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游龙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火影判官
但是这个孩子却非常明白事理,知道暂时离开们是为了学好本事,将来能够更长久的留在李翊和宛如的身边,所以也没有表现出万般不情愿的样子。
反而是宛如因此眼泪汪汪的,颇有点舍不得他离开。
忙完了这一切,李翊又开始盘算起资金来。
这次虽然捐出了七万两银子,又给了林庆良一万两,但是李翊手里还有四万三千两。
建设秘营和孤儿们的吃喝用度,已经交给了林家堡三万两白银,还剩下了一万三千两银子。
李翊打算拿出一部分钱来筹建一所慈善机构,起了个名字叫‘慈济总会’。
以官府的名义,花了九百两银子购买了一所规模较大的临街宅院。
聘请了告老还乡的,原驿馆驿丞杜然担任会长,招募了一些有志于慈善事业的当地士人,很快就组建起了本地最大的慈善机构。
‘慈济总会’的首期注资达到了八千两,全部都是以李翊的名义捐赠的。
接下来,李翊的心思又转移到云南的各项事务上来。
这个年代,所谓的官员们,其实是没有什么正儿八经的休假制度的,除了重大节日、生病和家里的红白喜事之外,所谓的休沐时间也很有限。
其它的时间都要耗在公务上,大量繁杂事务和会议占用了宝贵的休息时间,工作成效也高不到哪里去。
为了改变这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问题。
李翊和林易商量了多次,经过几易其稿,终于制定出了规范官员事务管理程序的‘云南官府办公规程’。具体内容就是:
首先是会议制度,今后对于各方面的事务,每个月只举行一次会议,而且都要分门别类的进行,不再一个会议讨论所有问题。
比如,军事会议在每月的初三日举行;经济会议在每月的初六日举行;民事会议在每月的初九日举行;医务会议在每月的二十日举行;教育会议在每月的二十一日举行;法制会议在每月的二十二日举行;每月三十日举行当月总结会议,并部署下一个月的工作。
遇有紧急情况,由宣抚使下令,宣抚使府的主薄负责召集,可以举行有针对性的紧急会议。
其它各县、各关防的主官,每三个月要到宁州向宣抚使述职一次。
汇报各地方的发展规划和军情、民情,并听取宣抚使和各职能部门的指示和安排,部署下一步的工作。
每年岁末的时候,由宣抚使府的六曹官员到各地去,查考地方官员的政绩、政声,和具体工作的安排进展情况。
其次是工作和休假制度,每天的工作时间从卯时三刻开始,中午休息一个时辰,下午到未时三刻结束。
特殊情况由宣抚使府的主簿宣布工作时间调整安排。
在工作时间内和中午休息时间,任何人不得饮酒娱乐和作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一旦发现,轻则罚俸、重则降职、撤职。
每月工作时间是二十七天,其余的时间由本人根据个人情况申请休假。
每年除重大节日外,可以申请连续休息十六天。
再次是官员任免制度,正七品以上官员,依照旧制,由宣抚使提名,申报朝廷任命。
免职时,由宣抚使根据情况可以直接免职,再向朝廷申报批准。
从七品以下官员,由宣抚使直接任免,报朝廷备案。
其它无品级人员由当地主官任免,报宣抚使府备案。
最后是奖惩制度,根据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的原则,通过功过议叙、处分条例。
对有功人员进行奖励,对失职、失察、不当作为、不作为等行为进行适当处罚。
特别是对弄虚作假、渎职、打击报复、徇私舞弊人员要加倍处罚,影响非常恶劣、造成损失非常严重者可由宣抚使签署命令,直接处以死刑。
以上制度借鉴了以前的旧制,也掺
第八十五章 裁汰冗军
军队就是政权安定的基础,抓住军队就是抓住了云南的一切。
现在的军队现状是李翊最不满意的地方,他们的老爷作风和痞子习气,都是让他非常担心的。
所以,李翊决定趁着川南饥民大量涌入云南的机会,以补充兵员为借口,大刀阔斧的进行军队改革。
首先通过广泛的宣传,使得川南灾民普遍感到。
在这个太平盛世的云南,本身就没有什么战乱,所以当兵吃粮是一件非常有保障的事情,都愿意当兵,进而争着、抢着的想当兵。
趁此机会,迅速选拔招录了三千七百多名老实本分、体格强壮的士兵,而且还在其中发现了一批优秀的作战方面的人才。
其中一些派到了各关防上去进行锻炼,另有一部分佼佼者充实到了宣抚使府中担任亲兵。
李翊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这些人将来都会是军队的中坚力量。
