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枝头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翠锦
“那就再好不过了,”朱自恒言笑晏晏,“能得孙神仙看中,也是她的造化。”
孙神仙收了六个弟子,大弟子唐知非武艺惊人,二弟子潘知远现在是礼部尚书,眼看着就要做国师了,余下四名弟子,却是东南西北四方道家的掌教。
徐婉如成了孙神仙的第七名弟子,又有云栖真人照拂,日后就算没有大成,回京城做个闺秀贵女,却也不在话下。
所以,听了潘知远的话,朱自恒喜上眉梢,也不急着去山东接徐婉如了。接回来,说不定还要被迫回忠顺府,倒不如留了徐婉如在山东呢。有这么两个大人物照拂,徐婉如的日子,怎么都不会难过了。
朱自恒听了潘知远的一番话,乐呵呵地骑了马,晃悠悠回家去了。路上,还不忘记去趟花市,给姚小夏带几盆十丈垂帘的菊花回去,花开似瀑布,有粉有红,说不出的光鲜灿烂。
谢石安派人盯着朝天宫和朱自恒,一有动静,自然有人报之于他。
“公子,”明矾得了信,进了书房报告,“听说朱侍郎一大早,就去朝天宫了,进门前遇见了萧家大郎,说了好一会儿话,才进的麒麟阁。进去半个时辰,出来的时候满脸是笑,还去花市买了些花。”
“嗯,知道了。”谢石安点点头,吩咐明矾,“这事别让老爷他们知道了。”
“是,”明矾赶紧邀功,“公子吩咐的事,我们绝对不会让别人知道的。”
谢石安又吩咐了几句,就起身去给父亲和继母小傅氏请安去了。
朱自恒去见潘知远,出来的时候又笑的跟朵花似的,徐婉如必定在潘知远那里。想到这里,谢石安扯了扯嘴角,这两只老狐狸,忠顺府都快翻天了,他们两个倒是乐呵呢。
进了皆春堂,小傅氏所出的谢轻尘,一早就在屋子里候着了。风华气度才学他都比不过谢石安,至少孝顺方面,总要压上一头。
“父亲,母亲。”谢石安请了安,小傅氏
第147章 送旨
十月中旬,肃宗下了道圣旨,封礼部尚书潘知远为国师。
这个消息,很多人提前都知道了。肃宗下旨的时候,因为是预料之中,百官并不吃惊。
大楚开国,得了孙神仙相助,太祖才反败为胜,得了这大好江山。孙神仙是世外高人,无心红尘俗世,倒是派了二弟子潘知远下山。
潘知远虽然长的一副谪仙模样,却是个十足十的红尘中人。好美景,好美人,好美食,好所有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京城繁华,他也乐此不疲,把朝天宫,弄的就像个人间天堂。
只是,除去江山,帝王想要的东西还有很多,要健康,要长寿,要福寿绵绵,永无绝期。
孙神仙据说活了快两百年,帝王有权势,自然也想活的跟他一样长寿。更何况,孙神仙会的,远远不止是长生不老之术。
肃宗坐稳皇位,就想占尽天机,知道未来百年,更想自己周家永坐皇位,长盛不衰。所以,肃宗一直想要孙神仙下山,辅佐自己。只是,太祖和太宗都没劝动孙神仙,肃宗自然也不敢无礼强求。
也不知道是谁,给肃宗出了个主意,封孙神仙为国师。这样一来,孙神仙就不得不为肃宗所用了。就算不能次次求到孙神仙门下,有个一两次,也已经是侥幸了。
主意虽然不错,孙神仙却推了弟子潘知远出来挡箭。潘知远虽然还未成仙,却法术高强,能知道前五百年和后五百年。
肃宗无奈,只得退而求其次,封了潘知远为国师。心里琢磨着,既然潘知远做了国师,若是宫里有什么要求,孙神仙应该也会出力帮忙。
