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水浒逐鹿传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任鸟飞

    同样的身形,让王夫人一下子就吸引到了韦贤妃的注意力。

    很是水到渠成的,王夫人就被韦贤妃要来当自己的贴身侍女。

    韦贤妃已经有数年没有见过赵构了,而王夫人是赵构的贴身侍卫,这些年一直跟着赵构、一直保护着赵构,对于赵所经历的一切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所以,韦贤妃与王夫人很有共同语言。

    经王夫人讲述,韦贤妃慢慢知道了赵构这些年所受的苦难,如今,不仅赵构唯一的儿子死了,赵构更是沦为了阶下之囚,这不禁让韦贤妃数次为赵构流泪。

    与此同时,韦贤妃与王夫人的感情也是与日俱增,慢慢的,韦贤妃将王夫人当成自己的儿媳,王夫人也将韦贤妃当成了自己的婆婆,替赵构尽心尽力的伺候韦贤妃。

    确定了王夫人对赵构是真情实意之后,韦贤妃找了个机会对王夫人说道:“孩子,你想不想救构儿”

    王夫人听言,毫不犹豫的答道:“娘娘,小婢当然想救官家!可……小婢实在是不知道怎么才能救官家,小婢甚至都不知道官家他现在在哪,有没有受苦”

    说着这话的同时,王夫人的眼睛不禁红了,然后淌下泪水!

    韦贤妃见状,帮王夫人擦了擦眼泪,然后说道:“他现在没事,也没遭罪,不过,还被官家关着。”

    王夫人听罢,一脸惊喜,道:“娘娘有官家的消息”

    韦贤妃道:“官家特意派人跟本官说了构儿的情况,还跟本官说,不会伤害构儿的性命,让本宫放心。”

    王夫人赶紧道:“那娘娘赶紧求求大中皇帝陛下放了官家啊!”

    韦贤妃一脸苦笑,道:“你当本宫没求过吗”

    王夫人一脸期翼的问道:“那大中皇帝陛下怎么说”

    韦贤妃道:“官家说,现在还不行,还不是时候。”

    王夫人听罢,忍不住问道:“那得将官家关到甚么时候该不会,一直都不放官家出来吧”

    韦贤妃也一脸担心,道:“构儿的身份太特殊了,虽然官家答应过本宫,说不会要构儿的性命,还说要收构儿当儿子,可……本宫这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

    王夫人道:“那咱们该如何是好”

    韦贤妃看着王夫人,说道:“就构儿一事,本宫已经跟官家求了好几次情了,本宫不能再问了,否则,有可能会激怒官家,进而没准会适得其反。”

    顿了顿,韦贤妃又道:“本宫想安排你去伺候官家,官家很喜欢你我这种身材的女人,你好好伺候官家,好好表现,让官家喜欢上你,然后你再找机会为构儿说说情,最不济,也能打听一下,官家对构儿的态度。”

    王夫人听言,“噗通”一声跪到了韦贤妃的身前,然后哭道:“小婢不想去伺候大中皇帝陛下,求娘娘不要让小婢去伺候大中皇帝陛下,小婢愿意为官家守洁一辈子!”

    韦贤妃听言,长长一叹,然后弯腰将王夫人扶起来,同时道:“傻孩子,到现在你都还没想明白吗自从你被捉到的那一刻起,你的命运就已经由不得你了,也由不得本宫,能左右你命运的,只有一人,那个人就是官家,而官家……这么跟你说吧,若不是官家现在正忙着吞并大宋的疆土,你们这些构儿的妃嫔,包括构儿的宫女,早就已经去侍寝了,在官家的眼中,你们就是他的勋章,官家怎么会一次都不佩戴”

    王夫人听言,道:“那小婢以死为官家守洁!”

    韦贤妃心道:“你若是真下定了这个决心,还用说出来吗”

    不过,看破不说破。

    韦贤妃继续苦口婆心道:“死是这个世上最容易的事,狠一狠心,就能自我了结。可是,你如果选择去死,那么,谁又能同本宫一块去救构儿、一块去保护构儿刑秉懿,还是潘巧儿,亦或是田春罗、姜醉媚、张才人、刘才人她们啊,全都已经变心了,不可能再为已经失了势的构儿出力了,唯有你,才能同本宫去救构儿,同本宫去保护构儿,让构儿可以好好的活着。所以,本宫希望你好好活着,留着有用之躯,跟本宫一块救出构儿,然后保护构儿。这也不枉费,你爱构儿一回。”

    王夫人听言,眼泪“唰”的一下子涌了出来……

    过了好一会,王夫人才重重一拜,道:“小婢全都听娘娘的……”

