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水浒逐鹿传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任鸟飞

    得知中军已经攻到了城下,不论是赵构,还是潘太后,全都慌了!

    赵构忙让人将报信的人叫来,问道“来敌多少人马”

    那人道“天太黑,看不太清楚,不过小人敢断言,他们仅马军就不少于一万!”

    天的确太黑了,以至于,守城的人只能隐隐约约的看到城下有一万多匹马,并没有看到,很多马上其实没有骑士。

    赵构一听,敌人单单是马军就不少于一万,心理就是一凉,暗道“完了,此必是中军的前锋马军,怕是要不了多久,就会有大军前来围城了!”

    与此同时,赵构也纳闷不已,不知道这一万多马军怎么这么快就杀过来了按说,应该是张俊的溃军先回来才对啊!

    是。

    吴江离临安只有三百里。

    而好马一天就能从吴江跑到临安。

    可账其实并不是这么算的。

    首先,能日跑三百里的马太少了这样的马,已经是宝马良驹了,一匹就已经很难得了,成千上万匹扎堆,那简直是不太可能的存在,甚至就连第一营的马,也不可能全都达标,而实际上,一般的骑兵,一天也就能行六十到八十里。

    其次,虽然吴江军被击溃了,但张俊也是老行伍了,不可能不留精锐殿后阻挡中军为他自己和溃军争取一些时间。

    再次,这一路之上有不少关卡,不可能全都撇下关卡四散而逃,因此,中军绝不可能一点时间都不耽误就穿过这些关卡。

    所以说,赵构刚刚跟潘太后说,明日中午甚至是明日早上中骑就会杀到,那是在欺负潘太后不懂军队,事实上,在赵构想来,中军在三天之内绝不可能杀到临安。

    然而

    现实却狠狠的扇了赵构一耳光!

    中军已经杀到了临安城下,并且是一万多马军。

    这一刻,赵构慌了!

    赵构冲城墙上的潘太后吼道“中军打到城下了,你难道还要拉着满城军民与你陪葬吗”

    潘太后此时早已花容失色,没了方寸,不知在这种情况下该不该还政给赵构

    见潘太后如此,不少原本为潘太后马首是瞻的人对潘太后大失所望在这种生死关头,一个政权的首脑,竟然没有任何主张,只会呆立在当场,谁能信她

    吴湛在一旁急道“太后,您快想个办法,否则人心该乱……”

    还没等吴湛的话说完,宫门就被人从里面打开了守宫门的人叛变了。

    赵构见状,赶紧带人杀进宫中。

    吴湛见状,赶紧带人护着潘太后往宫中退去!

    可以说,吴湛的反应还是很快的,他清楚的看到,他们手上还有最后一张牌,那就是正安帝赵。

    这赵未来即使不能再当皇帝,那他也是赵构唯一的儿子,只要将赵抢到手上,他们进可以胁赵去投降中军,退可以用赵当人质。

    所以,护着潘太后下了城墙之后,吴湛立即护着潘太后向赵的住处退去。

    跟吴湛所料想的一样,赵构旁人全都不关心,唯一担心的就只有




第八百零四章 南宋成为了历史(上)(求订阅!)
    …

    剑架在他自己的脖子上许久,可赵构就是下不去手!

    赵构想起了越王勾践,“勾践可以卧薪尝胆,光复越王,打败吴王夫差,朕为甚么不可以”

    越是这么想,赵构就越没有勇气自我了结生命。

    苗傅、刘正彦率领手下军队开城投降了,并包围了皇宫准备擒拿赵构,可以瞒一会,但却不能瞒太久。

    再者说,赵构突然将剑架在自己的脖子上准备自我了结,也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

    所以,很快吴湛等人也知道了,苗傅、刘正彦率领手下军队开城投降了,并包围了皇宫准备擒拿赵构。

    得知这些事了之后,吴湛当机立断,冲到了赵构身边,随即一把夺下了赵构手上的剑,并快速将赵构擒下。

    曾经能挽弓至一石五斗天生神力的赵构,没怎么挣扎,就被吴湛给按到了地上。

    倒是吴夫人见状,立即拔出刀来,上前来解救赵构。

    只可惜,想趁这最后机会立功的人,不仅吴湛一人!

    见吴夫要救赵构,立即就有七八人挥刀杀向吴夫人。

    吴夫人的几个侍女见状,赶紧上前去保护吴夫人。

    然而,她们这几个人,又怎么可能敌得过满院子的军士

    要不是吴湛及时喊道:“不要伤了她们,大中皇帝陛下喜爱美妇,她们是我等的晋身之资!”,吴夫人等人必然全都得死在当场。

    听见吴湛喊得话,赵构有些后悔他自己刚刚没有勇气了结自己了!

