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如意枝头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翠锦

    谢石安正说着,英王得了消息,也进宫来了。

    “太后,太妃,”英王行过礼,就问,“储秀宫那地儿是怎么了,刘嫔和二皇子就那么直愣愣地跪着”

    英王倒不是多管闲事,而是这宫里的事,邓太后都想多管闲事。

    淑妃能让刘嫔母子这么跪着,多半是有理由。可是什么理由,能让二皇子跪那么久,多少,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黄公公凑到邓太后身边,低声说,“听说是二皇子把五皇子给打了,刘嫔担心淑妃娘娘生气,就带着二皇子去跪门口求她原谅了。”

    刘嫔和二皇子跪或者不跪,邓太后并不在乎。可她在乎的是,事情发生了这么久,宫里的人,竟然谁也没有报到她跟前。

    “淑妃这是干什么”邓太后知道,这事谁都不敢言语,就是担心淑妃知道了。

    方太妃看邓太后生气了,就安抚道,“要不先去问问五皇子的伤吧,黄公公,淑妃那里再派个太医去看看。”

    邓太后点点头,黄公公就赶紧下去请太医了。这事被太后一插手,淑妃再生气,也得出来绕过刘嫔母子了。

    只是这刘嫔,手段到也厉害。若是人家不原谅她,就成了彻头彻尾的恶人,仗势欺人。难怪当年邓皇后对上刘嫔,就没什么胜的机会。

    再想想,太子长于这样的皇后手中,端方有余,计谋不足啊。虽然可以做一国收成之君,可敌不过这么多虎目眈眈的兄弟皇叔啊。

    谢石安心想,恐怕今生这一次,太子仍旧会输。只是这样一来,他们镇国公一系,该何去何从,莫非,真投靠英王一系

    再过几年,等天灾频现的时候,肃宗就要对老臣子开刀了。当年辅佐太祖和太宗得到天下的勋贵,十个去了八个,镇国公府,也在其中。既然肃宗已经靠不住了,那跟着谁,才最安稳呢

    谢石安琢磨着心事,方太妃倒是安排了他和英王吃些点心,完全当他们小孩子一样对待。可英王和谢石安,眼下都是十二三岁的年纪了。屋里唯一的孩子,也就邓太后搂着的邓洁,勉强还算一个。

    看来,方太妃对英王,倒是真的有些感情。前世英王继位,做太后的,的确也是这个方太妃。不知道,贺家的势力,究竟还剩下多少。

    坐了一会儿,谢石安借口探望贤妃谢氏,就先告辞走了。英王带了邓洁,倒是去御花园玩了。

    邓太后让人唤了邓皇后,让她去处理一下淑妃和刘嫔的矛盾。又因为皇后的母亲承恩公夫人也在,邓太后也不好说的太过分,只让她不要枯坐在坤宁宫,要耳目灵通一些。

    邓皇后无奈,她也想耳目灵通,可她的手下,全被太后或明或暗给除掉了。要知道,培养几个亲信,没钱没时间可是不行的。

    眼下在宫里,她既要顾着皇后的体面,又要顾及太后




第174章 姑侄




第175章 长史




第176章 疑心
    英王虽然是个闲散王爷,年纪又小,可心眼却一点儿也不小。

    天家子弟,本就没有哪个心思单纯的。像英王这样早年丧母,又长于养母方太妃之手的皇子,心思就更不简单了。既要承欢膝下,又要小心翼翼,处处不能做错,英王在后宫能顺利长大,跟他自身的谨慎很有关系。

    只是,事情分可为和不可为。没有得到颜元初等人的帮助之前,别说争夺天下,就是连这样的想法,对英王来说,都是不该有也不敢想的。

    可是眼下,济南的东海王已经完全被架空,王府里的第四任东海王,早已经不是贺家嫡系子孙。

    而贺家隐藏的势力,文臣武将,纷纷来投英王。他手里的筹码,自然就不一样了。所谓今时不同往日,说的,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本来,英王只打算做个闲散王爷。方太妃和邓太后是表姐妹,因为这一层关系,他这个十三皇叔,很明显就是太子一派的人。

