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王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中二萌01
“微臣惶恐。”
本来所谓的惊喜就让梁奕觉得非常的惊讶,不像是董高逸的做事风格,猜测到时候真的会是天大的惊喜。
现在说出两人的关系更是让梁奕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本来就是君臣关系是正常的,虽然两人的确是亦师亦友,但是心里明白即可,做事还是要注意各自的身份,当这话从他口里说出来的时候性质完全不同。
见此,董高逸笑了笑说道“你担心什么,这里只有你我二人,今日的谈话不会泄露半点儿出去,再说这本来就是事实,因为你在朕的心里本来就是这样的关系,就算是传出去亦如何,难不成还会有人专门出来否定本来存在的事实吗”
“亦师,是因为自从你出现后朕的一些想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南齐朝的一些策略也因为你的提议而有了很大的改变,最主要的是朕从你这里学到了很多有利于我南齐朝之事以及计策和想法,这些年来朕不断的寻找机会立下新的规矩,一开始遭到了极力的反对,不过在和你探讨过后很快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让这些想要反对的人哑口无言。”
“最让朕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关于减少商人赋税,当时朕想要大力的在沿海地区发展商业,必然会触及到贵族们的利益,特别是有了朕派人插手后他们的利益会减少的很明显,随着商人们的崛起同样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威胁,在这些压力下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坚决反对,然后拿出实际行动来阻止。”
“正当朕没有寻找解决办法的时候,你立马提出了一些关于此事的意见,朕在你提出来的基础上加以改正,最后没想到居然成功的实施了下去,虽然过程还是遭到了阻拦,但是他们没有任何的理由和借口,就算找到了也站不住脚,很快就彻底的被瓦解,直至今日沿海的商业发展非常迅速,这里面离不开你梁奕的功劳,朕表面不说不在意,但不代表着真的丝毫不过问,还是牢牢的记在心中的。”
闻言,梁奕脑海中有了些许的记忆。
十一年前的和丰十五年。
当时的董高逸有意开始发展商业,找到了他,在梁奕看来这是一个不错的征兆,当然也需要把握一个度,不能做的太出格,太过于朝前,以至于和所处的时代脱轨,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局面。
董高逸的想法是通过降低赋税来刺激商人们,要知道当时南齐朝的商税是非常高的,很多的商人宁愿冒着巨大的风险都要选择避开上交,为此官府和商人们之间常常为了这些事情而针锋相对,以至于双方都带着仇视和怨恨,毕竟不闹出这些事情完全可以平稳的生活,那用得着这样。
其实对于商人们来说走而挺险是没有办法,若是没有这么高的赋税又为何要这么做,抓住了不是掉脑袋就是失去所有的家产,代价很大,然而一旦成功收获同样会很大,这样一来可以说十个商人里面必然有超过一半的人在这么做,为了逃避可谓是绞尽脑汁想尽了一切的办法,有的人到头来不仅没有成功逃避还丢了身家性命,就算逃脱了也是提心吊胆的过日子,生怕那天被发现或者是被检举了。
对于官府的官差们而言,商人们如何做和他们关系并不大,只是朝廷有着明文的规定,逃避赋税是要严惩的,无论谁都不能够例外,若是放任着商人们这样做,到时候被惩罚的便是这些当差的,为了自己的乌纱帽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抓捕这些人,就好比是上演一场又一场的猫抓老鼠。
在这样的气氛下,商业想要得到真正的发现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一有上升的苗头甚至不需要朝廷动手,就会被环境给扼杀在摇篮之中。
