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超级壮丁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八扇门老王
可是拖的越久,我们就越不可能夺回仰光。只要把远征军全部压上去,就能配合英军把日本人赶下海。多恩上校有些恼火:可是蒋先生居然命令第5军暂缓入缅,他的勇气哪去了?
如果按照日本人的估计,南京失守以后我们就该宣布投降了,可我们没有;按西方人的思维,武汉失守以后,即使蒋委员长宣布投降也是光荣的,可我们仍在抵抗。尽管作为国内众多实力派之一,我对蒋委员长克扣军饷隔三差五就会给前线部队找麻烦的行为非常不爽,甚至一度想踢爆他的蛋,可是我从没怀疑过他的勇气。赵诚顿了顿又接着说道:没人知道英军还剩下多少人,根据我的情报,缅甸第1师印度第17师的残部连一万战斗兵都凑不出来,至于第7装甲旅和澳大利亚第63旅,这会已经被吓破了胆子,反击,算了吧!亚历山大将军除去会带着手下逃命之外,他有胆量朝身后看一眼么?!
够了!史迪威猛的一拍桌子:我需要的是计划,是建议,不是抱怨和争吵。你们是军官,不是菜场里的家庭主妇。多恩,说说你的意见,还有理由。
让英国方面拿出所有的运输力量,将中国第5军第6军转运上去,然后集中力量反攻缅甸。多恩上校在衣服五万分之一的缅甸地图上比划到:我们可以利用缅甸的火车,要快,要趁着日军立足未稳就下手,否则等日军援兵到来,那就都晚了!
赵,说说你的想法!史迪威沉着脸说道。
赵诚耸了耸肩膀:我不清楚日军第18师团和第56师团在什么位置,或许在泰国,或许在仰光外海上漂着。新加坡是15号投降的,刨去一个礼拜的时间用来休整和补充给养,日军有将近两个礼拜的功夫把部队向北运动。我建议尽快把部队运动上去,在腊戌至曼德勒之间形成纵深配置,同时加强对泰缅边境的监视,至少先要保住上缅甸。至于反攻仰光,除非英国人能再提供两个本土师和15个炮兵营来,否则想都不要想。
第六百一十五章 腊戌机场的初次会面
出兵缅甸,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保住仰光的出海口,从而获得盟国在战略物资方面的接济。现在大半个东南亚都在日军控制之下,盟军运输船已经无法接近缅甸,仰光丢失与否都不重要了。淞沪会战的经验证明,步兵如果要顶着联合舰队的大口径炮弹作战,生存率几乎可忽略不计,动辄成营成连的团灭,甭说远征军那点人马,就算是苏联红军都够呛。
可赵诚却不能这么跟史迪威说,老头正盘算着在缅甸建功立业,说多了不但不讨喜,反而有可能被训斥,反正有蒋委员长在那边顶着,自己安心当乖孩子也挺好。
3月10日,史迪威带着随从们奔了腊戌,他实在等不及要看看那边的真实状况,中国人和英国人互不信任,老蒋好歹交出了两个军的指挥权,可英国人根本不鸟他,在电报里通篇都是谎话与托词。史老头在重庆整天就靠着兵棋推演过活,要是再不去前线,恐怕身边的参谋都得疯掉。
专机颠簸的很厉害,即便是财大气粗的美国人也没法把飞机的密封性做的有多好。赵诚裹着大衣蜷缩在座位里,眯缝着眼睛考虑着去缅甸的安排。
除去事先编练的警卫连,周易又安排了一个步兵营和三十辆卡车在腊戌待命,或打或走都很便利,战斗机部队也有一个分队在惠通桥东面的野战机场待命,但凡情况紧急,至多四十分钟就能赶到战场进行支援。可惜自己准备的再充足,依旧不能给远征军带来多少帮助,这大约就是小人物特有的悲哀。
要塞区已经进入战备状态,弹药防毒装备也已经清点完毕,足够维系三个月的大规模防御战,山上的要塞区的食物和饮水能满足全旅七个月的用量。临上飞机之前,张伟的电报多少给赵诚带来了最大安慰,缅甸保不住,至少要保住龙陵一线。旁的不说,就怒江南岸的松山要塞,要是叫日本人占了去,部队不丢下大几千条性命根本摸不着边。少死些人,也好叫大后方的老百姓少流些眼泪,这年月,谁家都不容易!
