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万历恶霸地主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飞翔的羊

    这完全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啊,至于普通州县的街市李琪早已熟视无睹,除少数互相认识的士绅之家的人加一些富商外,整个城里大多数人家三月不知肉味属于正常,遇到灾荒有人施粥算是好的,而更惨的因父亲为官算有些靠山没去过所以只有耳闻。

    仅此见识他也已经觉得淡水比两京苏扬看上去更舒坦,属于普通富裕人的城市而不是销金窟。当然他也直接问沈磊他收租不是也要一半,为什么这里的农民如此富裕,在淡水看到的市面与花费十个县城也不如。

    沈磊见李琪确实是想干事,到台湾参观后受到触动就不客气地说他的文化上优势不大,但比台湾刚培养出来的人优势在于见识多。但不足方面是对台湾的行为模式不熟悉,如只要挣钱不必太麻烦,如果欲有些建树应该进干部培训班一下。

    接着他说干部培训班会让李琪熟悉台湾的政策规章及各种规定,不知道这些就不知道如何干事。另外也能学到为什么同样交五成租税台湾的农民日子好过,知道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多种经营等问题的答案才能有更好的前途。

    听了沈磊颇为明确指向的询问李琪




第一九零章 转化中的读书人
    让新来的人进干部培训班再安排工作是沈磊定下的原则之一,连早期的俞承业等人也轮流着进过培训班外,另一个规定是考核优秀欲提拔的干部也需进更高一级的干部培训班学习,与军队有士官、尉官、校官、将官等级别一样,行政干部的级别是省、府、县、乡、村。

    不过这些人不可能从村级开始,实际上这里的初中生就直接进乡级干部培训班的,村级主要是直接从农民、退役士兵等人中挑选出来参加培训并被派出管理新开发地区,充当村长、农庄庄长的,门槛非常低,只要熟悉农庄运作就差不多了。

    正因为门槛不高前面安置的移民不少已经是庄长、村长了,只有乡长比较少一些,有也是真比较出色的,比如识字快、接受快、又肯干的。

    过去主要是童生与沈磊自己培养出的人参加乡级培训班,现在扩张太快,新来的人就参加了县级干部培训班。不过这不是说他们一毕业一定被委任县级职务,那是还要看考试成绩与平时表现的,即便是最优秀按此时干部缺乏程度也只可能干个副职,表现合格才能当上县级干部。

    宁缺毋滥乃是沈磊的原则之一,虽然泛政治过分,但干部才是治国安邦之本,所以需要军队打天下及干部治天下二者不可缺一。

    如历史上王安石、张居正等人改革的出发点可谓伟光正,制定的方针也大部分确实可行,之所以失败还是在吏治这一块。主要是官吏完全根据自己的观念或拖沓不办,或选择性执行,来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所以王安石、张居正等人的改革下面官吏拾遗补阙者万一;正经执行者百一;部分执行者十一;将负面放大者更多,成了歪嘴和尚念经,怎可能取得好结果。

    知道好政策也需要好执行,沈磊因此对新来者或每一个将成为干部的人进行干部培训。而实际上官员也是确实是需要培训的,即便是大明进士也是有三个月观政时间熟悉官场运作才授官的,就算是如此因不大懂行需要请幕僚帮忙。

    沈磊这里有后世经验,不搞官虽少助手不少吏胥更多的表面东西,这就要求干部掌握更多东西,这一来他这里干部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有刑法民法及各种规章制度,另外还有这些年碰到案件的案例,及大明律、唐律等一些参考书。

    这些东西即便是官二代李琪也是不大懂的,再加上指导思想或出发点不相同,这些新来的举人秀才童生学习时也觉得量大时间紧张了。好在这些东西都是白话文,此时制定的又比较简单,也不要求死记硬背。

    另外刑法民法主要是参考了大明历,改动的是如死刑只剩下枪决或绞刑,取消了剐刑与审判时的刑具。还有就是惩处犯人主要是劳役、劳改、死刑三种,在牵连上也不再有诛三族九族的了,主要是罪责自负。

    另外这些有法官负责,财政也是有专人负责,分配职务后再进行专业培训,所以干部培训班主要是对干部行为准则、规章制度的学习与对其它东西有个了解,不必全都学会。

    这就是新的制度,比以往官制更强调专业及行政、执法、监察三权分立,连行政也将会双重领导。这方面沈磊已经在考虑台湾设一省二府十县或一省六县制了,这方面的管理体系与之前都是县级完全不一样了,因为下南洋一启动马上就有省级机构才行,不然沈磊直管太多的县也吃不消的。

