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奕王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中二萌01

    接着董高逸继续说道:“这仅仅是你作的其中一首诗,这并非是朕记忆最深刻的一首,其实真正在意的是另外一首诗,朕还将其写了出来,就在一旁的桌子上,你可以拿起来看看。”

    梁奕有些好奇,这些年来他作的诗已经不少于十首,大多数董高逸都是听过的,当然都是从记忆中选择的,而并非是真正原创的,也知道自己想要作出这样的诗句基本上是做不到的,干脆就不献丑了,免得让其他的诗句掉了档次。

    董高逸的书法很好,梁奕这个门外汉都能够感觉出来,所以他写出来的这首诗更加的好奇。

    拿起来一看,立马就明白了这是为何。

    这同样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每一笔都是苍劲有力,能够看的出来这是在他身边比较好的时候写的,恐怕以现在的身体是写不了这样的,而且从纸张以及字迹看来恐怕已经有几年的时间。

    拿着它走回去后,董高逸又才开口道:“这是你八年前所作,是朕八年前所写,其实这些年一直都放在这里的,只是没有再拿出来罢了,不过这却是朕有时候提醒自己的一首诗。”

    “朕现在都记得当时被歹人遮蔽了事实,才让朕被他们差点儿骗了,其实当时你应该心中早就有了答案,只是说出来的话可能也会起到反的效果,所以才作了这样一首诗,朕在听见之后立马就明白了话里的意思,及时的反映了过来,这才没有导致事情进一步的恶化,至此过后朕就将其写了下来,时刻的在警示,这是你的功劳。”

    此事梁奕不像之前的记忆很模糊,此事是记得非常清楚,那会儿的董高逸不知道为何坚决的相信了假的消息,为了不让事情变得更加严重,才想到了这首诗,所以记忆是很深刻的。




第九百章 亦师亦友 五
    “除了把你当做朕的老师外,还将你当做了朕为数不多的‘朋友’。”

    “朋友”

    这个词语从寻常人口中说出来很正常,但是从当今皇上口里说出来情况会变得完全不同。

    若是太子有三五好友还有可信度,都是在皇亲学堂读书,总会有那么一两个朋友,至于登基做了皇上后,就算是有意结交好友,都会因为身份的原因而逐渐的疏远,所以朋友这个词语说出来就有些别扭。

    谁没有个三五好友,就算是普通的百姓都有从小到大的朋友,可能这些朋友不仅会陪伴小时候,就算是长大了,以及老去了都还是相识的朋友,毕竟都是一个村子里面的,只要没有太大的变故总会相遇的。

    而这些人的朋友大多没有利益之争,也不会出现太大的矛盾。

    因为在南齐朝,每一个村子都有着明确的划分,在官府衙门的记载簿上面都是已每个村子为记录的,每家每户的田地,住所全部是官府来进行划分的,非常的精确,是防止出现私下里买卖田地,划分田地,只要有丝毫的变动都会记录在案,所以不会因为这些生活的琐事而大大出手。

    当然并不是说所以的记录都是非常准确的,但是丝毫的差距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

    对于商人们而言,同样有着诸多的‘朋友’,他们的朋友可能是生意合作上的朋友,可能是商业上相互协作的朋友,还会有因为利益而结识在一起的朋友。

    闻言,梁奕有些不解,很快回道:“回皇上话,微臣惶恐,何德何能可以和皇上成为朋友,陛下真是折煞微臣了。”

    ‘朋友’这两个字在董高逸这里可不能乱说。

    他们二人若是称兄道弟,岂不意味着梁奕也是王爷的身份,就算是其他的大臣见了面都要行大礼的这种,他的儿子都要行大礼的这种,肯定是不允许的。

    董高逸接着却是又摇了摇头道:“不,朕并非是开玩笑的话,这是内心真实的想法,一开始朕把你当做臣子是不错,后面你所做的一切事情让朕把你当做老师,那么何尝不能将你当做朋友,你也值得朕这样做。”