    然而,赵构现在后悔,已然晚了。

    很快,吴夫人等人便全都被擒下了。

    等到苗傅和刘正彦陪着一个三牙掩口细髯、十分腰细膀阔、唇若涂朱、睛如点漆、面似堆琼的三旬左右的大官人进入皇宫时,吴湛等人已经赵构的所有妃嫔连同宫女全都押到一个院子当中了。

    见此,苗傅那个大官人介绍道:“燕侯,这位兄弟名叫吴湛,原是中军都统,掌管宫禁,负责守卫皇宫,咱们能如此轻易的攻下皇宫,他出力很多。”

    不等那个“燕侯”说话,吴湛就道:“大官人可是那独闯燕京策反完颜斡鲁古和其手下自相残杀的燕侯”

    没错。

    这个大官人正是浪子燕青。

    当初,燕青在燕京立下了大功之后,李衍给燕青封了侯爵,也就是燕侯,并为他与白夫人赐了婚。

    这事,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一段佳话,很多说书和唱戏的艺人,已经将这事编成了故事,到处演艺传播。

    因此,也就难怪吴湛知道燕青了。

    燕青看着吴湛,笑道:“吴将军知道小可”

    吴湛可能是客套,也可能是发自肺腑,说道:“燕侯乃吴湛生平最佩服之人!”

    纵观燕青这一世的经历,的确可以用“传奇”两个字来形容,卧底辽国助当时的梁山军擒住辽国皇帝耶律延禧,使用反间计让燕京当时的守臣完颜斡鲁古和他手下的将领自相残杀使中军夺下燕京,如今又策反苗傅、刘正彦擒住了赵构,就凭燕青的这些辉煌的战果,称他为“大中第一特工”都不为过。

    燕青笑道:“吴将军抬爱了,燕青能成事,还得你们这些识时务的俊杰相助才行。”

    说到这里,将眼前的慌乱局面看在眼里的燕青,又道:“对了,不知诸位将军中有谁知道范琼范将军”

    苗傅笑道:“我知道他,不,应该说,我与他是老相识了,一块扛过枪,一块……哈哈……”

    燕青听言,也是一笑,道:“范将军当初在献出汴梁城的过程当中立有大功,官家赏了他大宅一座,真珠十棵,美玉十块,珊瑚一斤,玛瑙二斤,琉璃十斤,水晶十斤,花犀二十斤,象牙一座,金作子一副,花犀带一副,金十斤,银百斤,彩绢百匹,美人十名,后来还要封范将军为殿前副都指挥使或副节度使,可范将军那时不舍军旅生活,选择独领一军,如今,范将军在战场上屡立大功,听说即



第八百零五章 南宋成为了历史(下)(求订阅!)
    …

    苗傅、刘正彦率领临安城中的数万将士开门投降,迎第一营入城,使得临安城不攻自破。

    原本,杭州一带的宋军,还有在阻挡牛皋和其手下的三万精锐扑向临安城的。

    可很快,杭州一带的宋军就接到了赵构同潘太后联名下的投降诏书。

    这就导致,这些本就没有多少抵抗意志的宋军,纷纷溃逃或是投降。

    仅仅三日时间,牛皋就率领三万精锐来到了临安城下。

    另一边,岳飞也率领数十万大军大举向临安杀来。

    中军所过之处,不论将士,还是地方官员,不是投降,就是逃跑,整个南宋王朝显得非常软弱和无能。

    那么,难道整个南宋王朝难道就没有一人挺身而出奋起抵挡中军伐宋吗

    当然,也有很多忠义之士也可以说是冥顽不灵之士奋起抵抗中军。

    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中军攻占了一个州城,守将也投降了,中将就领着一千多个军士入城。

    中军刚走进城,宋军中就有一个叫唐琦的卫士,突然从怀中掏出一块石头,向中军投去。

    只可惜,唐琦这一投并没有打中中军将士,而他也被中军将士给抓了起来。

    中将觉得非常奇怪,就问唐琦:“你们主帅都投降了,你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卫士,为什么还要冒死做这种无谓的反抗呢”

    唐琦义正词严地回答:“我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卫士,但尚知忠义,我生为宋臣,死做宋鬼。”