其次,通过考核、品评,裁撤、淘汰了五千余名老弱病残和吃空饷的员额,为军队的优化组合腾出了位置。
其中,一些目无尊长、有痞子习气、作风懒散的官兵都被裁撤下来,发给除役费后全部遣送回家了。
再次,从各关防裁撤下来的另外一些人,大都是年纪较大、家庭负担比较重的人。
挑选了一些为人正派、身体条件还不错的一些兵员,将他们安排到各州、县衙门担任衙役和捕快。
这样,既能发挥他们的余热,又多少也解决了他们生活的后顾之忧。
最后,经过一个多月的优化调整和融合,军队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军官们从思想上接受了这样的改革,开始有条理的加大训练力度,整饬起军队的作风和战斗力起来。
原先留下来的士兵们也有了危机感,训练积极性有了空前的提高。
新来的更是不甘人后,迅速的融入到军队这个集体当中。
在经济改革上,李翊指导众人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
特别是在商业流通方面,鼓励各地建立商埠,积极拓展和其他地方的商品贸易渠道,降低交易税率,借以吸引各地客商来云南做生意。
在手工业方面,李翊采取大胆的鼓励措施,肯定了手工业者的地位,消除了人们对他们的偏见,提高了手工业者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虽然现在还没有见到成效,相信过不了多久,云南的手工业就会步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在农业方面,颁布了大力奖励耕织的措施,通过官府补贴的方式,鼓励人们积极开垦荒山、荒地,拓展种植品种。
特别是棉花和小麦,已经被推广到不少地方,虽然种植面积所占比重还是有限的很。
但是只要经过几年的努力,一定会有相当不错的收获。
现在的云南还是一穷二白,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一切以经济为中心’是李翊提出的口号,目的当然就是要求人们,在现阶段把主要精力都转移到发展经济上来。
只有把经济搞上去了,老百姓们才能过上富足的生活,才能考虑其它层面的需求,才会不断的,以良性循环的方式,持续的推动云南各方面的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发展中,其实教育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改变人们的命运’,‘拥有了知识,就拥有了财富’。
李翊在大会小会上不断的用这些口号激励人们,并通过层层负责、人人参与的积极措施,把它落实到云南的改革中去。
由于云南条件有限,覆盖能力达不到,云南官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自办学堂,吸收附近的孩童入学。
而且规定该学堂如能让
第八十六章 教育先行
学校的教材也是全部统一的,这是李翊本人亲自制定教学目的和章程,由袁国策、林易等人,组织了一批本地大儒,夜以继日的编写而成的。
教材的内容被限定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还加上了算数等实用的内容,总体来说还是针对性很强的。
这些教材每年一套二本,一共五套十本。
现在由于时间仓促,只能先准备今年的教材。
以后学年的则暂时沿用以前的教学书目,然后再根据教学情况再进行修订。
教材的内容确定了,教材的印制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
这么多适龄入学儿童,突然间要统一教材,时间紧,任务重,所用书籍的数量可是非常庞大的。
要知道现在还没有活字印刷术啊!
手写教材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也根本来不及。
即便是现在比较先进的雕版印刷,却是既费时、又费力,而且成本还非常高。
现在到八月十七的开学,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了。
按照人工抄写或雕版印刷的速度,要想人手一本教科书,恐怕是来不及了。
所以李翊趁机提出了活字印刷的新理念。
虽然绝大多数人对此一头露水,但是这可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啊!
