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水浒逐鹿传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任鸟飞

    像,唐朝,也曾被异族欺压,不过该借兵借兵,该和谈和谈,缓过气来就反攻,直接灭了突厥,终成霸业。

    而反例也不少。

    最显著的就是明末崇祯皇帝,他如果思想灵活一点,跑到南京去继续抵抗,最差最差,他也能效仿赵构,跟李自成或是满清来一个划江而治,不可能成为亡国之君。

    可虽然李衍清楚喊出这句话的种种弊端,但李衍仍是义无反顾的喊出了这话!

    为何

    首先,喊出了这话之后,能立竿见影的让李衍赢得到大中百姓的认可,能让李衍尽收天下人心。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也就算了,这只能说皇帝有骨气,敢硬钢,谁想来我大中打劫,最好好好掂量掂量,没有好处且不说,还得遭到我大中的顽强抵抗。

    而对百姓而言,让他们大大受益的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一直以来,中原王朝的百姓都饱受来自北方胡人的侵扰,很多百姓,尤其是河东、河北的百姓,全都是提心吊胆的活着,哪怕就是河南的百姓,这次也遭到了金人很严重的侵害,好几个城池,都遭到了金人的屠戮,现如今,李衍这个皇帝,要亲自替全天下的百姓镇守国门,要亲自替全天下的百姓抵挡北方的胡人,国防线再被胡人攻破了,李衍这个皇帝和朝中那些大佬才是先死的,不是他们这些百姓先死,因此,中军不可能不尽心守卫燕云、守卫边疆,还有比这更安全的嘛

    所以,天下百姓有甚么理由不支持李衍这个致力保护他们的帝王尤其是在发生了靖康之难汉人饱受金人欺凌之后!

    这也就导致了,李衍这个新皇的声望很快就高到无边无际的地步,甚至,以前不少期待赵宋复国的人,现在都高举双手支持李衍当皇帝!

    其次,喊出了这话之后,那些想阻止李衍迁都的人,连嘴都不敢张——他们如果敢阻止,几乎等同于是与全天下为敌,试问,他们的脑袋得进多少水,才敢犯这天下大不为

    再次,喊出了这话之后,是能将李衍和李衍的子孙逼上绝地,可有句怎么说来着,“置之死地而后生”,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能逼得李衍和李衍的子孙不敢懈怠、不敢荒废朝政、不敢不思进取,甚至是可以逼得很多守城、喜欢主张议和的大臣,都得好好掂量掂量他们自己的主张,要知道,国都被攻破了之后,皇帝固然要与国陪葬,他们这些亡国之臣,也都很难有太好的下场。

    最后,如果李衍的子孙当中真出现那种生活在这种生死边缘之地还敢荒淫无道的皇帝导致大中最终亡了,甚至哪怕大中只有他李衍这一朝,李衍也要让大中铁骨铮铮的立在历史之上,换而言之,李衍信奉的是,人死鸟朝天,不死万万年!

    李衍计划迁都可不是一天两天了,所以,在喊出“我大中,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第二日,李衍就下达了一系列的人事任命。

    李衍任命,李纲兼任燕云总管,立即赶赴燕京,全面负责燕云地区(包括平滦营三州)的所有政事和民事。

    李衍任命,朱武兼任燕云总防御使,立即赶赴燕京,全面负责燕云地区的军事布防以及防御设施的建设。

    李衍任命,李光为燕地总管,负责燕地的政事和民事。

    李衍任命,胡铨为云地总管,负责云地的政事和民事。

    李衍任命,张孝纯为平州知府——中军攻破燕京之后,救出了不少原赵宋的官员,像蔡靖、许采、张中孚、张中彦、郑亿年、李正民、毕良史等等数十个北宋时期的高官、将领,这其中也包括张孝纯。这些被中军救出来的官员和将领几乎全都加入大中,只有极个别的几个人,不愿侍奉大中,选择成为平民。不过,那极个别的几个人当中,并不包括张孝纯。李衍很欣赏张孝纯和王禀坚守太原城,因此召见张孝纯觐见。李衍与张孝纯谈过之后,发现张孝纯其人很有才干,于是这次让他充当了平州知府,兼管滦州和营州的民事。

