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王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中二萌01
“不错,梁卿前去朕自然是放心的,诸位还有没有其他合适的人选。”
大臣们不是没想过推荐梁奕,但是又觉得不现实就此作罢,现在禹王提出来他们自然是支持的。
话音刚落就有人站出来赞同道:“启奏皇上,微臣以为禹王殿下所说有理,此人所做之事性质极其恶劣,不仅杀害我朝廷命官,还在百姓中造成恐慌,并且多次挑衅,理应早日将其抓获并且公开审判,要让其他人明白后果,如今唯有梁大人最为合适。”
“微臣也赞同禹王殿下,梁大人先前曾经就担任过顺元总督,可以说对兴元省是了如指掌,即便是时隔多年,想必拿下此等贼子不再话下。”
“启禀父皇,儿臣认为此事不妥。”就在都表示赞同的时候,恒王站出来表达了意见。
董高逸笑了笑道:“为何不妥?”
“父皇,贼子不过是一名从三品的小都统罢了,竟然能够将正二品的总督和从二品的巡抚耍的团团转,甚至还可以将躲过一劫的池州知州给再次杀死,可以看见这些人的能力根本就不足以胜任这个位置,但又何尝不是考验他们能力的时候,此为其一。”
“第二点,梁大人之前的确是顺元总督,但城池是刚攻占的城池,不代表梁大人对这里就一定很熟悉,再有大人留在江陵城更加的重要,去抓捕此等贼子根本就不需要大人出手,正好可以考验这些人的能力,儿臣记得前两日吏部为了江南总督一职闹得不可开交,为何不让合适的人选前往兴元省处理此事,若是处理的好自然有能力胜任,若是这点儿小事都无法处理,那么吏部推荐的人选同样是有问题,应当另外选择,可谓是一箭双雕。”
董启将自己能想到的理由一股脑都说了出去,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阻止梁奕离开江陵,其中有理由比较牵强,到了这时候已经不在乎了。
针对于梁奕他已经制订了一系列的办法,是相信可以成功将其招揽,就算最后不能够招揽,也要得到他的支持就可以了。
说完马仲杰第一个站出来支持这样的观点,他可以算是恒王的嫡系,是知道一些计划的,所以此刻立马站出来赞同了。
紧接着和刚才一样,支持恒王的大臣纷纷发表看法,都是一个意思,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两个很明显的阵营,一个是支持梁奕前往兴元省查案,另外则是不希望梁奕前往,从目前的局势来看实力大致相当,就要看董高逸如何选择。
第八百五十四章 调任
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一直沉默不语的永王站了出来。
“启禀父皇,儿臣以为二弟所言极是,想要考验一个人的能力并非通过某一件事就可以看出来,再者江南总督镇守江南省怎么能够如此轻率,吏部自然有自己的考虑,由梁大人前往缉贼子不仅可以以最短的时间解决,还可以打击其嚣张气焰。”
话音刚落,目光都看了过来。
董辛的态度一下子就打破了僵局。
结果瞬间就朝着支持梁奕前去查案这边倾斜,毕竟三位王爷的势力都不相同,而目前的实力都是旗鼓相当,如果有两人的态度一致,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最让大臣们意外的是永王居然会站出来表态,要知道在平日里,一旦有两位王爷发生争执或者是冲突的时候,第三人都是持有观望的态度,几乎不会发表任何的意见,这也是三人能够维持长时间平衡的根本原因。
本来支持和反对的理由同样是差不多的,在这个时候永王和禹王两人都选择支持,就算是董高逸不同意都要多思考一下才行。
当然永王董辛不可能让梁奕留在江陵城。
