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2:兴魏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2:兴魏 第918章
最后的三国2:兴魏正文卷第918章一触即发司马懿目光变得有些锐利,沉声地道:“灵石关之战,正是因为我们轻兵冒进,才遭致此败,曹亮用兵,一向诡诈多端,此番撤兵,谁知还有没有埋伏,如果此时追击,岂不正中其下怀,昭儿,吃一堑才能长一智,后师不忘,前事之师,这灵石关的教训,还不沉痛吗?”
面对司马懿的斥责,司马昭涨得满脸通红,诺诺地道:“父亲教训的是,孩儿受教了。”
司马师看到场面有些尴尬,连忙道:“父亲,二弟也是急着想为孙将军报仇,所以才会出此下策,望父亲不要见怪。”
司马懿轻轻地哼了一声,道:“打仗岂可意气用事,报仇雪恨固然重要,但是却不可被仇恨蒙蔽了心智,草率出击,再遭失败。这一战打输了不要紧,我们有的是兵马,重振旗鼓再战未迟。”
司马懿态度坚决,语气坚定,并没有因为灵石关的惨败而动怒,征战疆场多年,司马懿早就养成了宠辱不惊的习惯,无论胜仗还是败仗,他都可以泰然处之。
因为胜仗也好,败仗也好,这一仗打完了,就结束了,接下来的战斗,是胜是败,又将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纠结于过往的战绩,其实没有任何的意义,只会成为一种羁拌。
司马懿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下一场战斗之中,他的情绪,他的思想,不会受到上一战的影响,这才是真正领军之将的素质。
司马懿对司马昭的请求自然很是不满,从那儿跌倒从那儿爬起来,失败并不可怕,一昧的重蹈覆辙,那只能成为一个庸将。
这次的失利,确实是需要司马懿担负责任的,尽管先锋营是由孙礼率领的,但整个的进攻方略,却是司马懿制定的,孙礼赛完全是按照既定的计划来执行,司马军的失利,正是因为轻兵冒进而导致的,而根源则在于司马懿认为并州军中了他的声东击西调虎离山之计,所以才会误以为介休方面不会有并州军太多的力量在把守。
教训啊,这完全是一场血淋淋的教训,事实证明,曹亮非但没有中计,反而是将计就计,提前在灵石关设下埋伏,一举重创了先锋营。
如此惨痛的教训,对于司马懿来说,一次足矣,如果此刻再度派兵追击的话,谁知道曹亮还会不会留有后手,所以,再次的进军,司马懿必须要制定一个周详的计划才行,绝不能再给曹亮任何的可趁之机。
损失掉两万多人,对于司马懿来说,不过是伤及皮毛而已,但损失了孙礼,却是多少人也换不回来的。
司马懿下令大军暂时地驻扎在灵石关,此次他率援兵赶来,率领的都是骑兵,但攻打介休,仅靠这些骑兵是无法进行的,而先锋营的残部,也仅剩下了三四千人,根本不足以担当攻城的重任了。
所以司马懿的第一步就是调整军队,调河东太守陈骞来当这个先锋官,同时将先锋营的人数,补充到五万人,司马师仍旧担任副先锋,而司马昭则被司马懿撤了下来,去督运粮草。
对此,司马昭心里很是不满,这次的失利,其实他的责任最小,可司马师却得以继续地留任,而他却遭到司马懿的贬斥,让急欲报仇的司马昭心里很不平衡。
不过司马昭却也不敢违抗司马懿的命令,只能是暗暗地腹诽。
司马懿如此调度,却有他自己的考虑,司马昭到底是临阵经验少,易冲动,缺乏大战的历练,暂时把他调到后勤上负责粮食督运,也是想让他冷静冷静。
而司马师在此役之中表现出来的沉稳大度,却深得司马懿的赏识,继续地留任副先锋,也在情理之中。
在调度军队的同时,司马懿派出大量的斥侯,深入敌境,去侦察并州军的情况,然后再制定新的进攻计划。
┄┄┄┄┄┄┄┄┄┄┄┄┄┄┄┄┄┄┄┄┄┄┄┄
“打得漂亮!”曹亮握着最新呈报上来的战报,笑吟吟的地道。
灵石这一战,羊祜的表现堪称用完美来形容,以一万人伏击司马军的三万人,居然能打掉两万六,这样的战绩,何其的辉煌,纵然是古之名将,亦不过如此。
更为难得的是,羊祜在此役之中,亲手射杀了司马军领军主将孙礼,要知道,在战场之上,一对一pk掉一位名将何其之难,羊祜此战,就如同黄忠在定军山力斩夏侯渊一样,必将闻名于世。
羊祜名将的历史地位是摆在那儿的,但他没有参与灭吴之战,终归是逊了杜预王濬一筹,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说得正是羊祜。
如今跟随着曹亮,让原本中年之后才成为中流砥柱的羊祜得以在而立之年就可以在战场上大杀四方,此番更是籍着孙礼的这颗首级,扬名于天下,成为赫赫名将,确实是难能可贵。
灵石这一战,以少胜多,打出了并州军的气势,也等于是给并州军打了一针强心剂,司马军固然人多势众,但并州上下如果齐心协力的话,又何愁敌强不灭?
