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好国舅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泉释一切

    太阳此时已经高高的照在头上,忙活了一上午,又累又饿的张璟抹了抹头上的汗珠,看着那日头,心里赞了句钦天监选了个好日子,同时又咒骂这制定礼仪的人,一个个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变态,累死他了。

    终于,等了好久,远远的就听到锣鼓喧哗声,张璟知道,送皇后的大队仪仗到了。

    “璟公子,皇后殿下的仪仗到了!”

    在张璟身旁,张国纪府邸的管家,听了声音,连忙向张璟提醒道。

    张璟听了,立即回道:“鼓乐的声音那么大,你以为我是聋子吗一点儿头脑儿都没有,还不赶快通知府里的人准备接驾!”

    “是!”管家被吼了一句,不敢还嘴,连忙应命,就准备离去通知府中其他仆人。

    “等下”

    “璟公子,怎么了”那管家还没走开,就被张璟喊住了,随即疑惑问道。

    “再去派人通知我伯父,让他做好准备。榆木疙瘩,这都没想明白,慌慌张张的,一点都没考虑周全,怎么做得管家”大概是天气热,张璟火气大,看到这管家做事这么不给力,又是一通大骂起来。

    “是!是!小人这就去办!”这管家可不敢惹怒张璟这堂少爷兼国舅爷,只能忍着气,有些不满的奉命做事。

    看着这管家离开的脸色,张璟心里暗骂一句不识抬举!

    小爷我作为张家的半个主人,除了张国纪以外,其他人都得听他的,你别以为做了管家,就多嘚瑟。

    别忘了你能做管家,还是张国纪分了宅子以后,从那些朝廷赏赐的官奴里,看你面貌不错,不丢脸才选上的。

    换句话说,就是张国纪从朝廷赏赐的一堆被罚为官奴,终生为奴的仆人里选看得上眼的,暂时应付着,毕竟多数人的通病就是以貌取人,张国纪也不能免俗,至于处理事情的能力和眼力,就难说了!

    心里面,张璟给这他能在张国纪宅子里继续做管家的时间,下了死刑,这种人,肯定得换,不然时间长了,必然要出点儿事情。

    同时,张璟也在想他得找个靠谱的管家,朝廷给他安排的宅子不大,派的官奴也少,也就两男两女伺候着,模样一般,做事还好,但毕竟人少,还是要去买点私仆才行。

    而且要找管家的话,还是得找脑子灵活,有眼力见,懂得变通,最关键还得是忠心的,这样的人说得容易,但却难找,只能慢慢选了。

    想得深了,张璟还没在意什么,皇后的大队仪仗便到张璟面前前,张璟连忙率领一府的张家奴仆迎了出来,鸿胪官当即下马道明来意。

    虽然帝后大婚的事情,早就明诏天下,但这礼节还是要做的,张璟心里暗道麻烦,真是有种掩耳盗铃,贼喊捉贼的感觉,唯一不一样的是他们可不是贼!

    随着一阵官方性话语,把送皇后还家,再接亲去宫里的事情道明了,鸿胪官笑吟吟扶起张璟这个国舅爷,而后让送亲的正副使和张璟请出皇后,一行人便准备去府里拜见张国纪了。

    “臣等恭迎皇后!”

    张璟和送亲的正副使礼节性请示过后,由张璟引领着,和鸿胪官、正副使一起,带着皇后的车队仪仗入张府。

    张府门前,顿时鞭炮轰鸣,鼓乐喧天。

    大汉将军抬着皇后凤辇,过了紧开的张府大门,将礼舆、龙亭抬入了前院。

    再由太监、宫女抬到后院“绣楼”前,随行的钦天监监正一溜儿小跑地跟着,不断的指手划脚地叫太监将轿子按吉利方位停好。

    ??而后,皇后一身特制礼服,前往大堂拜见张国纪。

    张国纪此刻心里激动,张璟见他样子,眼角似乎都有泪人,想来除了女儿带他富贵,也有后世老父嫁女儿的欢喜之情吧。

    毕竟,以前身的记忆来看,张国纪确实是个好父亲,和那些养着女儿,只




76、饿死朕了!
    张璟和一应随行官员,跟在张嫣身后,步入乾清门,进入乾清宫,便见到了唱名恭贺后,在乾清宫里坐等的皇帝朱由校。

    真正的帝后婚礼大典,其实这才算是开始,之后张璟随着礼部一众官员,还有其他一应人等,跟在挽着张嫣手臂的朱由校屁股后面,随二人去坤宁宫拜堂成亲。

    《道德经》有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

    封建时代,皇后的地位跟皇帝相对,是天下女性中最尊贵的,而皇帝的寝宫乾清宫,是“乾清坤夷”,天下清和,各地平安的意思。

    又有“皇帝是天,皇后是地,皇帝是乾,皇后是坤”一说,而皇后也是天下间之唯一,故而皇后的寝宫坤宁宫,便取自《道德经》中的“地得一以宁”这一句,正好对应《道德经》中另一句“天得一以清”,乾清之意。

