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好国舅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泉释一切

    “我也不想看到你啊,可是咱们都是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恐怕不能如薛小姐愿了!”张璟听了薛昭蕴那话后,仿佛没事人一样,阴阳怪气的还击道。

    “你……你混蛋……”

    薛昭蕴气呼呼的喊了一句,却也无法对张璟怎么样,只能带着一肚子气离开。

    看着薛昭蕴离开的样子,张璟突然觉得,这小娘皮生气的样子,倒是有趣得紧呐!

    哼!

    跟我斗

    让你一被子都带着哭声,求饶着叫!

    ……

    不过,回到府里,张璟喝了月儿端来的茶水,感觉轻松后,便招来大宝问话。

    张璟也没问什么,只是问问大宝,他这宅子和阳武侯府的位置关系。

    说实话,打从得到这宅子时,张璟一天到晚就待在府里,接受礼部官员培训,为朱由校和张嫣大婚忙碌,根本没空在这条达官显贵的街上串门结交,自然也不会知道他家和薛家是邻居。

    今天见到薛昭蕴,张璟也是有些惊讶,心里面,他也是暗想,这件事情到底是机缘巧合,还是有人刻意为之呢

    如果这是机缘巧合的话,那未免也太巧了吧,巧合得有些不可思议!

    不过,既然见到薛家人,还靠得这么近,那就得赶快把债收回来,他不急皇帝可着急了,张璟可害怕某天朱由校收不到钱直接把他的官职一撸到底,那就得不偿失了。

    等等……这里面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不会,选这处宅子给我,是朱由校的主意吧

    为的就是要让自己好收债吗

    这皇帝要钱真穷疯了不成

    张璟心里突然多了一个可怕的念头,他越想越觉得合理,这宅子地址肯定要经过皇帝同意的。

    若是朱由校命令下面人选阳武侯府附近的宅子给他,那还真的有可能如此。

    一瞬间,张璟觉得他那个皇帝妹夫,城府和阴




90、张辅之
    大宝请人选的宴请邻居,庆祝乔迁日子,定在十日后,看日子的人说是什么黄道吉日,那天办一定大好。

    当然,对于张璟而言,这些倒是无所谓日子,反正都是请客,到哪一天请客都一样,关键是能不能完成他预定的告诫阳武侯府的目标。

    而后,日子慢慢的熬着,终于,到了帝后大婚后,百官上任的日子,朝廷正式重新开始运转。

    也就在这一日,张璟也正式去工部报到。

    说来,现任的工部尚书也姓张,叫张辅之,字子赞,他是朝堂内少有的什么党也不是,凭着以往的功绩,一步步爬到如今位置的狠人。

    不过,这位张尚书,其实本来不姓张,本来姓尤,却因“为张振之所知”,后改姓张。

    张振之是已故的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名臣,做过杭州知府,兵部员外郎等要职,其服官二十年,益厉风节,为官正直,不趋附嘉靖时期的权臣严嵩。

    其生平自誓一念不私,平日所吃饭食,几乎见不到什么肉食荤腥,后来安稳去官回乡,囊中也仅有二金而已。

    嘉靖时期有名声极大的清官海瑞,其实张振之的品行也不差,名声不显,也只是没有海瑞把英明的嘉靖帝,上疏骂得狗血淋头的事迹而已。

    当然,张振之除了品行高洁外,识人的能力也高,最有名的便是他曾经识拔大戏曲文学家汤显祖,显祖因此恩情,以师事之。

    而张辅之也是因为张振之晚年对其有知遇之恩,毅然决定改姓。

    到了工部衙门,告知守门的役卒自己的身份,在役卒恭敬的神情里,张璟很快便见到了那位改姓的工部现在的主管人,已经两鬓霜白,老态龙钟的尚书张辅之。

    只是,这位张尚书,看着实在是过于老了,老的张璟都有些害怕对方会不会在任上猝死了。

    “见过张尚书。”张璟拜道。

    当然,见了上官,张璟也就只是一拜而已,至于什么大礼参拜,那基本没可能。

    不过,以张璟的另一重身份,现在来讲,恐怕也没什么人敢让他行大礼了。

    “嗯!”

