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五代游龙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火影判官

    李翊意示感谢的笑了笑,接着道:“林老板产业越来越大,还捐献了大量钱财资助‘慈济总会’,帮助了很多贫困的百姓,现在还答应传授小麦种植方法,我们不知道怎么表示感谢才好啊!”

    林庆良淡淡的一笑道:“李大帅这是说的哪里话!我林庆良就是大汉云南的子民,做这些事都是应该的,再说了,我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啊!哈哈!”

    “不过啊!说到钱,其实我也是不嫌多的,呵呵!”

    “最近我打算成立一家商行,把我所有的财产都集中在那里,通过这家商行成立一些诸如酿酒啊,茶叶啊,客栈啊这样的作坊,每当挣到够的钱就捐出一部分给‘慈济总会’。”

    “就像大帅所说的,这样既能带动我们云南经济的发展,又能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在林庆良的产业里,李翊可是实实在在的大股东,林庆良当着钱士塘和简铮的面说出来,目的无非就是告诉李翊,他准备大张旗鼓的发展实业了。

    当然了,这是心照不宣的事情,对李翊却有如拨云见雾,使他如梦初醒。

    李翊一拍桌子,兴奋的道:“对啊!这太好了,林先生的想法真是太有见地了!这么长时间了,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嗨!就这么办了。”

    众人均是一愣,大概心里在说,我们大帅不会是吃糕点吃多了吧!再好吃也不能这么兴奋啊!不会是噎着了吧

    李翊却在心中窃喜,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自己虽然致力于着手发展云南经济,却一直不得要领,想到什么就干什么,既没有目标规划,也没有一个主持经济工作、管理投资的部门,来负责各个项目的推进,这也是经济发展一直没有活力,进展也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想到这里,一个成熟的想法很快就在李翊的脑海中形成了。

    李翊兴致勃勃的道:“各位,林先生的这个想法实在太好了,他的这个思路提醒了我。咱们云南的经济发展一直滞后,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强力部门来直接进行管理和推动。”

    “我们还犹豫什么呢!为什么不设立一个负责经营资产的管理机构,来统一安排像农业生产、商贸市铺、对外贸易等方面的运作,效果岂不是就好得多吗”

    没等众人插言,李翊继续道:“我的想法是,咱们官府也设立一个商行,负责管理官办田产、经营部分官办商铺,对外搞好边境贸易,等手里有了闲钱,还可以投放给有需要的民间商人和农民,资助他们扩大生产、发展商贸流通。”

    “而且我们还可以与民间有实力、有技术的商户或个人合资经营,在官府这个金字招牌下,把我们云南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吸引境外客商来云南做生意。”

    “需要说明白的是,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与民争利,而是由官府牵头,把云南的各种优势产业带动起来,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优惠。你们觉得怎么样啊!”

    钱士塘等人听李翊说完,一个个面面相觑,好像还是一头雾水,根本就没能理解他的用意。

    见此情形,李翊知道这种新潮的思维方式,也就和林庆良这样的前卫人士能有些共鸣,对于其他人来说实在是过于超




第一百三十二章 产业发展
    (求收藏!求推荐!求月票!)

    目前云南商行的产业,除了云南银行外,也只有那九百亩官田了,实力上显得有些单薄。

    李翊就把活字印刷书馆改名叫云南印书馆,和原属于医学博士管辖的,已经发展壮大起来的中药作坊,也划归云南商行管理,就算是充充门面吧。

    而唐经天兄弟负责的东川铜矿,由于地位实在太重要,预期规模将会非常庞大。

    所以,李翊决定东川铜矿还是直属于云南宣抚使府,不归云南商行管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云南商行成立后,虽然手里有大把的现金,但是苦于没有合适的项目,除了云南银行的二十万缗启动资金外,其余的三十万资本金一点也没动。

    真没想到,钱还有花不出去的时候,这实在是让李翊感到有点意外。

    这时候,钱士塘想到了一个重要的匠人。这个人叫王定官,现在就闲居在宁州附近的村庄里,祖辈都是是唐代官窑—鼎州窑的窑官,世代相传的烧瓷手艺非常高超。

    虽然他已经年过六旬,但是时常还会烧制一些独家瓷器,卖给有钱人家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他的儿子王纯的手艺也很了得,但是在王定官的严格要求下,却始终没有开办什么窑口,而是一直赋闲在家中。

    以前官府也曾经想请他爷俩出山,但是都被王定官婉言拒绝了。

    每次想到他们爷俩,钱士塘都会觉得很惋惜,在唐代首屈一指的鼎州官窑绝活,难道就这样失传了吗

    这次如果能请的动王定官,不但能够将鼎州窑的技术传承下去,而且通过他们父子,使云南的瓷器制造水平迅速提高,带动瓷器产业获得一个长足的发展,也能使部分老百姓据此脱贫致富。