原先在江南府的孙家,称得上是江南府的首富,实际上还不如一座州城一年的赋税多,这样的首富可谓是极其的寒酸。
梁奕最深有体会的是当初开设的驿站,若不是他当时已经得到了董高逸的赏识,恐怕客栈开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倒闭了,怎么可能还一直留存到今日还源源不断的有银子收入,要知道十几年来客栈创造的收益已经是笔不菲的数目。
董高逸一心想要真正的开始发展商业,不过是非常不容易的,想要进行发展,那么不能让商人们有太多的后顾之忧,若是瞻前顾后的恐怕谁都不想踏足以及表现的太明显,就就像是前面一直保持的局面一样。
那么最快的办法就是降低赋税,从根本上来解决此事。
不过一旦降低赋税的话,对商人肯定是有利的,不仅原先的商人们会不断的寻找新的机会,那些还在观望的人都会涌入进来,这时候必然会造成僧多粥少的情况,那么他们只能从其他的方面开始入手。
而最好的选择就是那些世家和贵族们控制的产业,这些一直都是允许百姓们涉足的,并非是朝廷控制的产业,之所以商人们前面无法踏足,就是因为朝廷的各项禁令让他们无法接触,加上这些世家和贵族可不是好招惹的,谁还敢那样做,恐怕是小命不保。
所以董高逸在提出这个意见后,立马遭到了大部分人的反对,不仅有来自地方的压力,还有来自朝廷的压力,对于江南府来说,他们作为试点肯定要坚决的抵触,而身在江陵的人抵触是担心有朝一日这样的局面会发生在他们身上,所以干脆将这样的想法扼杀住,于是坚决的反对。
那段时间,和董高逸接触的大臣们都可以感觉的出来情绪不佳,只可惜这些大臣也找不到合适的理解劝诫,因为没有能力反对这些世家们带来的压力。
最后还是梁奕站了出来。
第八百九十七章 亦师亦友(二)
梁奕不曾涉足过任何关于商业方面的事情,对于南齐朝所存在的商业问题几乎没有任何的了解,站出来意味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想办法解决,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只是在当下的局面,不会有人站出来主动提董高逸分忧,贵族们想的是怎么阻止,不出面捣乱和阻碍已经是不容易的,怎么可能会这么做。
其他的大臣唯恐躲避还来不及,更不会主动的提出来,要知道一旦站出来面对的不仅仅是这些贵族们带来的压力,还有董高逸施加的压力。
贵族们的压力不用说,是必须要面对的,至于董高逸的压力则来源于他焦急解决此事的想法,谁答应了那么肯定会要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在这样的局面下又有谁敢保证一定可以解决。
最后成功到好说,肯定会被想尽一切办法保住的,可一旦失败就要面对来自两边的巨大压力,到时候不仅自己遭罪,家里人同样会被连累,一来二去竟然没有一人站出来。
最主要的是成功与否还是后话,能不能坚持住才是最重要的,甚至到了最后可能会出现连失败都算不上的局面。
“梁奕,当时在这样的局面下,那些平日一个二个的都想要表现自己的大臣都选择了禁声,只有你,在朕快要放弃的时候,公然在朝堂上拍着胸脯保证一定会在三个月解决此事,这可是公开对着他们挑衅和宣战,其实朕都替你捏了一把汗,因为当时想得是私下里找到朕就可以,无需要在朝堂上表态,只有你这么做了。”
“回皇上话,其实当时微臣是想过私下里表明态度,只是这群人已经是明着挑衅朝廷,明着挑战当今圣上,在这样的局面下最好的就是直接站出来公开宣战,一是不担心这些人事后找麻烦,二是要让商人们看见朝廷上下的决定,否则的话这样的消息一直都是传闻,会逐渐的让他们失去信心的,就如同微臣曾经说过的‘狼来了’这则故事,就算后面真的进行改变,恐怕他们都不会再响应的,为了避免这些在朝堂上所做的一切就是最明智的选择。”
‘狼来了’的故事在现代基本上都听说过,不过在这个朝代是会让人惊讶的,其实当时董高逸听完后都觉得很难理解,因为他是站在君王的角度看问题,自然不会想这么多,直到后面才逐渐的理解。
其实开始重视商人的消息并非是当时的传言,早在董高逸登基之初,就曾经多次在朝堂上,以及和大臣们的谈话中提及了此事。
这是皇上亲口说的,传出去之后很多商人们认为很快就会真正的实行下去,至少一半人都做好了准备。
