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雄起中亚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爱做的事

    夏军大营外围,蒙军将领多托看着两个新附军将领身后,跟着一群气势汹汹的夏军将领向营门走来,脸色沉了不少。

    为了防止夏军生变,虽然哲别领着部分蒙军去了黄河前线,但还是留了部分蒙军和新附军守在夏军军营附近。以便发生变故后,第一时间预警和平乱。

    其实哲别如果没有那么明显的防备夏军,高良惠的反间计还不会有这么明显的效果。那些夏国底层士卒,也不会对元国的信笺全信。

    但正因蒙军表现得那么明显,反而证实了元军的可信度。

    这是明摆着的阳谋!

    哲别如果不做防备的话,夏军万一生乱,那蒙军可就危险了。毕竟夏军和蒙军的间隙,并不比夏军和元军的间隙小。元军攻占甘肃州县这么久,手上沾了多少夏人的血。蒙古人的手上,就比元人只多不少。克夷门一战,夏军全军覆没。投降的将士,也都被杀了。正是那一战,才让夏军对蒙古军队生出怯战、畏惧之心。

    相较之下,元军从没有传出杀俘的恶名。而且表现得好的话,也不是没有充入元军的机会。就算不能当兵了,也可以务农养桑。比起蒙军那边连人都不是奴隶,简直要好上太多。

    哲别不得不承认,如果自己是个普通人,也会选择投靠大元。

    谁叫大元财大气粗呢!

    百业兴盛,新鲜的物件儿层出不穷。国土广阔,可耕种的土地又多。就拿甘肃行省的土地来说,原本就是夏国的疆土。现在又拿出来分配给投靠的夏人,根本是分毫未损。

    不仅如此,这些夏人种出来的粮食,还可以供应军队。从而维护了大元对当地的统治!

    这些新移民通过售卖粮食,也获得了收益。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自然也真




第七百零四章 战后处置
    砰砰砰漫天的箭雨撞在盾牌上,钉在羊皮筏子上、沉进黄河里。也有射进元军将士的身体中,但就是没有人呼喊,没有人喊痛。

    无声的沉默就像盖住天边的乌云,压抑得让人连口气都踹不上来。

    哲别心里更加对元军高看一眼,但是对弓箭手的指挥并没停。多加一倍的弓箭手压上来,箭雨更加密集了。

    同样,落进水里的元军也多了起来。只是这里的水流并不湍急,所以落进水里,不用担心立即就被冲走。而且每个将士的腰间,其实都绑了一个羊皮做的游泳圈。就算落水,也可以保持身子不沉。

    但是不算浑浊的河面,却是慢慢被染红了。打仗不可能没有伤亡,元军强渡黄河,自然需要用人命来填。

    站在黄河岸边指挥的李承业,面色虽然平静,但心里却隐隐有些着急。

    他在等夏军的消息!

    今晚强渡黄河,就是让夏军制造乱子,给元军登陆制造机会。

    可眼下,蒙军的弓箭手依然有条不紊的射箭,收割着元军的性命,他有些担心,夏军那边是不是没戏了。

    尽管完全依靠元军,也能够渡河。可那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胜。如果能多保存些元军的实力,避免惨胜,自然最好。

    终于,像是福临心至一样,对岸的蒙军阵营中,突然爆出一声轰响。跟着砰砰砰的声音不断响起,像是有什么东西在弓箭手队伍中横冲乱撞。

    “天火!是天火!该死,谁再背后放天火。”,有蒙古军将认出来了是什么东西,马上喝骂道。

    天火是大元最早的火器了。如今虽已经因为别的火器而更新换代,但天火制作简单,大元的火器作坊可以成规模,大批量的在最短的时间生产出来。

    所以这次的甘肃军团中,就存放了不少天火。

    高良惠偷偷潜入夏军阵营时,就随身携带了一些。数量不多,却有奇效。之前的爆炸,就是震天雷的手笔。现在的天火,也是出自他的手。

    此时突然对着弓箭手放天火,杀伤力还是其次,扰乱弓箭手的布置,打乱他们射箭的速度,才是最主要的。

    果然江面上的箭雨一时减了一大半,很多已经接近河岸的元军,立即火速登陆。

    蒙军这边,天火的突然出现只是个信号。随即大量夏军出现在蒙军后方的小山上,他们都握着刀剑,橘黄色的火光映着每个人就像地狱的阎罗。

    “夏军反了!”,不颜昔班脸色泛白道。

    说话间,一个被挖了鼻子的蒙军士兵踉踉跄跄的走过来,手里还端着一个托盘。

    “千--千户,夏人杀了多托百户长。”,那蒙古士兵见到哲别,自己掀开托盘上被鲜血浸红的白布,露出一颗怒目圆睁的人头。

    “撤!”,哲别想都没多想,马上下令道。

    这时候蒙军的军纪也体现出来了,汪古部虽投靠蒙古的时间不长,但在哲别治下有段时日,很快就聚集在了哲别周围。

    而后他们跟着哲别一起,直接越过夏军拦截的小山,绕着西北方而去。

    至于新附军,哲别连知会他们的意思都没有,显然是想让他们帮着拖延一段时间。

    可惜的是,新附军是投降过一次的军队了。对于二次投降,根本就没什么顾虑。

    眼见蒙军北撤,元军登陆的军队越来越多,又有夏军在后方不断紧逼,他们很快就向元军投降。

     