此时的曹亮,已经从晋阳抵达了祁县,距离介休前线并不太远,而现在曹亮正在下着一盘大棋,灵石之战,也不过是一道餐前的开胃菜而已,真正的压轴好戏,还放在后头呢。
羊祜在灵石撤得非常果断,刚一接到司马军援军赶来的消息就立刻主动地全线撤退,不给司马军任何反击的机会,而且在撤军的时候,时机正好,适逢大雾弥漫,司马军纵然有骑兵来追击,但受大雾所阻,进军的速度大受影响,所以羊祜撤得很是从容。
直到他撤回到介休,司马懿的追兵也没有追上来,看来司马懿亦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放弃了这次的追击机会。
羊祜退守介休之后,整军备战,全面加强了介休的防御,准备迎接来犯之敌。
介休大战,已经是如同在弦之箭,一触及发。
最后的三国2:兴魏 第919章
最后的三国2:兴魏正文卷第919章誓与介休共存亡介休是是河东通往晋阳这条官道上的要隘,虽然说它并不是唯一通往晋阳的道路,但绕道而行的话,不但路途较远,对司马军的补给线也会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毕竟这么一个要地没有控制的话,司马军漫长的补给线将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所以拿下介休,对于司马军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司马懿才会集结重兵将进攻的矛头对准了介休。
尽管在灵石之战中,司马军损失惨重,但这一战也没有影响司马军的战斗力,毕竟此番司马军带来了十七万步骑,再加上驻守河东平阳的军队,人数已经超过二十万,十折其一,只能算伤了一根小指头,无关大局,此次司马懿增调了五万步兵,再加上五万骑兵做后援,气势汹汹,直扑介休而来。
曹亮丝毫没有大意,从各地又抽调了一万守备兵,开赴了介休前线,增援介休城,让介休守军的数量增加到了二万五千人。
虽然灵石之战步兵营略有损失,但也不过数百人而已,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守备兵的战斗力虽然没有野战部队强悍,但是他们完全是为守城而量身打造的,平时的训练也基本上以城防战为主,所以守城作战,守备兵还是靠得住的。
更何况曹亮还特意地给羊祜调拨了一百辆配重式投石车,一百辆连发式投石车,两百辆连弩车,一千具单兵连弩,如此庞大的重型装备,可见曹亮对守住介休的决心相当的大。
而且这几年为了备战,曹亮对介休城的防御进行了升级换代,专门地在介休周围建了几座砖窑,烧制了大量的青砖,将介休的夯土城墙推倒重建,一水的砖砌城墙,使介休的城防明显地上了几个档次。
而且在这次的重修过程中,曹亮还新建了瓮城,增设了箭塔,加高了城墙,将介休城的防御能力,提升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很显然,曹亮将会在介休采用不同于上党的战法,在上党,曹亮采用的游击战,迂回包抄,机动灵活,不纠结于一城一地之得失,以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
但此次在介休,曹亮似乎摒弃了游击战的打法,集重兵于介休,准备严防死守,御敌于国门之外。
曹亮的战略改变,让很多的人感到不解,按理说上党之战十分的成功,曹亮的这种新式战法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这样的战法确实有可能创造以弱胜强的奇迹。
让人很难理解的是,曹亮为何在介休放弃了上党的那种打法,又回归到了严防死守的老路上来,现在司马懿大军压境,如果单凭死守的话,是很难守住介休城的。
这一点,曹亮显然是有着自己的打算的,毕竟这一次的晋中之战,不同于上党之战,上党地形复杂,多丘陵和山地,这样的地形条件,打游击无疑是最为合适不过了,并州军随便往那个山沟里一藏,司马军很难发现,并州军迂回包抄,灵活出击,就可以打得司马军焦头烂额了。
而晋中的地形特点与上党完全不同,从河东到晋阳,几乎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以骑兵为主的司马军完全可以长驱直入,而并州军并没有合适的地带来打游击进行迂回作战,为了避免司马军直接就杀到晋阳城下,所以曹亮选择了介休来阻击司马军的进攻。
介休左靠绵山,右临汾河,是河东通往晋阳的唯一险要之地,司马懿想要保证他进攻晋阳时后方补给线一路畅通无阻的话,那么介休就是他必须要拿下来的一座要隘。
既然这是关乎到双方战略意义的要地,那么成为双方争夺的要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只不过让人有些担心的是,介休并不算是大城,他只是一座二等的小县城,如此一座小城,是如何能挡得往二十万的司马大军?