自从禹王将自己的观点说清楚后,他已经明白了其中的缘由,虽然不想和禹王合作,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至少还有机会,一旦让梁奕支持了恒王,那他就真的没有机会了,所以在僵持不下的时候直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如此一来,三人保持依旧的平衡可能要就此打破,其实当传言逐渐要变成真的时候,局面已经在发生变化,两人联手的机会很大,唯有这样太能够与之抗衡。
很快,双方知道继续争论下去没有太大的意义选择保持安静。
见此,董高逸转过头对着梁奕笑道:“梁卿,你认为此事如何。”
“回皇上话,臣愿前往兴元省解决此人为朝廷分忧。”
“好,由吏部拟旨,擢右都御史梁奕兼任兴川总督,兴元省巡抚,挂兵部尚书衔,前往兴元省彻查此事,从即日起三个月内必须要将此人抓捕归案,审理结束后无需递呈刑部复核,可直接执行行刑。”
“是,臣谢主隆恩。”
大臣们知道皇上现在还在气头上,要知道在南齐朝,根据律法的规定,无论罪犯所犯何罪,在第一次审理定罪后,只要是死刑都必须要递呈给刑部进行第二次复核,由大理寺同意死刑后才会发回去让当地的衙门来执行。
贼子连续杀害十余人,其中还包括朝廷命官,被抓住后的罪行已经很明显,但是现在不需要刑部来复核,到时候直接由兴元省的衙门来处理即可,这在近年来还是头一次。
其实让大臣们最惊讶的还是给梁奕的任命。
原本以为只是将他调任兴元省总督兼兵部尚书来查案,毕竟他已经是从一品,没有犯错不可能因为查案就降职,而这样正好就是从一品,算是平调,虽然两者加起来都不如右都御史一职,但总的还是差别不大。
不曾想到右都御史一职没有卸任不说,还要兼任兴元巡抚一职,意味着现在的梁奕身兼数职,每一个还都是不简单的存在。
不过还明白一件事,梁奕不仅是兴川总督还是兴元巡抚,按照之前的规律,很有可能是要让梁奕对整个兴元省以及新成立的益川省进行大规模的清洗,加上这里的人大部分之前和恒王之间关系很普通,或许这样做还有铺路的作用,更加的验证了所谓的传言。
接着董高逸继续说道:“第二件事,从此事可以看出营中的管理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能够出现一个小都统,就可能会有第二个小都统,朕绝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再出现第二次,元于。”
“微臣在。”
“朕现在调任你前往万州直隶州,务必尽管将现在的风气转变过来。”
“是,微臣领命。”
这一幕让在场的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整顿这样的事情很正常,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进行一次,然而无论怎样整顿都轮不到大将军亲自来整顿,这在之前是从来不曾发生过的,无疑有些大材小用,但是命令一下已经没有更改的可能。
这对恒王来说是今天听到的第二个坏消息,对于永王而言这则是听见的第二个相对比较好的消息,不过对于禹王来说这同样不是好消息,但也并非是坏消息,毕竟现在的元于和他的关系正处于维持的阶段,最好的是经常来往,现在离开江陵虽然不担心会被永王和恒王趁虚而入,但是也减少了接触,现在是不好的局面。
不过梁奕的调令还经过了一番商议,还有机会,对于元于的调任没有和任何人商议,直接定下了决定,再说表面上并非是大事,在场的人也找不到任何的理由将其留下。
退朝后,梁奕和元于一块儿面圣。
书房内,除了三人外,这一次还多了一个高鸿,临近计划开始,有些事情他同样需要知道。
要知道高鸿协调着非常多的事情,如果不提前通知,等到时候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万一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或者是传递了错误的消息,后果不堪设想,当然和他说的不过是一些表面上的,一些重要的自然就没有必要了。