    “原因很简单,朕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曾经立下过志言,一定要让南齐朝看见统一的可能性,当时父皇还嘲笑了朕,认为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毕竟这两百多年以来,列祖列宗想尽了一切办法,不仅没有前进一步,还出现了多次倒退的局面,到了朕的时候其实整个南齐朝已经是千疮百孔的,随时都可能会被另外的三国给吞并,那一次卢不叙率领故意在林州挑衅实际上就是前兆,然而朕没有办法只能让元于将军率领大军前往迎战。”

    立下志言一事是父子两人私下里所说的,所以并没有传出去半点,估计传出去了其他的大臣们同样会暗地里嘲笑的,毕竟南齐朝的实力想要完成此事不容易,哪怕是当时非常强盛的西凉以及北魏都不敢做这样的保证。

    这个梁奕是相信的,尽管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些。

    要知道元于率领的大军乃是南齐的精锐,但是面对卢不叙率领的大军还是相形见绌,而那一战一旦惨败的话,南齐朝的实力会再一次的衰减,东汉朝就可以乘机占领林州,西州等城池,前者没有丝毫反抗的能力。

    这样一来最初的平衡就会被打破,这时候的西凉和北魏必然不会遵守之前的约定,甚至还会出兵前来攻打,目的就是为了捞一些好处,一旦形成这样的局面就再也不会有反转的局面,正因为梁奕的出现,让战局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东汉朝兵败,甚至连将领卢不叙都被生擒,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大事,也正是因为此事过后才让董高逸注意到了梁奕。

    “当时朕不信邪,认为是父皇有意为之,不希望好高骛远,然而登基后发现并非是诓骗,甚至南齐朝的局面比想象中的更严重一些,想要大刀阔斧改革的朕在前几年内没有任何的作为,还要处理朝廷上下存在的矛盾,平衡各方势力,以至于此事一拖再拖,哪怕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都没有好的应对办法,直到此时朕才真正的意识到了原来父皇所说的不是假的。”

    “正当不知道该如何解决的时候,你正好出现了,在最危难的时候利用计策打败了卢不叙率领的大军,俘虏了敌军主帅,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做到的,虽然朕也认为元于用人独到,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只有你有能力的时候,重视才能够有真正的作用,也就是这一次靠着卢不叙和东汉朝谈判,给了南齐喘息的机会,同时让朕看到了希望。”

    “到了后面,你任命查办林仁钊,冒着危险前往南疆国谈判并且帮助南疆国打败东汉朝,再接着是后面打败西凉,再到如今的对三国同时宣战并且取得大获全胜,每一件事都是挽救南齐于水火之中,让南齐崛起于乱世之中,两百年来我南齐十余位帝王,举国之力都不曾做到这样的地步,而你仅仅靠着一人便做到了今日的地步,这份能力可不是随便谁都具备的,间接的将真的志言拉近了不少,已经可以看得见希望。”

    “虽然如今身患重病,又距离彻底的完成志言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对朕而言已经非常的知足,想必用不了多久的时间,只要保持今日这般的强盛,又何尝不可能成为下一个统一王朝,而这一次正是因为你,所以朕愿意将你当做‘朋友’来看待。”

    闻言,梁奕沉默不语。

    很早之前,董高逸就透漏过这样的想法,对于大臣们而言知道这简直是天方夜谭,都不怎么放在心上,而对于梁奕所言,其实也可以当做是玩笑话不用在意,不过随着董高逸对他态度的变化越来越明显,结识的好友越来越多是在朝廷之上,梁奕觉得有必要把此事当真,从有这样的想法开始,梁奕才算是真正的用全力相助。

    到了现在梁奕算是明白了。

    一开始他只是抱着随波逐流的心态在做事,随着做的事情越来越多,竟然被身为皇上的董高逸给当做朋友,当做老师来看待,而梁奕也懂得投之以桑榆,报之以桃李的道理,既然连皇上都不顾身份这样做,那他又为何不能拿出全力来反哺,也才逐渐有了后面的事情。



第九百零一章 亦师亦友 六
    董高逸把他当做‘朋友’,梁奕何常不是如此。

    以什么样的身份对待不代表一定可以表现的很明显,两人身份和地位的差距还是存在的。

    当然梁奕大可不必留下来,只要他想走,南齐朝朝廷上下根本就拦不住,再说就算是遇到了麻烦,只要放出风声有离开南齐朝的想法,无论是西凉,东汉又或者是北魏都会想办法来接应,只不过是自己答应了的事就必须要做好才行。