    说干就干,李翊亲自到王定官家走访,游说他们父子出山。

    在没去之前,对于能不能请的动他们父子,本来李翊还是有一些顾虑的,没想到,一直对李翊施政云南的作为心存好感的王定官,见到他的屈尊拜访,就立刻满口答应了下来,并带着他的儿子毫不犹豫的赶到了宁州。

    对于王定官态度的迅速转变,李翊当然非常高兴,立即和他协商了建立瓷窑的各项事宜。

    并提出由官府出资,他们父子提供技术,所获收益六四分成的建议,没想到却被王定官一口拒绝了。

    他认为既然是官府出资,他们父子只是提供技术而已,官府就应该拿大头,六四分成体现不出官府的地位和作用。

    再说他们父子毕生的愿望就是把鼎州窑的技术传承下去,对于收益多少也是毫不在意,而且他钦佩李翊的为人,愿意倾其所有支持他的工作。

    所以王定官坚决要求八二分成,让官府多些收入,也好多帮助一些贫穷的百姓,否则的话他就没有出山的必要了。

    见他固执己见,李翊更是对他充满了敬意和好感,但是八二分成实在是对王氏父子不太公平,也体现不出他的技术价值,所以经过再三讨论,大家最终都接受了七三分成的主意。

    在云南官府向宁州瓷窑一次性注资三万缗钱后,宁州瓷窑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就顺利的开展起来了。

    另外,在简铮的强烈要求下,李翊做出了和知名铁匠靳水生合办打铁作坊的决定,取了个名字叫云南官办兵器作坊。

    为了将云南军队的兵器装备更新,简铮可是不止一次的向李翊进言了。

    这个家伙看到现在官府的手里有钱了,早就不安分起来了。

    &nb



第一百三十三章 灌输思想
    (求推荐!求收藏!求月票!)

    通过林庆良的‘尚品轩’酒楼菜品的号召效应,也推动了诸如鹅、鸭、牛、羊、水产品的推广养殖,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尝到甜头的老百姓就会自觉的投入到产业化生产当中去。

    由于历朝历代都严禁耕牛的宰杀,所以老百姓没有吃牛肉的习惯。

    但在这五代乱世,其实却执行的并不严格。

    为此,李翊颁布了宣抚使令,允许百姓规模化饲养肉牛。

    为了提供优良的肉牛品种,云南商行建立了肉牛养殖场,优化繁育了当地肉牛品种——盘江黄牛。

    这种牛肉不但生长周期大大缩短,而且肉质鲜嫩、美味可口,深受老百姓的欢迎,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值得庆幸的是,自古至今都有节日消费的传统观念,要想把它深入推广下去,也是有先天优势的,因此李翊对它的前景还是充满了信心的。

    为今之计,最重要的还是要不断增加百姓们的收入,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在这个低水平发展阶段上,尽可能的使人们的意识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才是问题的关键。

    所以李翊考虑再三,现在最主要的,还是要在文化模式上有一个突破,才能带动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意识,才能为‘假日经济’注入活力和动力。

    正本需要清源,提高官员们的这种意识成了目前最迫切的工作。

    李翊不断的向他们灌输新思想、新见解,让他们在这方面有所感知,提高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使他们的思想走在大多数人的前头。

    为此,李翊首先把闲置已久的孙德成的王宫,前半部分辟为一个读书娱乐场所,允许任何人在那里售卖书籍、购书、读书、休闲娱乐,起了个名字叫‘阅微书院’。

    前殿专门是出售图书的,通过云南印书馆印制的第一批书籍,像‘唐诗摘抄’‘史记’‘诗经’‘道德经’‘大汉律法’‘常用字典’‘大唐风物志’等等。

    甚至连李翊剽窃的那些宋词,也被宛如精心编纂后,起了个名字‘润之词作集’,而且还印刷了三百册,也堂而皇之的出版销售了。

    在这些图书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常用字典’了,它可是李翊组织了一批宿儒,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才编纂完成的,共收录了常用字三千个左右,生僻字七百多个。

    虽然知识范围比较简单,但是对于这个时代的普遍的知识水平来说,三千字的字典就足够使用了。

    李翊自己手头上还放了一本,没事还查查繁体字的写法呢!

    这项工作早在一个月前就完成了,现在一次性的印刷了三千册,没想到仅仅过了十几天,这些图书就销售殆尽。

    李翊也是十分感慨啊!老百姓不是不想读书,而是根本就没有书让他们读啊!

