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贤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方之影
他是帝王,宠幸个宫女本不是什么大事,问题在于他宠幸了人家,又当成什么都没发生一般,把人家丢在一旁,不闻不问,这实在是......
这一瞬间,长孙皇后都找不到什麽合适的言词的形容自己的丈夫。
不过她身上背着贤后之名,这种事又已经发生,再追究已没有任何意义。
长孙皇后只能压下心头那古怪的不适之感,主动和李世民说起此事,想和他商量,将此女放给某个没有子嗣的妃嫔好生养起来,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他的血脉。
第二百五十八、北伐大捷(上)
十二月中,右仆射杜如晦积劳成痴,一下子病倒了。
病到之后,他上书皇帝,言明此时正值国家紧要关头,不能让他一个病人占驻宰相之位,请皇帝免去他宰相之职,另选贤能,帝允。
此时北伐战事仍持胶持状态,看不到任何胜利的希望,再加上杜如晦又病得不能上朝了,李世民的心情愈发的不好起来,几乎每天都在发脾气。
哪个大臣大凡有半点错处被他纠住,就会狂喷一通,所人大臣都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对待公务,不敢有半分懈怠,就怕被皇帝抓住把柄,一刀给咔嚓了。
时间步入十二月后,李世民一连十数日都没有再入的后宫一步,他现在心情很不好,生怕自己进了后宫,乱发脾气。
他的妻子怀孕不久,本来那个小公主的出生就让妻子心里不舒服了,若再无端向她发脾气,夫妻关系怕真要搞僵了。
“玄龄啊,你说突厥这块骨头怎的就这么难啃,这一仗怎么就这么难打呢”杜如晦病倒辞去仆射之职后的第三天,李世民办完手头上的事,去尚书省那边走动,看到正低着头忙碌的房玄龄,抬步走到他身边坐了下来,一脸怅然的感慨了一句。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战事僵持不下,他心里的压力也越来越重,北境十分寒冷,突厥人一直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早已习惯。
而唐军骤然过去,自然不易适应,也就是说,一入冬季,北境的战事天秤自然而然的就会倒向突厥,天越冷,战事对唐军越不利,一想起这些,李世民的心就像油煎似的。
“陛下,自古成大事者从来没有一个是容易的,我相信咱们只要坚持,胜利就一定属于我们。”房玄龄从堆积如山的公务中抬起来,朝着皇帝笑了一笑。
“你说得对,只要坚持,胜利就一定属于我们大唐,是朕太过于急躁了。”李世民瞧着房玄龄因近一两月熬夜太多,愈来愈黑的眼袋,心头忽然生出一股愧意。
“臣理解陛下的心情,快到年节了,陛下忙走不开,就不多说了,等过了年,陛下可以去玉华山那边转转,泡泡温泉什么的,放松一下。”
“北方那边有李靖坐镇,即便暂时没有什么喜讯传来,也不会有什么大患。”
“不管自么说,这一仗打到现在为止,咱们大唐的收获还是颇丰的,别的不说,之前与突厥交界的那些边境村镇,都被收回来了。”
“根据前两天传回来的边报,臣估计近期应该会有不少被突厥掳去的汉人,还有一些小部落的居民,都会归附到咱们大唐。”房玄龄道。
他其实很理解李世民的心情,北伐这一战可以说是倾尽了整个大唐的国力,同时也倾注了他所有的心血,换任何坐在他这位置上人,都不可能不紧张。
“是么这事朕还不知道,现咱们大唐的人口可是十分紧缺,若果真有这么多人添进来,那可是天大的好事。”李世民一听,顿时大喜过望。
与突厥交界的村镇收复了许多这事他知道,但有这么多人口归附大唐的问题,前线还没有传边报回来,他尚不知情。
“咱们也不能高兴得太早,有人口虽是喜事,但咱大唐近些年消耗巨大,粮食也就去年今年收成还不错,可今年这场大战,对粮食的消耗十分惊人。”
“
第二百五十九、北伐大捷(中)
竖日,李世民让人去查调关中大户手中存粮。
三日后,边报传来,与突厥接壤之地被掳去的汉人,以及周边一些小部落因草原大灾意属归附大唐的人数加起来共有百之众。
李世民看到这个边报,心里喜忧参半,喜的是这么多人口进来,能大大减缓大唐人口的不足的压力。
只要把这些人安置妥当,待他们安定下来之后,再组织他们去开荒垦田,从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有极大好处的。
他忧的是突然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光是粮食这一块的需求就十分惊人,而国家因北伐之战的巨大消耗,手中存粮并不多了。
他沉思了片刻,召来大臣商议了一番,先下了一道旨意,让各地官员好生接收这些人口,给他们上户籍,办置田地,荒田和良田搭配分拨。
至于粮食这一块,他告诉当地官员,除了他们想办法自筹,朝庭也会想法子拨粮下去。
接收人口的旨意下去之后接下来就是筹粮了,去年光景还算不错,今年却很一般,加上打仗,今年的税赋比往年加了两成,百姓自己的日子已经过得十分艰难,不可能再从他们手中征粮。
从百姓手中征粮行不通,李世民就只能考虑从各地大族商贾手中征粮。
他一开始只打算在关中征粮,但看了归来的人口数量之后,发现单靠关中解决不了问题。
现归来的还只是部分人口,若真打败了突厥,届时只怕会有更多的人口归来,那时候更需要大量粮食,国家突然间增加这么多张嘴,单靠关中大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只有全国同时筹备,才有可能度过难关,收接灾民的圣旨下去后的第二日,李世民召开了大朝会,这次朝会的宗旨就是讨论关于如何安抚灾民和筹粮的事。
大家讨论了半天,也没个人肯站出来担任这征粮官,李世民见没有人肯主动请缨,就点了温彥博的将,并让还在家养伤,未上朝的侯君集做他的副手。
温彥博被皇帝点将,一张脸顿时变得比黄连还苦,他是个地道的读书人,熟四习方俗,通人心理,以善词令而闻名,是个最讲究孔孟之道的人,突然接到这么个差事,可真是苦不堪言。
可他心里也知道,这事还真推拒不得,皇帝点他的将,多半是觉得他深谙世人心理,同时又怕他性情太温和,镇不住这些人,便派了侯君集做他的副手,可这个差事实在是烫手......