    ……

    与王夫人这么快就找到精神支柱不同,赵旉死了以后,潘太后伤心的死去活来,哭了整整三天,然后潘太后的神情就变得有些恍惚,显得有些不太正常。

    加上,潘太后掌政了之后,因为嫉妒心的缘故,对赵构的其她妃嫔都很苛刻,以至于,赵构在南宋的妃嫔,没有人愿意跟潘太后亲近。

    再加上,韦贤妃、刑秉懿等人又都听说了,是因为潘太后篡权,才导致,赵旉被吓死,赵构被捉,因此也都不喜欢潘太后。

    所以,潘太后自入了李衍的后宫之后,就被孤立了起来,这也使得潘太后的精神状态更差了。

    当然了,潘太后毕竟曾是赵构唯一的妃子,又曾经执掌过南宋,因此还是有几个心腹的。

    也正是因为有些心腹悉心照顾潘太后,潘太后的精神才没有彻底崩溃,才还有得救。

    这天,潘太后的一众心腹宫女聚到了一起商量如何才能让潘太后振作起精神来

    潘太后是失势了,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因为曾是南宋的太后,曾是南宋最后一任皇帝正安帝的母亲,潘太后一入李衍的后宫,就被李衍封为妃子。

    这在后宫,哪怕是在李衍的后宫,都是一个很高的起点,是绝大多数后宫女人奋斗一生都达不到的高度。

    而且,潘太后还有两个很大的资本——年轻和漂亮。

    潘太后的“太后”称号虽然显得老城,可实际上,她才二十岁。

    关键是,潘太后长得很漂亮,否则,她也不能令当时正在为国家之事担心不已的赵构不顾一切收了她。

    所以,只要潘太后肯振奋精神,还是能为这些跟着她的人撑起一片天地的。

    这些宫女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破釜沉舟,也就是跟潘太后直说。

    一众宫女壮着胆子来到日益憔悴的潘太后身前,然后一字排开。

    潘太后见状,抬眼看了看一众宫女,然后问道:“你们有事”

    一个宫女听言,咬咬牙,然后说道:“娘娘,您……您就打算一辈子这样”

    潘太后看了这个宫女一眼,道:“你想说甚么”

    宫女深吸了一口气,然后说道:“您不能这么一直颓废下去了,您才二十岁,正是风华之时,还有大把大把的人生!”

    潘太后听言,慢慢垂下了头,同时说道:“我旉儿死了,南宋亡了,我已经沦为阶下之囚,我还能做甚么”

    一个宫女纠正潘太后道:“您不是阶下囚,您是大中皇帝的妃子!”

    潘太后不为所动道:“那又如何”

    一个宫女说道:“您还可以锦衣玉食,还可以享受荣华富贵。”

    潘太后摇摇头,道:“锦衣玉食,荣华富贵,那是你们的追求,不是我的追求。”

    一个宫女问道:“那娘娘您的追求是甚么”

    潘太后自言自语道:“是啊,我的追求是甚么是甚么我旉儿已经死了,我还有甚么追求……呜呜呜……”

    一个宫女实在是忍不了了,道:“陛下虽然驾崩了,




第八百一十一章 帝国诞生(求订阅!)
    …

    对于戎马半生了的李衍和所向披靡的中军而言,宋军实在算不上是李衍和中军交战过的最强对手,甚至连前三都排不进去。

    可这段时间却实实在在是李衍最提心吊胆的一段时间。

    这是为何

    实是这段时间太过重要了。

    是。

    李衍早在三年前就已经登基当上皇帝了,甚至在更久以前就可以自立。

    可在此之前,李衍其实只占了汉人固有疆土的一小块区域,根本就算不上真正大一统的帝王。

    而如果大中将南宋的土地全都吞并了,加上李衍这些年相继攻占的燕云、高丽、日本、台湾、半个中南半岛、罗侏国等地,那李衍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一统帝国的帝王,大中才勉强能的与汉唐两朝相比。

    而且,在此之前,大中的地盘是分割开的,只有吞并了南宋,大中的地盘才能形成统一的版图。

    另外,只有拥有了富饶的南方地区、有最优质兵源的陕西地区、盛产粮食的蜀地做后盾,李衍所建立的大中帝国才算是真正拥有引擎,才可以应对任何风雨。

    大统三年秋,岳飞所率领的平南军将南宋所拥有的东南地区大部分都攻占了,令其并入大中的版图。

    不过——

    也并不是南宋在东南地区的全都疆土都被大中吞并了——李成义军和钟相义军也借此机会吞并了不少疆土,完成了进一步的壮大。

    目前,李成、钟相这两伙义军占据了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汨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门、安乡和南屯等地区,拥有十一州、一百二十二个县(其实就是后世的大半个湖南,加上小部分湖北,再加上一部分江西),李成义军壮大到了近十五六万,钟相义军壮大到了二十六七万,两伙义军的总兵马数加到一起超过四十万,以洞庭湖为中心盘踞,形成了两股顽固势力,并且这两股顽固势力还有合并之势。

