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镇海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中华田园牛

    这赈济灾民的事情非常多,各种各样的麻烦事情多如牛毛,所以又是麻烦;这自古以来活不下去的灾民往往都会学习陈胜吴广,举起起义,又或者是偷盗、抢劫,成为剪径小贼、占山为王的贼寇等等,这是极其脆弱,极其容易出事的群体,毕竟活不下去的时候,什么事情都是能够干得出来的。

    所以历朝历代对待灾民都是极为小心、谨慎,一旦灾民的数量聚集过多的话,立刻就想方设法的将这些灾民给驱散,防止有人起头的话,立刻就会烽烟四起。

    但是现在,在天津这边,聚集的灾民已经成千上万,但所有的一切都秩序井然,没有出现丝毫的问题。

    在这里,灾民不是负担,也不是麻烦,更不会出什么事情,刘晋反而组织人将这些灾民们给组织起来,用来修官道,建房子、修港口,完成一项项大工程。

    不仅仅轻易的解决了灾民的问题,更是能够利用这些廉价的劳动力来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大项目、大工程,一举多得。

    这有了工作的灾民,能够靠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一家人,自然就没有人去闹事,再加上刘晋这边给出的晋升制度,只要努力肯干就可以成为正式工,成为管事,不仅仅能够一日三餐顿顿吃饱,每月还有一笔丰厚的工钱。

    再加上很多现在的管事都是前面逃荒过来的灾民,这些人就是最好的活生生的典型案例,让灾民们知道,刘晋开出的并不是空头支票,自然大家都会努力工作,不会去滋生事端。

    诸多方面的措施结合下来,这才有了天津这边繁盛的景象,源源不断的吸引着灾民过来。

    “刘晋此子不愧是高人子弟,实在是让人钦佩。”

    骑着马行走在宽敞平坦的水泥马路上,这道路宽敞,行走还分成左右,所有行人、车马一律靠右行走,所以尽管这路非常的忙碌,但是一切都非常有序。

    再看看道路中间种植的树木,等这些树木长大了,又可以为行人提供休息、阴凉的地方,所有的一切都已经想好,做好了安排,这让李东阳不得不对刘晋表示佩服。

    “确实是了不起,有他在的地方,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在灾荒的年代,竟然靠吃肉来度过。”

    周经也是点点头,一边说也是忍不住摇头。

    他不说学富五车,但至少来说这书肯定没少读的,可自古以来就没有听说过在灾荒的年代里面让灾民吃肉来度过的,闻所未闻,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是绝对不会相信的。

    “谢公,你说我朝禁海是不是…”

    周经没有把话全部说出来,有些东西,随便点一下,聪明人的都知道你的意思,李东阳和张懋显然都是聪明人,知道他想要说什么。

    无非就是在天津这里,听到了这出海的渔船,出海一天可以捕捞回超过十万斤的海鱼,如此巨大的收获给周经带来巨大的震撼,将他内心之中对于海洋的认知给直接颠覆。

    在以往,对于海洋,周经可以说是非常的陌生,朝廷一直以来都实行海禁的政策,没有朝廷的允许,片帆不得下海。

    在如此严厉的海禁之下,对于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几乎为零,这海洋对于大明而言几乎是可有可无,甚至于因为偶尔出现的一些零星倭寇(倭寇其实从明朝开国的时候就有点点,真正泛滥是到了嘉靖时期),还会给大明带来一些麻烦。

    所以对于海洋,大明朝廷一没有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二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信奉的还是以农为本的政策,极其反感商人,通过各种各样的政策将老百姓牢牢的锁死在一亩三分地上面。

