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超级学霸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高月

    前套平原便是黄河分岔成两条,后来又重新汇合后,形成的绳套形状的大片草原,而后套平原便是东胜州榆林一带。

    东套则是前后套之间黄河两岸。

    但这次宋军要夺取的,便是前套平原,也是狭义上的河套地区。

    目前河套地区属于西夏的国土,由于这里冬季寒冷,而且没有敌人威胁,北面和东面是友好邻邦辽国,南面是戈壁和沙漠,所以西夏对于河套地区的经营并不是热心,到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汉唐朝廷在这里苦心经营的遗迹要么被尘土淹没,要么成为一点点残垣断壁。

    事实上,河套平原是极为富庶之地,黄河水流平缓,灌溉便利,土地十分肥沃,汉朝以来,中央朝廷便大量移民去河套开垦,到东汉时,河套的移民已达近百万,修建了临戎、沃野、广牧、成宜、宜梁、临沃、河阴等十几座县城。

    可惜五胡乱华后,一切繁华和人口都消失了。

    西夏将河套地区称为黑山福威军司,目前只建了两座军城,驻军两千人,最大的城池叫做天德军城,位于南北黄河之间,靠近北黄河,驻军一千人。

    另外在南面河套入口,还有一座小军城,有驻军五百人,在前往兴庆府的中途,还有一座补给军城,也有驻军五百人。

    一百多年来,这里没有发生过任何战争,以至于西夏士兵们戏称,他们的敌人是草原狼群。

    百年没有发生过战争,宋军也无法过来,西夏军队驻守这里也仅仅是为了象征性地宣告主权,这使得西夏守军的防备极为松懈,夜里,城头上几乎都没有守军,只有两个看门的老卒睡在城门洞内。

    尽管西夏朝廷通过部署在宋朝京城的探子已经得知宋辽两国达成停战协议,停战协议内容应宋朝的要求没有对外公开,仅仅从报纸上得到一些蛛丝马迹。

    比如交换人质,比如宋朝从辽国撤军。

    但宋辽两国交换土地的消息却被严密封锁,包括辽国,耶律洪基也不希望他的臣民知道,辽国被迫将东胜州交给了宋城。

    正是这种严密封锁消息,使西夏朝廷压根就不知道西夏已经被辽国出卖,东胜州换给了宋军,他们更想不到,一支庞大的宋军船队百年来第一次驶入了河套,正向天德军城驶来。

    一支万人军队埋伏在两里外,里面还有两千骑兵,由百余名宋军精锐士兵组成的飞虎队悄然抵达了天德军城城下。

    天德军城是用坚固的大石砌成,石头没有经过打磨,棱角分明,看起来十分粗陋,不过城墙很高,也很结实,城墙外没有护城河,也没有吊桥,连唯一的南大门也因岁月太久,有点腐朽了。

    数十根飞索钩住了城头,百名飞虎军士兵迅速攀上城头,城头上十分安静,看不到一个守军,着实有点出乎宋军的意料。

    此时正是三更时分,城内守军睡得正香甜,为首营将一挥手,他们兵分两路,一名都头带着数十名士兵扑向城门,营将则带着其他士兵向城楼奔去。

    一般城楼内都是士兵睡觉之地,但宋军奔至城楼内,才发现城楼内空空荡荡,至少铺了一寸厚的灰尘,不知多少年这里没有人呆过了。

    营将愣了一下,他才意识到天德城根本就没有防御意识。

    这时,都头奔上城头道:“城下就两名老卒,已经被干掉了。”

    “放火箭,开启城门!”

