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好国舅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泉释一切

    虽然按理来说孙氏后来成了皇后,她得金宝,应该也算名正言顺,但毕竟孙氏得宝是在她为贵妃时,所以朱瞻基此举,其实说到底也是违背祖制了。

    可是,木已成舟,孙氏终究是贵妃得宝,礼制已变,因此大明后来也逐渐将贵妃得金宝,引为制度。

    当然,后来事实也证明,孙氏后来的行为,也对得起朱瞻基给她如此殊荣。

    那时,朱瞻基驾崩,皇太子朱祁镇继位,登基为皇帝,年号正统,孙皇后也被尊为皇太后。

    后至正统十四年,瓦剌背信弃义,犯边挑衅,寇掠大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当即果断决定,北征瓦剌,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爆发,为瓦剌所俘,大明数十万精锐也因此尽失,朝廷文武重臣共有百余人丧命殉国,京师告急,大明陷入自开国以来的空前危机。

    是时,正是这位时为皇太后的孙氏,果断摈弃了部分朝臣的南渡陪都的主张,采纳了兵部侍郎于谦等主战派的意见,让庶子朱祁钰即位,年号景泰,他便是后来的代宗恭仁康定景皇帝。

    之后,随着大明忠臣,汉族英雄于谦,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以京师所剩老弱残兵和抽调来的各地疲惫之师,共计二十二万,关闭北京九门,并列阵九门外,以血肉之躯,抵御瓦剌大军,守住北京,化解了危机,充分证明了孙氏值得朱瞻基如此做。

    而后来的“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其中也有孙太后的功劳。

    若非是孙太后允许,孙氏外戚的暗中辅助,武清侯石亨、太监曹吉祥等人才更容易完成那复辟之事。

    否则,若是没有孙太后允许,英宗不能复辟,没有子嗣的代宗,又不肯立亲兄英宗之子,大明兄终弟及的法统制度不能正确运行,也不知大明之后又会出现怎样的关于皇位的腥风血雨。

    随着皇极殿的礼仪完毕,便见礼部安排的鸿胪官接了节、册、宝、印,便直趋午门去迎接皇后和贵妃三人去了。

    看着那鸿胪官离去,张璟心里不由自主的心热起来。

    他知道,再过不久,张嫣就将成为大明的国母,而他张璟,也将正式确立自己国舅的身份。

    只是,这一世,张璟还能让大明亡国

    张嫣如真实历史一样殉国

    华夏大地为鞑子所占,汉族为异族奴役凌辱

    不能!

    绝对不能!

    不说大明忘了,他张璟的好日子也没了,就是为了汉民族不再被打断脊梁,为异族奴才,张璟都不能让这事情发生。

    只是,将来的他该如何去做,才能挽救这一切

    毕竟,大明有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定下的祖制,外戚不得干政揽权,这就极大的限制了张璟。

    虽说在明初朱元璋、朱棣、朱允炆这三人,都没有完全按这祖制行事,但到了后来,基本成了惯例,后代之中,几乎没出过揽权外戚。

    若是原本,张璟的想法是利用自己的一些知识,在不违背身份原则的情况下,通过他对皇帝朱由校的影响力,不断改变大明这还没有彻底烂掉的摊子,令其再次崛起。

    可是,受制于人,那终究太慢了,而且有些事情,不经他自己控制,很难办成。

    更何况,若是做得太越界,还会被清流文官那帮人弹劾,实在得不偿失。

    不过,在刚刚看到那金宝,想到孙太后和她那搏命一押,支持英宗复辟的孙氏家族时,一个不成熟却有人实践过的想法,出现在他心头。

    孙氏家族当时在英宗复辟后,不就成了揽权的外戚吗

    其家族一门在那场政变中,都获得巨大利益,其中孙太后兄长孙继宗更是再次之后,与石亨、曹吉祥等人共同揽权,势力庞大。

    孙继宗,字光辅,忠会昌伯孙忠之子,




73、真是你大爷!
    坐在大殿之上,大概是登基以来诸般琐事劳心劳神,朱由校年岁又不大,瞧见今曰宫中这般热闹,心中也十分兴奋,竟是直接忘了大婚的流程。

    只见朱由校浑然没有今曰他才是新郎官的觉悟,坐在上边,瞧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一副乐不可支的模样,像是就打算这样在大殿里浪费一天时间一样。

    满面喜色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眼看时辰差不多了,再耽搁就迟了,而皇帝这边还没有动静,连忙颤巍巍地走到朱由校面前,躬身行礼道:“陛下,迎亲时辰快到了,还请陛下接见完文武百官、勋卿诰命后,起驾赴乾清宫,等候皇后殿下晋见”。