    中将听了唐琦的话,对旁边投降的宋军主将说道:“你是一城主帅,可气节还不如手下的卫士。”

    那个宋将听完,惭愧难当。

    唐琦转身也对自己的主将说道:“我一个月的俸禄只有一石米,尚知道以死报国,你世受皇恩,享有高官厚禄,而今中军南下,却只知开城投降,你这么做,百年之后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于九泉之下”

    唐琦的这番话,让那个宋将惭愧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中将感叹唐琦是义士,问他愿不愿意投降大中。

    唐琦说宁死不降。

    中将将此事报告给了岳飞。

    岳飞赞道:“这唐琦真乃忠义之士。”,然后命人将唐琦杀了,给于厚葬。

    在中军步步紧逼,宋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其实仍不乏一些忠于宋王朝之士,他们不顾自身安危,奋起反抗。

    然而——

    这样的人,说到底,还是极少数。

    李衍是汉人,大中是汉人建立起来的争取,因此这不同于外族入侵,只能说是内部统一,所以,除了那些被宋王朝完全洗了脑的,或是受过宋王朝大恩的人,否则,是不会成为这种冥顽不灵之人。

    而且,大中自皇帝李衍以下全都证明了自己的执政能力——大中才建立了两年多时间,就已经稳定了,并且走向富强。

    而与李衍和大中相比,赵构和他的南宋政权,就太让人失望了——同样是建立了两年多时间,可南宋到处都是乱糟糟的一片,人们全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让人感觉不到任何希望。

    另外,岳飞掌军,军纪极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这赢得了受够乱兵侵害的人们的爱戴。

    所以,绝大多数人都希望,大中完成大一统,结束这无休无止的战乱,还他们一个平静的生活。

    这也就导致了,真正抵抗中军脚步的人并不多,就算有些人有心抵抗中军,也没有办法凝聚人马。

    经过周密的计划和严格的实施,中军水陆并进,同时从长江以南、台湾郡、海南郡、中南诸郡出兵,大举吞食东南之地。

    与此同时,赵构等人也被押解进京……

    ……

    &nbs



第八百零六章 富平会战(上)(求订阅!)
    …

    不久之前,正准备跟中军会战的张浚,突然接到了潘太后以正安帝赵旉的名义所下的大赦命令。

    张浚便知朝廷的形势有变。

    奈何!

    陕西离临安实在是太远了,中间还隔着大中、李成、钟相等势力,以至于张浚根本就没有可能带兵回去勤王。

    张浚原是进士出身,虽然很早就已经在北宋朝廷出仕了,但在赵佶和赵桓当政时期,张浚只是礼部的一个小官,并不受重视,也看不到甚么希望。

    直到张浚不顾一切逃去了南宋投奔当时刚要登基的赵构,张浚才时来运转。

    赵构登基了之后,南宋小朝廷极为缺乏人才,于是就把“有气节,宁舍家不从贼”的张浚,提拔为殿中侍御史——此职相当于后世中央纪委的一个官员。

    从原来七八品的小官,陡然升至三四品的大官,可见张浚是比较受赵构重用的。

    后来,赵构又让张浚领兵平叛,使得张浚有机会平步青云。

    所以,张浚对赵构感恩不已,进而忠心耿耿。

    这也才有了之后张浚主动请缨跑到西部来为赵构经营川陕线一事。

    得知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逼迫赵构退位,张浚心急如焚。

    可张浚却没对任何人说起此事。

    张浚一边将潘太后的特赦藏起来、一边派他的心腹冯轓到杭州劝苗傅和刘正彦让赵构复位、一边继续促成跟中军决战。

    在张浚想来,他只要大败中军,就能,进可以声援赵构逼潘太后、苗傅、刘正彦等人还政给赵构,退可以直接带兵回去勤王。

    这也就导致,会战大大提前了——张浚很怕夜长梦多,使宋西军将士知道了苗刘兵变一事之后,然后变得四分五裂,进而导致他准备了很久的大会战化为泡影,让大宋没了最后的机会(张浚个人认为的)。

    有人会问,这么大的事,张浚能完全封锁得住消息吗

    当然不能。

    可宋军之中,只是有些影影绰绰的风传,并没有准确消息,张浚将这些消息定为中军的心理战。

    而中军方面,始终都没有出来辩驳张浚的说法,以至于,此事被压了下去。

    说到这,有人可能有些不解,不明白中军为甚么不证实这个消息,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打击宋军士气的机会吗还是说吴玠并不知道这个消息
1...358359360361362...3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