所以,封国师的圣旨一下,潘知远就提出,要将这道圣旨,送回师父那里供着,表示心知肚明,以表诚意。
肃宗一听,心里就更高兴了,这潘知远,果真知情识趣的很。有这么个神仙弟子做国师,定能保他们大楚万世太平。
潘知远提了回山东供圣旨的要求,又说要几个六部的官员护送。肃宗大笔一挥,勾了几个高品级的官员陪同,一起去山东见见孙神仙,替他联络联络感情。
朱自恒这个吏部侍郎,也得了机会,跟着潘知远同去。送圣旨是假的,去看徐婉如才是真的。
忠顺府找了四个月徐婉如,越发没了消息。众人都觉得,多半是凶多吉少了。燕国公主守着徐简,伤心之余,更是在意徐简的安危了。
徐铮有些悔意,可徐婉如在他心里,到底算不得什么。丢了四个月,他的心里也有些丧气了,多半是找不回来了。
徐婉如这样的容貌,还是死了比较干净。若是流落到红尘俗世,必定得不了什么好处。所以,徐婉如越是找不到,徐铮就越是希望她死在外面算了。
徐简哭了几个月,倒是没有一开始的伤心了。只是,更加粘着燕国公主了,除去读书习武,多半时间都在萱园的正房里待着,连睡觉,都很少回东厢房了。
丁岚的身子越发沉重了,只是一怀孕,就被许素白小产吓了一大跳。之后全家忙着找徐婉如,燕国公主又不停地磋磨她,丁岚这一胎,怀的很不踏实。
临盆的日子,估摸着在腊月中旬,丁岚除去肚子见大,人却没有长肉。温氏虽然常常帮着开解,丁岚却不易释怀。无论徐婉如能否回来,这次被拐,很大一部分原因在她。
&
第148章 历下
第149章 得救
经过许素白小产一事,徐婉如就明白了,徐铮怪罪她一定有些不为人知的理由。
那天的事,跟她一个六岁的女童毫无干系,徐铮都能怒发冲冠,搬出完全靠不住的八字煞气一说,把责任推到她头上。
朱自恒后来也跟徐婉如说了,是丁岚和许素白争宠,究竟是谁下药,外人不得而知。可徐婉如却清楚,那个许素白,应该更加可疑。
这样明显的漏洞,徐铮反而不去追查,只抓着好不靠谱的谣言,逼着徐婉如离开。若非深仇大恨,徐婉如觉得,徐铮做不到这个程度。
如果只是寻常的父女不和,也不至于给她扣上这么大的帽子。八字带煞,别说以后亲事难定,就连名声也不能保了。若是族里有人信了,她去家庙,甚至去大同老家避世都有可能。
所以,徐婉如才在徐铮进一步行动之前,提出要去朱家。在事情还没恶化之前,让朱自恒出头救下自己。否则,别说她的名声难保,就连徐简,她也没法继续照看下去。
好在徐铮气昏了头,一口就答应徐婉如,让她去朱家。徐婉如搭了马车,刚出忠顺府,就被人给盯上了。
她熟知去朱家的道路,可车夫一出界北巷,就转到了小御街。这是往西的路,徐婉如前世在西边城门外的宅子住过一段日子,心里就觉得有些不对劲了。
等她开口去催车夫的时候,马车已经到了阜成门附近的金城坊。那会儿,城门还没下钥,城门上还有士卒走动,徐婉如就开始大喊。
刚喊了一句,车上就窜上来几个人,粗手粗脚,还蒙了脸面。只因来抓一个孩子,这些人倒是有些肆无忌惮,虽然蒙了脸,却呼来唤去,彼此说笑了几句。
徐婉如知道,应该是遇上劫匪了。可是这会儿城门还没关上,虽然天黑了,却还没有深夜。这般肆无忌惮,在城里拦车劫人,胆子也太大了。
再想想,车夫一出忠顺府,就往西城门来了,估计,是里应外合。既然是里应外合,那必定是忠顺府里的人。
徐婉如心里赶紧过了一下,长房和二房的嫌疑最大。可是,绑她做什么,徐简才是府里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或许,是想讹诈一些钱只是讹诈钱,值得里应外合吗