而刚登基的董高逸还面对朝廷上下的诸多问题,只是一心扑在了此事上面,一开始进展的还算顺利,毕竟都会给新皇帝面子到没有人出面阻止,也没有暗地里使绊子,然而进入到实质性阶段的时候,那些一开始没有任何动静的人全部出现开始在明面上和暗地里出手阻止和制造麻烦。
本来朝廷上下的事务就非常多,很难再腾出手真正的解决这些事情,转而只能够解决更重要的问题,一来二去的此事进行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被迫停止了,而那些做好了准备的商人也被迎了出来,可以说在董高逸没有关注之后遭到了严厉的打击和报复。
大约两年后,南齐朝的局面已经彻底的稳定下来,这时候的董高逸没有其他的羁绊和牵挂,决定重启这事。
这一次和第一次完全不同,刚开始的时候就遭到了严厉的反对,甚至这次还没有正式的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打破了商人们的第二次希望。
前面两次梁奕只是听说不是很在意,在第三次提出来的时候,和第二次一样,刚有苗头就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在得知情况后的梁奕知道若是再一次的失约,恐怕会让商人们不会再相信,后面就算有机会这些人都不敢再涉及,到时候就不是有人阻止导致的失败,而是从源头开始失败。
所以在当日朝堂上表态后,下来就给董高逸讲了‘狼来了’的故事,意思很清楚,就是告诉他这次必须要成功,不允许失败,这才让他开始重视这个问题。
公开的宣战后,贵族们就做好了迎战的准备,因为当时的梁奕已经得到了赏识,这些人也知道接下来不会太轻松的解决,也知道这次是来真的。
对于商人们而言。
前两次被放了鸽子的确让胆子越来越小,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
一些胆子大的在得知是梁奕亲自上阵来江南府解决此事,再次的萌发了这样的想法,而行动派甚至在开始准备,只等着梁奕到了后开始解决此事。
想到这里董高逸不由得笑道“当时这些人很激动,都等着你的到来,谁知道又发生了另外一件事,必须要你去解决才行,如此一来定然要耽误更多的时间,让贵族们有更多的准备时间,这样的话可能会再次有意外的出现,这让那群商人们非常焦急,据说那段时间江南府的商业差点儿停滞下来,毕竟大部分人的心思都放在此事上面的。”
“好在你在了解江南府的情况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在这些人没有彻底的准备好前,朕就迅速的让户部发了下去,传到江南府之后世家的人已经来不及进行阻止,而商人们也拿着圣旨当令牌,迅速的开始进行发展,最后才算是真正的抑制了世家的反扑,否则同样会导致失败。”
“通过这一次的策略,让朕从里面学到了很多的东西,这些不仅是老师不会教授的,就算是南齐朝的历史上也不曾出现过这样的策略,真没想到是从你梁奕脑袋里面想出来的,就凭借这些完全可以做真的老师。”
“微臣惶恐,也是皇上的抬举和信任,微臣才能做到那样的地步,江南府才能够有今日的局面。”
对于梁奕而言,当然没有好的办法解决,可是他可以从之前在史书上看过的办法来借鉴,虽然部分策略可能会比较朝前,也是经过了一些微弱的变化来适应这个时代,最后即便是用了半年的时间才真正的做到,但也算是完成了,没有再次食言,否则就不是今日的局面,要知道原先江南府的区域,现在可是整个南齐朝上交赋税最多的。
原因不在于比例提高了,而是在于商人们的收入提高了。
第八百九十八章 亦师亦友(三)
“梁奕,其实除了那次江南府的事情外,还有很多朕都是从你这里学到的。”
“皇上谬赞了。”
今天董高逸不知道夸奖了多少次,梁奕一开始还比较小心,到了现在反而觉得有些平常,这让他更加的担心和期待会是什么样的惊喜。
担心是因为这个惊喜一旦说出来后肯定会引起朝野的振动,甚至可能会带来难以收拾或者是控制不住的局面,而惊喜是送给梁奕的,大臣们到时候在意的是谁接受了,并不会在乎是谁送的,知道是谁送出的惊喜也不敢找任何的麻烦。
如今的南齐朝稳定下来是极其不容易的,再经历一场生死斗争后情况会变得再次糟糕,不希望这个惊喜会让原本就糟糕的局面更加的恶劣即可。
