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江山图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妄语臣
大明江山图
作者:妄语臣
从朱元璋开创大明的旷世伟业,到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不明,再到明成祖朱棣篡位登基后的文治武功。明朝初期,传奇甚多。>/br<一幅暗藏玄机的明代宝图,引发了六百年后的一次古画鉴定,并借由一段跨越古今的时空旅行,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明暗争夺。真真假假间,一切,都恍若梦中。也许,这就是个梦。一场跨越六百年的未来之梦。



楔子
    明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大明都城南京。

    “吱呀——!”

    落日下,伴着一阵沉重的声响,大明都城南京坚固的金川门被慢慢打开,仿若一个时代的黯然落幕,又如同新篇章的缓缓开启。

    随着城门洞开,城门一侧是开城投降的守城士卒、列队垂首的黯然寂寥;另一侧,则是城外军队气势冲天的群情振奋。

    城门内外、恍如隔世。

    似乎谁也未曾料到,这坚固异常的大明都城南京,竟会如此轻而易举地不攻自破。而这场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也以这样的方式,迎来了尾声。

    眨眼之间,一队彪悍的北方铁骑未等城门完全打开,便已毫不客气地疾速冲入城内。随即,一支支来自燕云的战马铁蹄,凶狠地踏在城内青石路面上,密集的“哒哒”声隆隆作响,令站在道路两侧的守城士卒们脖子直缩、头皮发麻。不过,这些入城的燕军骑兵却根本无视一旁躬身而立、瑟瑟发抖的众守军,而是快速接管了金川门的防务,并将一面硕大的“燕”字大旗插上了城头。

    正是这面旗帜,自四年前靖难之役爆发,由北平出发、辗转千里,历经四年的风雨,如今,终于插上了大明都城南京的城头。而燕王朱棣与建文帝这对叔侄之间的皇位之争,似乎也终于尘埃落定。

    下令开城的守将抬头偷瞄了眼那代表着燕王朱棣的旗帜,夕阳的余晖下,只隐隐觉得,那本应是亲王规制的旗帜,似乎尺寸上已稍稍僭越了朝廷的礼法。甚至,不知是否是自己的错觉,借着落日的映照,更像是为那旗帜的四边撒上了一层亦真亦幻、象征着帝王的御用明黄之色......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燕军兵将已大步入城,守将再没有眼力,在无数寒光闪闪的刀刃之下,也知道现在根本不是计较这些礼法规矩的时候,只得继续垂着脑袋,带着身后的一干守军士卒,静静恭候着那位大人物的入城。

    自己的性命今晚能否保住,乃至以后的荣华富贵,就全凭他的一句话了。

    “呜——!呜——!”

    这时,只听几声号角从已被燕军控制的金川门城头上响起,那是大明亲王入城时的特有角声,守将竖起耳朵仔细一听,这入城的号角倒是还合乎礼制,没有像旗帜那般出格,心中不禁五味杂陈,自己也说不上究竟是何滋味。

    而紧接着,一队衣甲华丽的侍卫已开道而来。守将暗忖,下面入城的,必是那位此番率军南下、与当今皇上争夺帝位的燕王殿下了,赶紧率一干手下在路旁单膝跪地、抱拳行礼。众人视线更是不敢有丝毫地上扬,只能垂首望着面前的青石板。

    随后,四周忽然逐渐安静下来,守将俨然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迫感,正在一步步地逼近。不多时,当四支装有鎏金蹄铁的战马马蹄映入守将的眼帘、并在其面前缓缓止住后,守将深吸一口气,依旧未敢抬头,而是立即高呼道:

    “末将恭迎燕王殿下入城!”

    而后,便大气也不敢出,静静等候着面前来人的回答。

    可是,在这令人忐忑不安的沉寂中,却久久没有听到面前马背上之人的任何回音......

