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枝头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翠锦
谢石安不想争,可他的异母弟弟妹妹却斗志昂扬。他不争就有一切,让小傅氏和她的子女更为愤怒,也更为
第167章 宁国
宁国公主出家的时候,公主府里的宫女和女官全部都跟着一起出家了。
云栖观说起来是个道观,其实,却是宁国公主府的非红尘版本,里面的人和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贺皇后生了一子一女,皇子虽然成人却早逝,唯一活着的女儿,自然成了大楚最尊贵的公主。太宗又是贺皇后扶植上位,对贺皇后和宁国公主,尊敬有加,待遇远超皇室众人。这样尊贵的身份,宁国公主并没什么理由,厌弃红尘。
只是,在她慕少艾的时候,却恋上了东海王的世子贺续,也就是贺皇后的侄子,第二任东海王。
且不说贺家恨极了周家,宁国公主作为周家的嫡出公主,也没理由嫁给一个被圈禁的落魄前朝王爷。所以,这段感情,自然是有始无终,还没开花的时候,就已经夭折。
贺皇后只想女儿快快乐乐,做一个富贵公主,安享太平盛世。并不愿意宁国公主卷入贺家和周家的漩涡里去。
虽然贺皇后也想扶植贺家,却不希望,自己的女儿,也成为这些争斗的一个棋子。至于东海王世子是真的喜欢,还是假的喜欢宁国公主,贺皇后都不会答应这门亲事。宁国公主挣扎了数次,始终无法摆脱贺皇后的控制。东海王世子很快就娶妻生子,远远避开了宁国公主。一个在京城,一个在济南府,两地相隔,宁国公主的这段感情,只能无疾而终。
直到贺皇后去世,京城风声鹤唳,太宗收拾贺家的心思也越发明显,宁国公主才从这段单相思的感情里走了出来,承担起贺家外孙女的职责,守护贺家。
太宗奉贺皇后为太后,于公于私,孝道伦理,太宗都没法公开对贺皇后的独女宁国公主下手。两厢抗衡,最后的结果,是东海王贺绪疯癫去世,留下一个几岁的幼子。
在宁国公主心目里,她所守护的贺家,只有贺绪一人。所以,贺绪一死,她也放弃红尘,出家做了道姑。
宁国公主一出家,贺家再无倚靠。贺绪的独子贺安继任做了第三任东海王,只是,没多久就死在王府。太宗又挑了个旁支的孩子,赐名贺谨,过继到贺绪的名下,做了第四任东海王。
这些,宁国公主再也不会放在心上。贺绪已死,她对贺家的感情,也就消失殆尽。
至于英王,宁国公主也曾听说过,是皇兄太宗寝宫的宫女所生。生母早亡,英王就被邓皇后安排给了方淑妃抚养。眼下肃宗登基,英王这个十三皇子,就出宫开府,得了亲王的封号头衔。
当然,宁国公主知道的,比这些还要多上一些。
贺皇后送了许多贺家女儿进宫,太宗的妃嫔里面,就有不少贺家女子。有些用的真名,有些用的假名,有些是贺家血脉,有些是贺家家臣的女儿。
这一点,宁国公主也知道个七八成。至于里面有些什么人,又有哪些生育皇子公主,宁国公主并不清楚。可她隐约听母后提过,皇兄太宗的十三皇子。
贺皇后是个精于计算的女子,无利绝不早起,她若是提到了十三皇子,那这个十三皇子,多半有些故事。
只是,对于英王,宁国公主知道的,也就只有这些。
