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如意枝头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翠锦

    只是这一朝,还没动乱,就先被君主怀疑,谢家的确有些委屈。而这个怀疑的结果,已经赔进去谢家三条人命了。所以,谢松在朝堂之上,如履薄冰,兢兢战战。而谢石安,则完全放弃了入仕的念头,连会试,都没有参加。

    之后,镇国公一系开始衰微,北疆只剩下一个弱冠的谢籁鸣独木支撑。肃宗又派了内侍去北疆做督军,粮草用兵,无一不受宦官限制。

    宫里虽然有个太子妃,却是握着皇家手




第154章 万胜
    因为前世的缘故,谢石安特意和英王交好。有事没事,尽量跟英王混个脸熟,日后肃宗若是再朝镇国公府动手,谢家也好有个退路。

    虽说谢石安还不知道,英王最后为什么灭了镇国公府,还找了个谢飞雪刺杀未遂的理由。可眼下,英王是谢家的另外一个选择。若是肃宗动手,谢家还能指望未来的英宗。

    眼下二人都是十二三岁的少年,英王又是太宗幺儿,肃宗的幼弟,两人之间,除去京城风雅热闹之事,也不会涉及政权人脉。

    可是,谢石安又深知,英王没那么简单。否则,他如何能夺了肃宗的天下,把太子和太子妃软禁在东宫。

    这次来山东,谢石安就想探探贺家的底细。若是英王夺位和贺家的背后的势力有关,他们很可能已经联合在一起了。

    只是,这会儿亲眼看见英王到了山东境内,谢石安的心里,才十足十地确信了,英王的的确确和山东的贺家有关。

    只是,山东贺家的东海王,现在正软禁在济南的东海王府里面。他连出入都不容易,如何跟英王联系又如何帮着英王起事呢,也不知道,前朝大梁留下的兵力财富,到底藏于何处。

    看来,若想打听东海王府的事,这一路还是跟着英王为妙。谢石安看了一眼英王的随从,两个侍卫虽然穿了日常衣物,却肩宽人壮,不苟言笑。倒是英王的贴身小厮,面白唇红,很是俊秀。

    英王很是随意地走到谢石安的对面,小厮摆好椅子,他才缓缓入座。

    大楚的皇子,一般十四五岁出宫开府,开府前才有封号,满二十了,才能前去封地。可英王例外,他是太宗幺儿。别的兄长一早就封王了,太宗也顺便给了他一个封号。肃宗登基之后,英王也不方便住在宫里,他的生母早亡,就一个人搬到外面开府单过了。只是亲王出京,需要和宫里报备,不知道,英王又找了什么借口出京呢。

    “十三公子,”谢石安也不好称呼英王的封号,只按他的排行来喊,“这般风雨,又是这般乡间遇上了,真是缘分啊。”说着,一边给英王斟酒,一边招呼他吃上一杯。

    英王的小厮却目不斜视,从箱子里拿出一盏白玉杯,端端正正地放在桌上。英王轻轻一笑,推开了小厮摆的酒盏,端起谢石安斟的酒。

    “好酒,”英王半眯着眼睛,叹了一口气,“这风雨来的好急,早上还是晴天,下午就突然大雨,来的让人措手不及啊。”

    “是啊,”谢石安也顾左右而言他,“这秋天,还真难得有这样的大雨,白茫茫一片,倒像是夏天的骤雨。”

    “只是这雨,也下的太急了一些,”英王感慨,“我们冒雨走了好一会儿,才看见这么座酒家,谁知道,还能遇见你谢三郎。”

    英王只顾吃酒,边上的小厮,却脸色不豫。

    “这是今年春天酿的冷泉香,”谢石安笑,看了一眼小厮,“我已经喝了大半天了,应该没有事的。”

