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贤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方之影
张氏以前鼎力支持丈夫在官场上发展,还与丈夫一起上过战场,打过不少仗,是因为她了解丈夫的抱负和才华,不忍看着他的满腹才华就这么被埋没。
而今,丈夫已算是功成名就,彻底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能耐,此时急流勇退,只会于朝野间留下无数佳话,而不会有什么遗憾。
“初尘,得妻如你,真乃夫复何求,我李靖这一辈子最得意的事,就是娶了你为妻。”李靖听完妻子的话,只觉喉咙像被什么东西给更哽住了一般,情不自禁的伸手,一把将妻子揽进怀中。
妻子说得对,只要心中无欲,别人猜忌与否,又何必在意,念及此处,他眉宇间的郁结很快散得无影无踪。
解开了心结,又喝了不少酒,梳洗过后,没一会儿,李靖就沉沉进入了梦乡,张氏在黑夜中静静的看了会丈夫的睡颜,也闭上了眼睛,没一会儿也跟着睡了过去。
庆宫宴过后没几日,李靖果然在朝堂上受到了御史大夫萧瑀的弹劾,萧瑀和前朝萧皇后是嫡亲姐弟,李靖大破阴山的时候,杀了颉利的可敦,也就是义成公主。
义成公主乃隋宗室之女,后被封为公主嫁给突厥的始毕可汗,义成公主虽远嫁草原,内心却一直对隋忠心耿耿。
当年隋炀帝被困雁门关,是她冒着生命危险给丈夫送假情报,才让隋炀帝得以脱险。
隋灭亡之后,萧皇后去了突厥,若非义成公主,也就是现任可汗颉利的可敦一力庇佑,她只怕难有善果。
可李靖在攻进突厥大本营的时候却将她给杀了,义成公主对大隋忠心不二,对李唐却没有任何好感,在她的观念中,李唐就是窃国的乱臣贼子。
她嫁给颉利之后,不只一次的怂恿他攻击大唐,面对这样的一个女人,李靖自不可能让她活下来,可对萧瑀而言,却不是这么回事。
因义成公主对萧皇后不遗余力的庇佑,在萧瑀的眼里,义成公主就是他们萧家的大恩人,结果李靖打到突厥之后,二话不说就把她给杀了。
而李世民对他的这种暴行非但没有半分指责,还将他捧上了天,这让萧瑀极端的恼怒气愤,正好在这个时候,有人举报李靖,说他的部队在大破阴山之后,在突厥做下了许多恶行
第二百六十七、淑妃见母(上)
李靖的表现显然让李世民很高兴,也很放心,他对李靖放了心,却对萧瑀颇为不喜。
这萧瑀平日里还算识大体,可一旦触及他的亲人,立即变得不可理喻。
义成公主对大隋忠心耿耿不假,可她却视大唐为仇寇,突厥这些年来在大唐边境四处烧杀抢掠,没少这个女人在颉利耳畔吹枕头风。
你萧瑀身为大唐宰相,却一心向着这样的人,还为了她参李靖,简直是岂有此理。
李世民揣着这样的心事,参奏李靖之事的风波过去没两日,就找了个理由罢了萧瑀的相位,让他回家自省去了。
萧瑀的脾气虽然硬直了一点,却不是傻子,自然知道皇帝为什么要罢他的相,皇帝一旨圣命他回家反省,他二话没说,简单收拾交接了一下,拍拍屁股就回家了。
他参李靖,一是确有私人原因在里面,二么,他是真的觉得领兵的主帅在外面这样纵容士兵抢掠不对,这等不节制的行为,很容易加剧矛盾的恶化。
他的姐姐,前朝萧皇后回到长安之后,李世民对其颇为礼遇,将其安置在兴道里,即长安朱雀门外的第一道坊,赐了一栋很气派的宅院给她居住。
因她是前朝皇后,李世民为保对她的尊重,并未再行封衔,见面的时候,则是以杨夫人相称,萧瑀被罢了相,回到家的第二天便去兴道里看姐姐。