    而且昂贵的图书价格已经让人却步,普通老百姓哪有闲钱去购买书籍,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以借书为主。

    通过批量印刷的规模效应,书籍的价格直线下降,书籍的销售量也大幅提高了。

    但云南印书馆的印刷能力有限,虽然技术相对先进,但是印刷量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太大了。

    他们没白没黑的加班加点,还是满足不了人们购书的热情,李翊也只好下决心扩大规模了。

    王宫的正殿设置了桌椅板凳,作为一间图书馆使用,只要花很少的钱办理一个阅书证,就可以在这里一天看到晚。

    里面的图书也大都是



第一百三十四章 盛情邀请
    (期待第一张月票!)

    中秋节过后,各官办学堂也都准时开学了。

    李翊刚刚风尘仆仆的视察了偏僻地区的几个学堂,心里面就有了更多的想法。

    像云南目前的情况,由于上下齐心,方向正确,各地的学堂都已陆续成立,但由于教学条件有限,教学层次还是不高。

    如果能集全云南之力,集中整个云南的高水平知识人才,办一所规模较大的学院的话,对于培养有用人才大有裨益。

    这所学院虽然今年不一定能够马上成立,但是从现在开始,就要未雨绸缪的搜集人才,探寻合适的校址,必要时先把学院的教学设施建立起来,争取明年及早开学。

    李翊正在踌躇满志的规划云南的未来时,却接到了大义宁国使者前来下书的消息。

    听到这个消息,李翊确实感到有些奇怪。

    上次他们来的目的是通过援助云南,争取把云南拉拢到他们的怀抱中。

    当然,他们的雪中送炭的确给了云南很大的帮助,李翊是不会忘记的。

    这次隔了不长时间又再次前来拜访,不用说,目的肯定还是想要加强和云南的密切交往的。

    呵呵!想来想去,李翊的心里仍然有些忐忑,不会是发现了平阳关的秘密,特地兴师问罪来的吧。

    想到这个关键问题,李翊的心里就是一激灵。

    唉!谁叫咱实力不济呢!听到一点风吹草动就担心的要命。

    虽然这大义宁国也没有几天蹦跶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实力可是在那儿摆着呢!咱还是卧薪尝胆的,先好生侍候着人家吧!

    再说了,云南受灾的时候,人家毫不吝惜的送了那么多东西,虽然也派了使者回谢,但毕竟也是欠了人家的,这个情分迟早是要还的。

    回到宣抚使府,在议事厅里,李翊又见到了大义宁国慈爽寻扎罗。

    他一见到李翊就满脸堆欢的走上前来,笑嘻嘻的道:“李大帅,在下又来叨扰了,还请大帅不要见怪啊!”

    李翊哈哈一笑,装作大喜过望的样子道:“慈爽大人,你这样说可是见外了呀!现在我们两家关系如此紧密,犹如手足兄弟一般,正应该常来常往,多多走动,哪里还分什么彼此”

    “我们大汉云南得到贵国的无私支援,一直还没有表示感谢,您这样的贵客来临,我高兴都来不及呢!来、来、来,快快请坐。”

    李翊热情的把寻扎罗让到上首客位做下,百感交集的道:“上次云南的天灾,真正考验了我们的兄弟之情。贵国不遗余力的大力支援我们,使我们顺利的度过了难关,我们大汉云南的所有百姓,不知道如何对贵国表示感谢呢!”

    “我作为大汉在云南的最高长官,代表大汉朝廷向贵国表示真诚的谢意。”

    “有机会,我一定亲到贵国拜访,以加深我们之间的情谊,顺致我对贵国国王陛下和世子殿下的敬意。”

    李翊说完,寻扎罗嘿嘿一笑道:“李大帅的想法真是和我们不谋而合了呀。这次我之所以前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邀请大帅前往敝国东京鄯阐府做客。”

    “这是我家世子殿下的殷殷盛情邀请,我想李大帅是不会拒绝的吧!哈哈!”

    听他这么一说,李翊的脑袋一晕,心说,靠!这算是什么鸟事啊!自己随口说的一句客套话,哪想到人家就是专程前来邀请的。

    要说不去吧!你自己都满怀期待的说想去了,怎么能出尔



第一百三十五章 评估形势
    (求推荐!求收藏!求月票!)

    刚回到议事厅的书房里,一直陪在身边的林易就不无担心的道:“大帅,大义宁国对我们的态度非比寻常,这次的邀请毫无疑问是一出‘鸿门宴’啊!难道您还真要亲自前往吗”

    李翊微微叹了一口气,无奈道:“唉!话已出口,怎能食言而肥再说了,咱们受人恩惠,迟早是要还的。”

    “要是我不亲自前去表示一下谢意,恐怕他们还会纠缠不休的,甚至怀疑我们的诚意。这大义宁国之行无论如何也要成行,不如借着这个机会,我到那里探查一下,或许还能了解一下他们的底细。对于我们今后和他们打交道,说不定还会大有帮助呢!”
1...3435363738...1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