不过灵石关之战后,这种疑惑便烟消云散了,羊祜用几乎全胜的战绩告诉世人,庞大的司马军并不可怕,只要找准他的弱点,一样可以战胜他。
羊祜经营这个介休城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上党之战结束之后,羊祜便奉曹亮的命令进驻了介休城。
到达介休之后,羊祜并没有单纯地在这里驻兵把守,而是积极地参与了介休城的重建,将介休城打造成一个固若金汤的要塞城池。
介休是曹亮整个并州防御体系上最为重要的一环,否则他也不会派羊祜这么一重要的部队进驻介休了,并州军三骑六步,骑兵中以越骑营为首,而步兵营则是步兵部队的翘楚,如果介休只是一座无足轻重的二等小县的话,曹亮无论如何也是不会把自己的王牌放在这儿的。
顺利地从灵石关撤回了介休城,羊祜没有经过任何的休整,就给步兵营以及介休的守备部队下达了命令,将介休城的战备等级提高到最高,所有守城军队,一律按原有的计划,轮班上城,严阵以待,做好一切战斗准备。
敌人已经到达了灵石关,距离介休也仅仅只剩下了三十里的路程,须臾即至,这个时候,介休的城防不能出现一丝的疏漏,任何一点防守的漏洞都很有可能是致命的。
羊祜并没有满足于灵石之战的耀煌战果,射杀孙礼固然可喜,但是无形之中却激起了司马军的义愤,孙礼可是一员大将,在军队有着极好的人缘,拥戴他的可不少数,如今孙礼死在了羊祜的手中,想为孙礼报仇血恨的人肯定不在少数。
如果没有这场灵石关之战,介休所遭受到的攻击或许不会那么强烈,但孙礼死后,司马军群情激愤,恐怕在士气上,明显地要比先前高昂了不少,这无疑给介休城的防守,增加了不少的难度。
但难度再大,却也动摇不了羊祜的决心,他来到介休之前,就曾向曹亮立誓,誓与介休共存亡。
最后的三国2:兴魏 第920章
最后的三国2:兴魏正文卷第920章挑战这个与城并存亡,可不是羊祜随口说说就算了,而是羊祜跟曹亮立的军令状,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为了这个军令状,羊祜可是做出了充分的准备,包括这次的灵石之战,都是是他准备的一部分。
进攻是最好的防御,所以羊祜才会主动地出击,在灵石关对司马军先锋营进行伏击,无论歼灭多少的司马军,都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司马军的力量。
只是估计羊祜自己也不会想到会取得这么好的战绩,不仅可以大量地杀伤司马军的有生力量,而且斩杀了司马军的大将孙礼,重创了司马军,在一定程度上,时滞了司马军的进攻。
当然,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就算先锋营全军覆灭,司马懿依然会另外派遣大军前来,如何守得住介休,还得依靠介休城坚实的防御。
曹亮给介休新增的一万守备兵以及投石车连弩车等装备已经到位,羊祜回到了介休城,看到这一状态,不禁暗暗地一喜,看来曹亮对介休的得失看得非常之重,增派了这么多的军队和武器装备,这是要和司马军拼命的节奏啊!