    李衍任命,王时雍兼任皇宫监造总管,全权负责燕京皇宫的建设。

    李衍任命,陶宗旺和金大坚为皇宫监造都监,监督燕京皇宫质量和建造进度。

    从李衍对燕云地区官员的任命上,就不难看出,李衍对燕云地区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李衍是用一群宰执人员去治理燕云地区。

    世人也因此看出来了,燕京取代东京成为新的国都已经不可改变。

    的确不可改变。

    很快,李衍就又下了一个命令——在全国范围内高薪招募匠人,去燕云地区修建皇宫、修建长城、修建城防、修建官员的宅邸。

    随着李衍的这个命令一下。

    隶属于工部的十几万匠人和他们的家眷最先北上。

    紧接着,当初李衍从中南半岛掠夺来的二十万匠人和他们的家眷也从全国各地开始聚集,然后纷纷北上。

    与此同时,户部以高薪聘请民间的匠人北上——这里不仅仅有大中各个地区的匠人,甚至是有印度地区、阿拉伯地区、西方国家的匠人应召,简单点说,只要是大中能触及到的地区,皆有匠人应召。

    最后,户部硬是给李衍招募了四十多万匠人。

    为甚么会有这么多匠人应召

    无它,待遇实在是太好了。

    包吃住,报销往返路费,三到十倍的工资(按名声和手艺给),允许他们带家眷,家眷也供吃供住,也报销往返路费。

    而且,户部的人还上门去请那些著名的匠人。

    这么说吧,没被户部的人找上的匠人,都算不上是一流的匠人。

    除了匠人以外,户部又以三倍的工资招募了五百万民夫——这民夫亦是包吃住,报销往返路费,允许他们带家眷,他们的家眷也供吃供住,也报销往返路费。

    七八十匠人、五百万民夫!

    李衍这是准备建多大的皇宫

    动用了这么多人,李衍想建的皇宫自然不会小,不,准确的说,李衍想建一个规模浩大空前的皇宫!

    其实——

    李衍之所以要迁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现在住的这个皇宫,也就是北宋皇宫,实在是太小了,根本住不下他这一大家子。

    宋代皇室所居住的宫城,可能是历代统一王朝中格局最小的,既不如汉唐长安宫城之恢宏,也不及明清北京皇城之宽阔,甚至站在汴梁的酒楼“丰乐楼”上,就可以俯视宫禁,所以后来官府干脆禁止市民在丰乐楼的顶层眺望,以免他们“下视禁中”。

