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王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中二萌01
有了汪历的介绍,梁奕直接略过了一些无关的话语,直接挑出了里面的重点看了起来。
“不错,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就到了这样的地步,已经是不容易的,然而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了,估计现在栗栋他们已经发现了不妥的地方,只是碍于朝廷更重要的事情才无暇顾及,他们有时间的时候回过神来,再想要离开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回信一封。”
“还请大人吩咐。”
梁奕稍微思考后开口道:“告诉他们,这一次尽量全部离开西凉朝,能够带走多少就带走多少,若是带不走的那就全部将其销毁掉,总之一点儿也不能够给西凉朝留下,事情到了这个时候不可能再给他们更多的机会。”
“是,属下这就去安排。”
“对了,另外书信一封告诉万州的刘于,让他也回来,和珲州的决定一样能够带走的就带回来,带不走的同样全部销毁掉,万州如今肯定有那位知府在盯着,估计要离开是件难事,所以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时,所有的东西均可舍弃,要求只有一个安全活着回来即可。”
珲州虽然是栗栋在盯着,但是他们无暇于顾忌,就算知道了要离开也没有办法来阻止,离开不是难事,然而万州是一直有人盯着,随时都可以动手,一旦被发现的话局面是难以控制的,对于那些东西不过是身外之物,是可以随时丢弃的,然而机会可不是随时都存在。
十一月底,梁奕接到了董高逸的召见,要求年前必须要回到都城汇报,这一切和之前猜测的如出一辙,否则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召见。
得到了这个消息过后梁奕决定在十二月的中旬动身返回都城,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于西凉朝的人还没有全部回来。
其实早前十多日前的时候刘于已经回来了,只不过投入到万州城的估计只是带回来了一半左右,不过这在梁奕看来已经是不容易的,并不是很在乎。
就在启程的前夕,在珲州的人也回来了,当然同样是一个不落的都成功的离开了西凉朝,付家最后也选择就在兴元府待着就行。
不久后,跟随梁奕一块儿回去的人还不少,其实大部分都是紧急从南齐朝叫过来的罢了。
第六百九十章 回江陵
距离过年还有十多日的时候,一行人回到了都城。
孙元浩,邓河还有刘于等人自然不会留在都城过年,所以只是在都城休息了一夜,第二日再次启程朝着各自的目的地赶了回去。
在梁奕回来的第三日,宫中来人请他立刻前去一趟,说是陛下已经在大殿里面等着,闻言马不停蹄的跟着去了皇宫。
进了大殿之后,梁奕发现除了董高逸之外,里面还有另外的三人存在。
知道现在不是叙旧的时候,赶紧开口道:“微臣参见皇上,吾皇万岁。”
“哈哈,梁爱卿让朕好等,先起来说话。”
“谢皇上。”
抬起头来后梁奕这才有机会看清楚另外的三人,分别是大将军元于,兵部尚书汪同和户部尚书吕新则,看着平日里很少聚在一起的三人此刻同时出现在这里,明白估计有大事要发生。
随后董高逸再次开口道:“梁奕,这两年来在兴元和顺天二府的情况如何。”
“回陛下话,一切安好,该做的事情基本上都已经做好了,目前暂时没有新的情况发生。”
“好,当初朕让你去做这个顺元总督,目的就是为了尽快稳定这两府的局面,如今看来果然是不负期望的做到了,并且还比规定的时间提前了差不多半年的样子,对接下来要做的是有很大的帮助,看来朕当初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话音刚落,一旁的吕新则开口道:“哈哈,当初无论是谁去做这个顺元总督陛下都是不放心的,最后还是选择了梁大人前往,最后的结果说明陛下的眼光是正确的,也只有你才能够这么快,这么完美的完成任何,估计换做是其他的人前去都不会有这样的局面。”