“大临啊,不是朕故意为难你,而是这事,实在是非你莫属,我了解这些世家大户的性子,一味的和他讲理是行不通的,但是太狠了也容易出乱子。”
“这满朝语文武大臣,论起在世族中的人缘和威望,能和你比的还真找不出几个,朕先派你去,是希望你能晓之以理,和他们好好说,若他们愿意支持,那是皆大欢喜。”
“要是他们推三阻四,在这样的时刻想袖手旁观看热闹,那就怪不得朕不讲情面了。”李世民显然很理解温彥博的心里,散朝之后将他留了下来,语意深长的安慰了一番。
“臣理解陛下的心事,臣对这个差事没有怨言。”温彥博心里苦得像黄连,脸上却要表现得若无其事。
“理解就好,朕已经着人去喧侯君集了,一会你们俩见过面,好生商议一下,没几天就要过年了,这事不能拖,明天就开始吧。”李世民点了点头。
他的意思很清楚,征粮一事,就是先礼后兵,你们若是识相,一切好说,不识相,嗯
&
第二百六十、北伐大捷(下)
,最快更新盛唐贤后最新章节!
至于李承乾,他主要跟在长孙无忌身边学习,没有什么需要做的,但就这么看着,他都看得胆颤心惊,也是生平头一回真正认识到做一个太子的不容易。
“朕相信这场仗打不了这么久,即便真要打这么久,朕也会筹到粮食的。”李世民沉默了半晌,口中才道了这么一句。
“最近京里有了不少怨言,似乎都是针对陛下强行征粮的”长孙无忌就着炭火,在李世面对面坐了下来,看了他一眼,接口道。
二月初的天气还相当冷,今年较往年更甚,尤其这地方又临近玉华山,周边人烟稀少,较城里更冷上几分。
李承乾还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长孙无忌怕把他冻出好歹,营帐内每天都烧着炭火。
“你也不是不知道朕的性子,只要是我想干的事,又怎会在意那些区区流言只要北伐胜利,这一切都不是事,我相信药师不会让我失望。”李世民道。
长孙无忌张了张口,想说点什么,可他瞧了一眼李世民的脸色,终没有开口。
李承乾在旁听着父亲和舅舅的对话,心头有些不安。
过了年他就满十二周岁,虚岁十三了,虽未正式参与政事,可他八岁就被立为太子,身边的太傅老师,都是渊博大儒。
又跟着长孙无忌历练了几个月,基本该懂的事还是懂的。
这北伐之战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深深的压在他的父皇和一众朝臣们心上,只要捷报一日不传来,他们就一日不会安宁。
“高明,你跟着长孙大人也有些时日了,可有什么收获”李世民大概也觉得这个话头有些沉重,并未多聊,问长孙无忌几句粮草上的问题,话锋一转,目光转到儿子身上。
“回禀父皇,儿臣自来到粮草营后,方知为君者不易,也更能体会父皇管理一个国家的艰难。”
“儿臣看到长孙大人每日从白天忙得半夜,有时候,手里拿着文书信件就那么靠着桌子睡着了,方知一个人,想做点事实在是不容易。”李承乾接口道。
“很好,你能看到这些,即表示这趟历练没有白来,你自到了粮草营之后,一共只回过宫两次,过年回去,也只在宫里呆了两天。”
“朕原本还担心你受不住这份苦,如今看来,却是朕小瞧了你,高明,你很好。”李世民静静的看了李承乾几眼,很是满意的伸手在他肩膀上拍了两下。
“父皇谬赞了,儿臣到了舅舅这里,方知自己需要学的东西太多,儿臣会努力去做一个太子该做的事,不会让父皇失望的。”李承乾连忙接口道。
李世民来到玉华山的李四日,前线传来捷报,北伐大总管李靖在阴山大破突厥大军,打进了对方的老巢,如此大捷,前线自然不会有片刻耽搁,信报以最快的速度被送往京城。
因为李世民就在玉华山,来京的加急边报都要往这里过。
为此,这份捷报还没到京城,就被李世民截了过去,他拿着这张捷报奏书,一双虎目被热泪给弥漫都没发觉,眼睛在那几行不多的字上,来回的看。
“陛下。”与他在一起的长孙无忌眼见他目中的泪都要滴到纸上了,不得不提醒一句。