    英王倒是不怎么在乎,自斟自饮,又喝了一杯。等他要吃菜了,小厮又吩咐小二取了热水布巾,替英王净手,洗的十分仔细。

    听他声音,虽然是十二三岁少年人的模样,可看其言行,倒是宫中内侍的样子。突然,谢石安回过神来,这就是日后司礼监的大太监万胜。

    英王登基两三年后,谢家因为谢飞雪行刺的事遭了灭顶之灾,谢石安回京救人,入狱的时候见过万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太监,



第155章 龙川
    “怎么不会”英王反驳道,“潘知远那厮,一向偏爱美人,还不分男女老少。”

    “就算潘尚书胆大包天,”谢石安分析,“若是忠顺府的人听了这话,找上门去,迟早也会暴露的。更何况,燕国公主一向偏爱这个孙女,若是这事不假,她一早就上门了。”

    “可不就是,”英王笑的有些诡异,“所以潘知远才请旨出京,把人藏山东了。”

    “真的”谢石安大吃一惊,这点,他倒是没有料到。

    原以为,徐婉如进了朝天宫,等朱自恒回京,她也应该回忠顺府了。没想到,这潘知远和朱自恒的想法这么与众不同,竟然把孩子送山东来了。

    “自然是真的,”英王凑近谢石安,“本王这次出京,就是来盯着潘知远的。”

    “是皇上的意思吗”谢石安有些奇怪,肃宗怎么也不可能,让十二三岁的弟弟,出远门做这样的事情。

    “那个,”英王又顾左右而言他了,“我跟皇兄说了,是跟着潘知远的队伍出行。只是路上有些耽搁,迟了两天。”

    “哦,”谢石安点点头,看来,英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借口潘知远送旨去山东,偷偷来济南和东海王的人联系。

    “谢兄你呢,”英王又问,“这般秋雨时节,怎么想着往山东来了。”

    “我外祖父的一个好友,”谢石安笑,“最近来山东的历山书院讲学,我就趁机南下,长长见识。”

    “历山书院”英王想了想,问,“是龙川先生吗最近就听说他来历山书院,倒是没听说别人要来。”

    “就是龙川先生,”谢石安笑,“他与我的外祖父是少年同学,却跟我的祖父一见投缘,算起来,也有些年没见面了。”

    “龙川先生不怎么进京,”英王笑,“倒是听说,常去北疆一带呢。”

    “嗯,”谢石安点点头,“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超迈,又喜谈兵,年少时也曾参军杀敌,与别的大儒有些不同。”

    这龙川先生胡亮,原是婺州永康人,生于大梁的殇帝一朝。生而且有光芒,议论风生,喜谈兵法,下笔数千言立就。

    胡亮虽然博学多才,却主张不随波逐流,更不屑趋炎附势,作文只为议论却不为官职而作,且常常为权势人物所不喜。因此青壮年时期,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得中。

    两次不第,龙川先生自言,“亮闻古人之于文也,犹其为仕也,仕将以行其道也,文将以载其道也,道不在于我,则虽仕何为”于是,胡亮放弃科举,为藩王幕僚多年,有谋智,擅兵法。

    大梁末年,主幼母壮,藩王内耗,最后被大楚的太祖得了天下,局势才得安定。太祖一朝,龙川先生又又“诣阙上言”,慷慨激昂地批判了儒生学士拱手端坐空言性命的不良风气,感动了太祖,受其赏识。