就算没有新增这些军队和装备,羊祜对守住介休城还是有很大把握的,如今的介休城,早就不是以前的那座二等小县,新建的砖筑城墙,让介休城的抗打击能力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原先的夯土城墙,在投石车的攻击之下,很快就会土崩瓦解,而砖筑的城墙,则成为了投石车的克星,只要投石车没有达到饱和攻击的力度,想要突破城墙的防御体系,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城池的攻防,就和矛盾一样,永远是处于对立的关系,攻强则守弱,守强则攻弱,投石车的出现,对夯土城墙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但随着石砌砖筑城墙的出现,城池的防御又占得了上风。
想要彻底地破坏坚固的城墙,大概也只有热武器的出现了,现阶段,曹亮根本就不用担心会有与之匹敌的存在。
羊祜下令全军戒备,严阵以待,不得有任何松懈,尽管介休城的防御已经是升级换代了,但如果防守它的人出现问题,那同样有失守的可能。
在这方面,羊祜是绝不会给司马军留下任何机会的。
等了三天之后,南面的地平线,终于出现了司马军队的身影,司马军一直屯扎在三十里外的灵石,居然用了三天才对介休城发起了进攻,显然司马懿是做出了全新的调整。
地平线上,司马军的旌旗蔽日,黑压压地漫山遍野而来,光看看这阵式,浩浩荡荡,如蝗似蚁,就足以让人心惊胆寒的了。
并州军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一个个凝神静气,全神贯注,弓在手,箭在弦,就等着司马军冲上来的这一刻了。
但司马军在地平线上冒了个头之后,就停止了前进,原地安营扎寨,显然他们并没有即刻攻城的打算,这样步步为营的作战方式,才是司马懿惯用的风格。
羊祜没有出城夜袭的打算,光看这架式,司马军又岂能无备,现在出城偷袭,肯定会一头扎进司马懿的陷阱之中,这种赔钱的买卖,羊祜自然不会去干。
反倒是下令加强戒备,谨防司马军夜间进行偷袭攻城。
这一夜,战场之上显得异常的平静,双方相安无事,但平静之中,依旧还是暗流汹涌,双方都暗中戒备着,估计这一夜没有几个人能睡得好,随着天光放亮,气氛变得越加地紧张起来,战斗一触即发。
刚刚接任先锋主将的陈骞自然是夜不能寐,不管并州军会不会发起夜袭,他都必须要做好周密的布署,那怕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也绝不能掉以轻心。
比起孙礼来,陈骞无论是年龄还是资望,都是相去甚远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陈骞的能力不行,司马懿看人的眼光例来很毒,既然他认为陈骞有带兵打仗担任先锋的能力,那陈骞必然有过人之处,足以胜任这一职务。
担任一方郡守,和统领如此规模的先锋大军,那完全是两回事,更何况司马军新败,搁在陈骞肩上的担子,便显得越发沉重了,如何能打好这一次的介休之战,陈骞是压力山大。
司马懿将先锋营的编制从三万人提升到了五万人,可以看到司马懿对拿下介休城的态度了,尽管司马懿没有给陈骞下达任何的时限要求,但对于陈骞来说,想要证明自己,就必须要尽快地拿下介休城,以消除人们对他人质疑。
在介休城外休整了一夜之后,天交五更,陈骞就下达了埋锅造饭的命令,饱餐战饭之后,卯时正刻,司马军正式向介休城发起了攻击。
司马军军容齐整,旗帜鲜明,在隆隆地战鼓之下,缓缓地向介休城下推进,陈骞和司马师率领着五万大军,倾巢而出,直抵介休城下。
双方交兵,通常会由攻击的一方率先派战将发起挑战,如果守城的一方想要交战的话,也会派战将出城,斗上一场,这斗将之战,胜负意义非凡,对提升自己的士气有着很大的帮助,当然前提条件必须取得胜利,失败的话,则会让士气变得低迷。
当然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战斗方式,攻方挑战的时候,守方可以选择应战,也可以选择不应战。
陈骞派出偏将韩胜到城下挑战,韩胜到了城下,令手下的士兵摇旗呐喊,高声骂阵,骂阵的声音自然是不堪入耳,激起了城上并州军诸将的愤慨,纷纷地向羊祜请战,欲与韩胜一决高下。
羊祜暗暗地冷笑一声,司马军采用这样的激将法岂不是幼稚无比,只有头脑简单比较冲动的人才会上他们的当,其实斗将对于守城的一方没有任何的意义,取胜的话,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士气,但效果也是极为有限的,如果攻城的一方趁机偷袭的话,反倒是会陷入到不利的局面之中。
最后的三国2:兴魏 第921章
最后的三国2:兴魏正文卷第921章祭出投石车这种激将法对羊祜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做为真正的名将,在战场上的思维永远是贯彻一致的,丝毫不受情绪的左右,司马军的那些污言秽语,那怕说得再难听,对羊祜都没有任何的影响。
面对众将的纷纷请战,羊祜把脸色一沉,喝道:“战场之上,最忌心浮气躁,敌将在那儿骂阵,你们就一个个不堪其辱,争着想要出战,如此的气量,岂能成就大事?传令下去,再敢言出战者,一律斩无赦!”