太宗着手对付贺家的时候,宁国公主已经出家。当时英王不过三四岁,宁国公主也不记得,自己是否见过这个侄子。至于英王的模样,宁国公主更是一无所知。
这次出京,宁国公主虽有故地追忆旧人的想法,却不打算过多涉及俗世。贺家早已经不是她记忆中的贺家
第168章 红尘
“太像了……”宁国公主长叹了一声,也不知道想起了什么,是过往的青涩初恋,还是风姿如玉的东海王世子。
突然,宁国公主回过神来,有些紧张地看着潘知远,“这,这可怎么办”
她深爱贺绪,却对贺绪的独子贺安没有好感。贺绪掉头娶了别人,接着又生了孩子,就剩了她一个,在京城哀伤。
贺安的存在,就是贺绪对宁国公主的背叛。所以,贺绪一死,宁国公主再没有照顾贺家子弟。
之后,直到贺安死在济南王府,宁国公主才有些后悔。因为她的嫉妒,也因为她的无视,贺家的血脉,断在了第三代。
眼下的东海王府,里面的那个东海王,跟贺家毫无干系。想到这里,宁国公主颇有些后悔,再怎么嫉恨贺绪的妻子和贺安,她也是贺家的外孙女。
贺家有灭顶之灾的时候,她却选择了无视。所以,眼下见了英王,猜到他是贺家女子所生的皇子,宁国公主心里,突然有了保护他的念头。
“托太宗皇帝的福,”潘知远微微一笑,“宫中熟知东海王的人,都已经去世了。”
太宗彻底清理了后宫里面的贺家势力,从妃嫔到内侍,从宫女到侍卫,无一幸免。而济南的东海王府,因为换了新主子,里面的旧人也被赶了个精光。说起来,的确是托了太宗的福。
“那邓太后呢”宁国公主有些担心,“贺绪小时候住在宫里,邓太后那会儿做皇后,也见过许多次啊。”
“你再仔细想想,”潘知远还是笑,却不多说。
贺绪幼年,的确住在宫里。贺皇后喜欢自己弟弟的孩子,就召了贺绪进宫陪伴。只是贺皇贵妃所出的五皇子和六皇子,与贺绪多有争端。七八岁时,贺绪就回了济南的东海王府。之后,就再没进过京城。
宁国公主跟贺绪是青梅竹马,可少年时期,却没怎么见过面。只有几次,陪着贺皇后回乡祭祖,才见过少年时期的贺绪。
也就是说,邓太后虽然认识贺绪,却只知道他童年长什么模样。而孩童,若是长的漂亮,多数都有些相似。
英王幼时粉雕玉琢,谁也不会想到东海王和贺家的身上去。毕竟,宫里已经有一个贺皇贵妃,吸引了绝大多数的目光和火力。
这么看来,贺皇后的确是个妙人。
“只是,宫里人多口杂,”宁国公主想了想,说,“只怕终究有人认得。”
“贺皇后的人,不是跟着公主出了宫,就是早已经亡故,”潘知远摇摇头,“东海王成年之后没有进京,京城不见得有人记得他的脸,可济南这地方,恐怕就不好说了。”
“嗯,”宁国公主点点头,吩咐身边的道姑,“让他早日回京。”
道姑起身出去了,潘知远半眯了眼睛,起身笑道,“果然,你还是红尘中人。罢了,个人有个人的造化,只是时机未到。”
潘知远笑着出门去了,宁国公主闭了眼睛,低声念起了经文。
潘知远出了门,英王就守在二道门的附近,谢石安梦魇醒来,一脸的生无可恋,也陪在一边。
看见潘知远出来,谢石安心里清楚,一定是这贼道士作怪,只是他却毫无证据。总不能,说自己的梦魇,也是潘知远的手笔吧。
谢石安暗自磨牙,打算先找了师父唐知非,学了本事,日后再找潘知远麻烦。
“国师,”谢石安问道,“都说国师是孙神仙的二徒弟,不知道,国师的大师兄又是何人”
“师兄
第169章 师父
第170章 告别