    正在思索的时候董高逸开口道:“梁奕,其实你不用说朕也清楚,你志并非在这朝堂之上,至于是什么朕猜不到,也想不到,但这些年若是想要走,觉得不会拦着,对于其他人朕不多说,对于你肯定是不会强人所难。”

    “微臣惶恐。”

    “今日这里只有你和朕二人,实话实说亦无妨,再者这些本来就是事实,又有何说不得的。”董高逸的语气很平淡,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接着继续说道:“刚才那番话想必朕应该没有说错吧,当然都是从平日里的观察所得到的结果,至于是否如此恐怕只有你自己心里是最清楚的,首先一个疑点关于在朝廷中的身份,地位,换做是其他的大臣,无论是被擢升又或者是赏赐,所表现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因为这是朕的皇恩,他们必须要受着,若是被贬谪或者是被罢官,反应会异常的剧烈,甚至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反观你,无论是在升迁,调动的时候看似很高兴,很开心,实际上却是很平淡的,根本不像是一个为官者的心态和做法,要么就是强大到已经可以无视这些,要么就是根本就不在乎这些所谓的名利和地位,你必然是属于后者的,当初朕提起右都御史和尚书的时候,你的表现同样如此,这可是朝中那些人所追求的,放在你这里的时候仿佛是一件小事一般,足以说明。”

    “第二个让朕在意的便是你对朝堂和皇宫有着莫名的抗拒,能够看出来你不喜欢在这里待着,梁奕,你自己可以好好的想一想,这几十年来你在朝堂上出现过多少次,恐怕都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又来过皇宫多少次同样可以记载下来,最让朕记忆深刻的是你提出来希望能够在宫外做事,让朕清楚的感觉到了你的不喜。”

    闻言,梁奕的脸上略微有些苦笑,他没有想贵为皇上的董高逸对他居然会观察的这么仔细。

    的确,对于升官发财这些事情他不在乎,唯一在意的就是所处的位置能不能更好的帮助南齐朝摆脱当前的现状,如果可以他乐得接受下来,然后按照计划做下去,若是不能够摆脱现状,甚至发挥不了一丝的作用,那么就会提出来换一个位置,这在整个南齐朝的历史上都是极少数的存在。

    第二件事更是如此,留在南齐朝是秉着做事的原则,而无论是在朝堂上,还是在皇宫里,四处充满了斗争,陷害和结盟,这让他很不喜欢,因为这样会给计划带来诸多的麻烦。

    特别是党羽的争斗异常的麻烦。

    梁奕向来是不喜欢这样做的,若是看见谁有能力,有作为,那么伸手帮助一把,无非小事一桩,像是李哲,吕新则,刘启,方永谭等等都是如此,几乎都是在有了梁奕的帮助下,才逐渐的得到了重视。

    原本一个普通的西州知州,只因为梁奕觉得对他有眼缘,他自己有能力,有头脑,其实曾经多次相助,最后有了今日礼部尚书的位置,按照目前的情况,在解决此事后极有可能会去刑部当差,这可比在礼部好的太多。

    再有像是徐闻皆和方永谭二人,他们都是在调查林仁钊一案的时候所结识的二人,当时他们都仅仅是普通的正七品县令,前者因为这些年来不思进取,有种坐吃山空的想法,如今七,八年的时间依然还是盐政使,而后者依然很努力和当初一样的,现在已经调任兴元省的同知,不出意外的话此事结束后,梁奕便会卸任巡抚一职,自然就是由他来顶上的。

    然而这在梁奕看来是爱才,是帮助有才能的人有更多的展示机会,在其他大臣的眼里,这都是梁奕一系的人马,只要有机会就会暗中进行打击,主要是他们没有办法明面上来作对,特别是在触及到利益的时候,稍有不慎还真有可能被抓住把柄,这是不讨喜的,有这些闲工夫用到正确的位置,恐怕南齐朝早就不是当初的模样。

