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晋太宰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青山铁杉
身处朝堂,作为一国重臣,不可能一辈子两袖清风、一件事不做错。有些时候不得已而为之也可以理解,整个宗室诸王包括他自己在内,就没有一个好人。嫉恶如仇的豪侠,往往也是朝廷眼中的盗匪,武松快意恩仇,死在他手下的无辜者也不少。
所以这个事情,不能从一件事上判断出来一个人是好是坏,人本身就是多面体。
刘徽病逝,这是司马季回到蓟城之后听到的第一个消息,在他眼中,刘徽比位高权重的司空,下邳王司马晃重要的多。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司马季久久不言,刘徽一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生于乱世,目睹天下大乱,现在病逝可能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不过在死之前,刘徽还是用最后的时间,将自己一生所学记录下来留给了司马季。一边翻看司马季一边叹息,一滴泪珠挂上眼角。
“夫君,你怎么了”杨馨轻声呼唤,这是她第一次见到司马季如此悲伤,不管在任何人的风评当中,燕王都是一个冷血的人,在今天之前杨馨也认为是如此,可现在这一幕却让她摸不准了,自己的男人竟然也会多愁善感
“我……可能再也找不到像刘徽这样的人了,找不到了。”司马季抬头露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整个天下能写出来华美文章的比比皆是,他们也可以称之为才高八斗,但在我眼中不值一提,可刘徽只有一个,就这么一个啊!没有了。出殡之时好好办一下,他在以后肯定会闻名天下的。”
“妾会去办妥的,夫君也莫要伤心了。”杨馨点头,虽然司马季的想法她并不明了,可这又怎么样,按照吩咐去做就是了。
“按照师礼去办,本王承认的老师,除了太尉张华就是他了。”司马季有些疲惫的躺下,闭着眼睛吩咐道,他从来都不勉强自己,碰到悲伤的事情就本能的想要睡觉。
只不过今天确实辗转难眠,好像中国历史上只有在战乱的时候,才会出现一些数学家。太平时是见不到他们的,就比如刘徽生活的三国时期,不知道别的文明是不是这样。
司马季就纳闷,为什么古代就能出现希腊这种奇葩,不讲究实用专门研究几何学。司马季记得,古希腊数学出现断代,至少要到南北朝的时候。如果说他把晋朝内部的混乱都摆平之后,在领兵西征的话,还应该能见到亚历山大里亚大学的学者。
就算现在没有伟大的数学家在世,可亚历山大里亚大学数百年的积累还在,司马季到没有一把火烧了数学殿堂的意思,只不过是想要从中吸取一些养分。
希腊时期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中心。位于古埃及西北部的亚历山大里亚。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一世计划修建,到其子托勒密二世费拉得菲福斯时完工。拥有当时世界上藏书量最大、种类最齐全的图书馆。藏有埃及、美索不达米亚、腓尼基及亚洲其他地区的大量文学作品。学校对用各种语言撰写的手稿进行整理、注释、翻译,产生语文学、文学批评和系统语法学等学科,构成希腊和罗马时期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
里面有植物园、动物园、解剖室、天文观测台及其他各种供科学研究和实验使用的仪器设备。来自东西方各国和地区的学者,如阿里斯塔克、欧几里德、阿基米德等人,在此潜心钻研。学者招收门徒,公开授课,进行某种意义上的高等教育。
到时候说不定还能见到,民科历史学者眼中被伪造出来的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虽然他并不知道这种西方历史伪造的言论是从哪出来的,不过有机会还是要亲眼见识一番。只是这样不容易,据他所知,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大部分应该在沙子下埋着。
刘徽下葬的时候,燕山大营的童子军全部出来送行,见到这些童子军司马季才猛然回过神来,转眼都过去这么多年了。当初被送进去的孩子都已经长大,算了一下时间,他明白是时候将这一批的童子军送出去了。
