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雄起中亚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爱做的事

    不过直到现在,对面的夏军都没有反攻的胆量和勇气。

    “王爷,经过数月的赶制,军需处已经赶制出充足的羊皮筏子,足够全军渡河。”,甘肃军团的军需处长官董伯向李承业汇报道。

    军需处是个肥差,掌管一军的军事物资供应。董伯能够揽上这个差事,除了自己的努力外,还有得了李承业的青睐。

    虽说凉王府对军队的影响力有限,但也不是一点都没有。加上李承业之前也是军队出身,只不过是从边军出身。但也凭着自己的闯劲,在边军之中混出了名声。后来经过军队改制,大量边军便充入了军团。这也使得不少边军将士,都暗自觉得凉王是自家人。

    因而在军队里,尤其是甘肃军团里,李承业的话还是有足够分量的。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李承绩力排众议,给了李承业足够的实权。最开始凉王府虽还有许多的掣肘,但随着元夏之战开启,甘肃行省作为大元的东部省份,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可以在马鲁的命令未传到之前,做出最恰当与合适的反应。

    这也正是李承绩当初,特意封李承业为凉王的用意。

    眼下经过三年时间,大元官场对李承业的考核,李承绩将整个甘肃行省的军政要务,都交给了李承业全权处理。甚至甘肃军团以及吐蕃的两个营兵马,也都由他处置,充分表明了李承绩对这个同父异母哥哥的信任。

    像军需处长官这样品级不高的官职,李承业也是可以向上推荐自己人,从而得到任命的。

    只是高等级的军官,他就不能那样随心所欲的替换了。这也涉及到朝廷的底线,很容易引起猜忌。李承业没有割据自立的心思,自然不会去触霉头。所以知道什么叫分寸,什么叫见好就收。

    虽然这样任命自己人有点任人唯亲的嫌疑,但是不得不承认,自己人好办事。李承业经营甘肃行省这么几年的功夫,就改变了当地荒芜、混乱、人口在大迁移后十不存一的局面,得心应手的官员就是必不可少的。

    这次攻夏之战,上面的意思虽然是以稳为主,让夏国和蒙古都不敢对大元的甘肃行省生出觊觎之心。但具体怎么做,都由李承业施为。

    像上次利用龙格丁里的假叛变,引诱夏军踏足甘州的计划,就是他和府里的官员一起商议后,向马鲁做出的建议。

    尽管这场动乱中,死了不少无辜的百姓,引得一些地方官员向吏部表达不满。但直到现在,吏部连申饬几句都没有,足以彰显出吏部,甚至是内阁和李承绩的态度。

    所以原本还有些小心思的官员,更加不敢对凉王府下绊子了。李承业在甘肃行省的军政两界,也越发的不可撼动。现在官场上,甚至有人私传甘肃行省已经是个‘小朝廷’了。不必缴纳税务,四等以下官员以凉王府推荐为主。

    但在内阁和李承绩都没有表示出猜忌的情况下,这种声音也只能在背地里嘟囔几句,而无法登上大




第七百零一章 攻心为上
    “都不要捡,都不准看。”,阵阵喝令声在夏军阵营中响起,但是很多夏军将士,已经偷偷将纸片塞进了怀里。

    这便是李承业的目的!通过‘空中撒网’的方式,将中兴府的惊变传到夏军军营。好让更多的底层将士知道,他们的都城已经毁了,皇上也没了。

    在没有效忠对象的情况下,他们的军心,也就无可避免的没了。

    也是冷兵器时期,影响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除了装备、军队素质外,就是军心了。

    通常两军对垒时,瓦解军心的最好办法就是杀了对方主帅,斩断帅旗。在通信不便的情况下,军队的指挥是做不到口口相传的。所以帅旗,就成了一支军队的精神支柱。一旦支柱倒了,军队的溃败也就无可避免。

    眼下李承业让人在信中说,因为夏国国主昏庸无道,听信奸人误国。所以导致上苍降下天罚,使得京城的皇亲国戚,朝廷大员都失去人性,变成饮毛茹血的野兽。

    因而大元奉劝对面的夏军,不要再执迷不悟的为昏庸国主走上覆灭的道路。

    当然,若是向元军投降的话,元军会放下之前的恩怨,饶他们一命。更关键的是,还允许他们移民元国,给他们赐予田地。

    尤其是最后一句的‘赐予田地’,可谓是正中大多数将士的下怀。

    大元的甘肃行省已经成立了四年了,如今那里怎么样,很多底层将士都已经知道了。

    从前吃不起饭的人,去了那里就能有田有地,吃饱了饭,还能娶妻生子。

    这生活,他们简直是想都不敢想。

    如果说从前他们还有些不信,但随着这次进入甘州境内,眼见为实的富庶景象,让他们不得不信。

    而且攻打夏国的甘肃军团中,有不少将士原来都是夏国人。

    他们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一不在证明,元国的生活确实比夏国优渥百倍。对于他们这些没有田地,只有烂命