第七百零六章 河套平原
    夏国,兀剌海城。

    历经蒙军的数次焚毁,兀剌海城的城墙已经没了。从前为黑山威福军司而建的军营,也只剩下残垣断壁。

    依照前些年夏国和蒙古拟定的和约,兀剌海城是不能驻守雄兵的。为了防止引起蒙古人的猜忌,被打残了的黑山威福军司也就没有设立的必要了。

    所以才三四年的光景,兀剌海城已经沦为了废城。

    其实若是经营得好的话,兀剌海城也不失为一座繁华的商贸之城。因为这是黄河上游少有的平原。在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体系里,兀剌海城所在的后套平原是适合耕种的善地。

    从汉朝开始,这里就设置过郡县。但是久经战乱,这里也逐渐荒废了。后来辽国建立,夏国盘踞河西。以黑山为分界线,夏国占据后套,辽国占据前套,这里也就成了边关。

    继承了辽国衣钵的金国和夏国的边境线没变!

    河套平原,依旧被一分为二,成为边关。同时这里还紧靠漠北,又无险可守!在北方敌人强大时,这里就更容易遭受到滋扰了。

    本来在黑山威福军司还在时,这里还有些田地被开发出来,供给军队和来往的商旅。但在军司被撤后,这地方就彻底变成了荒地。别说人了,就是野鸡野狗都难得见。

    但是就在近两天,兀剌海的地界逐渐出现军队斥候的身影。

    “再往前走,就是黑山了。跨过去,便是蒙古人的地界了。”,吉拉思义摊开简化版的行军地图,冲着前方骑马慢行的图尔干道。

    渡河之战后,元军就没有打过硬仗。一路以来都顺风顺水,占领了整个夏国。但是元军高层知道,眼下的顺利只是蒙古军队还没有反应过来罢了。

    等有了主意,绝对不会看着大元吞并整个夏国。

    所以未来的大仗,必定在北边。

    因而提前派了兵马来北境巡查,一旦发生意外,也好提前叫元军高层知晓。

    “这就是黑山么怎么一点都不黑”,图尔干打量着眼前郁郁葱葱的山体,有些疑惑道。

    其实黑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条山脉的统称。在后世,它的名字是阴山。从西边开始,有狼山、乌拉山,到中部大青山、灰腾梁山,南部为凉城山、桦山,东为大马群山。

    长约1200千米,平均海拔1500~2000米,山顶海拔2000~2400米。因处在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所以山脉东西两边的气候差异很大。

    东部相对湿润些,有森林、草场分布。而西部水汽较少,常年干旱。石头久经风化,露出黑褐色的地表,从而有了黑山之名。

    吉拉思义瞧着黑色的山体,打趣道:“你看这山那么黑,可不就是黑山么”。

    “听说东边从前可是金国的西京呢”,一个跟着他们的队员出声道。

    “那地方还挺富庶的吧”,

    “那又怎样不也成了蒙古蛮子的牧场了么”,

    “我听书记官课上说,金国是东边的大国了,人丁兴旺,是蒙古国的百倍。怎么就这么不经打呢”,几人边往黑山靠近,边讨论道。

    “兴旺有什么用武备废弛,只能是挨打的份儿!”,吉拉思义想到了夏国,出声道。

    “我听祖辈说,大辽曾经就是被金国赶到西边的。如今金国,好像连退路都没有了!”,图尔干有些感叹道。

    有时候不得不感叹世事无常!

    辽国还在时,朝廷中总有人提到东归复国。但那更像是一种空谈的口号,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人真的当回事儿了。

    可现在有生之年,图尔干还真的回到了东边。可惜他不是以辽民的身份回来!

    &



第七百零七章 金国牧奴
    金国蒙古占领区,黄河下游,云内州托尔塞部。

    随着金国北境的统治崩溃,这些原本跟着汪古部混日子,在边关帮着看守边墙的部落也都纷纷内迁。

    托尔塞部就是其中之一!