    但是太祖的宠臣曾照抢在太祖召见之前见了胡亮,借笼络胡亮来扩展个人势力。此事为胡亮所知,因而,“逾垣而逃”,拒绝接受太祖赐的官职。

    因其风骨铮铮,又不耽于空谈,和历代理学大儒有所不同,自成风格,世人都称龙川先生。

    这样的人,注定了不会靠近朝廷,更不会频繁进京。所以,谢石安这次出京来山东,就借了龙川先生在济南历山书院讲学一事。

    谢石安倚着窗,见外面的风雨转小,又见英王多饮了几杯,便浅笑陪坐,不提离去之意。

    两人都是伪装高手,英王夺位登基之前一直蛰伏,世人皆以为他是个平庸之辈,谁知英王的机谋,竟然埋的那么深远。

    &nbs



第156章 豆娘
    英王的生母,原是太宗寝宫的一个宫女,模样长的寻常,只是学识不错。

    因为逝去多年,名字已经不可考,据说姓窦,原是京郊一户人家的独女。父亲是个秀才,苦读一世,却再无进展,还耗尽了家中财粮。

    每次考学,总要耗去几亩良田疏通关系。一来二去,家贫无以为继,只得送了女儿进宫,做了个洒扫庭院的粗使宫女。

    这窦娘子面目普通,可自幼习字,又聪慧异常。进宫之后,在宫里跟着姑姑们习字读书,很快就能独当一面。

    太宗的皇后,也就是现在的邓太后,一向讨厌妖娆美丽又多才的女子。所以,太宗的书房和寝宫,尚宫局派去的美貌宫女,多半留不下来。

    反倒是窦娘子这样模样普通的,反而留了下来。又因为她会些诗文,偶尔太宗在寝宫读书的时候,也让她在旁红袖添香。

    一来二去,太宗倒是也记得这么一个窦娘子了。虽然面目模糊,却让人如坐春风,十分轻松自在。

    也不知道是哪一次酒后,太宗就收用了窦娘子,醒来之后,就给了个选侍的位分。窦娘子成了窦选侍,就不能再侍侯太宗左右了,被人安排去了最偏僻的漱芳斋。

    又因为她的才貌不显眼,位分又低,就没怎么入邓太后的眼。无声无息,窦娘子在漱芳斋,就生了个十三皇子。

    当时太宗已经快花甲之年了,老来得子,骄傲的不得了,对这个幺儿,就看的特别重。

    而邓太后的长子,也就是现在的肃宗,早已经长大成人,虽然还没立为太子,却占了嫡长的位子,储君的位子怎么都跑不了了。所以,太宗宠溺十三皇子,邓太后也没太大意见,反而一反常态,很是和蔼可亲。

    就这么着,英王在宫里平平安安活到十一岁。紧接着,太宗病重,肃宗先是成了太子,之后又跟着登基坐了龙椅。

    都说皇家无亲情,可是肃宗这个哥哥,对英王这个十三弟,倒是十分兄友弟恭。一则没有利益冲突,二则英王完全依附肃宗母子而活。

    他的母亲窦选侍早亡,还是皇后安排了方淑妃抚养英王。方淑妃是邓太后的表妹,进宫之后一直无所出。

    方家原是个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只是方淑妃的伯父,也就是方家的家长在盐政上贪墨,被太宗给抓了。贪墨巨大,方家因此差点儿就灭门了,最后全家流放甘州为奴。

    方淑妃在宫里兢兢战战,倒是没有被家人连累。只是这样一来,她的恩宠是再无希望了。所以,宫里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她的表姐邓太后了。

    好在邓太后的运气一向不错,儿子肃宗登基做了皇帝,她自己也从皇后升级做了太后,连她的侄女,也从太子妃升级做了皇后。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方太妃因为邓太后的缘故,在宫里过的还算逍遥。又抚养了十三皇子英王,日后也算有个依靠。

    眼下邓太后还不愿意放人,只留了方太妃在宫里陪着自己闲话。等她年纪再大些,就能跟着英王去封地做个老太妃,日子只怕比邓太后还轻松许多。

    也正是因为方太妃的缘故,宫里很少有人提起英王的生母窦选侍。窦选侍去世的时候,窦家已经无人,她的尸骨不够资格进妃陵皇陵,只留在安乐堂里。

    安乐堂原是宫中重病年迈的太监宫女的养老地,若是宫里的太监



第157章 耳目
    自从搬出皇宫,英王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在宫中,只需彩衣娱亲,扮一个天真单纯的皇子即可。可是一出宫,日子却无比复杂起来了。