    故而,乾清宫代表阳性,坤宁宫代表阴性,以表示阴阳结合,天地合璧之意。

    坤宁宫和乾清宫一样,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不过在正德九年、万历二十四年两次毁于火,到了万历三十三年又开始花巨资重建。

    张璟步入这大明屡次耗巨资修建的坤宁宫,只见得殿内金碧辉煌,气派无比,端的是国母所居之所。

    可惜,无论它建得如何气派豪华,终究还得看拥有者怎么使用了。

    记忆里,真实历史上,崇祯的周皇后就是在这里自缢身亡的,不由有些唏嘘,也不知那些泥腿子乱兵,是如何糟蹋这气派宫殿和整个紫禁城的。

    甚至于后来螨清,竟然将这气派豪华的国母居住之所,用于祭祀,作为专供萨满教祭神的场所,仅仅只有皇帝大婚,因宫殿之名,才在此居住几天,某种方面来说,真是一种对大明的侮辱……

    主婚官宣读早就拟好的结婚誓言,“朕承天序,钦绍鸿图。经国之道,正家为本。夫妇之伦,乾坤之义”,朱由校和张嫣行夫妻之礼,加封张嫣为皇后的礼仪这才开始。

    “传旨,行册封皇后之礼!”朱由校对着身边的太监命令道。

    “陛下有旨,行封后大礼!”

    “陛下有旨,行封后大礼!”

    “陛下有旨,行封后大礼!”

    ……

    随着太监一人接一人的大喊,原本负责迎娶的正副使,在入宫后便去奉天门等待。

    此刻听到旨意,便再次拿出朱由校给的圣诏,宣读制谕,正式通告天下,行奉迎大礼。

    坤宁宫内,皇后的宣册大礼正式进行,女官将九龙四凤冠佩戴于张嫣头上,张嫣穿戴完毕之后,走到香案前拜四次,然后由宣册官宣读加封诏命。

    宣读完毕之后,内官便把皇后带来的张国纪的贺表,送到司礼监备档记录。

    而后,张嫣在宣册官的指引之下,一一册赏那些为她婚礼谋划出力的女官和主婚者。

    这些人其实都是按朱由校意思选来的,换而言之,就是朱由校给他们机会升官而已。

    当然,张璟不知道,这些人里,本来会有客巴巴的册封,朱由校想让客巴巴利用这次册封皇后的机会,加封客巴巴为“奉圣夫人”,给予权利,让客巴巴替他好好清理内廷中的外朝奸细。

    结果,因为张璟找了张国纪,说了客巴巴和张嫣有龌龊之后,东林党人从张国纪那里听到这事,自然要阻止。

    在礼部尚书孙慎行以皇帝乳母,身为长辈,参与皇后册封礼,不合礼制为由,坚决拒绝,朱由校无奈,只能做罢这个提议。

    深知这些礼部官员死脑筋的朱由校,没想过若是没有张璟提醒,孙慎行他们也不会在意一个皇帝奶妈的加封,只能就此做罢,准备再找合适机会,提议以客巴巴身为乳母,养育他有功的加封事宜。

    眼见册后事宜完了,张璟以为已经差不多,结果看到中堂的仪仗队开了过来,朱由校和张嫣上了仪仗,在中堂下的女乐鼓匠的乐声中,出了坤宁宫,才明白还没完。

    接下来,张璟跟着朱由校和张嫣的仪仗队伍,先去太庙祭拜列祖列宗,昭告祖先皇帝大婚,立了皇后。

    当然,在此之前,朱由校便派遣官员到太庙和天坛地坛祭祀过了,以告慰天地,这次来相当于告知长辈后,带媳妇给长辈看。

    不过,张璟看着太庙上里的那一排灵位,心里嘀咕真迷信,你老朱家的列祖列宗真有灵,也不会让李自成打到京师,害我妹妹上吊殉国了。

    期间,张璟又看到张应京那小屁孩了,他穿着道袍,在他父亲这一代的“张天师”张显庸身边,一本正经的为帝后祈福了。

    想来,若非是这祭告太庙太神圣,否则以张应京的性格,他是绝对不会这么老实的吧!