    浓浓的夜色中,苍茫的草原一连




第六百三十七章 抢占河套
    两万筑城工匠当天便搭建了一座巨大的工匠营,开始了筑城前的准备,有工匠勘测地形,绘制建城模型图,工匠们则将大青石进行分类。

    这次宋军特地将延安府的绥德县拆除,又拆了三座军城,得到大量的优质青石,同时又准备三十万斤石灰和十五万斤糯米,用糯米熬制成浆,与石灰、河沙搅拌后,便是最理想的砌城黏合剂,当它干透后,就连刀也插不进缝隙。

    两万工匠一起行动,第三天便将城墙地基挖掘完成,开始放入第一层铺底基石。

    与此同时,天德城的改造也在进行,天德城周长约十二里,算是大型军城,相当于一座小县城的面积,城内一大半都是仓库,存放着粮草、军资和大量羊肉、奶酒。

    城中有一条中轴大街,长约三里,用青石板铺成,左边是延绵不断的仓库,右边则是一片片军营和马厩,还有一座高高的鹰塔。

    城内没有普通居民,只有几户军队家属,开了一座酒楼和一座杂货店,另外还一处营妓坊。

    普通的军营房也是用大青石砌成,已全部拆除,青石用来营造第二座城池,使城内出现了大片大片的空地。

    整个天德城变成了一座大工地,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很快,第二批两万军队和大量的补给物资都会运抵五原县。

    但此时,宋军的另一支船队抵达了河套入口。

    河套入口处有一座五百人的军城,军城已经被宋军攻占,五百士兵全军覆灭,而此时,军城已经被拆除,大量的青石堆放在黄河岸边,等待船只运回五原县。

    虽然军城已被拆除,但宋军还是在附近的山岗上建造了一座烽火哨塔,一旦发现西夏大军北上,哨塔就会点燃烽火。

    随着堆积如小山般的青石搬上了大船,满载着青石的船队调头返回五原县,五千宋军也向五原县撤退,一座军城在原地消失了。

    十天后,一群西夏牧民从西面过来,他们原本要在军城补给休息,却怎么也找不到军城,当他们发现军城的残址后,便意识到军城出事了,一群牧民急匆匆赶去南面百里外的顺化军城汇报。

    顺化军城派出的探子也发现了军城失踪,他们立刻用鹰信向兴庆府发出了重大军情报告。

    朝廷知政堂和天子之所以同意范宁攻打西夏的方案,确实因为现在是攻打西夏的一个大好机会,西夏毅宗三年前和宋军作战时中箭身亡,他年仅七岁的儿子李秉常登基。

    朝政大权落入了太后梁氏以及舅父梁乙埋手中,加上太后梁氏的侍卫长罔萌讹,以及梁乙埋心腹都罗马尾,组成了西夏的母党集团,罢黜忠良,重用奸佞,将西夏皇族名将、李元昊之弟嵬名浪遇发配到荒蛮之地。

    西夏朝局十分动荡,人心不稳,为了巩固梁氏统治,稳定人心,梁乙埋怂恿梁太后连续发动对宋城的边境战争,攻打陕西路沿边五路,令宋军十分被动。

    就在一个月前,梁太后下旨,集结三十万大军,动用西夏举国之力,屯兵夏州,准备大举进攻宋朝庆州。

    就在这个时候,宋军在北部形成威胁,不仅可以解陕西路之危,同时可以和南面宋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梁乙埋是在夜里接到了顺化军城的飞鹰传信,军城消失的消息顿时让他大吃一惊,连夜进宫求见梁太后。

    控制着皇宫安全的是大将军罔萌讹,罔萌讹是梁太后的贴身侍卫,身材高大健壮,相貌英俊,深得梁太后宠爱,令他执掌五千侍卫军,随后又令他执掌三千铁鹞子重甲骑兵,在短短两年内,罔萌讹便成为西夏军的第二号人物。

