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好国舅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泉释一切
只见,张国纪的眼眶里现在都有几许湿润,显然已被曲中西施的深情打动,恨不能进入曲中,成为那范蠡,抛弃那越王,带西施归隐山林,隐姓埋名的过日子。
这《采莲》一出,唱的是西施为吴王唱歌,借采莲歌词,隐隐传出思忆范蠡的愁情。
若是唱得好,一般人闻之,都无不被打动。
很显然,作为黄汴的结交利器,他豢养的昆曲戏班,绝对是唱的极佳的,把张国纪听得感动连连。
一曲终了,戏子们慢慢退下消失,张国纪听得依旧有些怅然若失,眼神涣散的看着空无一人的戏台。
见此,黄汴心里有了计较,觉得是时候提一下他的请求了,让张国纪帮忙了,即使他知道张国纪听后会不喜的。
“国丈爷,这出《采莲》如何”黄汴问道。
这一问,声音不是很大,黄汴不是那些没礼貌的粗人,到了别人府邸大喊大叫,失礼得很。
当然,虽然这声音不是很大,但对一般人来说,足够了,在乐器声音消失后,他们听了话,都会醒悟的。
&nb
正文卷 133、江南劣币
“工商”
“正是!”
“不会吧”听了黄汴的话,张国纪有些吃惊的反问道。
很显然,对于黄汴口中,文种、范蠡、计然三人,帮助勾践击败夫差最重要的是工商,他是怀疑,并且十分不认同的。
“我觉得就是工商最重要。”不过,黄汴的回话,却是那么认真。
人都是有争强好胜心的,见黄汴这样,张国纪不由得想和他,好好的辩一辩。
“既然你说工商最重要,那你有什么证明没有兵马,就算有文种、范蠡、计然的谋略,勾践也不可能击败夫差。”张国纪说道。
“确实,国丈爷说得对,没有兵马,勾践根本击败不了夫差。”黄汴语气委婉到,他可不敢回话时候,立马反驳张国纪,终究,他们两人身份不同。
虽然黄汴是大商人,朝中又有不少关系,但这并不是说他真的能说话不顾忌张国纪感受。
大明到了如今,已经完全和开国时整个社会对商人的歧视不同,商人的地位提高,甚至可以像张璟这样,家里有钱就捐钱买个可以做官的监生名额,并且很多寒门高中科举的官员,在做官后,还让家族经商,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官商利益集团。
这一切都在说明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否则,像黄汴这样单纯经商的人,就算能巴结到张国纪,可张国纪会不会像今日这样,单独让他入府会面,还难说了。
士农工商的观念,不是可以轻而易举的改变的,除了少数地方外,大部分人还是觉得商人是贱业。
这一点,就算是那些让家里人经商的官员也不能免俗,除非是家族里真的没可能在仕途上有出路,否则那些官员是断然不会让家中子弟直接经商的。
“既然你也认为没有兵马,勾践击败不了夫差,那为什么适才还说文种、范蠡、计然三人帮助勾践最重要的是工商呢”张国纪闻,对于黄汴前后不一的话语,有些疑惑道。
“回禀国丈爷,勾践击败夫差,需要强大的兵马没错,但工商于勾践而,最重要也没错,因为没有繁荣的工商支持,根本形成不了强大的兵马。”黄汴回道。
“这怎么说”
“敢问国丈爷,招募兵卒,置办军械,平日训练军队,维持军队供给,这些都需要什么”
“钱粮。”张国纪回道,这是很简单的问题,只要是个人都会明白。
“是及!”黄汴应道:“没有钱粮,勾践就招募不到大量的兵卒,也就根本组建不了一支强兵,但是,钱粮不是凭空出现的,那也是需要繁荣的工商支撑的。”
“不可能吧只要国家向那些黎平民百姓收税,还怕没钱粮吗”张国纪依旧不信道。
“向平民百姓收税,建立强兵,那也得有大量的人口基础才行,可国丈爷认为当时的越国在勾践被夫差打败求和,自己都要入吴国为臣,还能有多少人口,能让勾践组织起数万兵马灭吴”黄汴回道。
“这……”张国纪迟疑着,答不上话来。
确实,黄汴说得是有些道理,越国本来对比吴国就弱小,在勾践被夫差打败求和后,更加弱了,单纯的靠收税,似乎很难组织那么多兵马。
见张国纪神色,黄汴心里暗笑一声,果然张国纪的见识不够,看不清自己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多年,所练出来的诡辩。
不过,这样最好,张国纪看不出,正好让他忽悠,若是能让这个国丈把江南的事情直接上报给皇帝,他可不信那帮在江南铸币谋利的东林党人,能把这事情压得密不透风。
&nb
正文卷 134、义利之说
“按你所说,确实有些道理,工商二业,确实不容忽视。”一番沉思,张国纪也终是找不到理由反驳黄汴,只能暂时表示认同道。
“确是如此,在我看来,无工商,便无经济,无经济便难以富国强兵。”黄汴继续加深着张国纪对于工商的认同感道。
“大概这也是如今人心不古,那些落第士子,不再研究孔孟之道,转而去学那范蠡一样,行那谋私利的商贾之事的原因了。”张国纪有些咬牙切齿道。