天高任鸟飞,这些半大孩子也应该历练一番,天下这么大,占州、平州、塞外,有的是地方等着他们发挥,如果一直待在燕山大营的话,以后发展会非常有限。
“该换一批孩子了,本王压榨了封国百姓多年,也该回馈一下他们。”司马季打定主意准备换人,这样还能在中原混战的之前,足够一万人。这一万人一旦
第二百八十章 一个警告
关中以西的问题已经是个老问题了,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和胡人内迁倒是无关,而是中原移民开始西迁到汉武帝扩张的河西走廊,人数越来越多,到了东汉时期爆发出来,董卓就是常年在那边作战,锻炼出来了西凉铁骑。
到了三国时期因为人口大规模减少,不管是魏蜀吴三个任何一方,都开始吸收胡人部落加入军队当中,关中不稳是整个朝堂都知道的事情,不然也不会派出秦王司马柬镇守关中。在朝堂的眼中,关中的胡人是最不令人放心的,至于其他的并州、幽州、只要我大晋天兵一到,都是土鸡瓦犬。
至于那氐族……氐族在陇西种地,从汉武帝开始就被置于汉郡治理之下,足足种了三百年的地,标准的汉化农耕民族,说实话司马季认为,如果晋朝稍微宽容一点,不提胡人汉人的说法,氐族早就特么不应该存在了。
如果不是当地的官吏玩胡汉有别那一套,氐族人估计都想不起来自己还是胡人。司马季要是没记错,氐族在历史上记载本身就少的可怜,还就是在八王之乱之后登上历史舞台,可见我大晋的民族政策是多么的失败。
晋朝歧视胡人,这是整个天下都知道的事情,最失败的就是这种歧视,一方面不断的提醒你你是胡人,帮助你加强自己的民族认知。另一个方面就非常直白的歧视你。这就是在找罪受,挖坑自己跳。
所以当幽州刺史许猛在燕王府坐下,开始提及关中叛乱的事情之后,司马季就暗自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提早一步出发去塞外。
“刺史不会是过来试探本王,又让本王挂帅出征吧”司马季满是戒备的开口,先把对方的嘴巴堵上,“本王现在连一个男丁都没有,这几年光打仗了,这万一战死沙场,燕王一脉就绝嗣了,宗室诸王这么多,是不是应该换一个人”
这话说的很扎心,此言一出许猛便略微有些尴尬,他真的只是过来坐坐,没有这个意思。
关中那个地方司马季是绝对不去的,理由随随便便就能找出来一大堆,所谓雾里看花就是如此,如果胡人也分能接触和不能接触的话,塞外的胡人反而是能接触的,晋朝疆域之内的胡人,反而是敌意很浓的。
原因司马季早就知道了,晋朝疆域内的胡人有当地官吏天天提醒你,你想忘了自己是胡人都不行。在这种歧视环境当中久了,要么不爆发,爆发出来就是难题。为什么八王之乱后期,匈奴人和鲜卑人采取了完全两种态度呢。
就是因为匈奴人就住在晋朝疆域之内,就是在歧视环境当中生活,到了爆发的时候就不管不顾,而鲜卑人不同,鲜卑人是在晋朝疆域之外的,他们眼中的中原人和大晋王朝,不是时不时来个封赏,同时又是雄兵百万的存在么
距离产生美,鲜卑人见到的都是翩翩有礼的使者,封赏的诏书。当然对晋朝没什么不满,所以刘渊起兵之后,掺和进来的鲜卑部落,都站在晋朝一边。
关中地区的胡人肯定是有民族意识的,比塞外的慕容氏、段氏民族意识都要强。没有进入中原的胡人,与其说是忠于自己的民族,不如说是忠于自己的首领。要不然的话鲜卑也不会分裂成这么多部落,慕容氏、宇文氏互相残杀的
第二百八十一章 会盟
司马季绝对算的上是苦口婆心,这么多军镇摆在那,战斗力按理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但架不住送啊,他记得历史上关中乱起,晋军的统帅梁王司马彤,就给了叛军一个大礼,直接把周处给送了,一边打仗一边拖后腿,这玩意谁受得了上一次叛乱,汝南王司马亮也送过大礼包。
晋代中原王朝的战斗力,从技术和规模上来讲,不敢说和汉朝一样一汉当五胡,以一敌二敌三还是不成问题的,可能老天也觉得我大晋太过于顺风顺水,导演出来了一场自行残杀的戏码,拉近一下中原和草原的平衡。
“本王给秦王写一封信,阐明利害,应该就可以了。”司马季对许猛这么说着,关中还有地头蛇秦王司马柬在,真的认真应对应该比历史上好的多。
等到许猛离开,司马季就着手写信然后命人发了出去,没事,天下太平着呢,不过就是一群笨蛋又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谎言给骗了而已。
“刺史所来何事”许猛离开之后,杨馨才端着参汤进来,仓廪实而知礼节,杨馨出身大户人家,当然知道夫家谈事时候,妇道人家不应该出来的道理。