    他们是一个人口只有三四百人的小部落,本来也分派不到什么好草场。之前蒙古攻打夏国,他们这些小部落就在兀剌海城附近游牧。

    但是哲别落败而归的消息传到后套,他们这些小部落便再也不敢在夏国待下去了。便撤回到汪古部的势力范围,保存实力。

    但是他们运气很不好,稍稍地方好点的操场都被别的部落占领了。只有一些不长草的戈壁滩和沙漠,以及临近边境的地方才没有部落肯去。

    托尔塞部的族长是一个老头子,族中也以老弱妇孺占据多数。没有能耐去和别的部落争夺草地,就只能在靠近边境的草场过日子。

    好在金国的人口多,他们不缺放羊的牧奴。并且实在过不下去了,还可以去抢金国人的东西。大的城池不敢去,但小的村落还是畅通无阻的。只是最近靠近北边的城镇都被祸害光了,使得就是想抢也没地方抢了。

    不过总之,托尔塞部的日子还是过得不错的。偶尔还可以越境到夏国,那里廖无人烟,更适合放牧。

    但今天,托尔塞部的好日子似乎到头了。

    “你们确定,部落里只有这些男丁吗”,图尔干举着望远镜,询问身旁趴在地上的少年。此刻他们都伏在一棵松树下,半米高的荒草遍布整个小山丘。寥寥几颗松树间歇分布,并不密集。

    而在山丘下,便是半圆形的浅滩。清澈的黄河水缓缓流过,使得河流两岸的青草长势喜人。二十多顶帐篷紧凑的分布在浅滩上,一些身着蒙古服饰的女人拿着鞭子,指挥着一群蓬头垢面的人编织东西。

    外围还有一群蒙古男人在附近游走。他们将弓箭背在背上,视线更多的是落在那群乞丐身上。远处还有一块块开垦的田地,同样有一群衣衫褴褛的人在劳作。蒙古女人在田埂上瞧着,看谁动作慢了便上去甩一鞭子。

    图尔干他们只看了这么一小会儿,就听见了近百道鞭子声。惨叫混合着蒙古人的大笑传得很远很远,让山坡上的几个少年都脸色不好。

    “是的,队正。前些日子蛮子部落被抽了一批壮丁,眼下便只剩下这些人了。”,一个名为周延汉少年出声回道。

    “我爹娘就是被他们活活打死的。这些蛮子,无论男女,都忒不是个东西了。”,似乎被勾起了伤心事儿,周延汉接着道。

    另一个少年也想到了不好的回忆,跟着道:“每日都不得空闲的做工,晚上也睡不好觉。每天就半个窝窝和草饼子,一般待上一个月,就是没饿死也被打死。”。

    他们是西京道的本地汉人百姓,自西京道彻底沦陷,他们这些本地百姓就遭了大灾。尤其是在蒙古部落纷纷南下打草谷后,他们这些平常百姓就都成了随意抓捕和杀害的奴隶。

    正是因为受不了了,他们这些少年才在大人的帮助下,趁乱往西边跑。

    如果不是遇到图尔干他们,说不得也是一个死字。

    图尔干听着他们满怀仇恨的抱怨声,扭头看向吉拉思义道:“这个军功,咱们拿吧”。看似询问,但实际上已经做了决定。

    “这可是



第七百零八章 新老元人
    “你这小子。队正可是我们元军才能叫的。你可别想着讨近乎!”,吉拉思义与图尔干做下决定后,想起了周延汉的叫法,立即笑着纠正道。

    “副队就别这样小气啦!你们元军既然称为仁义之军,自然也不会对叫法斤斤计较吧况且我也跟着你们杀蛮子,叫队正也方便些吧”,周延汉笑嘻嘻的解释道。

    由于在一个小队里面,士兵们都习惯称呼队正、副队,周延汉跟着图尔干他们一起,便也熟悉了。

    吉拉思义也就是说说,并没想在称呼上真的和周延汉分辨。便将视线转移到山下的帐篷群,然后留下两个人在这里,跟着图尔干一起慢慢爬回山坡下。

    他们藏身的地方是一片桦树林,范围不大,但林子较密。旁边有一口小池塘,有一间破败得不成样子的草舍。从草舍屋后齐腰深的荒草中,已经看不出曾经的耕地了。只有长满了藤蔓的竹篱笆,还诉说着这里曾有人居住。

    图尔干他们回来时,几个被解救的少年正躺在临时平整后的草地上休息。几个元军的队员在附近警戒,防止出现什么意外。

    “啊!小队正,是你们啊”,一旁的草舍屋顶上,猛地站起一人。

    “大牛,你在睡觉”,图尔干面色有些不好的问道。

    大牛是甘肃行省甘州人,投军比较晚。在普遍年纪不大的军队里,二十三岁的大牛算是‘老人’了。

    平时在军中,大牛就是最擅偷懒、耍滑头、占便宜,为此还挨了好几次书记官的说教。

    后来大牛倒是学乖了,表现得很配合。但是本性难移,干活总是怕多干,吃的时候却总担心少吃,只是不再表现得那么明显罢了。

    这次侦查任务,每个小队都会被分配几个甘肃行省投军的本籍士兵。大牛是这样,吉拉思义也是如此。

    只是一路上大牛总是见活就躲,见好就凑,让图尔干和其他队员都有些不喜,便对其隐隐有些不待见了。
1...1711721731741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