徐婉如还没想明白,就有人进了车厢,夺了她,飞速出了马车。一到外面,却是条人迹罕至的小巷子,再一看,车夫已经毙命,歪着头,倒在血泊里面。
想来,是里应外合的人,不想暴露自身,就吩咐匪人杀了车夫吧。都到了谋害人命的地步,徐婉如觉得,忠顺府越发不能呆了。
一抬头,却看见救人的是潘知远,穿了身青色道袍,飘飘有神仙之姿。
“如意,吓着没”潘知远笑的跟只满腹诡计的狐狸,原来的神仙之姿,就剩了一成。
“没,”徐婉如摇摇头,“潘道长……”
话还没问全,一个黑衣人突然伸手夺了徐婉如。徐婉如心中一惊,以为是府里长房二房安排的下着,就赶紧喊,“潘道长……”
谁知,这话又没喊全,就昏了过去。
等她醒来,就看见乌眼鸡一样的潘知远,就守在床前,边上还有个黑衣人,面目冷峻,说不上好看还是不好看,只是身材高大,气势惊人。
看来,是被这人给抓了,只是,看他们的样子,应该是认识的。那么说,不是长房跟二房的人了
徐婉如还没开口,潘知远就叫,“醒了,让她自己说
第150章 山东
第151章 旧地
第152章 前朝
想起过去,谢石安嘴里发涩,脸上也没了笑意。只是看着窗外的大雨,白茫茫一片地发呆。
镇国公一系,原是前朝大梁的武将,因军功封爵,驻守北疆。传到谢石安曾祖父一辈,就是最后一代定北侯。
大梁建国一百六十余年,明君名臣良将无数。只可惜到了文帝一朝,看似中兴,却危机四伏。文帝在位良久,多子多孙,只是嫡出的太子却体弱多病。
文帝屡有废嫡立贤之意,却迟迟没有行动。文帝诸子,风姿夺目,文武双全,出众者也有数人。
文帝犹豫不决,皇后却不得不动,四下联络武将,以保太子无恙。外戚借此得势,武将也因此壮大,虽然得以和诸王抗衡,却埋下了祸国的源头。
此后太子继位,是为恭帝。恭帝体弱多病,政事多由后宫和宦官处理。外戚宦官一向是乱政根源,再加上诸王势大,武将有兵。
恭帝一朝,自此兵乱无数,不是诸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除宦官,就是武将打着杀小人的名义除外戚。一来二去,外戚和宦官式微,可诸侯列王的权力,却日益强大,隐约可与朝廷抗衡。
之后,恭帝病死,少帝继位。主幼母壮,皇后一族又与太后一族争权夺利,外戚此起彼伏,硬生生把这贺家王朝,搅和的七零八落。
之后诸侯并起,经哀帝,殇帝两朝,贺家一朝,终究亡于周家之手。周家太祖得了天下,建了大楚。到如今,也已经是第三代皇帝肃宗了。
谢家原是前朝大梁的定北侯,谢风审时度势,弃暗投明,成了太祖的左右臂膀。开国之后,太祖要给谢家封王。谢风力辞,最终得了个镇国公的封号。
之后谢风亡故,谢石安的祖父谢克定做了镇国公,常年驻守北疆。除去皇帝有召,从不踏足京城。
而长房大伯谢楠,从十二岁起,也常驻北疆。只是将在外,妻子儿女却得驻守京城,以安君心。所以,长房和二房的孩子,自小都在京城长大。
到了谢石安一代,前朝大梁的事,早已经灰飞烟灭,了无踪迹了。
只是英王登基之后,才放出生母是贺家女儿的消息,总让谢石安有些狐疑。太祖的皇后即为贺家女儿,虽然此后宫妃嫔不再出自贺家,却也不是什么非藏不可的身世秘密。
继位一事,本与英王无关,他是太宗幺儿,和肃宗的太子差不多年纪。长兄为帝,他一个少年皇子,封个亲王郡王也就是了。
这样的身份地位,觊觎皇位可以理解,却不知道英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谋划的。竟然在而立之年,就能逼宫肃宗,囚禁太子。这样的势力,若不是从小开始培养,如何能壮大到这个程度。