“关中有叛乱发生,不算是大事,那里的胡人多了一点。”司马季满不在乎的道,“有秦王在,各大军镇都在,区区一些部落首领还想上天不成他们要是真这么骗自己,那等着他们的命运就是升天。”
这本来就不算大事,不就是有人造反吗造反的杀了就是了,要是没人造反,我大秦早就千秋万代了,那还有王朝更替的事
司马季神色很轻松,并不把这件事看的多重要,但杨馨却不是这样,秀眉微皱的道,“胡人不识王化,夫君还想要把女真部落收为己用,就怕未来有变。”
“我说一点都没有隐患肯定是在骗人,不过么,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不能因为吃饭会噎着就不吃饭,对不对”司马季端起参汤轻轻吹了一口慢慢饮下,“夫人的手艺又精进了。”
要扩张能不付出代价么,长城以南才多大的面积不过是后世中国的三分之一,三百万平方公里,这点地方够干嘛的也就和包括黑龙江以北的大东北面积差不多。
现在呢,东北地区的部落还很原始,对司马季而言,越是原始的胡人越好,已经明白敌我差别的胡人部落,反而比较难搞定。此时不去收拢他们,还更待何时
至于关中么,有在关中镇守的王侯去管,司马季只能在自己的方向好好经营。
此时大晋王朝威势仍在,司马季作为一个王侯,只要振臂一呼,绝对不愁找不到想做白手套的部落,离开蓟城的时候就带着二百护卫上路,进入平州又加上了三百东夷校尉府的士卒,一共五百人,北上百里之后慕容氏派出三千人前来迎接,走走停停之间,已经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视的势力,至少对散居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单个部落,已经是不可抵挡的庞大力量。
对他们而言,扶余都是不可战胜的存在,慕容氏那都是传说当中的存在,至于司马季和大晋王朝,不好意思,除了曾经被征发服役的部落,没人认识它,对这些部落而言,大晋王朝、燕王,这都太远了。
几天之后,这支队伍已经走出高句丽旧地,这里便开始人迹罕至起来,周围群山古树参天,再过不远,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女真部落。晋代的女真人散居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两岸,就是黑龙江和后世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州。
“真是个好地方!”司马季不由得感叹,自己的家乡古代是这么美,大自然是如此的雄浑壮丽,除了冬天有点冷,他真是挑不出来一点毛病。
慕容翰抽动了一下嘴角,他是不能理解司马季为何对这种环境情有独钟,在他看来中原的繁华才让人流连忘返,却没想到司马季反其道而行之,感叹山河壮丽
他当然不明白,司马季早见惯了钢铁丛林,怎么会对古代的城池动心除非是异域色彩很浓重的城池,中原的景色他早就看腻了。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司马季像是看出了慕容翰心中所想,不慌不忙的道,“慕容翰,你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就算是在我大晋,也算是一个俊杰,只要我大晋在,就有你们的好日子,反之,就算是暂时你们会得到便宜,最终也会付出惨痛的代价。此次会盟,多谢慕容氏出兵护卫,替我感谢一下大都督。”
所谓民族融合么,不管是胡人主导还是汉人主导,最终的结果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人多的赢,这个过程可能会有反复,可能失败者不甘心,但都改变不了结果。
司马季从来都不从什么文化上找原因,那太虚了。他认为古代中
第二百八十二章 幽州无外患
“以后你们就叫女真人,归属大晋之后,朝堂不会干涉各位内部的决策。”司马季端起酒杯开口,在数十个部族首领的面前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以后你们就是王臣了,并不是一方化外之人,久慕繁华之后,本王相信女真之地未来也和中原之地没有不同。不过吗,多学习一下语言,不然沟通不便也是不好。”
语言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旦语言失去,同化也好,民族融合也罢,这就成功了一半,语言消失可以说是标志**件,至于文字还可以先放放,晋朝周边的这些势力,还没到大规模创造文字的时候,那是隋唐之后的事情。