    重农抑商的制度下,不仅仅禁海,连捕鱼都不允许,海洋唯一的用处或许就是用来煮盐。

    现在北方三省闹饥荒,老百姓辛辛苦苦种下的麦子颗粒无收,饿殍满地,易子而食,然而天津这边,只需要一艘船,上百号人,一天的时间就可以获得超过十万斤的海鱼。

    这让周经、李东阳、张懋等人瞬间就改变了对海洋的认知,此时海洋在他们的眼中已经变成了一座座粮仓,无尽的肉仓,里面有吃不完的海鱼,吃不完的肉。

    “或许是真的错了,如果能够放开海禁的话,这饥荒就不成任何的问题了。”

    李东阳想了想点点头说道:“我大明有万里海疆,沿海之地若都是可以出海捕鱼的话,可以养活无数的人,别的不说,这山东、北直隶的灾荒就完全可以无忧了。”

    “是啊,我大明虽然富饶,乃是中土神州,现在陛下又是难得的千古圣君,励精图治,轻徭薄赋,勤俭节约。”

    “可是在我大明依然有无数的人吃不饱饭,至于这肉食,纵然是地主之家,也不可能天天吃,但如果能够开放海禁。”

    周经点点头,发自内心的感叹道:“不需要全面开放海禁,哪怕仅仅只是开放捕鱼的话,我们大明万里海疆能够捕捞到多少的海鱼,活人无数,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吃到肉。”




第194章,为国为民当开海禁
    “是啊,哪怕是允许捕鱼也好。”

    李东阳点点头,只有在饥荒的年代里面才会明白粮食的珍贵,现在海洋之中既然有无穷无尽的粮食,那自然是不能在墨守成规,死盯着祖制不放。

    “只是想要解开海禁的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江南这边的士林肯定是会极力反对的。”

    想了想,李东阳又觉得这个事情并不容易促成,对于江南这边的一些情况,他自然是知道的,以前也不是没有人提出过解开海禁,但几乎都是遭到了江南士林的一致反对。

    这其中涉及到的利益非常庞大,涉及到的反对力量也是超乎想象,在明朝,江南士林的力量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力量,特别是到了中后期,几乎把控了整个朝政,所有一切都是他们说了算。

    “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你我食君之禄当为君分忧,这利国利民之事,纵然是千难万难,也应奋不顾身去促成。”

    周经点点头,却是一身正气的说道。

    他虽然号称是猪扒皮,经常盯着弘治皇帝的内帑,同时也是经常朝弘治皇帝的脸上吐唾沫进行谏言,但说到底他整个人其实还是刚正不阿,敢于犯颜直谏的人。

    曾上言说:“外戚家无功劳而求升官,没出力而求赏赐,加上举办斋醮游玩宴乐浪费无度,致使国库空虚,应该大力抑制”。

    单单是这一谏言就将那些皇亲国戚给得罪了一遍,要知道弘治皇帝这个人是个老好人,所以那些外戚、老朱家的这些王爷什么的那是经常向他讨要赏赐。

    像雍王朱祐枟请求收取衡州税课司及衡阳县河泊所的税钱,周经说不能答应。孝宗接受周经的意见,并命令从现在开始对于各地税收,王府不得提出请收的要求。

    崇王朱见泽请求河南退滩地二十余里,周经说不宜给;兴王朱祐杬前后要求赐赤马诸河泊所以及近湖地一千三百余顷,周经连上三疏规劝。

    还有弘治皇帝的两个小舅子寿宁候张延龄和建昌伯张鹤龄,这两个兄弟那是隔三差五都找弘治皇帝要地、要盐引、要矿山等等。

    弘治皇帝是一个妻管严,又是一个心软的老好人,这两个兄弟的请求,几乎无不答应,而周经也是三番五次的上书谏言。

    这几乎是将张氏兄弟两个给得罪死了,让张氏兄弟对他是恨之入骨。

    从这些例子就可以知道这周经其实是一个堪比魏征的大臣,张廷玉对他的评价:经刚介方正,好强谏,虽重忤旨不衅。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方面看出来,其实明朝很多制度还是很不错的,朱元璋同志留下的一些制度还是很不错的,比如这个盐引制度。