不过,师里的布置没敢叫美国人知道,就连警卫连也是打着运输公司护卫队的名义,万一前头打的急了,鬼才知道史迪威会不会把最后一个能拿枪的中国人都赶上战场。
天冷,赵诚没多一会就打起了瞌睡,今天沿线云层很厚,日本人的战斗机肯定不会来捣乱,倒是用不着担心路上会遇到什么麻烦。直到飞机在腊戌机场降落,他才从昏睡中醒来。
天热,停机坪上的气温足有小四十度,热风吹的人几乎窒息。和全套正装打扮的美国人不同,下飞机前赵诚身上就换好了度假的装束,花裤衩白体恤,头戴软边帽脚穿牛皮凉鞋,看到有空姐朝自己合十行礼,下意识的也回了个礼,嘴里鬼使神差的冒出一句 sa a di kra来。
你说的什么意思?多恩上校非常好奇。
你好,是泰文,给热晕了都!用缅语应该说,nye gong la。 赵诚有点不好意思,刚才做梦时梦到了去芭提雅来着,晕乎乎的没缓过劲来。
多恩上校知道赵诚会说英语和西班牙语,偶尔还能用日语骂人,只是没想到还能说泰语和缅语,人才,顿时连眼神都变了。厉害啊!他由衷感叹道。
一丢丢,我的特长是越语和波兰语。媳妇多的好处么,要不你试试。赵诚对自己找到的学习窍门非常得意,全然不顾身边人的目光尽带着鄙视。
先生们,请严肃些。史迪威刚应付完一帮子来欢迎的大小官员,转身便教育起了赵诚他们:仰光的日军第55师团已经北上,我们有什么部队在途中能抵挡一下吗?
驻守在同古(又称东瓜)一带的是英缅第1师,另外戴安澜的第200师也到了。那边离仰光大约250公里,理论上说,日军步兵会在一周之内与守军交上火。如果沿途的英国佬能壮起胆子放上几枪,我们应该有时间把其他部队运动上去。一说正事,赵诚立刻收敛了吊儿郎当的表情:不过我很想知道,日军的援兵有没有登陆,再有就是,英缅第1师还有多少兵力,战备情况如何,他们这会是不是和戴安澜组成了联合指挥部。
英缅第1师英印第17师和英装甲第7旅的残余部队只剩下不到2万人,所以亚历山大将军告诉我,他需要将部队后撤休整,否则无法恢复部队的士气。史迪威有些尴尬,虽然自己是美国人,可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英国人和美国人都归属洋人一列,亚历山大的怯战委实让他难以做出什么正面评价。
恢复士气,这有什么难的,知道我们是怎么让部队保持士气的吗?赵诚卖了个关子。
什么办法?这回多恩上校没开口,轮到史迪威当好奇宝宝了。
全班退却,枪毙班长;全排退却,枪毙排长。像英缅第1师这种状况,就应该立即枪毙詹姆斯?b?斯科特jaes bruce scott少将,同时处决他的家人。赵诚一边介绍经验一边点起了雪茄:如果这样依旧不能制止逃兵和退却,我建议在战线后方布置宪兵,每五名士兵就抽出一个来绞死,把他们家人一并干掉,直到部队恢复勇气。
老赵讲的慷慨激昂唾沫横飞,因为用的是英语,一众来欢迎的外国佬都被吓的面色惨白,有个家伙甚至不顾礼节掉头就走。
那个傻鸟是谁?赵诚有些不太高兴,小爷给你指了条明路,不来感谢也就罢了,居然还敢跑,有家教没有。
呃,那位就是斯科特少将。多恩上校压低声音说道。
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赵诚有些尴尬。
我朝你使眼色了。多恩上校有些委屈:下次见面时道个歉就好。
道歉个屁,赶紧派宪兵追上去,现在就毙了他,要不英缅第1师可就真的完了。赵诚咬牙切齿吼道。
第六百一十六章 大人物的谈判方式
稍晚些的时候,赵诚和平九天在城里见了一面,不少情况在电报里一句两句根本说不清楚,只能当面讲。
按照情报组北上时收集到的情况来看,前线的态势非常不妙。日军正筹划大规模进攻,随处都可以见到缅独人员在活动,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以前那种半地下的活动方式,在农村和寺庙里几乎公开的在为迎接日军北上做准备。
大战在即,沿途的英军却是像在梦游。有限的兵力正在往仁安羌油田区集结,只是在一些桥梁仓库安排了点守备力量。