    此刻,周遭几乎鸦雀无声的寂静,恍如一把无形的利刃,在一寸寸地逼近着守将的脖颈,仿佛命将不保。

    此间唯一发出些许响动的,便只有守将目之所及处、面前那匹冷冷打着响鼻的战马。同时,也能依稀看到自马鼻中喷出的、一股股不可一世的雾气。

    顷刻间,守将只觉得汗如雨下,胸中心跳不断加速,背后更是顷刻之间便已被冷汗浸湿。低垂的视线之中,依旧只能看得到马蹄。马腿之上,却是完全看不到,也根本不敢抬头去看。而面前的战马仿佛此刻也正在扭头扫视着自己,不屑的响鼻声中,除了傲慢外,似乎,更带着几分隐隐的不满。

    守将战战兢兢,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但这种令人窒息的沉默实在让人难以忍受。咽了口唾沫后,守将只好一狠心,不顾身上所披的沉重甲胄,费力地双膝跪地、伏身叩首,再次大声道:

    “末将恭迎燕王殿下入城!”

    这一回,守将口中所言虽与方才无二,只是,纵使身披铁甲、也不惜伏身叩首,用的却是朝见皇帝时的大礼。而在短暂的沉默后,马背上也随即终于响起了一个低沉的声音:

    “嗯,平身。”

    一听到那淡淡的“嗯”,守将只觉如蒙大赦,终于暗暗松了口气,立即狼狈地爬起了身子。尽管按照大明军礼,本应路迎从便,况且众人尚披甲在身,单膝跪地便足以。但是想到眼下的情况特殊,守将一时也顾不得许多了。

    而从回应者的语气来看,自己这条命,也的确是保住了。

    这次,站起身来的守将,终于可以勉强看得清眼前这匹战马的全貌,而这长脸的畜生却竟然正眼也不瞧一眼自己,反倒带着几分如人一般、睥睨天下的目光,一边肆无忌惮地打着响鼻,一边居高临下般扫视着这大明都城中的一切。

    忽然,面前的战马再次扭过头来,对着谨小慎微的开城守将,自马鼻中喷了其一脸雾气。守将不敢躲闪,正被面前这战马喷得有些不知所措,却忽见马背上之人正向自己勾手,示意其靠近上前——

    这......燕王殿下是叫我走近几步问话

    情势所逼,守将只好咽了口唾沫、硬着头皮,喏喏地凑了上去,却丝毫不敢抬头去看那马背上燕王——朱棣的尊容,直到一个带着几分杀意的阴沉声音,自马背上传来:

    “建文帝,在哪”

    &nb



委托-1
    四年前。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初十,大明都城南京。

    月影婆娑,夜幕寂寥。

    幽静的金川门上,一面“明”字大旗树立在城头,无声地凝视着夜幕下这座昔日的六朝古都、同时也是创立不久的大明帝国的都城。

    只是,此刻,月光之下,旗帜正无力地低垂着,犹如这座城池、同时也是这个庞大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一般,纵使壮心不已,但怎奈垂垂老矣,行将逝去。

    近日,随着大明帝国的开创者——朱元璋身染重病、已到弥留之际的消息,在皇城内外悄悄流传,城内外一时流言四起、人心浮动,而又以流言的源头——皇宫之中为甚。

    此刻的大明皇宫之中,暗处不时有宫女、宦官在窃窃私语着什么,似乎人人都暗怀不安。当今圣上、同时也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已年过七十,本就是古稀之年的老人,此番一病不起,不由得更加引人揣测——皇上怕是真的时日无多了。

    而比起行将晏驾的老皇帝,宫人们此时更加关心的,还是即将登位的新君。

    暗处的私下谈论中,有人暗暗猜测,弥留之际的皇上是否可能会临时更换皇位继承人。比如,将皇帝宝座改为传与其第四子——燕王朱棣。

    也难怪有人会如此猜想。毕竟,如今作为皇位继承人的皇太孙——朱允炆,实在过于年轻。而远驻北平的燕王朱棣,则正值盛年、才干卓越。

    由于朱元璋原本的长子、也是大明帝国昔日的皇太子英年早逝,历经丧子之痛的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起继承人的问题。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慎重考虑后,出乎不少人的意料,朱元璋并没有立自己其他在世的儿子为新的太子,而是选择了太子的儿子、也就是朱元璋自己的孙子——朱允炆,立其为皇太孙,作为大明帝国的新储君。