    这还仅仅是身边的人遭到了打击,都有些不喜欢,更别说有的时候这些人的手已经伸到了梁奕的面前来,伸到了梁奕最重视的人面前来,这才是更无法接受的。

    元于就曾经遭遇了这样的局面,如果不是梁奕出现担保,以及董高逸对他充足的信任,恐怕还会有牢狱之灾,虽然最后将这些人都解决掉了,但是在梁奕看来这本应该是不会出现的麻烦,简直是在浪费时间。

    甚至是他自己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当初帮助出兵帮助南疆国抵御来自东汉朝的侵袭,当时梁奕整个人一直率领大军待在南疆国内,因为道路不便,消息传回来的次数非常少,当时考虑的是消息传出去的太多容易被人拦截,从而暴露了机密消息,这正好就被有心人给利用,说是他准备带着大军投靠南疆国,之所以传回朝廷的消息少,就是正在谋划之中,希望皇上能够将其尽快的召回,避免问题的出现,所做的一切都是障眼法罢了。

    当时董高逸其实还是对他不是很相信,心里也产生了动摇,若不是最后选择了相信,那梁奕就是跳进黄河都洗不清,最后也印证了这些猜测都是假的,只可惜当时梁奕的地位还不是很高,对于这些人董高逸都不怎么好处理,最后自然是不了了之,这时候就萌发过离开的念头,若不是意志坚定的选择留下来,南齐也就不会是今日的局面,至于留下来的理由很简单,就是要解决掉这些对南齐没有任何好处,却又要出谋划策的人。

    种种原因相加,就是梁奕为何不喜欢出现在皇宫里的原因,本来面对的事情都是不容易的,还要和这些人在朝廷上商议,自然是不喜的。



第九百零一章 亦师亦友 七
    “微臣知道皇上为难,只是前些年朝廷上下的风气非常不好,也是迫不得已才有了这样的想法,这几年来改善了不少,微臣自然出现的次数多了一些。”

    “唉,朕知道你的想法,曾经想过要进行改变的,可惜事与愿违,局面不是想象的这么简单,动起来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有些东西根深蒂固,若是强行拔起的话虽然会带来好处,但是容易动了根基,只得任由其继续发展和生长下去,既然已经扎根很深,倒也不担心会出现的倒塌。”

    董高逸所言梁奕清楚,知道他很为难,也不容易,所以不曾有任何逼迫的时候。

    就像是他所说的,这些世族从南齐朝建立之初就存在了,有的是帮助先祖打过天下,有的是建立后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得到了的赏赐。

    一开始的时候可能很弱小,就像是一颗小树,能够供人暂时乘凉,但肯定没有办法一直凉爽,随着太阳不同的照射就会有遮不住的位置。

    经过几百年来的不断发展,吸收营养不断的长大,最后成为了一颗参天大树,这个时候因为他巨大的躯干,无论太阳怎么照射,都会有能够乘凉的地方。

    同时下面的根深深的扎进了土壤里,就算是经历狂风暴雨或者是洪水来袭,都能够屹立不倒,原因在于已经牢牢地站住了脚。

    这样的大树只要是不遇到天灾**基本上是不会倒塌的,或许过了几百年或者是上千年后,随时时间的推移会逐渐的枯萎,又或者是有更大的树长在了身边,遮住了他原本的作用,也会逐渐的倒塌,但是在最强盛的时候肯定不会。

    想要强行将大树拔出或者是烧毁是没有问题的,无非就是多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罢了,可以火烧,可以分解,将躯干全部处理了之后再来慢慢的将下面的根挖起来,再解决掉残留即可,就算最后有残留的,在没有阳光和水分的情况下很难再生长起来,有这样的机会不知道又需要多少年才能够再成长起来。

    因为要强行的处理掉大树,那么花费的精力必然是巨大的,而没有了树的阻挡,意味着再也没有遮阴的地方,只能够让太阳一直照射着,在没有第二颗大树成长起来前,根本没有遮挡太阳的地方,还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

    这些世家就相当于是一颗又一颗的大树,他们存在虽然会一直吸收营养,但是也会给人们遮阴的地方,相当于是互换了,谁都不吃亏。

    但是想要将他们全部连根拔起的话,必然是不现实的,这些人联合起来还是非常牢固的,加上将他们拔起后反而还会给南齐朝带来麻烦,一来二去董高逸自然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1...253254255256257...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