兵力少倒不是最可怕的事,士气低落才要命。半道上车队路过一处英军仓库时,大家和守备队开过一个小玩笑,他们在打头的车上挂了面日本膏药旗,万万没想到,就这么一面破旗子,居然把几十个英国兵都吓跑了。那可是一座弹药仓库,里头的步机枪足能装备一个团,还有成堆的弹药,估打上半个月都没有问题。可人家英国大爷就这么跑了,连根火柴都舍不得往库房里扔。
车队越往北走才知道,不只是靠近仰光的地方才这么狼狈,同古那边也是一个德行。第200师已经抵达同古好几天了,戴安澜依旧没能摸清楚当地的情况,原因很简单,驻守当地的英军根本没和他们认真进行交接就跑了个干净,仿佛来的是日本人。
点验物资,熟悉地形,构筑防御体系,戴安澜带着手下人忙了个臭死。英国人留下的辎重是不少,可部队几乎都用不上。比如仓库里有大批没开箱的枪炮弹药,不过都是英制口径的,和部队装备苏制武器完全不对盘,后勤上只整理出一部分手雷和炸药来补充部队。粮食也有些,英军的储备标准是一个月,但驻军只有一个营500人而已,而200师有一万一千多,老戴准备打仗的同时还得四处划拉粮食,这让弟兄们非常郁闷。万幸同古城里还住着不少华侨,他们帮着部队采购来大批大米和蔬菜,好歹让部队解决了吃饭问题。
情报组没有躲在一旁看热闹,平九天让人给200师送了十吨牛肉罐头,虽然分到每个人头上不过两三听而已,但是好歹能让弟兄们碗里添点荤腥。
仰光缴获的那辆美制坦克也留给了200师,出于种种考虑,他们入缅参战的坦克不过二十辆而已,而运到同古的只有三辆菲亚特。原因很简单,从腊戌出发时英国方面没有提供足够的车皮。
目前,200师的警戒哨在同古以南30多公里的皮尤河大桥,那是日军北上的必经之路,再往南走,几乎都在缅独和日本人的控制之下。不是戴安澜不想扩大警戒范围,就那么点人手,实在是有心无力。
200师的炮兵力量怎么样?赵诚颇为担心。民国27年11月,军委会组建11军(即第5军的前身)时,师属炮兵团就改隶了属军政部,四个战车营被改编为军部直属装甲兵团,现在200师不过是个顶了机械化师名头的步兵师,按说杜聿明把他们顶在最前头时应该做了加强,可具体情况连史迪威都不知道。
戴长官和我交过底,军部原本把炮兵团都送到同古来,可是因为车皮不足,随行的只有一个苏七六野炮连,装备的是四门1902/30。另有工兵骑兵各一个团。平九天的情况掌握的很详细:真正能给他们提供支援的只有英军驻马格威尔机场的45架战斗机,其他,都够呛。
我们这边呢?能不能给他们搭把手?赵诚有些不死心,200师是**的主力部队之一,所谓主力,都是弟兄们用性命堆出来的,折在缅甸实在太过可惜。
无非就是送些粮食和药品过去,再有就是帮着他们把伤员及时后撤,其他的,我还真不知道。平九天是搞情报的出身,打仗不在行。
赵诚摸了摸下巴,半晌以后才打定主意:我马上通知边防二旅那边送一批电控地雷过来,你辛苦一趟,连夜南送同古,把我们在同古方向的物资囤积点一并移交给戴师长。同古那边的情报组北撤曼德勒,收集情况的同时给我顶住英国佬,但凡他们想往印度跑,炸桥破路,都由你们自己决定,如果有可能的话,把英国人尽量往北逼,迫使他们和远征军合兵一处。
战局一日三变,甚至一个钟头内都可能出现难以逆转的局面,所谓预案,都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而已。
送走平九天,赵诚转身就回了司令部。重庆那边的电报已经到了,准备在腊戌成立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司令长官是卫立煌,杜聿明任副司令长官。不过老卫没能及时到任,据说是和延安那边有什么联系,这会正在接收组织的关心和爱护,所以老杜不得不代理司令官的职务。
史迪威是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又奉旨统领第五军和第六军,这会正在司令部里和老杜他们热乎着。
5军的辎重部队已经过了惠通桥,66军的进展要慢一些,因为缺乏交通工具,部队还在永平一代。滇缅公路不好开,不是老司机根本不敢上这条路,杜聿明的司机不信邪,结果就出了点小意外,这会脑袋包的跟粽子一样,就剩下眼睛和口鼻在外头,极具喜感。
畹町这边的战备情况怎么样?史迪威非常认真,听汇报时还做着笔记。
