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枝头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翠锦
颜元初的话音一落地,英王就知道,贺家是真的选择了自己。既然如此,他也不会客气了。
英王收起豆娘令,扫了一眼颜元初和蒋宇成,日后,这两人就是他的智囊,他的股肱之臣了。
见他面带威仪,全不似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颜元初颇为满意,看了一眼蒋宇成,对他这一年对英王的教导十分满意。
英王收好豆娘令,却从怀里取出一枚金簪,簪子头上,站着一支蜻蜓,像极了豆娘令上的豆娘。
颜元初一愣,问,“主上,这是”
英王把金簪递给颜元初,也不是金簪的来历,只问,“你们看着金簪,像不像豆娘令上的蜻蜓”
颜元初看了一眼,又递给蒋宇成看了一眼,两人都觉得很像。
“不知这金簪,主上从何而得”颜元初问。
“忠顺府徐家,”英王说,“本来戴在忠顺侯长女的头上,我见着像豆娘令上的蜻蜓,就给留下了。”
“忠顺府徐家”颜元初想了半天,“徐家是太祖的嫡系,忠顺公出身寒微,跟贺家倒是毫无关系。不知道,他们怎么会有这样的金簪。”
“我让人去查查,”蒋宇成问英王,“主上,确定是忠顺侯长女”
英王点点头,“是她没错,只是这个徐家大小姐,已经失踪四个月了。”
“什么”蒋宇成一惊,“这事有些古怪了,不知主上是何时得了这个簪子,这徐家大小姐,又是何时失踪的”
“这簪子是上元节的时候得的,忠顺府办了赏花会。这大
第163章 金簪
英王跟着潘知远,在北极阁住下了。谢石安虽然想跟着英王,却也不敢跟的太紧了。毕竟,英王在梨月楼,刚刚遇刺。若是他还紧跟着英王不放,只怕有人会怀疑镇国公府心怀不轨,暗中拉拢皇子了。
所以,谢石安只得继续住在客栈,时不时,借口来找潘知远,前来北极阁见见英王。他们一起进的济南,年纪相近,倒是有几分投缘。
谢石安在京城,也是勋贵中的风流人物,有才又有助力。祖父镇守一方,外祖父是清流领袖,父亲又是兵部侍郎。谢石安虽然没机会承爵,日后却前途不可限量。
英王自从有了争夺天下的野心,对镇国公府出身的谢石安,也有了拉拢之意。眼下虽然两人都还只是少年,所聊所说也不过京中趣事,济南风物,却隐隐也有交往之意。
至于是谁在梨月楼行刺英王,济南知府也很快就查了个水落石出。原是山东的一伙流寇,专门抢劫游山玩水的贵公子。
英王的年纪服饰,刚好落了他们的眼。这伙人跟着英王进了梨月楼,先是迷晕了英王的侍卫内侍,正打算绑走英王,却被路过的明忠明诚两兄弟所救。
知府抓了流寇,上报朝廷,英王自然也得了音讯。不过,这批人,和当时打砸梨月楼的,自然不是同一批人。至于这些替罪羊的下场,英王更不会在乎了。
谢石安得了消息,自然要上门来安慰英王了。好好的游山玩水,硬是被流寇破坏,谢石安深表同情。只是,谢石安深知,英王和东海王府,应该就是这时候联系上的。否则,他一个久居深宫的皇子,即使搬到宫外,也没什么自由,如何跟东海王府联络呢。
只是,东海王府为何要帮助英王,谢石安有些不确定。莫非,真像前世说的那样,英王的生母是个贺家女儿。那样的话,他们为什么舍弃已经就藩的洛阳王
洛阳王虽然有许多不足,可从头扶植一个少年王爷并不容易。贺家如何笃定,这个王爷上位之后,会照顾贺家的人,而不是像太宗那样,反咬一口呢。