    但往往最先破坏制度的就是皇帝本人,以至于让好的制度没有办法一直有效的施行下去。

    弘治皇帝虽然史书评价颇高,但他实在是个老好人,这老朱家的子孙、皇亲国戚等等那是经常找到要各种各样的东西,盐引、土地、税收等等,他几乎无不答应。

    别的先不说,单单是盐引这个东西,他前前后后赏给张氏兄弟的就有几十万引,这盐引是可以直接去盐场提盐,然后拿出去卖的。

    其他的商人需要辛辛苦苦的将粮食运到边镇去换取盐引,而这些皇亲国戚却能够轻轻松松的找弘治皇帝赏赐到盐引。

    这占窝就极其的严重,盐场的产量是有限的,这些皇亲国戚的盐引自然是不能怠慢,那些辛辛苦苦运粮的商人换来的盐引却是提不出盐,这大大的打击了盐商运粮的积极性。

    这也是盐引制度到了弘治朝就已经实行不下去的原因了,皇亲国戚占窝太严重了,以至于有些盐商的盐引排队需要排几十年才能够从盐场提出盐来。

    自然而然就没有商人再会去傻乎乎的运粮换取盐引,这纳粮开中的制度就没有办法实行下去,边军用度没有了保障。

    所以在弘治五年的时候,叶淇就上书该纳粮开中为纳银开中,盐商不需要运粮到边镇,只需要纳银就可以获得盐引。

    一个个好好的纳粮开中的盐引制度就这样实施不下去了,不得不进行改变。

    这一改变,虽然在短时间内让朝廷每年多了百万两白银的收入,但是后来这纳银的数量就越来越少,而边镇军费的开支越来越大,军需得不到满足,战斗力越来越低,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在明后期将大明朝廷给直接拖死。

    说一千道一万,很多时候都怪不得下面的人,要怪也只能够怪皇帝,因为是他们自己最先不遵守游戏规则,破坏了游戏规则。

    (扯的有点远,大家看看就好)

    周经为人刚正,在户部尚书这个位置上做,他深知朝廷的艰难,也深知百姓的疾苦,所以看到这海洋捕捞收获巨大,他自然是想着要努力开海禁,让沿海地区可以下海捕鱼,获得更多的食物,养活更多的人。

    这是于国于民都有大有利的事情,以前不知道还可以说得过去,现在亲眼所见,自然是不能不管,这是他一贯性格所致。

    也正是因为他的正直,敢于直谏,所以弘治皇帝才会重用他,将他放到户部尚书这个位置上面,纵然是天天盯着弘治皇帝的内帑,有时候让弘治皇帝很生气,但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换掉他。

    “周公所言甚是,我实在是惭愧!”

    听到周经正气凛然的话,李东阳连忙敬佩的说道,李东阳这个人做事比较圆滑,考虑事情也比较全面、周道,但能够被弘治皇帝重用,显然也是一个贤能良臣。

    “你我回京之后一起上书如何”

    “正有此意,为国为民当开海禁。”

    周经脸上露出了笑容,目光看向前方,看着宽敞的马路说道:“还有这水泥,我定要向刘晋讨来生产的方法,如此神器,当大力向全天下推广,在全国范围内修建起一条条康庄大道来。”



第195章,鲸鱼
    天津造船厂,刘晋正在造船厂内视察最新建造的捕鲸船。

    这段时间以来,因为有刘晋提供的各种造船技术,再加上刘晋对造船工人,特别是技术工人的重视、优待,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刘晋利用了后世的先进管理经验,让造船厂内的人一边学,一边造船,大大的提高了造船厂技术工人的水平。