他也被这巨大的喜讯给冲撞得脑子发昏,不过相对李世民而言,到底还好上一点。
“哦,辅机,你看看,药师,他可果然没有让朕
第二百六十一、举国欢腾(上)
几位尚书接过李世民递过来的捷报,看完之后,脸上的茫然和疑惑顿被巨大的惊喜所代替,大家的脸上很快浮出欣喜若狂的表情。
房玄龄更是激动得手都在哆嗦,这些日子里心里承受着巨大压力的人不只皇帝一个,他身为当朝宰辅,压力丝毫不在李世民之下。
自杜如晦病倒之后,两个宰相的事堆在他一个人的身上,每日都有数不清的事情等着他拍板决定,这些事,无论哪一件都不能出丝毫差错。
他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一天十二个时辰,花在吃饭和睡觉上的时间加起来超不过四个时辰,其它的时间他都在忙着公务。
忙还只是一方面,最难的是心里那份不确定的等待,现年刚刚迈进五十大关的他,近几个月须发熬白的数量比以前那些年加起来的总和都多。
可不管心里的压力有多重,他房玄龄在表面上都要装着若无其事,不能表现出半点不安和焦虑的情绪。
因为他是宰相,上要面对皇帝,下要面对文武百官,面上露一点怯,对上对下都会产生很大的心里干扰。
现这种煎熬终于过去了,肩上陡然一轻的房玄龄忽然有种放声痛哭一场的冲动,目中热泪不知不觉的滚了下来都毫无所觉。
对此深有体会的李世民很理解他的心情,他走到房玄龄身边,伸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
房玄龄终于缓过神来,这一回缓神,才发现泪水不知何时竟然蒙了眼。
他顾不得体统,撩起衣袖,在脸上胡乱擦了擦,颇有些不好意思的对李世民开口道:“抱歉,陛下,臣失仪了。”
“没关系,我理解,这段时日辛苦你了,得胜鼓敲响之后,你可以暂休息两日,粮草那边有辅机在,不会有什么岔子,这两日你先缓口气,养养精神,等你缓过来之后咱们再来商议后续事宜。”李世民深表理解的摆了摆手。
其它几名尚书心里的激动也不见得比房玄龄少,看到奏报的刹那间,大家的眼眶都不知不觉变得湿润起来,不过没有人说话,这一刻,大家心里都明白了一件事,北伐终于要落下序幕,大唐将要真正迎来真正的盛世了。
接下来自然就是命人去敲得胜鼓,得胜鼓一响,整个长安城,不论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在暂短的惊愕之后就被巨大的喜悦所充斥,大家都知道了一件事,北伐胜利了!
无数的百姓从家里冲了出来,涌上街道,大家或哭或笑,或喊或跳,还有些人相互拥抱在一起,尽情的宣泄着内心的喜悦。
突厥,是一座沉甸甸的压在大唐官民心上的山,现在这座山终于被搬开了......
宫里自然也听到了得胜鼓的声音,自去年四月搬进大安宫之后,便没理会过外面诸事的太上皇李渊推开身边正在往他嘴边喂水果的妃嫔,起身站了起来,走到殿外,口中喃喃的道了一句:“是得胜鼓的声音,刘凤,是得胜鼓的声音,对不对”
“回陛下,正是得胜鼓的声音。”刘凤是他身边的老太监,闻声恭恭敬敬的答了一句。
“这么说来,是北伐胜利了我大唐,真的打败突厥”李渊不太确定的问。
他并没有忘记,武德七年的时候,因突厥的大军差点打到了长安城,朝庭上下,文武百官,包括当年的太子建成,都有迁都之意,只有次子世民,坚决反对。
他同样没有忘记次子登基不过两月,突厥大军就突然兵临城下,长安城危在旦夕的情境。
如
第二百六十二、举国欢腾(下)
“没什么,高兴罢了。”杨淑妃哭了一会,人就缓过来了,她将脸上的眼泪擦干之后,一脸平静的对儿子道了一句。
李恪并不知他的外祖,前朝的萧皇后这些年一直在突厥的事,杨淑妃这些年来没有一日不惦记自己的母亲。
可是,以她的身份,再加上突厥和大唐的关系,她根本没有办法
、也不敢主动去联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