这些,自然要问英王自己了。
只是,谢石安也知道,英王不可能露出一丝风声。眼下他只是个富贵王爷,什么都捏在肃宗母子的手里。宫里还有个方太妃,处处看着英王,他不仅没有自由,更不敢泄露一丝和贺家联手的消息。
既然如此,谢石安只能旁敲侧击,来看看英王到底跟贺家到了什么阶段。
北极阁的道童引了谢石安,刚进英王的院子,就看见他坐了树下,披了件天青色的披风,正望着北极阁下的大明湖。
“英王殿下,”谢石安先行见礼,又笑着说,“听说梨月楼的那帮匪徒,已经全部招供。我就赶来问候一声,不知殿下最近身子可好些了。”
因为遇刺的缘故,方太妃派来的人马,团团围着英王,哪里都不许他去了。英王对外,只得称病。他本来还想赖着潘知远,打听下徐婉如的消息,谁知也没得逞。
“好了许多,”英王手里拿了支金簪,指了指下面的大明湖,“在水边住着,果然湿气重了一些。”
谢石安看了一眼他手中的簪子,头上立着一支宝石蜻蜓,做工虽然精致,却有些年头了,想来是英王母亲的遗物。
英王见他看这簪子,倒是笑而不语,让万胜收
第164章 道童
“英王殿下,身子可好些了”潘知远的问话,毫无新意不说,语气还平淡的就像谈论天气。来访的十个人里面,有九个是这么开口的,可谁的态度,都没潘知远这么轻慢。
英王微微点点头,这个潘知远,一向没把他这个太平王爷放在眼里。即使他故意暴露身份,非要挤进北极阁,潘知远也不怎么过问他的事情。也不知道这会儿怎么了,竟然上门问安来了。
“多谢国师叨念,小王已经好了许多。”英王还礼,潘知远已经受封国师,除去要拜天子,京城诸人,再无他人受得起潘知远的礼。
“哦,谢三郎也在啊,”潘知远细长的凤眼一瞥,姿态极为风流肆意,似笑非笑地打趣道,“贫道来的真巧啊。”
“国师言笑了,小生听说梨月楼的流寇被抓,想来告诉英王殿下一声。”谢石安可不想被人扣上交好皇子的帽子,更何况是英王这么个王爷呢。
“哦,”潘知远意味深长地点点头,吩咐道童上茶焚香。
这院子明明是英王在住,潘知远一来,道童搬椅子焚香炉,似乎换了个主人。至于英王和谢三郎,则彻头彻尾成了外人。
好在,英王随遇而安惯了,到是也不和潘知远计较,在旁边斜斜坐着,半对着一湖山水。
“国师最近常去峰云观,”英王想跟潘知远没跟上,对他的行踪,倒是了若指掌,“不知道宁国大长公主最近如何”
潘知远甩了甩袖子,接过道童新泡的茶水,抿了一口,笑道,“世间早就没有宁国公主了,若是问云栖真人,她的身子倒是康健,无病无灾。”
“小王幼年曾经见过姑姑一面,”英王问,“不知是否有缘,能去山里拜见一下”
“真人早就是化外之人,”潘知远顾左右而言他,“世俗之间的亲缘,一早就无痕迹了。只怕英王殿下见了,失望太大。”
“小王只求一见,别无他意。”英王赶紧承诺,宁国公主是贺皇后的独女。太宗清理贺家之前,宁国长公主就请旨出家,只说是贺皇后遗愿。
太宗为了宁国公主的孝心,也为了成全贺皇后的遗愿,才下旨建了云栖观,让宁国公主在京城出家。
此后,太宗清理贺家势力,宁国公主非但没有受影响,反而被封护国真人,待遇极好。公主的俸禄不变,还多了一份护国真人的俸禄田地。
贺家也有人求到云栖观,只是宁国公主咬定,她已经出家做了道姑,与红尘再无瓜葛,亲缘一事,更是无从谈起。
英王刚接了历任河间王的豆娘令,自然很想看看宁国公主的态度。宁国公主是太祖的女儿,太宗的姐妹,算起来,正是英王的姑姑。若是加上贺家的这一层关系,只怕更加亲近。
