣秀吉可是在万历二十几年便组织大军进攻朝鲜了,也就是说,他应该在万历二十年之前就一通东瀛了。
这会儿算起来差不多应该是嘉靖末年又或隆庆初年了,也就是说,这会儿离历史上的万历朝其实没几年了。
按道理来说,这会儿丰臣秀吉应该发动统一东瀛的大战了,再不济,他也应该成为东瀛最为强大的一路诸侯了,汪直竟然说东瀛各路诸侯之间的势力相差并不是很大,几个意思?
各路诸侯之间势力相差不大,丰臣秀吉又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统一呢?
他呆愣了半天,这才无奈的道:“好吧,那你给我大致说说,东瀛现在比较强大的诸侯有哪几家。”
这个就好说了,汪直毫不犹豫的指着地图卖弄道:“这东瀛各路诸侯要全摆一起对比实力,还真没法比,因为很多诸侯之间的领地并不接壤,他们也没有相互较量过,所以,东瀛各路诸侯的实力只能一块一块的比较。比如,我们现在所在的九州岛,最强的势力就有三家,分别是萨摩藩的岛津氏,肥前国的龙造寺氏和筑后国的大友氏。“
这都是些什么人啊?
萨摩藩的岛津氏杨聪倒是听说过,貌似有点实力的样子,什么肥前国的龙造寺氏和筑后国的大友氏他却是没什么印象。
紧接着,汪直又指着地图上另一个岛介绍道:“这四国岛上最强的势力应该就是土佐国长宗我部氏了,看他们的架势,很有可能会一统四国岛。”
好吧,这个土佐国长宗我部氏杨聪是更不清楚。
汪直又指着东瀛最大的岛继续介绍道:“这本州岛上的强藩就比较多了,有出云国的尼子氏,甲斐国的武田氏,越后国的上杉氏,尾张国的织田氏和相模国的北条氏等等。“
什么出云国的尼子氏,甲斐国的武田氏,越后国的上杉氏和相模国的北条氏杨聪都没什么印象,但是,尾张国的织田氏他却好像有点印象,貌似,丰臣秀吉一开始就是织田家的家臣来着,织田信长好像也蛮出名的。
他忍不住问道:“尾张国的织田氏,织田信长吗?”
汪直闻言,不由吃惊道:“大人也听说过织田信长啊!这家伙的确挺厉害的,就在前几年,他刚刚击败了东海霸主金川氏,坐拥尾张、骏河、远江、三河等四国大部分领地,石高已然接近百万,如若说东瀛哪一路诸侯能完成一统,这织田信长的确最有可能。”
石高大致就是农田耕地标准的收获量,东瀛的一石大致只有大明一石的一半左右,不过,百万石高在东瀛也算是比较夸张的了,按这个收益,织田氏豢养五万人马都不成问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