    如今,皇太孙朱允炆虽已年过二十,但这个刚满弱冠之年的年轻储君,又能否担负得起大明帝国的重担恐怕,谁的心里也没有底。宫中甚至已有流言,说有高人卜卦预言,新君登基后注定皇位不稳,大明江山日后必被手握重兵的外地藩王所夺。流言所至、闹得人心惶惶,信者也不乏其人。

    忽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打破了附近的宁静,像是正朝宫内的圣上寝殿匆匆而来。隐藏在暗处的窃窃私语声,如同受惊一般、瞬间消失不见。

    此时夜色已深,到底是何人,竟敢快步疾行、如此堂而皇之地夜闯皇上寝殿

    一时人人屏气敛声,不知来者究竟是谁,又到底出了什么事。

    闻听这深夜中的脚步,宫中大内侍卫皆有所警觉,纷纷暗暗按住腰间刀柄,打算拦下擅闯之人。但在看清来人身份之后,却又不约而同地纷纷避让开来,恭恭敬敬地侍立在旁。

    原来,这行色匆匆、径直走向寝宫的来人,正是大明皇太孙、同时也是帝国的储君——朱允炆。

    在当先一名趋步引路的老宦官引领下,平时一向举止稳重的朱允炆此刻竟顾不得趋步而行的觐见之礼,六神无主般跌跌撞撞地迈入了朱元璋卧病不起的寝殿。

    一看这副架势,旁人虽然均不敢出一声大气,但是相互对视之间,似乎也都已猜到了大半。如此深夜急传皇太孙前来,看来,皇上是真的即将撒手人寰、要做最后的叮嘱了。

    很快,传朱允炆前来的那名老宦官又退了出来,独剩朱允炆仍留在殿内。并且,老宦官奉皇上口谕,支走了几乎所有的侍卫与宫人。无令不许任何人擅自靠近寝殿。看这架势,想必殿内的朱元璋对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正在做着什么绝密的最后嘱托。

    而在奉命避开的众人之中,一名不起眼的大内侍卫,此时却躲开了众人的耳目,随着身形闪动,其竟悄无声息地暗暗摸到了寝殿外的一处窗檐之下——

    这侍卫的面容,居然正是纪纲。

    作为燕王在宫中布下的重要眼线,纪纲早年便由燕王暗中安排,改名换姓,入宫成为大内侍卫,同时不断向远在封地北平的朱棣密报宫中的重要情报。

    尽管此刻纪纲的心脏狂跳不止,毕竟,一旦自己被发现躲在殿外偷听,必定会身首异处、难逃一劫。但是,想到这回若能探听到皇上的临终遗言,自己的主子燕王定有重赏,纪纲依然不惜铤而走险。而此时,在屏气凝神之中,纪纲也终于隐隐听到了来自殿中的对话:

    “朕本淮右布衣,本与富贵无缘,却能奄有天下、荣登帝位、开创大明江山。允炆你可知,这是为何”

    这苍老而又和蔼的声音,自然是属于朱元璋的。纵是行将咽气,这位开国帝王的声音此刻依然带着王者般的霸气,同时,又刚中有柔地隐隐透着对于孙子的教诲与期望之情。而唯唯诺诺的回答之声,与之相比,便稍显稚嫩,但也带着勃勃生机:

    “自是因皇祖父顺天应人、文治武功、施行仁政、德被天下......”