    于兄长肃宗而言,英王这个幺弟是他兄友弟恭的证据。于太子而言,英王这个与他同龄的十三皇叔,日后就是他的簇拥者。

    本来,英王自己也以为,他的一生就是这样了,不是为了兄长肃宗,就是为了邓家的太子。

    谁知,等他搬出皇宫,自己开府了,蒋宇成却来教他武功兵法了。借口游猎,英王悄悄地跟着蒋宇成,已经在京郊练了快一年。

    之后的济南之行,更是收获匪浅。这次,连颜元初都出现了。颜家子弟多俊杰,即使远在京城,英王也很清楚颜家的势力。

    颜家原是贺皇后的外家,贺家稳坐大梁天下的时候,颜家代有名臣,族谱上食禄二千石的高官,不下百人。

    贺家为王,颜家为臣,可时代更迭,反而是颜家得了保全,虽然没了官位,可田地屋宅皆在,子弟又多博学多才。

    周家的大楚开国四十来年,太祖和太宗皆重武将。从太宗晚期开始,慢慢开始往重视文臣的方向发展。

    而颜家因为前朝的原因,这四十年里虽然有人出仕,却没有重臣。多半,都是散落四海,做一地巡抚知府,为百姓的父母官。

    倒不是颜家子弟不能高升,而是家训暂避风头,眼下需要厚积薄发,先在各地从政,等时机成熟,才是颜家再出高官权臣的时代。

    所以,颜元初来投英王,他才确信贺家的势力,是朝他靠拢了。只是,颜元初究竟有几分真心,这一点,英王眼下还不肯定。

    颜元初风姿儒雅,言谈不俗,才能明显高过一个小小的长史。才不配位,这样的人,委屈在长史的位置上,却不怨不怒,不是无心仕途,便是另有所图。

    从年纪看,颜元初很可能是贺太后去世之前埋下的钉子。肃宗登基的一年再加上太宗在位清算贺家的七年,八年前的颜元初,不过二十五六,正是年轻有为的大好时光。

    不知道,颜元初为何不选一条更容易的路,反而留在京城,一直在宗人府默默无闻。或许,他从一开始,就知道了自己的使命

    想到这里,英王赶紧把自己的几个兄弟过了一遍,或许,宫里活着的贺家血脉,不止他一个。

    英王的年龄和三皇兄肃宗差了一个辈分,中间差不多十个兄弟,可活下来的,就那么寥寥几个。

    除去被迫改姓贺的六皇兄,还有五人。肃宗和英王之外,另外三个,眼下也都默默无闻地在



第177章 东家




第178章 谢三
    “你就别卖关子了,”颜元初笑着拍了一下蒋宇成的肩膀,他们年岁只有七八岁的差距,又是一文一武相辅相成,一向有如兄弟一般。

    蒋宇成凑到颜元初的耳朵边,轻轻说了一个名字。颜元初一愣,又看了一眼英王,嘀咕了一句,“不会吧。”

    英王更是郁闷了,“究竟是谁啊”

    “谢三郎!”颜元初和蒋宇成异口同声答道,一个声音犹豫,一个声音坚定,相映成趣。

    “谢石安”英王也很吃惊,“真的是谢三你没说笑”

    只见蒋宇成一脸确定,英王嘀咕了一句,“谢三和我一样年纪吧。”

    “嗯,”颜元初点点头,看向蒋宇成,“你确定,他和王爷一般年纪,怎么就做了青柳枝和百花楼的东家”

    “这个,就要问庄大头了。”蒋宇成笑,“这两家勾栏,原不是京城拔尖的,可到了谢三郎手里,不过短短半年,一下子就成了京城最出彩的。”