“姐姐。”萧瑀进来的时候,萧皇后正在院中摆弄花草,她已年过六旬,体态容貌却都还保养得不错,看上去只有五旬左右的样子。
“来了,请说你又被罢了相”萧皇后亲手将自己喜欢的一盆花枝剪完,才站起来和萧瑀打招呼,他们俩是一母同胞的亲姐弟,感情十分深厚。
“嗯,”萧瑀点了点头。
“外面热,进来坐吧,冬竹,去泡点菊花花过来。”萧皇后看了弟弟一眼,抬呼他进屋坐,现已是四月中旬,天气好,太阳大,临近正午的时候,已有些炎热。
“是为了参李靖的事”萧皇后在外面忙活了半天,感觉又累又渴,待冬竹泡好茶端出来,她连喝了几口,润了润喉之后,才接着开口道。
“嗯。”萧瑀再次点头。
“你也不是小孩子了,怎的做事还是这么冲动”萧皇后有些不赞同的看了他一眼,她比萧瑀大八岁,现年六十有四,萧瑀也有五十六了。
“李靖纵兵抢掠本就有错,我参他也不全是为了私情,更何况,义成公主一个女人,没有了突厥在后面,她又干得了什么,陛下和李靖怎么就容不下她呢。”萧瑀有些不服气的辩驳了一句。
“你,你简直是个死脑筋,如意在宫里怎么样”萧皇后有些恨铁不成钢的瞪了他一眼,沉默了一会,又问。
“娘娘在宫里过得还不错,她行事很稳妥,把殿下也教养得很好,陛下挺器重他。”萧瑀答道。
“一别十三年,我这心里是真想她啊,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上她一面。”萧皇后听得怔了片刻,半晌后口里才幽幽的道了一句。
“淑妃娘娘对姐姐也惦记得紧
,想必很快会向陛下请示,过来看望姐姐的。”萧瑀想了想,答道。
以姐姐的身份,让她入宫去见杨淑妃显然不妥,她们母子想要见面,只能是杨淑妃出宫,来这里探望萧皇后。
“也不知陛下会不会允。”萧皇后语气有些期待,又有些忐忑。
“陛下应该会允,陛下是个特别爱惜羽毛的人,这一点仅需瞧他对姐姐你的态度就能看出来,在这件事上
第二百六十八、淑妃见母(中)
杨淑妃走到萧皇后居住的院落时,萧皇后已得了下人的禀报,从屋内迎了出来。
当她的目光落在眼前这个身上并无华饰,容颜气度却沉静又不失雍容的美丽女子,眼眶突然就湿了。
未语泪先流,萧皇后本以为到了这把年纪,又在经历了这么多波折苦难之后,这世上已不会再有什么事让她动容流泪,毕竟这十几年来,该流的泪,她早就流光了。
可此时此刻,她看着昔日那个恣意张扬,明媚如阳光一般招展的女儿,变得这样的内敛和沉静,心里突然就钝钝的痛了起来。
她的一言一行已如被尺子量过那般的标准,即便是在她这个母亲的面前,也不曾有半分逾规,仿若这一切都已经印进了她的骨子里,成了她的本能。
这些年,她到底是用着怎样的心境,才将昔日的张扬和骄傲一点一滴的磨去,才成就了如今的的模样萧皇后眼中的泪如滂沱的大雨,越流越多。
“母后。”哭的不只萧皇后,杨淑妃也在流泪,在看到母亲的那一刻,她的眼泪便如缺堤的河流般,奔涌而出,怎么掩也也掩不住,她怔怔的看着头上已出现斑驳的华发,面颊上已染上细密皱纹的母亲,突然抬步朝她奔了过去。
现年已经六十六四的萧皇后看着只像五十来岁,她的样貌相对其它的同龄人来说已算很显年轻,可看在杨淑妃的眼里,母亲较当年起码老了二十岁。
当年她离开江都的时候,萧皇后虽已过近五旬,可她的头上尚看不见半根银发,面容亦白皙光洁如三十来如许的贵妇人。
蓝翊和锦秀在杨淑妃和萧皇后相望流泪的时候已很有眼色的退了出去,她们一个是打小就跟在杨淑妃身边的人,一个是杨淑妃入秦王府的时候,被拨到她身边的。
不管哪一个,都不是笨人,知道这个时候杨淑妃定有千言万语要和她母亲说,她们杵在身边,实不成体统。