接着元于也接话道:“在南齐朝廷中都知道梁大人你是打仗这方面的贤才,却不知道在这些方面同样是有才能的,只不过没有机会施展出来罢了,陛下的决定圣明。”
“吕大人,元将军话不能这么说,今日两府能够这么快的稳定下来,和陛下是分不开的,若是没有陛下这些英明的决定,怎么可能会有今日的局面。”
闻言,董高逸心里面是非常高兴的,在明知道几人都是在互相吹捧的情况下依然很高兴,没有任何不满意的地方。
“行了,你们若是要叙旧的话,回去之后有的是时间,今日朕将你们四位叫来主要是为了几件事情,不过在说之前,梁奕你还是将目前两府的情况以及西凉朝的局面都详细说一说。”
“是,微臣明白。”
随后梁奕开口道:“启禀陛下,关于顺天府和兴元府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微臣都已经通过奏折汇报了,陛下对两府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兴元府的稳定的根本源头就是当初十陵县的事情,当时传出来之后兴元府的百姓对我南齐就充满了信心,一些想要趁机作乱的人也选择了消停,自首或者是销声匿迹,直至今日兴元府都未曾发生过意外。”
“目前兴元府的几个衙门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出现,这里有知府张启钟,同知刘启以及监察使曹华,通过这些年的观察发现他们是可以胜任的,相信有这几位的存在不会局势只会是越来越稳定,特别是张启钟张大人更是为了兴元府的稳定局面费了很大的精力。”
“至于顺天府安稳下来主要的原因就是解决了宋城商会的问题,之前有这个商会的存在,城中大部分商人都受到他们的制约,一旦发生暴乱的时候就会联合起来是一股不菲的势力,特别是有百姓们的大力相助更是猖狂,不过自从宋城商会归顺之后,整个顺天府存在的问题都迎刃而解,还是因为商会的巨大影响力,现在在知府陆舒的带领下这个影响会逐渐的消除,总体来说目前两府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和南齐其他的府没有太大的区别。”
董高逸微微点头道:“不错,对于两府的消息朕这一两年来都会收到,基本上都是喜事,看来让你去是最合适不错的,另外西凉朝目前具体是什么样的问题。”
“回陛下话,根据先前得到的消息,西凉君主韩冲突然患了病,现在已经是到了卧床不起的地步,所以要在几个比较青睐的王爷里面选出最适合做太子的人,一开始的时候是三王爷占据了上风,不过到微臣离开兴元府之前,整个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出意外的话这位四王爷应该就是西凉朝的太子,至于可能发生的其他意外目前也没有消息。”
闻言,董高逸没有立刻回话,对于梁奕所说的这些他是非常清楚的,自从要插手西凉朝的这件事情之后,就派人去西凉朝打探这方面的消息,同时让安插在西凉朝廷的人将消息传回来,得到的结果是一模一样,原先最有可能的三王爷一下子跌落到了谷底之中,甚至面临失去资格的边缘。
对于这位三王爷成为西凉朝的太子是董高逸不愿意看见的结果,此人不仅仅是对南齐朝特别的仇视,并且向来是比较亲近于北魏朝的,若是这两国联手的话其实实力是不容小觑的,当初南齐朝不过是抓住了其中的漏洞而已,再来一次就不一定有这样的机会,所以可能导致两国再次联手的因素都在扼杀在摇篮之中。
然而如今占据上风的四王爷就放心许多,此人前面十几年的时间都是迷迷糊糊的度过的,争夺太子之位也是迫不得已的结果,其实没有梁奕插手的话失败是注定的,他成为太子对于南齐朝来说总体是利大于弊的。
“好,梁奕此事你做的非常正确,哪怕到时候和西凉朝之间继续保持这个状态,只会变得更加没有威胁,这对于我南齐来说是非常好的结果,才有机会处理其他的问题。”
“一切都是陛下的安排,否则不会有今日这样的局面。”