英王越想见,潘知远越推脱。谢石安倒是知道,前世英王公告天下,他的生母是贺家女儿贺纹。
贺纹是第二任东海王贺绪的妹妹,也是第一任东海王贺智的女儿。贺智又是贺皇后贺敏的弟弟,算起来,英王和宁国大长公主之间的关系,非同寻常。
所以,眼下英王那么想见见宁国公主,谢石安一点儿也不吃惊。就算英王不是贺纹的儿子,他来了山东,自然也会求见姑姑宁国大长公主。至于见还是不见,那就是宁国大长公主的意思了。
&
第165章 谣言
徐婉如出现在朝天宫的消息,忠顺府的人,自然也已经听说了。
只是,这事究竟是不是真的,燕国公主并不轻信。
一则,潘知远刚刚受封国师,若是此时闹出偷拐勋贵子女的事情,非但潘知远丢人,连肃宗都会没脸。
除非万不得已,忠顺府不愿意做这个落肃宗脸面的恶人。更何况,即使这事是真的,忠顺府也有法子要回徐婉如,没必要撕破脸皮,上门讨要。
若是假的,忠顺府就更不会去追问了。潘知远虽然爱美色,却没恶名,从来就没听说过,他仗势欺人,强抢美人。
朝天宫里美人众多,却都是自愿进的道门,与人无干。潘知远有权有势,投靠他的人,自然少不了美貌英俊的少年。
所以,这谣言听起来,更像是潘知远的敌人所为。
二则,徐婉如是忠顺府的大小姐,闺阁女子的身份金贵,即使年幼,也不能惹上这样的名声。
即使她真在朝天宫,忠顺府的人也会尽力洗脱这个嫌疑,更何况,眼下是真是假还不一定呢。
所以,京城传出这么一个谣言,朱自恒心里是有数的,多半是徐家长房二房干的好事。
忠顺府衰颓多年,京城数得上号的敌人,几乎没有。徐铮不过是个软耳朵的富贵子弟,连纨绔都还够不上资格,哪有什么死敌,会这样糟践他女儿的名声。
潘知远的敌人倒是很多,可谁也不敢在他风头最健的时候,与他为敌。至于徐婉如被人看见,这也是潘知远的无心之失。话传出去了,也不过几个人知道。但是传的这么沸沸扬扬,就是有人故意为之了。想来想去,最可疑的,自然是徐家长房和二房的人。至于目的,不过是给徐铮描黑一层罢了。徐婉如只是个女儿,唯一能受损的,也就名声而已。只是一个六岁的女童,名声再怎么受损,也是有限。
所以,朱自恒听说京城谣言的时候,也只是一笑了之。他不愿意徐婉如再回徐家,日后若是回京,有宁国公主做后盾,也没人敢轻瞧了她。所以,朱自恒很是安心,住了峰云观,陪了徐婉如游山玩水,很是逍遥。
至于回京之后,徐铮若是来问,朱自恒也有话回他。这事,他们朱家的人知道就成了,徐铮那个偏心眼的父亲,还是离的越远越好。
潘知远这次送旨出京,借的,就是送旨回师门的理由。这国师原是要给孙道隐的,只是孙道隐不是俗世之人,这封号就给了他的二弟子潘知远。潘知远掌着天下道教,这国师一职,倒是名副其实。
只是肃宗有话要问孙神仙,潘知远借着送旨,就替他出京问上一问。孙道隐来去没个定所,只说十月中旬会来山东,所以潘知远才来了济南,等着师父召见。
至于肃宗要问什么,自然是他的国运如何。肃宗登基不过一年,最想听的,自然是风调雨顺的吉利话。
若是这话是孙神仙说的,那就更加可信可靠了。所以,借着封国师的机会,肃宗不过是想讨个好兆头,开个太平盛世。
只是,肃宗受封太子的时候,从太宗那里得了一句谶语,大楚三世而亡。
肃宗是大楚的第三任皇帝,三世而亡,说的,不就是他这一代嘛。所以,肃宗心里焦躁,却不敢让人知道。只是借着封国师的机会,让潘知远出京探个虚实。
太宗在世的时候,就是潘知远进京解的危难。孙神