等英王登基,传出英王生母为贺家女儿的时候,谢石安已经开始起疑,莫非,英王身后,还有贺家的势力作怪。否则,如何解释他的势力,无人知晓之间,竟然能夺了肃宗父子的天下。
所以,这次潘知远去山东,谢石安就想探探贺家仅剩的东海王。
太祖娶了前朝河间王的女儿为妻,建国之后,又因贺皇后的缘故,留了河间王一系,封了东海王。只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之后河间王的后裔虽然为东海王,实际上却是大楚的囚徒,留着彰显太祖的仁厚善德。
东海王原是贺皇后的幺弟,却一向体弱多病。太祖驾崩之时,这第一代的东海王也随之而去。之后太宗继位,又封了
第153章 偶遇
前世谢石安不愿意为国效力,混迹青楼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失望。既有对谢家的失望,也有对肃宗一朝的失望。
而今肃宗登基不过一年,改年号为嘉和,政宽人和,上下一副盛世太平的模样。可是前世,到了嘉和八年,天灾频繁,不断。各地起义造反,层出不穷,剿灭了陕西一带的流民,紧接着就是黄河决堤引起的暴动。
天灾频繁,京城突然开始流传一句话,都说大楚三代而亡,亡于故人之手。从太祖太宗到肃宗,正好三代,天灾又频频发生,上位者难免起疑。
国师潘知远当时久居山东峰云观,肃宗就派人去问卦,却得了个不详的卦辞,只说兴亡天定,人力不可逆天。只可顺势而为,不可逆天改命。
只是肃宗不信邪,既然谶语说了,是三代而亡,亡于故人,那谁是故人呢大楚皇室周家子弟自然可以排除,剩下有能力干扰朝政,影响兴衰的,不过武将外戚权臣勋贵。
太祖的皇后是前朝皇室贺家的女儿,太宗和肃宗的皇后都姓邓,出自承恩公府邓家。所以,肃宗就给太子选了镇国公府的女儿为太子妃,斩断邓家这支外戚的势力。
鉴于镇国公府的军权,邓太后和邓皇后勉强能够接受,毕竟,有这样强有力的妻族,太子登基的路,会更加顺利。
只是,刚定下太子妃,山东大涝灾,春天连着下了一个月的大雨,一年的收成就此泡汤。肃宗觉得,这是上天给他这个天子的提示,这个亡国的故人,还可能是武将。所以,紧接着,肃宗又把苗头对准了镇国公府和靖远将军府两家。
开国之初,镇国公府是前朝故臣,忠顺府是天子近臣,两家各有千秋。只是忠顺府后继无人,旗下势力,多半投靠靖远将军府。
所以,到了肃宗一朝,武将就以镇国公府和靖远将军府为代表了。忠顺府因为人力凋零,前途衰颓,反而避开了肃宗的火力。
镇国公镇守北疆,远离京城,很难下手。靖远将军镇守三边的甘州一带,战事频繁。陕甘旱灾的时候,靖远将军府就受了牵连,损兵折将不说,还吃了不少挂落。这也是靖远将军一系,之所以投靠英王的根本原因。
而镇国公府却一直没有反应过来,府里出了个太子妃,北疆又没什么战事,谢家并没有意识到,肃宗已经把他们镇国公府当做潜在的亡国势力了。
等镇国公病逝,长房谢楠战死,谢松才有些明白过来,似乎矛头冲着他们谢家来了。只是,这时候已经来不及了,紧接着,长房的谢古蟾摔马而死,死的莫名其妙。谢家男儿是马上长大的,谢石安怎么都不相信,自己的大堂哥,会坠马而死。
谢家虽然曾经有过背主的不堪行为,却也是顺势而为。前朝大梁的气数已尽,他们择木而栖,虽然没有从一而终,却也算不得大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