两人的对话听的另外三人是惊讶的,对于两府的稳定这不是什么秘密,一打听就可以得到,然而后面说的这件事情他们没有听到任何的风声,直到今日才知道,当然也是董高逸不愿意太多人知道才有这个结果。
第六百九十一章 局势的变化
接下来梁奕将西凉朝发生的一些细节讲过之后,不知情的三人从中猜出了大概的来龙去脉。
其实这么重大的事情一般是瞒不住的,总是会有风声走漏和消息传出来,只不过这一次情况非常的特殊这才能够很好的掩饰。
首先在都城负责掩饰的是董高逸,作为南齐朝的皇帝他做这事易如反掌,一听到是关于他的估计谁都不敢再继续进行下去,哪怕是再强的好奇心都不行,毕竟在调查的过程中会知道是谁做的,在这样的局面下还强行调查下去,结果可想而知。
至于兴元府这边则由梁奕来负责清理,这里的难度相对于在都城肯定要难很多,一直在和栗栋接触总是会有被发现的时候,风险是相当大的,好在身边也有汪历等人在协助,才得以没有让消息泄露出去。
最后就是四王爷这边其实才是最安全的一个,要知道梁奕在西凉朝廷的眼里就是必须要消灭的存在,要是被发现有人和他合作后果可想而知。
“好了,此事要等到册封太子的那一日才会知道最后的结果,无论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对我南齐来说都无伤大雅,若依然是那位三王爷做了太子也产生不了太大的威胁,是那位四王爷做了太子也不能保证一定就是有利的。”
“陛下,微臣当初的想法也仅仅是试探一下而已,现在的西凉朝早就不足以产生威胁。”当然,梁奕不会告诉任何人真正的目的是为了付家。
闻言,董高逸没有再多说什么,随后看了在场四人各一眼后,方才开口道:“梁奕,你刚从兴元府回来可能还不知道这事,今日朕叫你来正好将此事说一说,最后若是能做出决定自然是最好的。”
“元于,你来说一下目前得到的一些确切消息。”
“是,微臣领命。”
接着他开口说道:“梁奕,三个月前,我们安插在北魏朝的探子传回来一个消息,说是可能会在今年之内和东汉朝结成同盟,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整个东吴国给吞掉,得到这个消息后立马派人前往北魏打听消息的真伪,经过两个月的调查最终发现此事应该是真的。”
“根据目前得到的消息来看,两国之间具体结盟会达成什么样的条件不得而知,至于攻占东吴国后如何分配同样是不清楚的,不过推测应该是平均分配,其实两国的实力悬殊还是比较大的,北魏完全可能会背后捅刀子,一旦这样做的话整个东吴国和大半个东汉说不定就会落入手中。”
“若此事真的发生之后对我南齐是非常不利的,按照当下的局面持续下去,最后诸侯各国都会以我南齐为尊,北魏的崛起势必会打乱这个局面,所以我们是必须要阻止的。”
听到这里梁奕已经明白了大致的意思,虽然已经彻底和东吴国之间断开了关系,但是对于这两国的结盟同样是需要阻止的,否则一旦壮大起来更难以对付。
随后董高逸也开口道:“不错,事情大概就是这样。”
“其实这几年来东汉朝一直比较隐忍,无论是边境发生了摩擦,或者是传遍了流言蜚语都不为所动,目的就是要恢复到曾经的实力,不管怎么说还有卢不叙这个人存在终会有重新崛起的一日,此次答应和北魏合作应该就是有这个原因的,想要借住这一次重新发展起来,到时候下一个目标无非就是我南齐罢了。”
“另外,北魏朝同样是这样的,这些年来一直在壮大自己的实力,现在或许是遇到了瓶颈,必须要通过吞并其他的国家才是最迅速的,算来算去东吴国无异于是最好的选择,首先西凉目前底蕴犹在,两国交战最后只能够是两败俱伤,肯定不允许有这样的结果,不攻打东汉同样是这个原因,至于其他的国家太远不说实力也弱,就算攻占了作用并不大,而刚建立不久的东吴国就是最好的选择,而想要出兵东吴肯定经过东汉朝的地界才行,这也是不得不结盟的主要原因之一。”
闻言,梁奕询问道:“启禀陛下,不知我们何时动身,如何解决此事。”
梁奕明白不会无缘无故的将他召回来,也不会随随便便的就叫来说这事,结果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来商议如何解决此事并且最后还会参与进来。