“你们两人就不必行礼了,这应该是我们计划前的最后一次见面,有些还需要再次确定。”
“是。”
“梁奕,如今兴元省的情况具体如何。”
想了想后回道:“启禀皇上,池州知州名为何余,乃是臣的属下,这段时间在池州露出的并非是真面目,当天走到巷口的时候,早就安排好的人突然袭击了轿子,随后他连同轿夫一共五人都被直接杀死,这五人都是死牢的囚犯,因为先前有过伪装,加上发生此事后尸体已经拖去焚毁了,不会留下任何的破绽,现在何余正留在城池监视最新的情况,至于那五名轿夫也已经转移至安全的地方,保证不会被发现,至于小都统现在依然藏身在原先的住所,这里比较隐蔽,就算搜查都不会有结果。”
闻言,董高逸微微点头道:“好,这群人非常的警惕,朕就算用之前的理由将你调去恐怕也会引起怀疑,不曾想到今日董焱会推荐你前往兴元省,虽然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帮了很大一个忙,现在肯定不会引来怀疑的。”
“是。”
第八百五十六章 针对
“皇上,针对现在的西凉朝微臣有三点想法。”
“首先第一点,西凉如今已经将都城从定安迁都至平江府内,我们可以和西凉谈判将其定安割让给我南齐,因为定安城处于珲州,池州和顺州的三重包围之中,这也是为何要迁都的主要原因,如果能够得到定安城,我南齐的疆土就不会有这么一块缺少的,总的来说这里的好处很多。”
对于定安城梁奕丝毫不想要放过,自然希望可以成为南齐的城池,就像是现在东汉朝的长宁城一样,虽然已经改名为丰州,但是作为都城的底蕴依然存在,甚至要比江陵城好太多。
定安虽然要比长宁也要稍微逊色一些,但是同样要比江陵更加的繁华。
最主要的是定安的地势非常平坦,这在西凉朝的城池里面是少见的存在,其他的要么就是河流和湖泊太多,要么就是山地和丘陵的地形,明显是不利于发展的,拿下这里那么就可以和周围的几座城池形成小的盆地,何乐而不为。
闻言,董高逸倒也没有想到梁奕会直接打起定安城的主意,对此还是很满意的,在他看来能够拿下定安也算是大事一件,但明白不会这么容易。
“梁奕,西凉将都城迁到平江府去了不错,但是这里毕竟作为都城的存在,怎么可能会轻易的让步。”
“皇上,这正是微臣要说的第二点。”
“哦?详细道来。”
梁奕笑道:“定安无论如何都是都城,其作用对如今的西凉朝依然很重要,但是西凉如今面临的问题同样很困难,那么这个时候可以从两个方面下手。”
“一是将驻扎在芒州,珲州,顺州和万州直隶州的大军撤走一部分,仅仅留下五万大军即可,这样的兵力既不会被西凉出兵反击,同样西凉不用担心我大军会突然袭击,并且宣布和西凉朝永久和战减少其压力,说不定还可以缓解前面战事带来的仇恨,毕竟到了这个时候西凉几乎再也没有反抗的机会。”
“二是向西凉境内的山南府,隆州和山北府各派遣两万驻军,目的就是帮助阻挡来自北方部落的袭击和骚扰,以他们目前的兵力就算没有来自我南齐的压力,在面对这些部落的时候依然有很大的压力,毕竟现在的兵力衰败的很严重,至于北方的部落这几百年来一直在骚扰,断然不会翻过如今的西凉朝,这可是他们南下的最好机会,想必这一点西凉朝是明白的,唯有接受我国的援助才有守住的机会。”
这么明白的意思董高逸怎么可能还听不出来。
一般来说没有那个皇上希望自己的疆土里面驻扎有其他的大军,当年的东吴国建立之初,因为担心东汉朝的反扑,所以才达成了一系列的约定,最后东吴国还是付出了极大的条件,董高逸才答应将大军撤出来,否则如今还驻扎在东吴国的话,肯定没有这么多的发展机会。
就连刚建立不久的东吴国都有这样的忌讳,更别说已经存在了两百多年的西凉朝,哪怕是沦落到今日的地步,恐怕都很难接受这样的意见。