    出乎张璟的预料,他对这位张尚书态度不佳,而张尚书同样对他也没好态度,淡淡应了一声,就没了下文,完全没有其他人见了张璟都要恭维几句的样子,倒是有些“特立独行”的感觉。

    “这是下官的告身,请尚书过目。”

    看了眼面前这个似乎真的不在乎他大明国舅身份的张尚书,张璟暗道一声有趣,便递上朝廷提前发给他的任命就职文书,交给对方。

    慢悠悠的接过文书,张辅之的眼神发出他这个年龄和身体不该有的精光,张璟这才感觉到几分对方能继续留任的原因。

    匆匆浏览一遍文书后,张辅之起身对张璟抱拳笑道:“告身齐备,我这便代表工部全体同仁,欢迎张员外郎就职。”

    “多谢张尚书。”张璟谢道。

    “张员外郎所司之事,陛下早有特旨告知我,我也不会多问,这便命人带张员外郎去军器局。来人呐,带张员外郎去军器局……”张辅之客套完,也不废话,直接喊了人来,让对方把张璟带到制造研发火器的军器局去。

    至始至终,这位张尚书似乎就像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一样,一点儿也不想和张璟有过深的接触,实在让张璟有些搞不懂,难道他很讨人厌

    反正,不是张辅之有毛病,就是他张璟不知哪惹得这位工部尚书不满了。

     



91、军器局就这么点人?
    张璟的这个工部员外郎,因为皇帝朱由校的意思,特管火器研发制造,所以给划到了工部虞衡清吏司,专掌火器研发制造。

    知道自己那个上司张辅之大概是个怎样的人后,张璟对他的兴趣便不大了。

    反正,只要对方不反对自己改革研发火器,不给自己找茬便行了,其他的张璟也不用管。

    而看今天张辅之对他的不好不坏的态度,显然是不会刻意反对他的,这对张璟来说就够了。

    大明中央朝廷有两个军械研发制造部门,军器局和兵杖局。

    前者隶属于工部虞衡清吏司管辖,为天下兵马提供军械,属于外朝;而后者,却是内廷二十四衙门之一,由宦官掌管,专为京营提供军械,属于内朝。

    工部军器局并不在工部衙门里,毕竟工部说到底是个大衙门,每日往来人众多,人流量大,而军器局制造火器,肯定要囤积大量火药,这样危险品,一旦发生意外,那可就不得了了。

    因此,真要设在工部里面,那危险隐患就大了,说不得一不小心就炸了,工部可没傻子会拿自己的性命当儿戏的。

    张璟跟着邓建出门,上了自己马车,便由他领着往军器局赶去。

    军器局离得还算远,即使坐马车,也有段时间才能到。

    对于这点,张璟深以为然,就是他自己知道身边有一堆易燃易爆品在制造,估计也不会呆得安生的。

    当然,如果说有让张璟不满意的地方的话,那就是军器局还是建在京城里,虽然可能不会伤及到工部,但如果出事的话,还是会波及无辜百姓的。

    一旦那地方囤积火药多,管理人员大意的话,但凡有一丁点儿火星子溅出,那炸起来定然是不得了的。

    不过,说来也有些无奈,若是放在城外,真遇到土木堡之变那样的祸事,鞑子包围京师的话,军器局生产的那些火器火药说不得要成了鞑子的嫁衣,故而建在城内,也算情有可原吧。

    “国舅爷,军器局到了!”

    随着邓健的一声大喊,张璟推开车帘,便看到被兵卒包围守护的军器局了。

    由着邓健带路,进入了这座供应大明天下卫所兵马的武器制造点了。

    很快,他们便到了火器制造地了。

    可是,这火器制造所在之地的相遇,实在是出乎了张璟的预料之外。

    只见得,那宽大的造火器院子里,约有两百多人,正忙里忙完的制作火器。

    这两百多人里,还有不少人并非是专业的工匠,而是工部的帮闲,换句话说,真正能制作火器的工匠可能只有一百多人,而这一百多人,还有不少去制作火药。

    “这……这里,真的是我们工部军器局所在吗怎么会只有这么点人在造火器呢”看着面前这两百多人的建造火器的队伍,张璟一脸吃惊的问道。

    毕竟,说到底工部军器局为天下兵马提供军械,以各卫所使用火器的人数,再怎么样也不会就这两百多人在做吧

    这点人数的制作量,怎么可能满足得了全国的军队用量,而且就算是边地有些卫所,能够自制火器火药,以满足他们的战争需求,但也不会说工部军器局两百多人,就造出全国的使用量来,更何况这些人还肩负着研究新火器的任务,这一点,可谓是让张璟疑惑不已。

    “国舅爷切莫惊疑,这里确实是我工部军器局所在。”邓健看张璟的样子,显然早有准备,不疾不徐的说道。

    终究,每一个稍微对战事有所研究的人,见到军器局这一幕,都会惊疑他们是不是来错地方了,就是他邓健初入军器局,也是这般惊疑的。

    “那为什么军器局就这点人你千万不要诳我,我可不信这点人能满足全**队的火器火药用量。”张璟问道。

    “咱们军器局现在确实只有这点人了,当然这点人自然是不够军队那些丘八火器火药的用量的,只是咱们军器局现在也不需要完全给他们生产火器火药。”