第171章 隐患
徐婉如跟着唐知非,去寻了他们行踪不定的师父,浪迹天涯去了。
潘知远带着送旨的队伍,也回了京城。
朱自恒在山东耽搁了半个多月,念及家中刚刚出生的小女儿,也快马加鞭,飞速回家去了。
徐婉如的事情,他不打算告诉忠顺府,更不打算让徐铮知道。至于徐简,日后有了机会,再说不迟。
英王和谢石安也跟着潘知远的队伍,一起回了京城。
只是这次远行,英王在济南遇刺,宫里的邓太后和方太妃极为担心,次日就召了英王进宫,嘘寒问暖。
英王无奈,只得提了谢石安,说他陪着自己在济南游历,还提了龙川先生和历山书院的事情。
方太妃和邓太后相视一笑,这孩子总算是开窍了,交了个上台面的小伙伴。
要知道,这会儿的谢石安还没沉溺青楼,是京城才学俱佳的少年才俊,家世不错,品行不错,正好给无所事事的英王做个伴,引着他往正道上走。
于是,邓太后一时兴起,就让人给镇国公府传了懿旨,让谢石安进宫一见。
要说,后宫召人进宫一见,多半是谁家的小姐。谢三郎前世今生两辈子合一起,这是第一遭被太后召去见面。
好在,今年他才十二岁,还不到招蜂惹蝶的年纪。按理,不应该引起后宫女子的注意啊。
谢石安跟了邓太后身边的大太监黄公公,一起往西边的永寿宫去了。
邓太后做皇后的时候,就住在乾清宫西侧的永寿宫。现在升级做了太后,按理,应该搬去慈宁宫住了。
只是邓太后习惯了西六宫,心理上一时还接受不了搬去慈宁宫。虽然不能对人言语,邓太后总觉得,搬去慈宁宫了,她就真的作古了。
现在宫里的皇后是邓太后的侄女,也出自承恩公府,是现任承恩公的姐妹。可这后宫的大权,邓太后是一丝儿也不愿意放权。
邓太后做皇后的时候,不知道多少谦卑,上头压了个扶植自己夫君坐上皇位的婆婆贺太后。
可以说,邓太后嫁到周家,再到周家得了天下,再到太宗坐上龙椅,她的日子,都不怎么好过。
进宫之后,邓太后虽然贵为一宫之主,成了母仪天下的皇后。可贺太后却扶植了东海王府的侄女贺皇贵妃。
邓太后膝下的一子一女,都是早年进宫之前生下的。进宫之后,几乎就跟个透明人没什么区别了。除去祭祀大典,宫中谁记得永寿宫里住着这么个皇后啊。
本来,大楚的后宫,皇后应该住在乾清宫后边的坤宁宫。可贺太后发话,让邓太后住到永寿宫。一来二去,邓太后就住了这么多年的西六宫。
而贺皇贵妃进宫后极端受宠,接连生了两子一女。恃宠而骄,完全不把她这个中宫皇后放在眼里。更何况,她还有个权势滔天的姑母贺太后。
直到贺太后去世,太宗开始收拾后宫,邓太后的日子才好过了一些,而那会儿,她也三十五六岁了,早过了花期。
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贺皇贵妃太过显赫,太宗又迟迟不立太子,邓太后嫡出的三皇子虽受轻视,却安全长大。
宫里宫外,大家都看好贺皇贵妃的五皇子和六皇子,所以,三皇子反而低调地娶了邓家的表妹。
贺家被彻底清理之后,过了四五年,太宗才开始有意立储。直到最后两年,才定了嫡出的三皇子为太子。
这时,邓太
第172章 沅芷
谢石安的眼里,有些诧异。好端端的,二皇子和他的生母刘嫔,干嘛跪到储秀宫的门口。
刘嫔是肃宗潜邸时候的旧人,估计,比邓皇后进门的时间都早。肃宗的大皇子和二皇子,都是这个刘嫔所出,当年的宠爱,自然非比寻常。