    闻言,朱由校才反应过来,“喔”了一声,而后看着殿内望着他的一干人等,坐在龙椅上,有些不好意思的低了低头。

    张璟瞧朱由校这样子,心里也是暗道,这才是朱由校这个年龄段的人,该有的模样。

    想到他之前见过朱由校的两次会面,朱由校给他的样子,完全不像是个少年的感觉,张璟心里也是犯嘀咕,果然皇宫这权利之地,是最能让人早熟的。

    当然,朱由校会害羞低头,在场众人可不敢和普通百姓逗新郎官一样,拿害羞的新郎官开涮,纷纷同样低头,不敢出声。

    待朱由校习惯后,他这才对众人道:“王安,唱名吧,让各文武百官、勋卿诰命,按制恭贺晋见。”

    “是!”王安行礼领命,而后转身便对殿内一干人等,按照制度,点名上前向皇帝进献他们准备的礼物,恭贺祝福皇帝大婚。

    这就是民间恭贺新郎官,当然,他们每批人道贺的时间有限,要想在短时间内,令皇帝满意,记得他们在大婚的表现,除了礼物要好以外,也得看他们个人的嘴皮子能不能讨皇帝开心了。

    在王安点了几名京中宗室长辈的名,紧接着一堆权贵家族晋见过后,张璟便瞧见,适才在宫殿里,和他逗嘴的那小道童陪,陪着一个中年道士,出列道贺了。

    不会吧

    这么快

    张璟愕然,原因自然很简单,这又不是皇帝需要道士祈福的时候,那道士和道童,怎么比他这个正经的皇室外戚成员还早晋见皇帝呢

    他们是谁

    难道也是皇室成员

    毕竟,大明以孝治国,天子以身作则,在大婚这种场合,更要注意在礼节上,孝顺长辈。

    而能比他张家提前点名向皇帝恭贺,也只有老朱家的长辈才能有这待遇。

    一个疑问,出现在张璟脑海,可碍于现在场合,张璟是连窃窃私语都不敢,更别提出声问身旁的人了。

    又等了不少时候,王安便将张国纪、张璟二人的名字点了,他们代表皇后家族,在老朱家在世的长辈恭贺完,自该是他们,体现皇后身份的尊贵。

    在张国纪出列后,张璟快速走到张国纪身后,和他一起上殿晋见。

    张家的嫡系亲属自然不会就他们两个,不过这次皇帝大婚匆忙,自然不可能立刻去河南再接其他宗族亲属来,因此只能是他们两个作为后族成员晋见了。

    不过还好,他们二人和另外的两个贵妃家族一样,是唯一不用进献礼物的,而且,还是要得赏赐的。

    张璟恭敬守在张国纪身边,全程安静看着张国纪和朱由校这对老丈人和女婿的官方性对话。

    对话是张国纪和朱由校早就被礼部安排的人训练过的,很快结束,而后便听朱由校下令,令王安拿出圣旨,宣读赏赐张家的一应珍贵物品,以示恩宠,当然,这礼品得下面程序给他们。

    二人依礼谢恩,而后朱由校令王安送二人退下,至于殿内,另由另一个张璟不认识的司礼监太监继续点名。

    张国纪、张璟二人,便在殿内众人注视下,由王安领着,出了皇极殿。

    路上,走过那小道童身边时,张璟瞥见那小道童对自己眨巴了下眼睛,口里还没有发出声音的对着口型说了几个字,眼里还带着几丝讥笑的意思。

    张璟看出来了,他在说“我是你大爷”,若不是时候不对,张璟真想上去,好好扇这个没家教的孩子一巴掌。

    一旁的张国纪显然也注意到了那小道童和张璟的无声互动,微微皱了眉头,并未有异动,依旧带着张璟,跟着王安离开。

    “老皇亲,接下来就劳烦您和国舅爷了!”出殿后,王安笑着提醒二人道。。

    “请王公公放心,我们绝不会误了时辰,凤辇到时,府上必定安排周全。”张国纪自是明白王安何意,笑着回道。

    “这我便放心了,殿内还有不少勋臣要晋见,咱家就不远送了。”

    “王公公慢走!”

    三人客套性的回礼后,王安便回殿里去了,他是现在司礼监的绝对的实权人物,自然不可能久离开皇帝身边,否则出了事情,没他应对,那宫里岂不是要乱套了

    之后,张璟跟着张国纪,由一队宫中卫士护送,快速出了宫门,坐上马车,直奔朝廷赐给张国纪的府邸而去。

    他们这是要去府里,等待接张嫣的凤辇的,毕竟,皇后也需要迎亲的,总不能凭白无故的从宫门带进宫里吧

    这也是朝廷会提前赐宅邸给张国纪的原因,就是要待点名结束后,张嫣要带着她的凤辇和朝廷的赏赐,来张府,拜见张国纪,而后再转头去宫里。

    &nb



74、长寿真可怕
    一个比自己还小的孩童,竟然是自己的大爷,看着煞有其事的张国纪,张璟心里已经大骂张国纪老糊涂了。

    张应京那家伙按辈分都能是他大爷,这不是开国际玩笑的吗

    而且,就算他们都姓张,可两家祖宗也许几千年前是一个人。

    然而现在,两家后人有很近的血缘关系,却是绝对不可能的。

    不说他们张家在河南祖上没人去过江西那地方,就是龙虎山张天师一系,自后汉以来,后人便是有世系记载,根本就不可能和他们河南的张家人什么关系。

    这一点,张璟记得前世看过的一本叫做《汉末皇戚》的网络历史小说,里面就把天师道和张天师的发展过程,介绍过,所以记得很详细。

    对了,那本书作者,好像是个穷得没饭吃,更新又不给力的扑街写手——泉释一切。

    “伯父,你是在开玩笑吗咱们家和张天师,虽然都姓张,可也不是亲戚啊,张应京怎么可能是我大爷”张璟问道。

    “谁告诉你张天师一脉是咱们张家亲戚”张国纪反问道。

    “既然张天师一脉不是咱们张家亲戚,那又何来张应京是我大爷一说”