期待是想要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惊喜。
寻常人口中的惊喜无非是意料之外或者是平日里难以看见的画面,又或者是很难买到的东西。
而董高逸是当今皇上,什么稀奇的东西没有见过,至于那些画面更不用说。
反观梁奕同样如此,皇上大部分时间还是待在宫里面的,而他则是大部分时间都不在江陵城,见过的世面更多,见过的东西更多,就算有很稀奇的玩意儿,也称不上是惊喜,更用不着此事过后再送。
所以梁奕到现在心里大胆的猜测这份惊喜应该不会是物品,最大的可能就是升官或者是爵位,这也是现在能够被称之为惊喜的。
前者的可能性最小。
现在的梁奕是右都御史兼任益川总督和兴元省巡抚等职,并且挂兵部尚书衔,因为南齐朝只有武将有正一品的大将军,而文官实际上只有从一品的官职,至于正一品要么是虚职要么就是死后追封的,算不上什么。
而右都御史本来就是从一品的官阶,再加上益川总督挂兵部尚书衔同样是从一品,至于巡抚反而是可以忽略的,如此一来梁奕已经算得上是正一品,升官无非就是加封正一品的三公罢了,这算不上什么惊喜,只要原因,现在梁奕就可以完全不用等。
至于爵位就没有这么简单了,毕竟官位是是没有办法世袭的,意味着做到了自己这里后人是不能继承的,而爵位则完全相反,平日里没有太大的作用,到了某些时候作用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
在南齐朝,皇族宗亲的自然分为亲王,就像是现在的景王爷,禹王爷等等,要么是前朝皇帝的儿子,要么就是当朝皇帝的儿子,就算是没有权力的毕竟也是王爷,像是梁奕见到了都要行礼,只是他在南齐朝比较特殊,反过来有时候是王爷对他行礼,哪怕是现在贵为太子的董焱,在见到梁奕的时候都是很恭敬的。
至于王爷们的儿子则是郡王,同样是需要得到皇上的册封才行,至于继承亲王位的世子地位会更高一些。
除此之外就是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等,当然这些都是皇亲贵族才会有的,其他人基本上没有这个可能性。
至于长公主,公主,郡主等爵位,因为随着出嫁以后的变动,所以基本上不会有世袭的说法,不过在南齐朝像是亲王这些爵位同样不会是一成不变,只要不犯大错误一般都不会被剥夺的。
而其他大臣自然也是有爵位的,在南齐朝一共分为公、侯、伯三等,而每等都分为三级,所以外姓的爵位一共是九级。
以梁奕的身份其实早在五年前的时候就已经是南齐朝的一等公爵,意味着已经到了顶峰,没有办法再继续上升。
整个南齐朝建立至今两百多年分封的一等公爵仅仅只有五十一人罢了,并且大部分还是在开国之处分封的,当时因为战事较多,凭借着战功晋升的较快,至于到了现在自然不可能做到这样。
如今的南齐朝一共有两位还活着的一等公爵,其中一位就是梁奕,至于另外一人乃是上一任皇帝分封的,差不多已经是七十多岁的高龄,已经坚持不了多日时间。
所以董高逸所说的惊喜,在梁奕看来大概率可能就是晋升爵位。
因为宗亲的爵位并非只能是董姓人。
非董姓人想要获得宗亲的爵位只有两种办法,而这两种办法都是极其不容易的,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办法。
第一种就是迎娶公主,郡主成为董家的驸马。
公主分为长公主和普通的公主,后者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的南齐朝都是被册封的公主,而被册封为长公主要么是皇上特别疼爱的女儿,又或者是出使和亲会被册封为长公主以示重视,还有一种就是像刘雨这样特殊的存在,和宗亲没有任何关系,但依然是南齐朝的长公主。
娶了长公主一般的爵位就是二等侯爵,特殊情况是一等侯爵,若是娶了公主一般就是三等侯爵,当然也有一等伯爵的可能性,至于娶了郡主那就是二等伯爵或者是三等伯爵,这样取得的爵位只能是世袭三代,并且不会有晋升的机会,因为南齐朝娶了公主的驸马爷是不允许参与朝政以及入朝为官的,意味着彻底断绝了所有的退路,当然这些只是地位的对比,至于真正的册封肯定是宗亲的爵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