再过一百年左右,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就要问世了。
若是现在捷足先登,把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提前了一百年,不知道算不算剽窃,毕昇老人家是不是有点郁闷。
但这毕竟也是对中华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的。
只是李翊的这种想法虽然好,但是活字的制作材料却难以选择。
云南这个地儿没有那种质地细密的泥土,胶泥活字就无法推广。
铅活字就更不用想了,那时候云南还没有开采铅矿呢!
即便其他地方有的是,但却都是杂质甚多的粗铅,受墨情况不太理想
铜活字虽好,但是铜的产量现在还很有限,况且成本太高,也不容易推广。
用木头做活字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像枣木就是非常理想的材料。
但是那时候南方种植的很少,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想得到足够数量的现成材料也有些困难。
最后,还是林易及时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云南周边大量野生着的铁力木了。
这种木材质地非常坚硬,而且纹理细密,应该非常适合于制作活字。
李翊一听之下,欣喜异常,立即让人采伐了一些。
经过试验发现,这种木材虽然雕刻难度有点大。
但受墨情况非常理想,远远超出了李翊的预期,果然是制作木活字的最佳材料。
而且这种木材种植面积非常广泛,取材很方便,成本也相应的降低了许多。
李翊立即派人搜罗了当地几十名擅于雕版的好手,首先在刻制活字上下功夫。
而且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他们很快就熟悉了活字印刷的流程。
有了这时代最先进的技术,这么多人一起动手,两个月内肯定会将所需的教科书印刷出来,这是一点没有问题的。
为了形成规模优势,李翊下令成立了官办的云南印书局,用活字印刷书籍的新兴产业就此开张了。
另外,为了拣选活字方便,李翊还‘发明’了转轮排字盘,大大提高了活字印刷的速度。
至于纸张等物,云南的造纸技术还相当落后,只能是向就近的川蜀采购,完全可以满足自身的需求。
但李翊也对此有了一个想法,虽然云南暂时造不出著名的鄱阳白和歙州澄心堂纸那样的精致纸张。
但是囿于云南的地理优势,造纸材料却数不胜数,制造麻纸、竹纸的材料随处都是。
只要官府能大力推动,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造纸产业就会崛起为云南的支柱产业。
为了尽可能的弥补教育开支的不足,今后还要扩大印书局的规模。
接揽官府用
第八十七章 视察云南
在医药改革方面,相对的力度就要小了很多。
要知道现在可是中医主导天下的时代,老百姓看病买药的也花不了几个钱。
而且这时候民风都很淳朴,欺行霸市、漫天要价的现象很少。
老百姓们除了希望有地住、有饭吃外,还没有更高的保健要求。
如果以目前云南的实力,盲目的推行后世的医疗保障制度,到时候不知道死的有多难看呢!
但是在医药上还是有些需要改进的,比如,中成药的发展。
古代的老百姓得病后都是抓药熬汤饮用,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不便于随身携带。
而中成药就没有这些问题了,只要提前制作成药丸,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随时服用,实在是方便的很。
李翊本身就是生物工程系的高材生,做这些东西根本不在话下。
为此,李翊亲自指导杨乐泉他们,开始制作中成药丸。
首先要做的,当然是云南目前急需的‘银翘解毒丸’和‘清瘟败毒丸’了。
其他的经常能够应用到的,如避瘴气的‘避瘴丸’,治疗感冒的‘九味羌活丸’等也要大量的生产。
现在制作的药丸其实就是水蜜丸,是由熬制好的纯正蜂蜜和各种药材的粉末混合揉捏而成的。
首先要用夹层铜锅隔水将蜂蜜炼制一遍,将杂质炼去,杀死微生物,蒸发水分,增强粘性。
继续加热至呈棕红色,有红色光泽,用手拈之甚粘手,能拉出白丝的时候就算可以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