萧皇后与女儿抱在一起,心情激荡之下,泪水愈发的汹涌,不过她到底是做了十几年的皇后,又经历过这么多变故的人,心态更稳得住一些。
哭了一会,待初见的激动过去之后,她便缓过神来,缓神之后她轻轻推开杨淑妃:“娘娘,民妇如今已经不是什么皇后了,你不该如此称呼。”
“母后,在其它的地方,女儿可以忍,可以不让自己的一言一行出半点差错,可在这里,女儿不想再忍,女儿叫了你十八年的母后,这口一时是改不过来了。”
“虽说大隋早亡,可谁也不能否认,您曾是大隋的皇后,请母后莫要这般折煞女儿,”眼见萧皇后要朝自己行礼,杨淑妃的情绪彻底崩溃,她一把拉住萧皇后,再次失声痛哭起来。
“痴儿,刚看到你周身上下都挑不出一丝差错,母亲以为你真的变得成熟稳重起来了,没想到,你骨子里的任性的痴还是没改过来。”萧皇后无奈的看了她一眼,不再执着于俗礼,牵着她的走进了屋子。
她们一进来,立即就有个四十来岁的嬷嬷端了水和面巾过来
,让她们净脸。
见到了母亲,痛哭了这么一场,杨淑妃觉得自己的心情终于不再那么压抑,人逐渐缓了过来。
她洗完脸净了手之后,这才发现适才端水进来的人竟然是一直跟在母后身边贴身隐卫乔谨。
杨淑妃顿时惊喜的低叫起来:“乔姨,这些年你一直都陪在母后身边么”
第二百六十九、淑妃见母(下)
杨淑妃听得眼泪差点又流了出来,母亲做了十几年的皇后,结果临到老了却要四处颠簸流离。
以她的身份,寄人篱下,又怎可能一点委屈不受
“痴儿,我真没有受到什么大委屈,你姑姑义成公主在突厥还算得可汗的心,我一介家国早失的女流,也对他们造不成什么威胁,突厥人自然不会把我放在心上。”
“母亲这么一个对他们而言无足轻重的人,又有他们的可敦护着,日子又怎会难过倒是你,以你当年的性子,能磨成现在这般模样,怕是受了不少苦罢。”
“我听你舅舅说,你的儿子,恪儿很懂事”萧皇后瞧着女儿的模样,心头颇为酸楚,面上却是神色不显,她伸手拍了拍女儿的手,安慰了几句,复将话锋一转,将话头转到杨淑妃的儿子李恪身上。
“嗯,还好。”杨淑妃说起儿子,脸上顿时浮出掩不住的温柔和骄傲,她嫁给李世民这么多年,膝下仅此一子,不管表面上待他有多严厉,内心对他的感情却是毋容置疑的。
“看样子你对他很满意”深知女儿性子的萧皇后见状放心之余,不由打趣了一句。
“恪儿性子是不错,习文修文都很努力,天分也不差,就连陛下都不只一次夸赞,说几个儿子中,属恪儿的性情和武略天份最像他。”
“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性情不够稳重,尚需磨练。”杨淑妃瞧着母亲脸上那略带打趣的笑容,面颊微微一红,颇有些不好意思的回答。
“他年纪还小,性子不稳也是有的,慢慢磨练,大了就好了,对了,太子似乎很不错,我来京虽然不久,却也不只一次听人夸奖他了。”萧皇后没有继续打趣女儿,她缓了一缓,又道。
“是不错,他是陛下的嫡长子,陛下登基不过两月就立了他为太子,近年来几乎是手把手的在教他,去年北伐,更是将他放到长孙无忌身边历练了大半年。”
“再加上还有皇后跟在他身后悉心教导,在这样的环境中,只要不是愚不可及之人,都不会差到哪去,而太子乃陛下和皇后所出,又怎可能是愚人呢。”
说到太子,杨淑妃不由自主的就想到长孙皇后,想到长孙皇后,再想到李世民对后宫诸人的态度,她的目光不自觉的黯了下去。
“皇后的贤名,我远在突厥都有所耳闻,她幼时就与一般人不同,现在如此出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李家,确实是该坐这帝位的。”