别看羊祜平时面和心慈,待人和蔼可亲,但他发起脾气来,不怒而威,众将是噤若寒蝉,莫不敢言,唯命是从,再也没人敢提出战之事。
韩胜在城下叫骂了半天,也无人理会于他,只以为城上的并州军怯懦,不敢出战,越发的肆意猖狂起来。
本来他距离城池比较远,尽量的保持在一箭之地以外,谨防城上的冷箭偷袭,叫骂了一阵之后,看到城上的并州军全无反应,不自觉地向前靠了不少,继续破口大骂城上的并州军是“缩头乌龟”。
眼瞅着韩胜已经跨入到了一箭之地范围,羊祜冷笑了一声,吩咐手下的亲兵取过他的弓箭来,拈弓搭箭,从城墙的垛口上瞄准了韩胜。
这个距离确实比较远,也就勉强地进入到了弓箭的射程之内,一般的人都不敢去尝试,这么远的距离想要射中,难度确实太大了。
不过羊祜有着一手百步穿杨的射术,只见他瞄着韩胜的一箭便射了过去,韩胜正得意洋洋地在那儿耀武扬威,只听弓弦一响,还没等他反应过来,一支冷箭便已经是疾射而至,不偏不倚,正好射中了他头盔上的红缨,一箭便将红缨给射断了。
韩胜吓得是亡魂大冒,当时就从马背上跌落下去,连滚带爬地向后面逃去,差点没吓得尿了裤子。
羊祜这一箭没有瞄着他的要害部位去射,毕竟这么远的距离,箭射过去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再加上韩胜穿着一身厚重的甲胄,就算是射中要害部位也不一定能伤得了他。
所以羊祜这一箭瞄着他头顶上的红缨射了过去,虽然是毫发无伤,但足以吓尿他了。
城上顿时爆发出一阵欢呼之声,羊祜的射术太精湛了,这么远的距离就能射落敌将的红缨,纵然是养由基李广,也不过如此,真乃神射手也!
这完全是提振士气的一箭,韩胜先前在城下大肆叫骂,言语污秽不堪,早已激起了并州军将士的怒火,但羊祜下令不得出战,这让并州军将士极为地憋屈,如今羊祜一箭射落红缨,敌军狼狈逃窜,这不禁让军中诸将士十分的解气,对羊祜更是钦佩的五体投地。
韩胜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逃回到了本阵之中,来见陈骞,具述并州军不肯出战之事。
其实不用韩胜描述,在阵中的陈骞也是瞧了明明白白,不过并州军不出战,也似乎在情理之中,如果真是一位只凭三言两语就能激怒了出战一战的莽夫,那还不是极为容易对付。
所以陈骞早就料想到了这个结果,挥手吩咐韩胜退下,对司马师道:“大公子,看来这个羊祜绝非是言语能相激的,我们还得依计行事。”
尽管陈骞是正印先锋官,但他行事却不敢独断专行,凡事都得和司马师来商量之后,再做定夺。
当下司马师点了点头,先前在出兵之前,他们就曾商量几种应变的方案,此时一计不成,当然就得另做安排。
陈骞一声令下,上百辆的投石车被推到了前面,一字排开,准备对介休城进行投石攻击。
司马军的投石车,基本上还是沿用了当年官渡之战时曹操曾使用过的霹雳车,几十年以来,并未做多大的改变,这种人力牵拉式的投石车,每辆少则需要拽手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笨重不堪。
其实投石车的使用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几十上百人来操作的投石车,可想而知操作是相当的繁琐,光是布置准备就得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之后还得装填石弹,瞄准,发射,一整套的流程下来,确实是费时费力的。
但投石车的攻击效果是相当明显的,硕大的石弹无论砸在城墙上还是城头上,对城墙和守军都有相当在的威慑能力,所以这次进攻并州,司马军还是准备了不少这样的重型武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