只是人心易变,欢情更似纸薄。刘嫔性子温婉,刚服侍肃宗的时候,肃宗还是个不受宠的三皇子。虽然嫡出,却处处被贺皇贵妃所出的五皇子和六皇子挤兑。连太子之位,都不知道能否轮得到他。
因此,肃宗当时的性子,也很隐忍。比起其他花枝招展的侍妾,他对温顺柔和的刘嫔更为青睐。
只是没多久,邓皇后也进了肃宗的潜邸。邓皇后是大家闺秀,又有个皇后姑母为榜样,做事非常端庄却没趣味。因此,肃宗去刘嫔那里,反而比去邓皇后那里来的更加频繁。
邓皇后小产了一次,刘嫔却顺利生下了肃宗的庶长子。之后,刘嫔宠爱不衰,又生下了二皇子。
可以说,邓皇后对全府所有侍妾侧室的仇恨,都比不过对刘嫔一个人的仇恨。
等侧妃郑氏生下三皇子了,邓皇后才有了身孕,之后生了四皇子,也就是现在的太子。
太子前面三个庶出的皇子,有两个都是刘嫔所生,按理,肃宗登基的时候,刘嫔也能混个妃位。就算她出身比不上几位侧妃,可在皇室最看重的子嗣方面,她居功至伟。
只是,肃宗立为太子之后,太宗的身子越发不行,就让肃宗监国。之后,肃宗回府的时间越发少了,沉溺在温柔乡的时间,自然也少了。
这样一来,府里事务就彻底落到了邓皇后的手里。也不知道邓皇后做了什么,刘嫔所出的两个皇子,齐齐落水,等救上来的时候,长子已经溺水而亡,就剩了个次子。这事,邓皇后做的并不周全,很多人心生怀疑。倒是宫里的邓太后发话,把这事给压了下去,她可不愿意,外姓的女子坐了后宫的皇后之位。
只是,这样一来,邓太后手里,也就有了邓皇后的把柄。刘嫔没了长子,心里如何不恨。
只是邓太后派出去的人,实在有些本事,教了邓皇后一把。让她在肃宗面前只做委屈状,逼的温婉柔和的刘嫔不停地发癫。
一来二去,肃宗也腻了刘嫔,他做了太子,新人如花似玉不停地进府,对这个刘嫔,就没了过去的恩爱。
等太宗驾崩,肃宗继位的时候,刘嫔膝下只有一子,出身又不高贵,更没了肃宗的青眼,日后再无受宠的机会。所以,最后就封了个嫔位,住在了御花园附近的丽景轩。
这会儿看他们母子两人跪在储秀宫的门口,谢石安琢磨着,应该是刘嫔母子得罪储秀宫里的那位了。
肃宗眼下只有三妃,德妃是工部尚书郑韬的女儿,她进潜邸做侧妃的时候,郑韬还只是一个工部侍郎。德妃性子温和,住了东边的钟粹宫,育有三皇子和二公主。
贤妃是镇国公谢克定的小女儿,也是谢石安的小姑姑。贤妃去年刚进宫,眼下才刚刚有了身孕,住在东边的承乾宫。
贤妃进宫,也算是肃宗给镇国公府力挺他上位的回报。只是以后,贤妃却成了肃宗的人质,用来辖制镇国公府。
另外一个妃子,就是住在储秀宫的淑妃。淑妃是安定侯沈允的女儿,沈允在勋贵里面,算是文
第173章 多事
谢石安心想,英王出京的目的,是去和东海王的人联系。这事,方太妃应该不知道的吧。
人家是事无不可对人言,英王却是很多事都不能对人言。这样一来,路上偶遇的谢三郎,自然要挂在嘴上说了。
谢石安心里冷笑,只是,面上却要装出十分热情的少年情谊,“小生和英王,还是躲雨的时候遇上的。”
他这么一说,方太妃和邓太后就细细问起路上的琐事来了,宫里常年无所事事,听少年人说说外面的世界,也能打发打发时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