    不过罔萌讹和梁乙埋虽然同为母党,但两人的关系却比较微妙,最初两人携手对付西夏皇族,陷害执掌军权的嵬名浪遇,使之被罢官免职,赶去西部荒蛮之地。

    两人又随即怂恿梁太后出兵攻打宋朝,要求提高岁币数额,在梁太后执政的最初两年,两人关系十分密切。

    但从今年开始,两人的关系开始有了裂痕,这也是外界的猎物消灭完了,在分配权力利益时,两人出现了矛盾。

    罔萌讹听说相国梁乙埋要夜见太后,他亲自跑到宫门上询问。

    “梁相国,时间太晚了吧!太后已经休息了,不如明天再见。”

    梁乙埋从骨子里蔑视罔萌讹,不过是个长得漂亮的男宠而已,居然还能当大将军,他有何德何能,能统率西夏最精锐的铁鹞子军

    梁乙埋忍住恼怒,他高声道:“我刚刚得到最新情报,北方河套出事了,我怀疑宋军进入了河套。”

    罔萌讹冷笑一



第六百三十八章 河套反扑
    在兴庆城南城门附近,这两天新开了一家绸缎店,专门经营宋朝绸缎,尽管西夏最近两年和宋朝屡屡交战,但西夏高层对宋朝的高档商品依旧喜爱不减,瓷器、丝绸、香料、胭脂、上等茶饼等等,都是西夏中上层喜爱的商品。

    而西夏中下层也同样离不开宋朝的物品,陶瓷、茶饼、生活日用品等等,所以宋朝商人在西夏经商,一点麻烦都没有,甚至对经营高档品的宋商店铺,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保护,不准军队和无赖去敲诈勒索。

    这家绸缎店的生意不错,它们货物比较齐全,不仅有各种绫罗绸缎,如果有钱还能买到一些珍品,像苏州的宋锦、江宁的云锦、成都的蜀锦、定州的绎丝等等,不过数量不多,价格也很昂贵。

    绸缎店的名字就叫宋锦,掌柜是一个很胖的中年男子,姓张,下面有四五个伙计,都是宋人,东主是谁,就无人知道了。

    掌柜和伙计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西夏语,招呼客人十分周到,极有耐心。

    客人大多以女客为主,不少都是西夏贵妇,她们是特地来店里买绸缎了。

    “掌柜,这三幅宋锦我都要了,给我包起来。”一名高胖的贵妇直着嗓子喊道。

    掌柜连忙上前合掌哀求,“夫人,我们不是说好只挑一幅吗你全部要买走,我很难办啊!”

    “我会不给你银子,你卖给别人是卖,卖给我也是卖,我一两银子也少不了你的。”

    掌柜很无奈道:“夫人,要不您留下一幅吧!我这里只有三幅,样品都没有了,下次进货,我第一个通知您。”

    贵妇舍不得,左挑右挑,留下了一幅,“那就说好了,下次进货,必须第一个通知我。”

    “一定!一定!”

    贵妇随即吩咐随从结账,两幅宋锦要一百两银子,她眉头都不皱一下。

    很快忙碌到中午,店内终于没有了客人,掌柜和伙计们这才稍稍松一口气。

    “掌柜,生意这么好,我们要多进点货啊!”

    “屁话!现在到处在打仗,我们去哪里进货,等战争稍微平息一下再说吧!”

    这时,从外面匆匆走进来一名男子,张掌柜见到他,立刻转让去后院了,男子也来到后院,两人进了一间屋。

    男子低声道:“得到最新消息,今天一早,西夏派一万五千军队赶赴河套,其中一万骑兵,五千步兵。”

    张掌柜点点头,“还有别的消息吗”

    “暂时没有了。”

    “那好,我马上把消息发出去。”