黄汴听了,心里顿时有些不舒服,张国纪这话说的,明显依旧对商贾经商谋利看低,如何能让身为商人的黄汴好受。
当然了,对于黄汴而,这些歧视,他早已经习惯了这些语,故而脸色并未变化。
早在先秦春秋时期,孔子“罕利”,很少说“利”,还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也就是说,讲究公义的人是君子,而讲究私利的人是小人,从一开始便定性了逐利的商人。
而孟子比孔子更进一步,坚持一切行动以“义”为准绳。
梁惠王向他请教怎么才能对梁国有利,孟子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又说“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
这就是说,如果把仁义放后面,利益放前面,那问题就大了。
所以,在孔子、孟子那个时代,儒家就已认为商人就是求私利而不顾公义,到了之后,儒家更进一步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
荀子更是有,“为事利,争货财,唯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明确把商人说成是唯利是图的人。
也正是这样,造成了后来的儒家子弟,终日读孔孟之书的他们,对于逐利商人,一直认为是小人,而他们这些读孔孟之书的君子,是根本不应该和商人一样的。
张国纪就是属于死读书,不知变通的那种人,根深蒂固的思想,使得他即使和黄汴关系很好,而且现在商人的社会地位上升,但内心里,还是对于商人十分歧视,所以刚才才会说那些话。
而张国纪也是没有察觉他已经失,众所周知,范蠡是个经商天才,曾三次成为巨富,三次散家财,张国纪很明显和大多数儒学弟子一样,只是单纯的羡慕商人比他们士大夫有钱,从而歧视经商的人,却对范蠡这样的义富之举,毫不在意,似乎就好像这是范蠡应该做的一样。
虽然如今不少儒学弟子,放弃读书,转而经商,甚至不少商人因为赚得巨额利润,生活得比一般人好,让子弟读书科举,比一般寒门子弟更加容易崛起,可商人的地位依旧为不少儒学子弟歧视。
“国丈爷,商贾之道,利国利民,如今朝廷官吏,多有家中经商者,已不能与古时同语。”黄汴道。
“哼!”张国纪古板的冷哼一声,但却没有反驳。
张国纪知道,黄汴说得是事实,就连他一直敬重的那些苦读圣贤书,最终“众正盈朝”的东林诸贤士们,多数人家里都是有田产有商产的官商合留一体的大户。
就是他们张家,在民间也是有些商业基础的,只不过不是他们自己主要经手的而已,不然张国纪和张璟哪有钱去买监生,他如果反驳,岂不是说他和他一直敬重的东林诸贤士,都是逐利的小人吗
这是不对的,他们这些贤达之士,只不过是不想那些商贾小人赚更多私利,而不造福百姓,所以才和他们争利的。
张国纪心里,和大多数自己经商,都又瞧不起那些全职商人的伪君子一样,为他们在抢小人之利辩驳着。
只不过,这些辩驳明显
正文卷 135、要不国舅爷也来听一出?
“金陵的宝源局”张国纪听了,随即眼色大变,大声喊道:“不可能!绝不可能!”
“国丈爷,你怎么了”黄汴看着张国纪样子,明知故问道。
“你难道不知道金陵宝源局是什么地方”张国纪反问道。
“我知道,那是朝廷在金陵的铸币所在,江南之钱利根本。”黄汴冷静回道。
“既然知道,那你为何还要污蔑金陵宝源局朝廷铸币之所在,如何会自制劣币,与百姓争利,不顾江南百姓死活”张国纪怒问道。
看他生气的样子,很显然,对于黄汴这么诬陷朝廷铸劣币,若是黄汴不给一个合理的解释,张国纪肯定是要让黄汴以后吃不了兜着走的。
不过,黄汴既然敢这么说,自然是可以确认真想,有恃无恐的。
“国丈爷不需动怒,有些事情,内中隐情颇大,还需要细细分说。”
黄汴先是缓几句,而后直接进入正题道:“适才我说金陵宝源局铸劣币没错,但可并没有说是朝廷下令要自制劣币,将劣币流通江南市场,不顾百姓死活,行那强夺百姓利益之事。”
闻,张国纪一愣,过了好半会儿,才缓过神,有些不解道:“既然不是朝廷命令的,那金陵宝源局如何敢私铸劣币,并将其流入江南”
“难道没有朝廷的命令,金陵宝源局就不敢这么胡作非为吗”
黄汴反驳了一句,而后道:“国丈爷难道不知道金陵的宝源局,现在是谁在管着”
“知道又如何叶相公他们又不会做这与民争利之事。”张国纪十分确定道。
“哼!国丈爷是明知顾问,知道装不知道啊!”黄汴冷哼一声道。
“我知你意思,不过是想说叶相公他们背着陛下,私铸劣币,强夺百姓利益而已,可是我告诉你,这不可能!”张国纪斩钉截铁道。
“不可能怎么不可能江南劣币从何而来,江南官吏只需认真查访,必然会有发现。”
“可是,这么多天过去了,江南各地官吏,一点儿消息都没有找到,就是现在我派人查探的劣币源头都找到了,江南各地官吏还是没有消息,敢问国丈,他们动作这么慢,效率这么低,是真的找不到源头还是早就找到了劣币源头,却根本不敢捉拿那些敢私铸劣币的人呢”黄汴正声反问张国纪道。
“啪”的一声,张国纪闻黄汴之,拍案怒喊道:“满嘴胡!”