    本来,英王和万胜都以为,宫外的生活会更松泛一些,可事实却完全相反。

    英王府的位置,就在皇城的御河东岸。过了织染局,就是取灯胡同,而英王的府邸,就在取灯胡同和兵马司胡同之间。

    安全倒是十分安全,只是十分的不自由。出入都有人看着不说,连王府里的下人,也都不认英王这个主子。

    倒不是下人们刁奴欺主,而是这些从宫里拨出来的内侍宫女和侍卫,只认邓太后和肃宗。至于英王,却是他们出宫监视看管的对象。无论他做什么,事无巨细,总有人上报给宫里。

    本来,在宫里的时候,英王身边的事情,也是一一上报。只是,那会儿多数报到方太妃那里。方太妃一介女流,只要英王看起来听话懂事驯服,她就不再过问。

    可这会儿出了宫,这些下人们人多口杂不说,还各为其主。有人是听邓太后的,有人是听肃宗的,有人是听方太妃的,更有甚者,是听其他皇子的。

    这么一来,站的位置不同,角度差异带来的看法也不同。英王即使没做什么,被人一报告,就显得可疑起来了。因此,这一年英王过的,实在是十分憋屈。

    可偏偏这样风雨交加的时候,还有人给他的书房偷偷放了一封信,问他想不想知道窦娘子的下落。

    英王当然想知道生母的下落,出宫之后,他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面,去寻找窦娘子的尸骨,还有窦家的亲人。只是,人小力微,英王又不敢惊动宫里的方太妃,只能适可而止。

    收到这样的信,英王的第一反应是有人想陷害他。放了鱼饵,等他上钩了,再狠狠地拍下他,比如告诉方太妃,或者告诉邓太后,说他是只养不熟的白眼狼,诸如此类。

    英王在心里盘算了几次,终究不敢去联系这个放信的人。万胜倒是也知道这么一封信,只是他比英王还担心这是个陷阱。

    万胜的师父是窦娘子的老乡,也是京郊人。窦娘子刚进宫的时候,还受了他许多恩惠。等窦娘子生下英王了,万胜就被师父送到英王身边了。

    万胜比英王大了五岁,出宫的时候,已经十七岁了。对于危险的事,他比英王这个年纪的孩子,更为谨慎。所以,英王好几次想见写信的人,都被万胜给拦下来了。

    好在,这书信是放到书房的桌子上,能进书房的就那么几个人,万胜就和英王设了陷阱,想抓了这个偷偷送信的人。

    只是跟踪了所有能进书房的人,仍旧毫无所得。而这样相似的书信,仍旧频繁出现。英王烧了一封,次日桌子上就又有一封,很是让人抓狂。

    直到英王实在忍不住了,万胜也找不到理由拦他了,英王才勉强和那人联系上了。说勉强,是因为英王根本就没见到那人,也不知道那人是谁。唯一知道的,就是重兵把守的书房,也防不住那个送信人。

    英王留了回信在桌上,只要他一离开,桌上的书信就会消失。过几天,或者过一段日子,那人的回信就会出现。一来二去,英王倒是循着这人说的话,找到了一些线索。

    &n



第158章 梨月
    谢石安出门去访龙川先生了,英王带了万胜,还有两个贴身侍卫,也出了客栈。

    此次南下,英王没用皇子的身份,对外只说是个京城的贵公子,和同窗一起游学。有谢石安这么个“同窗”做掩护,他的皇子身份,倒是藏的很好。

    万胜虽然是个内侍,只是年纪尚轻,不过十六而已。即使长的不够男子气概,人家也不会轻易联想到宫中宦官身上。毕竟,十六七岁的少年,有些的确还没脱了稚气,看起来雌雄莫辨,也不是什么怪事。

    四人出了客栈,就往大明湖的方向去了。大明湖是济南名胜,外乡人来了,第一个就冲着它去。学子来济南,自然也不能免俗。

    所以,英王一行,十分正大光明地到了大明湖畔。这会儿已经十月中旬,天气渐渐往冬天的方向去了。只是一湖碧水,满天霜叶,偶有鹧鸪飞过,这深秋的寒意,已经开始入骨。
1...2425262728...13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