萧皇后听得面色极为复杂,她理解女儿的心情,却说不出什么安慰之语。
女儿与长孙皇后的较劲由来以久,当年长孙还是失父孤女的时候,女儿身为公主,都没有压下她半分,如今就更别提了。
由长孙皇后她又想到了昔日的李秀宁,也就是平阳昭公主,那孩子,当年可是将洛阳长安两都的贵女都压得没了颜色啊,这其中包括自己的女儿。
他李氏一门,不仅儿子都是人中龙凤,这女儿和媳妇,同样个个是贵女圈中的翘首,平常人家能得其一,已是祖上有德,可他们家,什么都全了,这江山不是他家的,又能是谁的呢
“罢了,不说这些了,我听闻宇文士及转投李唐之后,甚得李家父子的宠信,还娶了李家宗室女为妻”萧皇后怔怔的想了一会,旋即甩开这些念头,又问了一句。
“嗯,宇文士及确极得陛下宠信,被封了郢国公。”说起宇文士及,杨淑妃目中顿时闪过一抹怒意,
第二百七十、叔嫂相见
贞观四年四月,北伐胜利之后突厥各部皆上书表示愿意归附。
李世民为了如何妥善处理这个问题,召所有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员,进行商议讨论。
多数朝臣的意见是:将他们迁徙河南,散居于各州县,教他们耕种拓荒,一应风俗习惯都以汉人标准要求,使之久而化为汉。
文彦博的意见与大家有些不同,因他在北地居住过不短的时间,对突厥人的心性十分了解。
胡人与汉人习俗不同,若让他们与汉人混居,彼此很容易产生矛盾摩擦。
他主张效仿建武帝刘秀对归汉匈奴的安置办法,置匈奴于五原塞下,即把突厥安置在河南朔方、云中等地。
委任他们原先的首领为当地都督郡守,再派汉官辅助教化,如此一来,既可以填充这些地方没有人口的空虚,二则示朝廷对他们的真心接纳和无猜忌之心。
但温彦博的主张遭到秘书监魏征的激烈反对,他认为突厥自古为患,难以管理,若将其迁于内地,等于心腹之疾,养兽自遗患也,主张将这部分人仍然置于边疆,使之“居其旧土”。
温彦博坚持己见,主张以德怀之,他说教其礼法,选其酋首,遣居怀德,何患之有
温彦博提出的安置突厥办法的实质,是以尊重突厥族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为基点,给予突厥族以某种限度的自治权力,显然是在团结的基础上,采取开明的民族同化政策。
经过近一月的激烈探讨,李世民最后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同时略作变动,他下令命数十万户突厥族迁入中原。
其中三万迁入长安,余者散于幽州至灵州一带安置,任命突厥本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统帅原来部众,又挑选突厥族部分贵族来京担任武职。
其中五品以上的将军、中郎将约有百余人,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当时以突厥为首的少数民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与深刻的影响。
处理了这一系列的问题后,李世民心情大好,趋着天气尚不是太热,去玉华山打了一趟猎,归来的时候路过长乐门,想起住在里面的长嫂和弟媳,不由自主的勒住了缰绳。
“陛下怎么了”随行的尉迟敬德有些不解的问了一句。
“息王妃和曹王妃都是住在这里吧”李世民没有理会尉迟敬德,却是转首问了身边的一名近卫一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