    汴梁是从唐代的州城发展起来的,宫城的前身只是节度使的治所,自然不可跟长安、洛阳这样的故都相比。

    宋立国之后,宋太祖曾按洛阳宫殿的模样,扩建了汴梁皇城的东北隅,“建隆三年,广皇城东北隅,命有司画洛阳宫殿,按图修之,皇居始壮丽矣”。

    虽然号称“壮丽”,其实北宋的皇宫,其周长也不过才五里——明代北京城的皇城周长为十八里,对比一下,就知道,北宋的皇宫有多小了。

    宋朝的皇帝不想将皇城扩展得更加阔气、大气一些吗

    档案是肯定的——当然想。

    但如果这么做,首先必须面临一个问题:拆迁。

    汴梁城跟宋代之前的城市有点不一样,以前的城市是权力规划出来的,显得工整而呆板,而汴梁则是自发“生长”出来的,显得杂乱无章,而又生机勃勃。

    这就导致,汴梁宫城之外,都是密密匝匝的民房、商铺。

    因此,不论从哪个方向扩展宫城,都势必要拆掉一大批民居、商店。

    宋朝的皇帝不是没有想过要扩建皇城,让自己住得更舒坦点。

    宋朝的第二任君主赵匡义,就曾下了决心欲广宫城,甚至下了诏书,提出了建设规划,让殿前都指挥使刘延翰等人测绘图纸。

    不久,图纸便画了出来,赵匡义一看,按照那图纸所建,要拆迁的民居实在是太多了,便让官员去找拆迁征地范围内的居民征询意见。

    而那些居民,根本不愿意搬走。

    退一步说,就算那些居民愿意迁走,朝廷也要付出不菲的代价。

    要知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那时的汴梁城可以说是寸土寸




第七百七十九章 出师未捷身先死(求订阅!)
    …

    南宋老将宗泽死了。

    自从过了江之后,宗泽就一心谋划杀回过报仇雪耻,收复失地,救出赵氏之女,灭掉大中,然后北上直捣黄龙迎回二圣。

    为此,宗泽先后给赵构上了二十多道奏章。

    宗泽先是请赵构不要跟大中议和,君臣一心,率领大军杀过江去,恢复正统。

    可那时已经派杜充限制住了宗泽的赵构,连听都没听。

    后来中宋议和成功之后,大中从南线调走了五万大军北上,宗泽探明这一消息之后,认为这是收复失地的天赐良机,也可能是最后的机会,所以,连连给赵构上奏章,请赵构务必要把握这个机会过江北伐,否则,必悔之晚矣。

    可赵构仍是连理都没理宗泽,让宗泽的十几份奏章全都如石沉大海一般。

    这里得说明一下,赵构不理宗泽,也是有原因的。

    是。

    当时,大中从南线调走了五万大军,可那时大中在南线仍有十万人马,他们坚守各个要地,宋军要想突破他们坚守的防线,没有一两个月时间,绝无可能,而有这一两个月时间,中军完全可以从北线再撤回来,进而让南宋前功尽弃,然后可以以此为借口,一举杀过江灭了南宋。

    除了这个最重要的原因以外,还有另外几个原因:

    首先,虽然赵构对宋军的掌控比以前要强上一些了,可还是有不少听调不听宣的将领,因此,并不是说,赵构想北伐,就能北伐的,当然了,话又得说回来,事在人为,如果赵构真要北伐,他也一定能想到办法解决这一难题。

    其次,北伐是需要钱的,自从宋朝的海上国际贸易被大中断了以后,宋朝的经济体系就出了严重的问题,目前,南宋只能靠蜀中救济和从其属地横征暴敛度日,而这点钱勉强维持南朝朝廷的运转都不够,南宋朝廷甚至连军费都开不出来,哪有钱去北伐

    再次,李成和钟相这两伙义军,现在闹得越来越凶,尤其是后者,已经滚雪球般滚到了二三十万——很早以前,赵构就派沿江招捉使孔彦舟,去剿钟相这伙义军,却不成想,孔彦舟率所部,杀居民,烧庐舍,掠财物,暴横不奉约束,关键是,孔彦舟还暗中跟钟相这伙义军勾结,以至于,钟相这伙义军,越剿,声势越大。

    以上种种,都让赵构没法腾出手来去破釜沉舟。

    其实,也正是因为探明这些,大中才敢从南线调走五万大军。

    所以说,宗泽的主张,也并非全对,至少是有一些局限性。

    可话还得再说回来,宗泽看得也不错。

    那时,的确是赵宋唯一的机会。

    那时,赵宋如果果断出击,中军势必不能全力应付北线的金军。

    如此一来,中军就会面临双线作战的苦境。

    然后,赵宋再想办法游说西夏参战。

    加上,那时大中在中原立足未稳。

    赵宋还真有可能将大中从中原赶走。

    只可惜,赵构并非能做此孤注一掷、放手一搏的雄主。

    而且,不仅不是雄主,因为跟大中议和南宋最大的压力突然没了,赵构还心生懈怠,有些无心朝政(也可能是因为对南宋现下的时局很是力不从心,进而让赵构有些自暴自弃),另外,赵构最近还有些贪图享受了。