对于这些部落而言,此时的大晋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高高在上的存在。作为大晋王侯,他对这些部族首领就可以如指臂使,不要说是好言相劝,就是一言不合翻脸抽刀,也有的是人愿意做他的手中刀。
按照后世的话来说,晋朝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关系,这些女真首领自然自惭形秽,用本民族语言纷纷表示,愿意和大晋学习,成为忠实的藩属。
小国和大国结盟那是闻所未闻的事情,这些女真部落和晋朝以后的关系是藩属关系,而不是盟友,汉朝也只是在匈奴巅峰的时候,和西域乌孙结成过盟友关系。后来的事情人们都看到了,一旦匈奴衰落,这种结盟的关系就不复存在,汉宣帝之后汉朝便开始建立在西域的影响力,将以前的盟友关系变成藩属关系。
现在晋朝是没有匈奴那样的大敌的,自然也不用去借势,司马季不用虚情假意的用盟友来安抚女真人,刻一堆金印,请洛阳下发圣旨,这件事就算是搞定了。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司马季便开始自掏腰包的封赏,他带来了一些铜钱,大概在五百万钱左右,看起来数量很大,实际上对他而言确实属于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汉朝铸钱数量极大,乃至魏晋都不需要铸钱,人口有大量减少,铜钱的购买力更加低下,要不晋朝怎么会想到用白银支撑货币呢。司马季要是脑袋抽风把铜钱下发到民间,有两种可能,铜钱会被一些士族门阀收走融成铜器,如果没有家族这么做,幽州民间就会通货膨胀,这是有先例的。
上一次关中战乱,一石米就曾经变成一万钱一石,几乎一下就把关中百姓全部弄破产,可想而知晋朝的货币是多么的脆弱。而封赏给女真人就不同了,女真人现在是没有货币的,可以说目前女真人的社会结构当中,还处在以物易物的阶段,司马季封赏给他们铜钱,也是在给晋朝海量的铜钱找一个宣泄口。
这虽然不能算是多么高明,但肯定比一些士族门阀把铜钱埋地窖里面高明得多。就算是女真人少,至少还有几十个部落。女真人现在没有铸造钱币的技术,铸币权就掌握在晋朝的手中,只要使用的时间长久,这还是占便宜的事情。燕王这个散财童子做的很值。
这其中的关键要害,女真人的部族首领是肯定不明白的,他们只明白一件事,燕王是一个散财童子,竟然给了他们如此巨大的封赏,海量的铜钱让这些没见过世面的部族首领,一个个眼睛都直了,至于司马季又说了什么,点头就是了
第二百八十三章 想要富先修路
慕容翰有一点说的没错,王侯出行塞外在各朝各代都算是引起忌讳的事情。不过在晋朝,这算是模棱两可之间,晋朝的王侯比其他王朝,尤其是无诏不可入京的我大明、无诏不可出京的我大清,还是自由很多的。
一个王朝能能让宗室出镇统帅大军,那还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司马季可以就直接表明,是为了幽州的外患平息,洛阳能理解就理解,不能理解最多就是下诏叱责。下诏说司马季谋反是不会发生的,归根究底还是幽州救了他,他要是在洛阳敢这么做,不管什么缘由,北邙山的大墓必将有自己一席之地。
“其实关中出现叛乱,朝堂对胡人本身就心存芥蒂,本王曾经想,是不是调集鲜卑人去平乱,后来想想还是放弃了这种想法,你们慕容氏还是弱了一点。至少比关中军弱小很多。”司马季继续扯谎,倒不是慕容氏真的很弱,而是现在派出慕容氏起不到效果。
八王之乱他一定会想办法让胡人参与进来,不然晋朝的力量消耗一空,会让这些胡人捡便宜,但现在么,事情还没危机到那种地步。
“殿下说的在理,数次征战,我们慕容氏能清楚的看到,上国兵锋之力。”慕容翰不疑有他,隋唐之前就有这点好处,司马季随随便便说两句谎话,这些胡人首领都会选择相信,之后就没这么容易了,人家胡人都学聪明了。
“你知道就好!”司马季脸不红心不跳,转眼看向不远处的群山,不知道在谋划着什么。
理论上东北这个地方,当然是不存在什么必经之路的,不过这个前提就是军事范围内。大军征伐遇山铺路遇水架桥,这本就是寻常事。可在疆域范围内,就不能这么说。民间交流怎么可能不需要路呢总不能指望百姓也有大军出征的气概,为了我大晋深入不毛之地去生活,晋朝识字率虽说低了一点,可也没低到连趋避厉害的本能都忘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