而后,张国纪又指着黄汴怒道:“若按你所说,是东林诸位大贤,让金陵宝源局铸造劣币,流通江南,与百姓争利的,这完全是可笑之极,东林诸位大贤是何等的君子,岂会做这等伪善之事”
“所以,你别在也这里胡搅蛮缠了,东林诸贤是绝对不会做这事的,我也绝对不会相信这件是。”张国纪坚定道。
“我胡搅蛮缠”黄汴笑道:“如果我真的胡搅蛮缠的话,就不需要出现在国丈爷面前,和国丈爷说这事情了。我若不是真的可以确定,又怎么会说金陵宝源局,私铸劣币这件事情呢”
张国纪此刻面对黄汴的咄咄逼人,一时间,却是不敢回话。
他心里自然明白,若非是那些私铸劣币的人的背后有强硬后台,否则江南各地官吏怎么会查这么久,却是一点儿头绪都没有。
而唯一的可能便是他们背后的后台,掌控了江南官场,使得那些江南官吏不是选择和东林党人同流合污,那就是选择保持中立,不揭发金陵宝源局。
就在张国纪选择不回话,黄汴正和他对峙之时,凉亭外,不远处,张璟正跟着那引路的管事走了过来。
 
正文卷 136、她还真能反了天不成?
“算了吧,听曲这种高大上的东西,我可听不来了,还是算了吧。”张璟笑呵呵拒绝道。
“高大上这是什么意思”张璟口中说出来的新奇之语,黄汴听了十分不解道。
“额……所谓高大上嘛,就是说这东西常人是玩不来的,比如像这昆曲,也只有我伯父和黄先生这样的雅士,才能听得起来,而像我这样的平庸之人,自然是听不出什么来的。”张璟努力解释着。
其实他也是才反应过来,他一不注意说了句后世的习惯话,毕竟后世里,戏曲这种国粹活动,于张璟而,确实是一种高大上的东西。
平日里,张璟最多也就是听听流行歌曲而已,生旦净末丑这些东西,他是真的听不来的。
“国舅爷真会说笑,您若是平庸之人,这世上还有多少人敢说自己出众呢”黄汴十分露骨的恭维道。
“黄先生可真是个生意人,怪不得能成为江南的豪商,这能说会道的本事,我想我如果是个生意人,也会主动和黄先生做生意的。”张璟笑着回道。
“你们别在这说恭维话了,正好到了饭食,便在这用饭食吧。”张国纪见二人在哪里互相假模假样的恭维着,插话道,至于这昆曲,他却是没有心情再听了。
虽然张国纪对于黄汴好感并未因为黄汴说东林诸贤士,弄权谋私利而下降,但刚刚毕竟和黄汴吵了一架,此刻他的心情简直就是糟透了。
再加上现在张璟又过来了,看他的话语,应该是要询问张嫣在宫里的情况,很明显,这种宫廷争斗的秘事,黄汴这个外人,是不适合在一旁听的。
所以,张国纪现下只有准备酒宴,让黄汴吃了饭后离开,才好和张璟秘话关于张嫣的宫闱秘事。
未过多久,随着张国纪的招呼,很快便有婢女,成队的端着丰盛的酒菜,给三人吃喝。
不过,没了人唱戏,这后院凉亭自然显得冷清了。
三人也是各有各心思,没有继续聊什么事情,只是觥筹交错着喝酒助兴,很快便用完了饭食。
黄汴吃完饭多,便主动提出告辞,晚上和固执的张国纪的不欢而散,他也已经知道继续劝说张国纪帮他的结果了,自然不会再去触这眉头了,而且他又找到新的人选,自然不会多呆在张国纪府邸里了。
已至寒夜,待仆人说到黄汴已经离府后,张国纪这才带着张璟,去了张国纪的书房密谈。
“你今日又来我这里,到底想干什么”宽大的书房里,张国纪质问张璟道。
“没想干什么,只是听闻今日朝臣弹劾客氏,陛下也准了,特来找伯父问问情况。”张璟回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