    邓健侃侃而谈道:“边地那些丘八,嫌弃咱们质量差,价格又贵,都闹腾好几次了,到现在可以自己造些火器火药了,并且满足自己所需了,就是他们没那么多银子而已,故而咱们工部只要按价格给银子就行,其他的让边地卫所自己造,这就可以满足边地军队需求了,至于内地的卫所,因为承平日久,没什么战事,自然需要的火器火药用量没多少,咱们这些人的制作量,完全够他们用的。”

    “付钱让边地自制这是何章法你给我好好说说。”张璟诧异了一下道。

    心



92、真是“老”工匠!
    前世的时候,张璟就看过一些记载,知道晚明时,大明的军械质量差,但他从没想过,这些军械质量差就算了,还卖得这么贵。

    按照邓健的说法,同样的一件军械,工部打造的价格是边地军队自己制造价格的好几倍,并且工部军械的质量,还不如边地自制的。

    这就不得了了,毕竟这可是大明中央兵工厂出品的,代表的是大明军队对外作战的基本战力,敢在这里面做手脚,让明军拿着质量差的兵器对敌,无异于在掘大明王朝的根基。

    然而,工部的这帮大明官吏,就这么干了,甚至于若非是他们每年要完成朝廷派人监督审核的规定的火器火药的数量质量指标,他们都准备把军器局的工匠全部卖了,让边地卫所自己加大产量,自产自销了。

    这样的话,他们什么事情也不用做,就可以空手套白狼,稳赚不赔,反正就是在账目上过一遍就行,朝廷想查证也很困难。

    毕竟工部上下早就因为军械发了财,相互勾结,你想查也绝对查不到蛛丝马迹。

    而真要查证这些军械的具体,那就得派人一一去边地卫所调查,而且就算真的派什么名臣干吏去调查,估计也查不出什么东西出来,终究边地卫所那些将领肯定不会让你轻松如愿调查的。

    张璟不信,那些边地的卫所都是傻子,明知道买的东西会被工部坑,还傻帽似的组团去工部下订单,除非一点,那就是去工部下订单的将领也是这撬国家墙角,赚取巨额私利的一员。

    换句话说,工部官吏和边地卫所早勾结起来了,甚至于张璟还怀疑兵部的人也掺和进去了。

    只有这样,才可以说明这些边地卫所,明知工部的军械质量差而且贵,可还是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工部下军械订单,让工部顺理成章的捞钱。

    想到这些,张璟不由开始怀疑起今天给他一副不徇私情,不结党徇私的工部尚书张辅之,他是否真的像张璟初次见他时表现的那般不谋私利呢

    以张辅之给他的印象,张辅之不像是会掺和这军械暴利之人,而且他又是张振之的知遇弟子,干这事情不是败坏师门吗

    莫非真的是知人知面不知心不成

    当然,就算真如此,也不好说张辅之不好,就像后世贪官说得,别人都贪污腐化了,你不贪污受贿就不合群,日后想在体制里面混,基本没可能,十分容易受排挤。

    人性本贪,是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关键是你的控制力如何,若是你做个控制自己不贪的官,那让天天在一起的贪官同僚,怎么看他们自己

    所以,有钱还是得拿,关键看你拿多少,就像后世,市领导省领导家里总资产只有几百万,那都算清官一样。

    同理,在军械暴利这事情上,你不拿钱,那同样也是要被排斥的。

    恐怕,张辅之就是那只有几百万家产的市领导吧,随便拿点小头,维护集体,才能让下面安心在他手底下做事,支持他的工作。

    而以明末上下其手,一层接一层的漂没规矩来看,工部捞得还不算多,张璟可是记得后来毛文龙可是抖落出十成军饷粮饷,军队到手的话,也只有六、七层的漂没规矩。

    这还是关乎士兵哗变与否的军饷粮饷,被贪污三、四成,如果换到军械上,那时候贪污个六、七成,也不意外,也难怪大明后期军队越来越烂,兵血吃成这样,还能有多大战力

    也怪不得后来这些明军投降螨清,个个都战斗力爆表,钱粮、女人可以靠抢同胞管饱,军械也是螨清这个资源缺少的鞑子部落,精益求精建造的,这些刺激士兵战斗力的东西都齐备了,不把战斗力提升一个极致,那也就出鬼了!

    张璟想到这里,心里也有了想法,不管如何,他这次能管到军械局,就一定要想办法把军械的漂没毒瘤给清除,最起码也得保证大明军队用上合格的兵器,而且也不让朝廷花上更多冤枉钱,这些钱留着当军费杀鞑子,也比给那些无耻文官上下其手贪污的好。

    当然,好像军费也是贪污重灾区,这些瞧不起兵卒的文官,吃起兵血来,自论第二,可没人敢称第一。

    甚至于,那些吃兵血的将领里,不少人某种程度也是被逼的。

    毕竟,他们身为将领,自然不同兵卒,开销大,又不能和兵卒一样去私下做零工,只能贪军饷,倒卖军械军粮了。
1...3233343536...1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