    “其实这里面有点拐弯亲,你知道张应京的祖父张国祥吗”

    “不知。”张璟摇了摇头道:“这和张应京是我大爷,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张国祥娶得是故驸马都尉谢诏之女。”

    “那又如何”

    “谢诏的妻子是睿宗献皇帝的幼女,永淳公主。”

    “睿宗永淳公主”张璟一时之间没反应过来,疑惑的问了一句,这是哪位皇帝。

    而后突然想到了什么,脱口喊道:“兴献帝!”

    张国纪闻言,点了点头,表示默认。

    张璟见了他这样子,脸色立即当机。

    没想到张应京还是凤子龙孙之后,按照老朱家的辈分来算,他这个外戚张家的小国舅,还真得叫张应京这小屁孩,一声“大爷”!

    妈卖批,不带这么玩得……

    张璟心里大骂起来,他以后肯定还要和张应京见面的,若是这家伙一直拿“大爷”这个梗说事,那他怎么办

    论权势,张天师一系可是连大明王朝都要尊重的,而且现在的张天师后人,也是皇亲国戚。

    虽然说血缘有些远,但张应京这家伙,不仅是张璟的“长辈”,也是天启皇帝朱由校的“长辈”,想用权势让那小屁孩闭嘴,不再提这个梗,恐怕他自己首先就被反打脸了。

    至于张应京是朱由校和张璟的长辈的原因,关键就在于那位死后被追封的“兴献帝”。

    所谓兴献帝,乃是武宗毅皇帝朱厚照之叔,兴王朱祐杬,其薨后,被朱厚照追封为“兴献王”。

    本来,若是如此,也就没什么了,关键就在于朱祐杬有个小儿子,名叫朱厚熜,他就是后来的世宗肃皇帝。

    朱厚照年纪轻轻驾崩后,因其无子,大明朝廷只能以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将朱厚熜立为大明的皇帝,年号“嘉靖”。

    而朱祐杬被追封为“兴献帝”,也是因为朱厚熜登基后,以尽孝为名,搞出的“大礼仪”之争。

    当然,姑且不论那位年纪轻轻,政治手段就极其厉害的朱厚熜,搞大礼仪之争到底是为了尽孝,还是为了快速选择自己人,让原本朱厚照留下的老臣站队

    反正,“大礼仪”之争后,朱厚熜的父亲朱祐杬,正式被朱厚熜追封为“兴献帝”了,并且给了谥号、庙号等殊荣,成为了大明少有的没有执政过一天,却能享受皇帝一切哀荣的皇帝。

    而张应京辈分高,就在于朱祐杬的小女儿,朱厚熜的的妹妹永淳公主实在太小了,等嘉靖把朝堂整顿好了,才到了嫁人的年纪,许配给了著名的秃顶驸马谢诏。

    当然,不论谢诏秃顶多厉害,皇家婚姻不可儿戏,只能说谢诏运气极好,娶了公主,生儿育女,荣华富贵不断。

    如此,等到张应京的祖父张国祥娶了永淳公主之女后,张应京的辈分自然极高。

    毕竟,朱家的皇帝,明显活得没有张家人长寿了,隆庆帝、万历帝、泰昌帝,都被张国祥、张显庸父子俩打趴下了,甚至张显庸还正当壮年。

    现在和万历帝同辈分的张显庸,说来还算是天启帝的爷爷辈了,这也难怪适才在皇极殿里,张天



75、得找个好管家
    ?帝后大婚的日子早就明诏天下,而国丈张国纪家的住处,虽然朝廷才赏赐没多久,但对于好事者而言,打听到住址不算难事,而后便一传十,十传百早就传遍了京师。

    于普通百姓而言,皇帝大婚当然是难得一见的大事,所以京师百姓早将沿途街道挤得水泄不通,一路形成道路两旁浩瀚静止的人流。

    另有数百名百姓和小孩子,自愿踊跃的一路追随,随行护卫的兵卒卫士也未阻拦,只要他们在安全的距离之下,没有什么出格的举动。

    这都是允许的,以示皇室与民同乐,在《大明律》范围之类,大明对于百姓的行为是自由的,可没有螨清那种见了皇室就得下跪到底,跟着皇室车马,就是不敬朝廷,需要砍头诛族的奴性对待。
1...2627282930...1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