“梁奕,不得不说这样的计划无论是对西凉还是我南齐来说都是很不错的,然而对于韩冲朕还是很了解的,他绝对不可能会同意这样的做法。”
其他的不敢保证,但是要说谁更了解韩冲,莫非董高逸,说不可能的事情绝对不会发生。
梁奕嘿嘿一笑道:“皇上,和韩冲表明此事肯定会被拒绝,说不定还会破罐子破摔将前去商议的人给扣留,这对我南齐来说只有损失,至于微臣所言并非指的是韩冲。”
“何出此言。”
“皇上应该还记得几年前微臣还在兴元省的时候,曾经和如今的西凉太子有过合作,虽然当时是各取所需,但是通过接触明白此人的性格和做事办法,他早就想成为西凉的皇帝,只可惜原本已经生病的韩冲至今依然还在,他自然没有这个机会,若是有机会帮助他登上皇位,那么合作一事便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只要他答应了日后就会有把柄,就算想要反悔都没有机会。”
闻言,董高逸也是眼前一亮,此事他知道,梁奕有过详细的汇报,当时还不是很在意,现在听这么一说瞬间来了兴趣。
“如果通过此事说不定还真的有可能,你有多少的把握。”
“回皇上话,微臣有八成的把握,实际上韩冲如今是在硬撑着,他对当今的太子并不满意,那会儿也是迫不得已才出现的局面,同理,太子也知道自己的地位很危险,唯有登上皇位才是最保险的,能够得到我们的相助自然是如虎添翼,那还会有拒绝的道理。”
董高逸点了点头:“好,此事就交给你去,争取到时候能够听到所有的好消息。”
“请皇上放心,这正是微臣要说的第三件事,等所有的事情做完之后西凉自然而然的就是我南齐朝的附属国,如此一来便不再担心北边的问题,也无需花费太大的力气,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付北魏朝上面,这也是我南齐唯一的威胁。”
在场一共有四人,除开商讨的两人外,元于不觉得有丝毫的意外,当初梁奕回到江陵后就曾经提及过此事,认为第一次的合作日后势必会有第二次合作,所以听到反而觉得很正常,然而对于哪怕是经常在皇上身边的高鸿而言,则有些难以置信了。
今日所说的几件事情那件不是机密要闻,若是传出去了后果将不堪设想,先不说兴元省的一切都是故意安排的,就是针对于西凉朝的计划都是让人胆战心惊的,要知道这可是针对的西凉,曾经的霸主之一,更何况还要调查张启钟,对于此人高鸿有过几次接触,知道他很高傲所以也有些不喜,倒是觉得这事才是最正常的。
接下来的时间针对于元于接下来要做的进行了详细的模拟后,在确定没有发现问题的前提下同意了这次的行动。
看上去元于的行动很简单,实际上并非这么容易,半道上的折返,万州直隶州的隐瞒,以及在朝中的各项安排,有一点出现问题那么将对整个计划产生影响,不过总的还是很相信的。
第八百五十七章 离去
三日后,梁奕和随行和元于的大军一块儿朝着兴元省而去。
原先的总督衙门是修建在兴元府内,自从变动后,原兴元知府衙门依然是知府衙门,只不过总督衙门变成了巡抚衙门,总体没有太大的改动,只是管理的从原先的两府降低为现在的一省罢了。
至于新的兴川总督衙门修建在新设立的贺州城内,前者是在城东,后者是在城西的位置,避免因为隔得太近而让贺州衙门内的人紧张过度。
之所以将总督衙门设立在这里,是因为距离兴元巡抚衙门和益川巡抚衙门的距离大致相当,和兴元省这边隔了一座县城,和益川省这边隔了仅仅两座县城。
这是梁奕提出来的意见,不仅仅是兴川总督衙门是这样,像是江东省和奉天省的总督衙门就是设立在奉天定州,同样的距离两边的巡抚衙门距离差不多。
原因在于之前的顺元总督衙门就是设立在兴元府内,后来发现大部分关注点都在兴元府,对于奉天的照顾极少,那样子看上去就像是专门为兴元府设立的总督一职,所以就提议对此就行改变,争取将总督衙门设立在相对于两省都比较近的位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