    命一条的穷苦人来说,更是最容易活下去的生路。

    况且大元对夏国移民的门槛并不低!确切的说,对任何国家的移民门槛都不低。甘肃行省从前又本是夏国的领土,那里生活的百姓也多是夏国人。他们就算移民,也没有多大的差别。

    在这之前,他们虽然有移民的想法,但因自己已经加入了夏国的军队,脱离了普通人的身份,所以害怕移民元国会被对方拒绝甚至杀头。

    那么现在,有了大元凉王府的保证,他们就没多少顾虑了。

    再加上国主都死了,京城都乱了。估摸着夏国也完了,与其跟着不把他们当人的蒙古主子,还不如投降大元,种田种地也是条活路。

    所以相关的利益取舍,根本就不用考虑太多。

    哲别召集了所有蒙夏军将,一起商议对策。嵬名令公瞧着营帐中间像小山似的信笺,心里已古井无波。如果说在事情没有公布之前,他还会因此而头疼。那么在事情已经公布于众后,他便什么顾虑都没有了。

    因为底层将士,已经找到了活路。若是谁敢冒着大不韪,挡住他们的活路,那就只能引起众怒。你死我亡,便是唯一的结果。

    哲别不是傻子,显然也清楚这一点。便先沉默了好一会儿后,让在场的军将们都感受到了如山的压力。才不硬不软的威胁说,今晚的守营任务交给新附军。至于夏军,守了这么多天,也该歇歇了。



第七百零一章 攻心为上
    “都不要捡,都不准看。”,阵阵喝令声在夏军阵营中响起,但是很多夏军将士,已经偷偷将纸片塞进了怀里。

    这便是李承业的目的!通过‘空中撒网’的方式,将中兴府的惊变传到夏军军营。好让更多的底层将士知道,他们的都城已经毁了,皇上也没了。

    在没有效忠对象的情况下,他们的军心,也就无可避免的没了。

    也是冷兵器时期,影响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除了装备、军队素质外,就是军心了。

    通常两军对垒时,瓦解军心的最好办法就是杀了对方主帅,斩断帅旗。在通信不便的情况下,军队的指挥是做不到口口相传的。所以帅旗,就成了一支军队的精神支柱。一旦支柱倒了,军队的溃败也就无可避免。

    眼下李承业让人在信中说,因为夏国国主昏庸无道,听信奸人误国。所以导致上苍降下天罚,使得京城的皇亲国戚,朝廷大员都失去人性,变成饮毛茹血的野兽。

    因而大元奉劝对面的夏军,不要再执迷不悟的为昏庸国主走上覆灭的道路。

    当然,若是向元军投降的话,元军会放下之前的恩怨,饶他们一命。更关键的是,还允许他们移民元国,给他们赐予田地。

    尤其是最后一句的‘赐予田地’,可谓是正中大多数将士的下怀。

    大元的甘肃行省已经成立了四年了,如今那里怎么样,很多底层将士都已经知道了。

    从前吃不起饭的人,去了那里就能有田有地,吃饱了饭,还能娶妻生子。

    这生活,他们简直是想都不敢想。

    如果说从前他们还有些不信,但随着这次进入甘州境内,眼见为实的富庶景象,让他们不得不信。

    而且攻打夏国的甘肃军团中,有不少将士原来都是夏国人。

    他们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一不在证明,元国的生活确实比夏国优渥百倍。对于他们这些没有田地,只有烂命

    命一条的穷苦人来说,更是最容易活下去的生路。

    况且大元对夏国移民的门槛并不低!确切的说,对任何国家的移民门槛都不低。甘肃行省从前又本是夏国的领土,那里生活的百姓也多是夏国人。他们就算移民,也没有多大的差别。

    在这之前,他们虽然有移民的想法,但因自己已经加入了夏国的军队,脱离了普通人的身份,所以害怕移民元国会被对方拒绝甚至杀头。

    那么现在,有了大元凉王府的保证,他们就没多少顾虑了。

    再加上国主都死了,京城都乱了。估摸着夏国也完了,与其跟着不把他们当人的蒙古主子,还不如投降大元,种田种地也是条活路。

    所以相关的利益取舍,根本就不用考虑太多。

    哲别召集了所有蒙夏军将,一起商议对策。嵬名令公瞧着营帐中间像小山似的信笺,心里已古井无波。如果说在事情没有公布之前,他还会因此而头疼。那么在事情已经公布于众后,他便什么顾虑都没有了。

    因为底层将士,已经找到了活路。若是谁敢冒着大不韪,挡住他们的活路,那就只能引起众怒。你死我亡,便是唯一的结果。

    哲别不是傻子,显然也清楚这一点。便先沉默了好一会儿后,让在场的军将们都感受到了如山的压力。才不硬不软的威胁说,今晚的守营任务交给新附军。至于夏军,守了这么多天,也该歇歇了。



第七百零二章 分化拉拢
    入夜的夏军大营,随着一声爆炸后,整个夏军大营就像当头淋了一桶滚开的沸水,烫得整个军营都乱成一团。而黄河上,元军已经开始强渡河面了。