不是他自大,在这方面他才是董高逸眼里最好的选择,不然的话得到这个消息足足有几个月的时间,说不定两国很快就要动手,早就应该想好计谋的,一直拖延到现在里面就是有夹杂这个原因的。
“哈哈,梁爱卿不要着急,今日朕召见你并且将三人大人都叫过来就是为了商议这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两国的结盟计划估计还处在初级的阶段,很多事情都还没有商议出结果来,这个过程势必是长久的,根本就不用太着急,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商议出一个完美的计划来,以应对接下来可能会出现的状况和局面。”
董高逸话语说完,果然和猜测的一模一样,因为直到今日都没有进行任何的商议,一切都非常的明了。
其实在发现大殿里面站着的这三个人的时候,梁奕就已经猜测到可能是其他国家的局势出现了问题,或者是即将有战事要发生。
首先确定这个判断最主要的当属元于的存在,他的身份很明了就是南齐朝的大将军,日常的时候既不训练新兵将士,又不会在营地里面待着,就算边境出现了战事也用不着一个大将军亲自率军前往,随便一个总督或者是指挥使都是可以的。
早朝的时候只要没有战事发生,一般来说元于都不会发言的,除非是董高逸点了名,要么就是涉及到他的管辖范围才会开口说两句话,如今出现在大殿要商议事情,除了要发生战事外没有其他的可能。
若是有其他的事情,比如说点评某位将领的表现,再比如说更换边境驻军的数量等等问题完全可以两个人私下里商议,没有必要把他和另外两位大人都叫过来。
之所以梁奕会这么猜,另外的原因就出现这两位身上。
第六百九十二章 单独留下
兵部尚书汪同在平日里没有大战事的时候,一般需要汇报的就是武官的选拔,升调或者是承袭的事情,另外还要总结官员们平日里的一些功劳,或者是某位将士的功勋,这些都需要上报并且记录下来,当然还有将士们兵器的管理同样是重中之重,同理这些不需要聚在一起谈,只需要皇上和兵部尚书二人即可。
剩下的户部尚书产生的影响就要小很多,毕竟这是每天面见皇上最多的人,出现在皇宫大殿里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和其他的大臣站在这里倒也正常,不过和这两位站在一起就有些奇怪了。
单纯的站在这里商议的确不对劲,不过若是为了即将发生的战事让三位站在这里的话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每当有大的战事要发生的事情,户部和兵部的主事者都会在这里,只是武官就要看留在朝廷的是谁,如今元于在这里自然是他前来代为商议的。
至于梁奕他自己倒是没有格格不入,一切源于他的身份是整个南齐朝的大臣中最特殊的一位,无论和朝廷的哪位大臣站在这里都是有可能的,因为他曾经做过的事情几乎是最全的一个。
首先在兵营中待过,无论是之前的统兵又或者是后面挂帅出征,可以说从正七品到从二品都做过,再有曾经还以钦差的身份前往大梁府查办知府的案子。
当然这一切都少不了在董高逸身边做带刀侍卫的这些年,也就是这个时候才被其他的人所关注,也正是这个时候才突然崛起的,在这之前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卒罢了。
正因为朝廷的大部分事情都做过,所以和任何一个人站在这里都是比较合理的存在。
接下来的时间里,元于足足用了两个多时辰的时间才将所有的一切理顺并且说清楚,这时候梁奕突然发现整体的问题还是比较棘手和麻烦的,主要是涉及到的东西非常多。
“梁奕,他们三位对此事其实已经非常的了解,就不再多说,而你刚刚听了这么多的情报和消息肯定还有些混乱,就算接下来商议估计也是处于迷糊的状态,所以今日就不再说其他的,你先回去好好的了解一番,明日再来慢慢的商议,另外此事不是一日两日都可以说清楚的,加上你刚从兴元府回来,是应该好好的休息,就算这几日无法商议,年后亦是可以的。”
董高逸今日将四人全部叫过来并不是说一定要商议个结果出来,只是给四人提前打个招呼,让他们明白此事的重要性罢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