美援的物资有相当一部分还没运回国内,部队现在在弹药储备方面还算乐观。不过粮食和汽油很成问题,英国人在找借口拖延给我们的补给,后勤方面不得不自己在市场上想办法,再有就是他们许诺的武器没有到位,特别是炮兵和空中掩护力量,几乎什么都没有!一但日军开始进攻,我们将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林蔚是远征军的大管家,说起数据来头头是道,他一开口,各种麻烦自然全都暴露的一干二净:现在英军根本不愿意和我们配合作战,只顾着他们自己,如果不尽快进行协调,原定的作战计划就得玩完。
一名陆军上将一名中将五名少将十八名准将,二百五十名参谋,可是作战部队只有不到两万人,我真不知道英国方面是什么算盘。赵诚毫不犹豫的补了刀:我的情报人员告诉我,英国方面有大批的物资堆在仓库里,这些东西足够五万人用上三个月,可亚历山大宁可烧掉,甚至送给日本人,却不肯拿来给友军救急。我不清楚唐宁街方面是不是等着让我们和日本人两败俱伤,然后轻轻松松的把日军挡在印度外面。如果是这样,我一定不介意武装印度独立份子和ira,要完蛋,大家一起完蛋好了。
什么是ira?多恩上校有些弄不清状况。
北爱尔兰共和军,并非所有爱尔兰人都愿意像亚历山大将军那样趴在女王大人脚下摇尾乞怜。你知道的,至少很多贫民不会这样。赵诚全然不顾史迪威已经变了脸色,捅刀子这种事,自然不能是英国人的专利,大家一起玩才有意思。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百一十七章 撕破脸
蒋委员长在重庆设家宴招待史迪威的时候,就曾直言不讳的说,英国人的目的就是利用中**队保护他们撤往印度。官场上这种事情根本没法保密,只三两日的功夫,腊戌这边师以上军官或多或少的都收到了些风声。再对照最近英国佬故意在给养和交通工具上下跘子,远征军高层里愤怒焦躁的情绪愈演愈烈。
部队长们原先一门心思的想在缅甸打出中国人的威风来,现在不得不留出一只眼睛盯着后路。出国前上峰拨下来的军费都是缅甸卢比做,有脑子活泛的就家伙就打起了歪主意,少发迟发,在缅甸弄点国内的紧俏货回国去卖,芒市保山大理都有黑市,一来一回就是成倍的利润。有些路子野的部队长甚至成车成车的往国内发五金件和洋烟洋酒,大家入缅才两个多礼拜,不少硬是攒出了养老的钱。
赵诚不负责分管军纪,也没有在海关缉私队拿饷钱,左右能帮着国内提高物资储备,这个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又如何?!更何况现在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比如帮着史迪威和英国佬讨价还价,为远征军多划拉点补给。这倒不是美国大老板出不起钱,全因为出海口丢了,美援物资上不来,除去英国佬的仓库里还有仓储,不少军需物资有钱都没地方买去。
中国远征军需要汽油卡车军装,还有粮食!史迪威开出了自己的条件。
我们自己的物资也很有限,在仰光,丢掉的东西实在太多,所以,很抱歉!亚历山大中将板着一副死人脸,不愠不火的答道。
即使是这样,贵军也应该设法挤出一部分物资来。没有足够的补给,中**队就无法与日军作战。史迪威压着火,他知道英国佬就是这么个操行,发火也于是无补。
很抱歉,史迪威中将,大英帝国必须保证自己的官兵先吃饱,腊戌离中国很近,他们可以从国内运送补给来。亚历山大中将还是那副鸟样。
请不要忘记,中**队入缅之前,伦敦方面做过的保证!史迪威禁不住提高了嗓门。
今天天气很热。亚历山大中将根本不为所动。
中将阁下,如果中**队因为补给问题遭遇失败,英**队能够独善其身吗?史迪威脑门上的青筋都露了出来。
缺乏补给,英**队的处境会更糟糕。亚历山大中将顿了顿又说道:中**队已经习惯了在缺乏补给的情况下作战,而我的军队的不行,所以,很抱歉。
这话没法接了,史迪威知道,亚历山大压根就没拿中**队当做自己的盟友,或许只是当做仆从军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