    这并不是冤枉赵构。

    李衍不是开始在燕京修建自己的皇宫嘛,赵构也在临安修建他自己的皇宫,不,应该说,赵构先李衍几个月,就开始修建了——东南八路提刑司收取诸色经制钱赴临安,共收钱六百六十余万缗,这笔钱大多都被赵构用来在临安修建他自己的皇宫了。

    而且,不仅赵构开始懈怠,就连赵构手下的人,也都是这样。

    而这些人当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赵构的两个宰相汪伯彦、黄潜善——他们专权放任,不能提出任何施政方针,满脑子都是如何讨好赵构。

    宋赵构宠幸的内侍省押班康履等宦官,又骄奢



第七百八十章 往昏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求订阅!)
    …

    最近这段时间,赵构的心情很不错。

    呈尾大甩不掉之势的宗泽部的十几万人马终于在杜充的带领之下完全归附朝廷了,他赵构的统治,又稳了一些。

    更让赵构高兴的是,大中要将重心北移了,而且,种种迹象都表明,李衍往昏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赵构和很多人看来,李衍不仅好色成性,才登基不到两年时间,就已经拥有上万女人(其中近半是他们老赵家贡献的,赵氏的帝妃、帝嫔、王妃、帝姬、嫔御、王妾、宗姬、御女、近支宗姬、族姬、宫女、采女、宗妇、族妇、歌女,全都加到一起,共有七千多人近八千人,后来,李衍的女官将不佳的赵氏之女(其实,这已经是邓述等内侍帮金人筛选过了的)又剔除了一些,像年龄太大的(一般情况下是三十岁以上的就被剔除,但身份特殊的或是特别漂亮的,可以适当放宽条件),像相貌不佳的,像身材不佳的,等等,可即便是这样,还有四千多近五千人。),而且还将花至少数亿缗修建自己的皇宫,这不是骄奢淫逸,甚么才是骄奢淫逸

    与李衍一对比,赵构觉得,自己才花几百万缗修建自己的皇宫、只有几个妃嫔、后宫中的女人加到一块都不到五十,自己简直就是千古明君。

    一昏一明。

    再加上,他赵构比李衍整整小了十六岁。

    他赵构早晚能取李衍而代之!

    这么一想之后,赵构的心情不免大好!

    带着这样逾越的心情,赵构回到了他刚刚建成不久的皇宫。

    虽说赵构将他能筹集到的钱,全都用到了他的皇宫之上,可他的皇宫还是小得可怜。

    小到了甚么程度

    北宋皇宫小吧。

    赵构刚刚建成的皇宫连北宋的皇宫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想想也是,就是一个富豪人家修宅院,可能都得花上百万缗,建这个皇宫,赵构才花几百万缗,这个皇宫又怎么可能大

    不过——

    虽说,对于一个皇帝而言,赵构的皇宫有些小得可怜,可因为临安城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青山四围,中涵绿水,金碧楼台相间,全似着色山水,独东偏无山,乃有鳞鳞万瓦屋宇充满,此天生地设好处也。”,又因为赵构的皇宫虽小但五脏俱全,金銮殿、垂拱殿、选德殿、福宁殿、勤政殿、复古殿、朝会区、后寝区、后苑区、宫内服务区、东华门宫殿区、慈宁宫区俱有,还因为颠沛流离了很久的赵构终于有一个家了,赵构还是非常喜欢自己的皇宫的,进而非常喜欢待在自己的皇宫之中,以至于,只要没甚么要紧的事,赵构就会回到后宫哄一哄他的宝贝儿子赵旉,享一享天伦之乐。
1...351352353354355...3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