    而这两伙义军,其实就是岳飞和平南军的下一步战略目标。

    不过——

    虽说李成和钟相在东南地区的中心建立了两个国中之国。

    可李衍却对李成和钟相这两伙义军一点都不担心。

    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不计其数,但却很少有起义成功的。

    像,秦朝有陈胜吴广起义,东汉有黄巾起义,唐朝有黄巢起义,宋朝有方腊起义,明朝有李自成起义,清朝有太平天国洪秀全起义等等。

    一场农民起义最终是否成功,首先与它对手的实力强弱关系重大。

    具体表现来说,就是这个王朝是否被广大士人和全国百姓所厌恶

    如果一个朝代被广大士人和全国百姓所厌恶,那么这个朝代才有可能被最low的农民起义给破坏甚至是推翻,否则绝无这个可能。

    那为什么农民起义的成功率这么低

    很多人,将其总结为农民的局限性。

    例如,农民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甚至大字不识一个,没有先进文化的武装;

    例如,农民起义的领袖,一旦稍有成功,就沉溺于享乐,不思进取,自己作死;

    例如,没有足够的战略眼光,小富即安;

    例如,农民起义通常是官逼民反,没有长远目标;

    等等……

    按照大众说法,无非就是一些,经验不行啊,知识不行啊,只想着有饭吃活下去,等有饭吃了就不思进取,骄纵奢淫什么什么的。

    其实,说白了,农民起义,大多数都是由于财富分配不公平,才爆发的,所以,在取得胜利了之后,自然就贪图享乐,骄傲自满,争夺权利,到最后由于没有成功的守护住胜利果实,农民起义自然就失败了。

    另外,在绝大部分农民起义的过程当中,起义军的补给方式只有掠夺,作战方式就是流窜,而且很容易被其他名气更大、实力更强的部队所收编,因为跟着他们更可能有肉吃,并且吃得长远,根本就没有一套完善的发展战略。

    而纵观历史,农民起义成功的,也就刘邦、朱元璋外加上李衍了。

    刘邦能起义成功,其实首先要感谢张良,是张良站在了国家的层面上替刘邦出谋划策,才提升了刘邦的格局。

    朱元璋能起义成功,要感谢朱升,是朱升为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全局性战略方针。

    至于李衍能起义成功,则要感谢中国人数千年的积累。

    而不论是李成,还是钟相,他们所率领的起义军,全都是典型的农民起义,根本就无法跟刘邦、朱元璋、李衍相比。

    先说李成。

    李成最早是宋王朝的试弓手,累次迁升至淮南招捉使,后来聚众为盗,钞掠江南,借着中宋大战,一点一点壮大起来的。

    而李成这伙义军之所以能从众多义军中脱颖而出,并大量收编其他义军,是因为李成勇猛强悍,而且号令甚严,临阵身先诸将,士卒未食不先食,有病者亲视之,不持雨具,虽沾湿自如也。

    换而言之,李成之所以能成事,靠得是他个人的魅力。

    可是,李成的行事风格,虽有些名将之风,却没有帝王之风——他的格局太小,自出道以来,一直都是在到处抢地盘,根本就没有培养文官人才经营自己的地盘,只知道抢抢抢,然后到处流窜。

    这样的一伙人,怎么可能斗得过越来越强大的大中帝国

    再来说钟相。

    钟相在起义之初,确实提出了“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这样的政治纲领。

    可势力壮大了以后,钟相和其核心部下杨幺等人,渐渐背叛了“等贵贱,均贫富”的宗旨,衣食住行无不穷奢极欲,甚至连睡觉的床都要金玉镶嵌,而其部下士卒和治下百姓却困苦潦倒。

    钟相他们这种作法,又如何能长久

    所以,当李衍得知岳飞将南宋东南部的绝大部分疆土都攻打下来了只剩李成和钟相所占的部分地区还没有归属大中以后,已经在已得疆土上安排好了能官干吏的李衍,就暂时将目光从东南地区收回来,然后将目光又投到了川陕地区。

    其实——

    形势即使是到了南宋彻底失去陕西、蜀地的大门被中军打开,宋军还是可以有一些回旋的余地的,毕竟,蜀地是出了名的易守难攻,又粮草丰富,关键是,宋军虽然遭逢大败,但其实还有十几万兵力。

    可就在这时,张浚又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张浚不考虑他自己的过失,而将战败的责任全都推诿给了都统制刘锡和最先溃逃的赵哲,然后先将前者贬为海州团练使,安置在合州闲居,又将后者斩首问罪。
1...360361362363364...3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