第166章 争斗
朱自恒是徐婉如的亲舅舅,一向爱护妹妹朱念心留下的两个孩子。
所以,这么一联系,英王和谢石安都明白了,估计,忠顺府的大小姐,是被潘知远和她的亲舅舅给藏起来了。
明眼人看破不说破,既然潘知远这么解释,大家都装作毫不知情,跟着他往峰云观里去了。
至于朱自恒为什么要偷偷藏了自己的嫡亲外孙女,谢石安觉得,应该是朱自恒恨极了忠顺府,对徐铮的为人十分不齿。此外,应该没有别的什么理由。
上元节的赏花会,英王乔装去了忠顺府,就目睹了徐铮不分青红皂白,偏心庶出女儿。这事谢石安没有亲眼目睹,可徐铮的所作所为,京城也传的沸沸扬扬。宠妾灭妻,嫡庶不分,连皇帝都传了口谕斥责于他,这偏心的事,估计是铁板钉钉了。
而且,端午那天,谢石安也跟着白梓轩去了趟忠顺府。徐铮带了小妾,妻不妻,妾不妾的,想把小妾庶出的女儿塞给丰城侯世子白梓轩。
就算忠顺府想嫁女儿,也得长幼有序,庶女前面还有个嫡长女,徐铮却和小妾一心一意,急着给庶出的次女安排一个好亲事,完全忽视嫡长女。这偏心,任谁见了都会心寒。
而他的嫡长女,也就是这次失踪事件的主角徐婉如,和她父亲徐铮之间的关系,似乎也很冷淡,冷淡到不像父女的关系,连寻常的熟人都算不上。
大雾那天,谢石安又见了一次徐婉如,前世这徐婉如在京城极为出名,一个是有倾国倾城的绝色,一个是她的痴心错付。
只是大雾那天见了,谢石安觉得,徐婉如并不像前世大家传言的那么花痴,那么无知。
谢石安冷眼旁观,倒是挺为徐婉如不值,这般佳人,却嫁了陈奇可那么一个狼子野心的小人。
前世英王登基之后一年,太子和太子妃亡故,接着忠顺府灭门,镇国公府也跟着出事灭门。谢石安回京救人,却丢了性命。算起来,也不过是英王登基之后的第三年。那会儿,陈奇可借着从龙之功,隐约成了青年文官里面的头领,风头一时无二。而陈奇可宠妾灭妻的事,京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连远在山东的谢石安,都听了几句。忠顺府灭门,徐婉如下堂,伦理纲常,都只是权力的玩物。
谢石安虽然叹息美人末路,却自顾无暇,镇国公府因为谢飞雪行刺的事,最终也落了个惨淡收场。
想到这里,谢石安心里暗自叹了一口气,似乎,这一世,忠顺府的事情有些不一样了。
至少,徐婉如的舅舅不愿外甥女挣扎在忠顺府的浑水里面,借了潘知远的外力,藏了起来。
而忠顺府的徐铮,似乎也没那么早去世,眼下还娶了个继室,继室又有了身孕,听说,还有两个月,就要临盆了。这些,都是前世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谢石安乐于见到与前世不同的事情,至少,这能说明,万事不一定都按前世的轨迹发展。如果他能抓住关键,也能改写镇国公府的下场。
功名利禄,谢石安前世就不怎么在乎。他出身富贵权势之家,对功名利禄,出人头地的想法,并不强烈。日子过得舒服自在,才是谢石安前世的追求。
只是谢石安这般云淡风轻,却少年出名,风头无二。小傅氏和她所生的两个孩子,也因为谢石安的缘故,更想追求成功。后来镇国公府的下场,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谢家二房的明争暗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