    “哦,庄大头如何愿意让别人拔了头筹呢”颜元初和庄大头打过几次交道,知道此人十分精明,雁过拔毛不说,还特别擅长点石成金。怎么会把自己手下的勾栏,让给谢三郎呢。

    “据说谢三郎和他打了个赌,”蒋宇成说,“让庄大头随便给他两家勾栏,只需三个月,他就能让这两家勾栏成为京城翘楚。庄大头见他口气大,又是镇国公府的公子,就有意挫挫他的锐气,随口答应了赌约。谁知,庄大头竟然输给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人了。这才叫,终日打雁终被雁啄瞎了眼。”

    “这事镇国公府的人知道嘛”英王倒是问到点子上去了。

    “应该不知道,”蒋宇成笑,“估计谢松这个当爹的都不知道,自己儿子那么人小鬼大。这事也就庄大头身边的几个人知道,一开始只当笑话在说,后来被庄大头下了禁令,所以知道的人很少。”

    “这谢三倒是个人才,”颜元初嘀咕了一句,看向英王,只见他也一脸很感兴趣的模样,就问,“上次去济南府,王爷可曾看出些什么”

    “没有,”英王摇摇头,“梨月楼的事一出,我就搬去北极阁住了,之后跟着谢三去过一次历山书院。你们也知道,随行的人太多,什么也没看出来。”

    “不过,”英王犹豫了一下,又说,“只怕谢三去济南,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少年人嘛,”蒋宇成笑,“难得出京一趟,拿了访学做借口,自然是要玩的尽兴……”

    “王爷觉得,谢三去济南是做什么呢”颜元初却不这么想,就算谢三郎少年意气用事,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进什么勾栏,还做什么勾栏东家呢。

    要知道,这三教九流的地方,信息最为流通。而京城里面的消息,青柳枝和百花楼,自然是最清楚的。

    谢三郎做了这两家勾栏的东家,日后京城有什么事,消息最先进的,就是他的耳朵。只是,谢石安毕竟才十二三岁,或许,这事背后,还有镇国公府的手脚,颜元初多少有些怀疑。

    “似乎在找什么人,”英王回想了一下谢石安在济南的举动,犹豫着说了一句似是而非的答案。

    “哦,”颜元初问,“什么人”

    英王摇摇头,“看他早出晚归,去的似乎都是偏僻所在,也不想访师求学的样子,反而更像寻僧访道的做法。”

    “是嘛”颜元初点点头,看了一眼蒋宇成,问,“那几天,似乎听说孙神仙也去济南



第179章 筵席
    初见英王的时候,颜元初还在长史司里混日子,整日和同僚们八卦京城百官家里的长短闲话。至于这个不起眼的十三皇子,除去知道他被方太妃收养,又和邓太后一系亲近,别的,颜元初也不清楚。

    英王出宫开府的时候,颜元初才得了消息,知道这个十三皇子,竟然也是贺家血脉。而后对英王的试探,就由蒋宇成私底下去做了。

    只是,颜元初有些奇怪,英王一直都是贺家血脉,为何到了出宫开府的时候,才传出他生母的身份。

    贺皇贵妃一早就没了,五皇子已经去世,六皇子又被众人紧紧地盯着,贺家势力已经群龙无首,为何不早些公开英王的身份

    蒋宇成得了命令,暗中接触英王,回来之后,偷偷告诉颜元初,英王是块美玉。颜元初找了机会,巧遇过几次英王。他是小吏,英王根本就不记得彼此见面的情形。

    贺太后留下的人马,颜元初只是其中之一,只是蒋宇成力荐英王,颜元初相信蒋宇成的眼光。

    再加上机会难得,他做了三十来年的暗棋子,这一次,颜元初很想正大光明一次,正式走到人前,让全天下都看看颜家子弟,是怎样一副模样。

    所以,颜元初接了英王这一摊子事,等英王府的长史出了点意外,他就接手来了英王身边。而蒋宇成,也借着捐官的机会,进了京城。

    他们围在英王身边,一方面要明察暗访京城的各种消息,另一方面,又得想方设法,早些带着英王就藩。这样一来,就可以早些部署兵力,日后要想夺位,也得手里有人马。

    眼下英王尚且年少,又才出宫开府,京城相识相熟人,算不上多。为了日后着想,眼下倒是交际联络的好时机。

    方太妃和邓太后又想借着英王,和京城权贵子弟交好,日后好给邓皇后的太子摇旗呐喊。所以,这次英王从济南府回京,方太妃就吩咐英王,好生招待京城好友,特别是镇国公府的谢家子弟。