    &nb



委托-2
    “该起床了。”

    忽然,随着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眼前的大明宫殿仿佛在剧烈的颤动,朱元璋与朱允炆的身影也渐渐模糊,而那熟悉的声音却反而越来越清晰,只听其又说道:

    “该吃早饭了。”

    听到此话,李林波渐渐睁开了眼睛,缓缓回过了神来。

    果然,此刻站在面前的,正是自己的妻子——安然。

    见丈夫李林波只是睁开了眼睛,仍没有动身起床,妻子安然转而说道:

    “你若再不起床,我可该‘揉面’了。”

    一听“揉面”二字,李林波随即苦笑着坐了起来,开始穿衣下床。

    妻子所说的“揉面”,乃是二人之间的暗语。实则指的是将不起床的对方直接卷在被子中,包裹得如同寿司一样,而后在床上来回推动。那紧紧裹在被子之中,滚来滚去、天旋地转的滋味可不好受,也让人瞬间睡意全消。结婚多年以来,夫妻二人一直用此法相互督促对方起床,效果屡试不爽。

    此时,李林波已下床伸了个懒腰,脑中却像是还在回忆着方才如同亲眼目睹的一幕幕。

    莫非,方才,是自己做的梦

    而妻子安然这时已转身去做早餐的最后准备,同时嘱咐道:

    “快些啊。朋友介绍的那位李太太今天上午终于有时间来画廊了,可绝不能迟到。”

    李林波答应一声,开始洗漱。

    不过,直到其坐到早餐桌前,李林波依然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只是,任其绞尽脑汁,也始终回忆不出梦中那幅画的具体样子,甚至,连那幅画的名字也已记不起来。

    “看你醒前眼皮直跳,该不会是做了什么梦吧”

    妻子安然看着餐桌上依然有些心神不宁的丈夫,忽然问道。

    李林波点了点头,苦笑着答道:

    “对,而且还是个发生在明朝的梦。我甚至还梦见朱元璋、朱允炆了。好像......还有一幅画!”

    “明朝”

    妻子安然似乎有些吃惊,如今都已是2030年了,明朝对于现代人而言显然过于遥远。这种古代的梦可不常遇到。

    “该不会是最近又有鉴定明朝古画的工作,过于陶醉、研究太深,导致梦里直接去问四百多年前的明朝人了吧”

    安然笑着问道。

    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自己的丈夫李林波虽然主业是画家,而且是专攻中国国画中的山水画,但实际上因为没有名气,尽管富有才气,奈何年已三十多岁,画作却多年来无人问津。因此,李林波还同时作为一名兼职的艺术顾问,由相熟的朋友介绍,偶尔为保险公司鉴定些古代画作什么的。对工作极其负责的李林波对鉴定也是极为认真,往往会查阅大量资料佐证,直到万无一失地辨明了真伪,才肯签字确认。

    而此刻,李林波却叹了口气,大概是想到了家中近期的经济压力:

    “保险公司那边好久都没有鉴定古画的委托了。唉,兼职的工作就是这样,不够稳定。嗯,另外,朱元璋、朱允炆他们是明初的两位皇帝,距今可不是四百多年,而是六百多年......”

    “好吧,兼职大专家。”

    安然无奈地笑了笑,又转到了今天的正题上:

    “对了,今天来画廊的李太太特别中意水墨山水画。我打算,刚好可以特别推荐下你的作品,尤其是那几幅被埋没的佳作。我有预感,今天,也许就是金子发光的日子。”

    听着妻子这样说,李林波却只是笑了笑,低头继续吃饭,什么也没有说。

    多年来希望的落空,已让其习惯了失望,甚至以根本不报希望,来避免失望时的落差与痛苦。

    这些年来,妻子安然一直经营着一家小有名气的画廊。而画廊中日常展示的,近一半都是丈夫李林波的作品。按理说,有妻子的全力支持,李林波的画应该也卖得不错,可似乎是时运不济,总是无人赏识。加上如今的时代,并不怎么了解美术的普通购画者,大多都会先在网上搜索画家的信息,完全依据画家的身价与名气来借以彰显自己的艺术品味,也可作为与他人介绍所购画作时吹嘘的资本,却鲜有人真正关注画作本身的质量。因此,由于李林波没有什么名气,也不愿意用一些灰色手段在网上刷出自己的虚假名望,导致的结果便是,往往画廊中其他画家的画作已售出大半了,李林波的画作前却依然冷冷清清、无人问津。
12345...1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