    所以天津造船厂这边也是陆陆续续的制造出了一些船只出来,当然因为时间的关系,暂时还造不出像福船这样的大型船只出来,但用来出海捕鱼的船还是能造出来的。

    天津这边之所以能够坚持到现在,自然是和刘晋重视造船捕鱼有关,原本的五艘大福船进行了临时改造,变成了捕鱼的渔船,天天出海,每次都能够带回来十多万斤的海鱼。

    再加上这后面造出来的专门用于捕鱼的渔船,天津这边每天捕捞回来的海鱼产量已经超过了百万斤。

    百万斤就是500吨,这个数字在后世自然是不值一提,但是在这个时代,绝对是非常恐怖的数字。

    每天百万斤的海鱼收获让整个天津都充满了海鱼的味道,人人一日三餐都吃鱼,吃鱼吃到吐,以至于纵然是有千般厨艺,天津这边的人也是早就已经吃腻了这个海鱼,很是怀念窝窝头的滋味。

    不过刘晋对此并不满意,目光又是盯上了鲸鱼。

    根据出海的船员汇报,渤海、黄海之中的鲸鱼数量极为庞大,经常都能够看到成群结队的鲸鱼。

    鲸鱼因为自身体型庞大,在这个时代几乎是没有任何天敌,人类对于这种海洋之中的巨无霸一直都保持着一种敬畏之心,认为这种庞大的鲸鱼是海洋之中的神灵,不能有丝毫的不敬。

    但是来自后世的刘晋却是知道,鲸鱼这东西,全身都是宝,所以也是天天在造船厂这里厮混,一起和造船厂这里的人商量着制造专门的捕鲸船。

    “捕鲸船的船头这边一定要进行加固,因为这鲸鱼一旦受伤,它就会拼命的逃窜,鲸鱼的体型庞大,力大无穷,一旦船只的结构不稳,极有可能整艘船都会散架。”

    造船厂内,一艘大船还没有造好,仅仅只是一副龙骨,这船长足足有二十多米,宽也有七米,上窄下宽,和大明传统的福船造型上相差很大。

    在这艘船的旁边,众多的造船师父、工人围在一起,刘晋站在前面,在他的背后竖起了一块巨大的黑板,上面用粉笔写写画画了很多东西。

    刘晋现在正在给造船厂的师傅、工人们上课,讲解造船厂的知识。

    这造船是技术活,特别是想要造能够远洋的大船,那更是技术活,这个时代做技术的人却是最没有地位的人。

    这各项技术的传承往往都是父子相传,有好的技术难以得到推广,同样的也很难有所进步和发展,因为不管是木匠还是铁匠,往往都是没有文化的人。

    针对这种情况,刘晋一方面是采用了和西山煤业这边一样的策略,造船厂的工人和师傅都是需要上课学习的,读书、认字、数学、天文等等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白天上工,晚上上课,并且还定期有考核。

    考核合格的可以升值加薪,考核不过关的要被淘汰掉。

    在这样的制度之下,造船厂这里的工人和造船师傅一个个自然是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别说现在是饥荒的年代,纵然不是饥荒的年代,也绝对找不到比造船厂这里更好的事情做了,工钱高、待遇好、地位也高,来了就不想走,外面的人也是挤破了脑袋想要进来。

    万木匠仔细的听着刘晋讲课,刘晋讲课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每一次刘晋的讲课,他都能够学习到很多的东西。

    “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了,大家各自回去研究、研究,争取早日将这个捕鲸船给完善。”

    刘晋这一讲足足就是一个多时辰,整个人都口干舌燥,准备下课休息、休息。

    “刘公子,这鲸鱼到底是不是传说之中的鲲鹏啊”

    上课的时候气氛是比较严肃的,但刘晋宣布下课之后,大家之间的气氛就比较活跃了,万木匠这边也是举手向刘晋问道。

    “这鲸鱼是鲸鱼,鲲鹏是鲲鹏,鲸鱼是现实之中海洋存在的生物,这鲲鹏是神话故事当中的东西,怎么可能是一样。”

    刘晋笑了笑摇摇头说道,接着眼角的余光看到李东阳带着一些人走来,也是眼珠子一转说道:“我来给你们讲一讲这个鲸鱼吧。”

1...5859606162...1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