    “凉王有令,此战渡河成功的小队,赐百金。”,高逸通过升级版的铁质喇叭,大声道。作为原夏国的军将,他对夏国的了解自然比一般的元军将领多得多。尽管元帅府将他调入吐蕃军团,但驻地却在湟水谷地。

    这次元夏之战开启,对夏国熟悉的高逸便被指派来帮忙,暂时听从凉王调遣了。

    早前因为母国的缘故,高逸对攻打夏国会心有不忍。但是随着家人全被接到元国,亲眼见到元国的强盛,夏国的腐朽。做出明智的选择,也就成了早晚的事儿。

    所以他现在完成倒向了元国,并且主动走到攻打夏国的前线。卓罗和南军司的攻破,他就是主力。

    正因此,李承业也非常赏识和尊重这位老将军。

    不过高逸可不敢居功自满!

    因而一直以来都保持足够的谦逊,哪怕自己的儿子高良惠今晚冒着生命危险,出使夏军军营,他也没有拦着。

    这使得元军中,那些跟随大元起家的老军将们,也对高逸说不出半个差字。

    哗啦啦随着万人齐齐划浆,河面的流水声完全被帅华的碰撞声掩盖。这样的动静,就是对面的新附军也听得一清二楚了。

    图尔干静静的伏着身子,半趴着观察对面的敌军营地。随着距离的拉近,火光下成排弓箭手拉满弓铉,整装待发的身影也越发清晰了。

    “待会儿我来射箭,你来举盾,不要再冒冒然的往前冲了!”,一旁的吉拉思义出声道。他们两人经过龙甫山的抗蒙之战后,成了一个队的队友。

    也是他们的战损太大了,伤亡率达到了八成。两个队的兵马,几乎被打残了。尽管他们有坚持抵抗蒙军的功劳在,可是在元军短短的战斗历史中,这样的伤亡还是大得有些出奇。

    所以就是凉王府有心偏袒,也不能真的当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但看在他们没有让蒙军攻破龙甫山防线,打乱元军布局的份上,最终由李承业签发,诸多高级军将一起商议后决定。暂时撤销他们的军队编制,对于他们本人,则降级留用。直到重新立功,再官复原职。

    图尔干和吉拉思义这队冤家,也就成了一个队的队友了。

    此刻听着吉拉思义的话,图尔干看都没看就回道:“要不你跟别人组队,要不你举盾。”。

    “呵,让你举盾是保护你,真是不识好歹。”,

    “我不也让你举盾了么怎么你也不识好歹了”,图尔干反唇相讥道。

    吉拉思义感觉自讨没趣,便转移到另一只羊皮筏子上,懒得多说了。

    而在夏军营地,嵬名令公趁着乱子,跟手下的军将来到一处不起眼的营帐。里面已经是将星云集,夏军的军将几乎都来了。而且还有几位新附军的将领,那是投降蒙古的金国契丹人和汉人。

    但最让嵬名令公关注的,是一个面相普通,但却有一股书卷气的瘦长男子。

    “是你”,嵬名令公又惊又怒道:“你还敢来”,说着,就抓起身旁军将腰间的配剑,作势要杀了那人。

    可惜对方并不害怕,谦谦有礼道:“晚辈大元凉王府长吏高良惠,拜见嵬名将军。”。

    “长吏你身为凉州刺史,竟然偷放元军入城,



第七百零三章 渡江之战
    嵬名令公冷眼瞧着劝说的军将,沉声道:“我若是不降呢”。

    “呵呵,将军可不要让我们为难啊!”,

    “是啊!咱们都是在你帐下听令,将军不要为难咱们啊!”,众人七嘴八舌的说着,显然今天他就是不降,也得降。

    哼了一声,嵬名令公就懒得多说了。而众人也把视线转移到高良惠身上,就见高良惠意气风发道:“诸位将军莫要迟疑。凉王已经命元军渡江了,你们快快在后方配合一二,堵住蒙军的退路。”。

    “高使节,可有军务能让我们效劳的”,两个新附军的将领上前道。他们是被蒙古人俘虏后,从底层的军将中提拔上来的。但被夏军拉拢,而参与到了反蒙的行动。

    刚才发生在营地的爆炸,就是他们和夏军将领密谋的结果。

    “二位将军不惧暴元威逼,归附我大元,实在是深明大义。这样吧,我军即刻就在河岸登陆了,你们命底下的士卒系上白布条,在后方制造乱子。到时候攻破西寿军营,你们当是首功一件。”,虽然军功的论赏不由他负责,但是并不妨碍他开空头支票。

    果然听到他的话,这两位新附军的将领都露出激动之色。他们之所以投靠大元,为的不过是和夏军一样,有个更好的靠山。若不是蒙古人对他们太差,又在龙甫山败给了大元,他们也不愿,更不敢反叛。

    高良惠的交待完毕后,军将们便半是威胁,半是劝说的让嵬名令公拿出帅印,在他们草拟的‘讨蒙书’上,盖上帅印。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嵬名令公出面。即便不说话,只要站在台上让所有夏军将士看着,也能表明态度。
1...1711721731741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