    这家绸缎店正是宋军参谋司情报营设在兴庆府的第一家情报机构。

    在此之前,宋朝对西夏的情报并不重视,像西夏毅宗皇帝驾崩,宋朝压根就不知道,还是西夏驻宋朝的使臣通知了知政堂,朝廷才知道西夏出了大事。

    他们一行十几人在两个月前就潜伏在兴庆城,在慢慢了解了情况后,便开了这家绸缎店作为掩护。

    半个时辰后,张掌柜将一管信绑住鹰腿,一松手,苍鹰飞向天空,盘旋几圈后便向北方河套方向飞去。

    ………

    只用了短短半个月时间,一座新的五原县城便矗立在河套平原之上。

    内城依旧是从前的天德城,没有拆除,城内主要是仓库和军营,一些商业也安排在内城,外城周长达三十里,依旧只有南面一座城门。

    宋军同时从五原河引水过来,形成了宽达十丈的护城河,宋军在护城河上搭建浮桥,平时从浮桥进出入城,一旦西夏军杀来,立刻拆除浮桥,拉起吊桥,凭借十丈宽的护城河,西夏军想杀过来并不容易。

    外城目前比较空旷宽广,除了部分军营外,其余辟为训练场和菜地。

    五原城已经修建完毕,而另一座沃野城正在如火如荼的修建中,沃野县在五原城以东,距离五原城约三十里,城池要比五原城小得多,就和原来的天德城一般大小,周长只有十二里。

    目前城墙已修到两丈高,就在这时,范宁接到了从兴庆城传来的鹰信,西夏朝廷集结了一万五千军队,其中步兵五千,骑兵一万,正向河套杀来。

    范宁立刻下令停止修建沃野城,两万工匠立刻撤回五原城内。

    &nb



第六百三十九章 以弱示敌
    就在西夏军渡河北上后不久,一支船队便出现在西夏军渡河之处,封锁了河面。

    西夏大军行军迅速,一天后,大军便抵达了五原城下。

    广袤的平原上突然出现了一座巨大的城池,着实吓了崔山成一跳,看得出这座城池是新建,城墙高达三丈三尺,全部用大青石砌成,坚固无比。

    但很快,崔山成便发现了一些端倪,城头上士兵并不多,稀稀疏疏,城池太大,分散了守军,这也就罢了,关键是还有不少士兵连盔甲都没有,穿着布衣,手执粗糙的长矛,崔山成很快便猜到,这是修城的工匠,被宋军临时拉来参与守城。

    他大胆地判断,城内宋军士兵不会超过三千人,他认为只要以大军压上,以绝对优势兵力攻城,一个上午就能夺取这座新建的大城。

    这其实也是崔山成无奈之举,他接到的命令就是轻装北上,快速驱逐宋军和牧民,所以他连辎重大帐都没有带,率领大军一路疾奔北上。

    但他却怎么也没有想到,宋军已经修筑好了城池,和他预想的草原作战完全不是一回事。

    西夏军干粮带得不多,最多只能让他在河套地区呆五天,然后就得返回兴庆府,崔山成压根就没有打长期战的心理准备。

    他随即命令士兵去附近树林砍伐树木,连夜制作了数百架简陋的攻城武器。

    次日一早,轰隆隆的战鼓声响彻草原,一万五千西夏军从四个方向同时攻打五原城,崔山成抓住了宋军守城兵力太少的弱点,只留一千士兵看守马匹,其余一万四千军队全线压上,他要求一个上午内夺下这座城池。

    黑压压的士兵从四个方向冲向城池,他们一边奔跑,一边呐喊,扛着简易的攻城梯和皮筏子。

    但崔山成做梦也想不到,城内竟然会有三万士兵在等着他们,另外还有七千骑兵藏身在数里外的树林内,等待着出击的命令。

    十丈宽的护城河阻拦不了西夏士兵,他们用皮筏子和木板迅速达成浮桥,冲过了护城河,城头上只有稀稀疏疏的箭矢射下,对铺天盖地的西夏士兵根本就谈不上威胁。

    一架架攻城梯搭上了城头,西夏士兵疯狂向城头上杀去,城头上宋军士兵拼命抵抗,坚持不到一刻钟,便不断有西夏士兵冲上城头。

    ‘当!当!当!’内城传来的撤军的钟声,三千士兵迅速向内城撤退。
1...320321322323324...3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