    一阵应有的套路祭祀结束,张璟又跟着二人,去宫中长辈的寝宫谒见长辈。

    按理来说,神宗和光宗的诸多妃子健在,二人应该一一拜见才是。

    但很显然,因为某些原因,朱由校这次以长辈众多,一



77、国丈无爵
    朱由校抱怨了半天,仪仗队伍也终是到了皇极殿内。

    面对着殿内百官公卿的再一次恭贺,朱由校已然没了成亲的兴奋劲儿,摆摆手命令众人免礼,而后便令在殿内维持秩序的王安,再次宣旨了。

    这是一道奖励对朝廷有功人士的亲属家眷的推恩圣旨,又称“推恩封赠”。

    今日宣读,就是朱由校为了感谢皇后和贵妃亲属,送给他三个老婆,为延续大明社稷有功,推恩赏赐他们官职爵位的旨意。

    王安神情一肃,揭开包裹在内侍递过来的黑色御案的黄布,取出里面一卷垫在黄布上,用黄绸系紧,两端各有密蜡封口的黄布圣旨。

    不过,王安却是没有直接打开,而是示意在场的另外两名司礼监太监,上前察看圣旨封口是否完整。

    确认完整后,再由其中一名太监签押,王安方能宣旨。

    这是大明宣旨制度,最大程度的保证皇帝的圣旨的严密性和不出现矫诏等不法的事情。

    如果宣旨对象是地方官员的话,则还要经过几道审验程序,再由陪同官员签押,以确保圣旨无误,之后还要备案在册,随时供察验。

    并非像电视剧里那样,皇宫里随便派来个人,到地点后,摆了香案,摊开圣旨一宣了事,接旨人只要将旨意往家中一供就行的。

    本朝制度,圣旨从票拟到批红至下发,前后至少要经六道程序,内中最关键的一道却是必须要有六科给事中的附署。

    凡此所有,缺一不可,缺一即为假。

    为假者,接旨人皆可如接皇帝中旨般,拒诏封还圣旨。

    甚至若是宣旨人和你不对付,你作为接旨者,完全可以反告对方假传圣旨,反正这旨意是没通过内阁票拟的,完全和假圣旨一样,不具备任何效果的。

    这一点上,就可知道大明出现那么多当权宦官,为什么他们无一不是想控制内阁,就是要和内阁交好的原因。

    毕竟,你一个太监,就是能有批红的权利,内阁不票拟,但凡接旨的人性子有点强硬的,都能完全可以不理睬你那不正规的破旨意。

    这也是为啥大明提拔的宦官那么多,能够掌权留名的只有王振、刘瑾、冯保等人,包括未来的魏忠贤的原因,只因为他们能力都很强,把触手伸向了内阁。

    不过,也不是说所有圣旨都走这程序,比如皇帝私下发的中旨,就是绕开内阁,未经内阁票拟的,也没有司礼监批红,因而,在程序方面,中旨简单很多。

    然而,因为中旨在法理的“不正规性”,接旨人接不接旨意,承认不承认,完全就看他自己的想法了。

    当然,王安的这道诏书,明显是经过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的。

    只听得,王安用他尖细的嗓音,大声宣布旨意。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朝廷社稷存亡,在于宗庙传续,今朕之后宫充盈,后妃亲属,多有其功,故当奖之。咨赐皇后张氏父国纪为都督同知,弟璟为工部员外郎,贵妃王氏……”

    大明的圣旨,有几种格式,若是昭告天下,则称‘诏’;若是封赏高等的官员,则称为‘诰’;倘若是封赏低级的人员,则名为‘敕’;除此之外,若只是宣布某某事,则称为‘制’。除此之外,还有‘册’、‘书’、‘符’、‘檄’等格式,对应不同的情况。

    这里面,规矩森严,绝对不可混淆,否则便是乱了礼制。

    至于圣旨开头呢读法,同样也不是后世电视剧那样,瞎分成四个字读的。

    正确的读法是“奉天承运皇帝”,先六字,再读后面的二字,比如“诏曰”、“制曰”等等。

    而之所以这么读,也是有原因的。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有言,“受命于天,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亦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

    这便是圣旨开头“奉天”的来源。

    至于“承运”二字,又牵扯到战国时期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所创的“五德始终说”。

    邹夫子认为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又配之五德,每一个朝代都代表其中一德,如黄帝尚土德、夏尚木德、殷尚金德、周尚火德。

    五德循环往复,朝代便兴亡绝续,这一点,历朝历代,都被各个巩固自己王朝正统,君权神授的皇帝所利用和提倡传播。

    因此,这诏书开头读法,应该先读开头六字“奉天承运皇帝”,再读后二字。

    随着王安念完,殿内不少人都疑惑不定。

    大明封爵,除了军功之外,另有皇帝赏赐,而这封赏后妃亲族为爵,虽然没有刻意规定,但早成了惯例。

    怎么今天这皇帝的正经老丈人,皇后的父亲,连个爵位都捞不到了呢

    真是奇怪!

    奇哉怪哉!

    而跪在张璟之前的张国纪,更是一脸的不可置信,愣了好一会儿。

    什么情况

    他身为大明国丈,皇帝下推恩旨,竟然一个爵位都不给,就给他一个在五军都督府混俸禄的闲职

    这是打发要饭的吗

    张国纪感觉到他的人格产生了严重的侮辱,脑子一昏,就欲不接旨意,直接在这大殿里找他刚刚确定关系的“好女婿”皇帝朱由校,理论一番。

    不过,刚要起身,就听见身后传来一声阵大喊:“臣等叩谢圣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1...2728293031...1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