    毕竟,拉拢了谢家,就等于拉拢了朝里的兵部侍郎谢松,疆场上的镇国公和长房谢楠,宫里还有个年轻的贤妃谢纤柔。

    贤妃不过二九年华,眼下虽然有了身孕,却不会卷到夺嫡之争里面。一方面,太子已立,即使贤妃得了皇子,也有十四岁的年龄差距。

    另一方面,贤妃和谢家要是想夺嫡,第一个反对的就是肃宗。兵权在手的外戚有多可怕,大楚的开国皇帝太祖最是清楚。当年,他就是靠着手中兵权,夺了大梁的天下。这样的事情,肃宗自然不会允许重演了。

    既然笃定贤妃不会参与夺嫡,那谢家的势力,就更值得争取了。邓家这么想,其他皇子的外家,也都这么想。

    只是谢家的态度,一直十分坚定,他们只站皇帝,连太子,他们都不会站。谁坐天下,他们就彻底忠于谁。

    这法子虽然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毕竟,太过得罪人了。若不是谢松玲珑八面,谢家在朝中,不见得能有今天余裕。

    所以,颜元初听说谢三郎赢了庄大头,得了两家拔尖的勾栏,就猜疑,是谢三的父亲谢松在背后插手所为。只是这事究竟如何,颜元初也不敢妄下结论。

    到了筵席的那天,英王府里一片欢腾。上门做客的,多是半大小子。最大的,也不过十五六岁,府里没有长辈,又有歌舞助兴,来访的众人,无不乐不思蜀。

    谢石安自然



第180章 周玟




第181章 武将
    谢石安醒来的时候,同父异母的弟弟谢轻尘,已经跟太子聊了一个下午。该说的不该说的,全都说了一个遍。谢石安虽然不悦,却也无可奈何。

    本以为,有谢二看着谢轻尘,不会让他这么攀着太子。谁知道,谢二没了谢大管辖,一早就醉的不知道东西南北了,哪里还管得了谢轻尘。

    而谢石安自己,却是无意醉酒,只因前世酒量不小,今生却仍是个少年,不得不醉倒了。想及日后长房就要出一个太子妃了,谢石安就头疼不已。

    不过,好在他知道前后脉络,日后事发,也好有个应对的法子。

    太子出身高贵,母亲就是邓皇后,上面又有个邓太后,这嫡系就坐的名正言顺。肃宗又由人及己,不愿儿子重蹈覆辙,所以,一早就告诉太子周玟,等他登基的时候,就立太子。

    因此,太子自小就没什么竞争意识,所有的东西,都是顺理成章地落到他的手里,不过是时间迟早罢了。这样一来,太子周玟身上,就没什么咄咄逼人的斗志。丰城侯世子白梓轩虽然也想站队,却有些提不起劲头来。

    他的父亲丰城侯体弱多病,祖父白望南开国之后立马就过世了。在这大楚,他们丰城侯白家,怎么看,都没留下什么痕迹。

    眼下白梓轩想闯出一个新局面,挽救丰城侯府的颓势,就急需一个突破口。很明显,这个没什么竞争意识,又不怎么精明的太子,并不是丰城侯世子白梓轩的首选。

    白梓轩费尽心思,先是走了英王的路线,接近太子。可真和太子接触了,白梓轩才发现自己想的太子,和现实里的太子,有些不一样。
1...2829303132...13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