    这方面改革或建制还未开始,主要是下南洋前台湾建省的需要并不迫切,当时的大县制走还能应付。此时仍然只有县级机构就比较尴尬一点,若作为中央特区直辖至县也是要建一个统筹机构,唯是南洋现今所占地方不大多,还可以暂缓建省。

    正因为如此现在稍出色的干部都将提升到省一级,下面干部缺口较大,有人来投奔沈磊还是会尽量使用,这也是一个千金市马骨的机会,将来大明那么多官员他不可能完全排斥原来的读书人,至少也该拉拢底层读书人才能更好收拢人心。

    在培训班上因每个人都是寻找机会而来,对可能存在的‘异端邪说‘也有所准备,对台湾的行政模式、行为规范、规章制度接受度倒是都在八十分以上。

    这是沈磊这里没有搞分地制,商业收税在他们看来属于与民争利,但学了税收论才知道商业税乃是间接税,对调整消费导向有不小作用,而且政府收税是为所有的人服务,工商矿产士绅不收税乃是在剥削农民,农民负担不起就会害农又误事。

    至此他们才知道这税赋原来有如此讲究,加上台湾也是有减免税



第一九一章 高产作物难推广
    在沈磊这里下南洋计划顺利展开,不少失意读书人来到台湾寻找机会,为之开办的干部培训班为沈磊培养起急需的干部之际,大明也算是差点儿完成了一个阶段性任务。

    这个阶段性任务就是五省总督陈奇瑜成功将高迎祥围困在车厢峡,据说李自成、张献忠等都在里面。而陷入绝地又兵力比官兵少加粮草不足情形下的义军又是据说李自成与顾君恩商议,义军拿出所有财物收买陈奇瑜身边人求降。这是否确实肯定成疑,因义军同样手段不止用过一二次,只是这次行贿很成功,并由受了贿赂的将领劝说陈奇瑜才同意。

    接受投降实际上应该不是大错,错是错在陈奇瑜对义军并不甄别,没有将义军头目扣下,而仅是让他们百人一队派一官军押送回乡,不料才出车厢峡不久义军复反,本来可能让局面暂时稳定一些时间并立下大功的陈奇瑜因自己的错误黯然贬职。

    这个案例放到参谋部上一讨论众人大哗,这样低级的错误也会发生在参谋部的人都有些不可思议的感觉。这是他们有沈磊这甄别善恶、分开官兵、劳动改造等一系列行事规范,加这些年确实有效眼界看高了的缘故,那知道大明那里对各种俘虏完全没有一个统一的处理方式,完全凭个人意念。

    比如说后世就有人认为要是此时洪承畴为五省总督肯定是大开杀戒,这义军至少会消定一段时间,从此不成气候也有可能。但这只是假如,根本上分析乃是大明连处理俘虏上也没有做好,不是失之太宽就是失之太严,更关键在于没有一个转化措施。

    而沈磊这里因对抓住的海盗处理经分化、惩恶、劳改,现在绝大多数人已经成为正常百姓,或力加入预备军为下南洋出力。因为自己这里处理俘虏比较成功,因而陈奇瑜这次失误在参谋部讨论时一点借鉴作用也没有,纯是一个反面教材。

    在崇祯七年大明形势能让沈磊这里跟踪关心并研究一番的也就是陈奇瑜的差点儿成功,关心这个事主要还是因为农民起义军的活动对移民影响很大,特别是义军都是流动作战,其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会造成一大批家破人亡的流民。

    这倒不全是义军为祸或存心如此,乃是义军攻打城镇筹粮及官府剿灭战事、城镇守备的共同作用。至于多少人死于这些战事,具体是那一方直接、间接所为,造成平民直接或间接死亡、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实在是不可能分清楚的。

    因为这些悲剧必将发生,一个平民虽可能具体在某一方作用下惨死的,实际上乃是双方的共同作用。因而义军到了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会产生难民,此时虽通过黄河是主要的移民来源,但义军的行动也引起沈磊很大的重视,因为在众多战争难民中可以找到甘愿移民的人!

    只不过义军行动没什么规律,真是游击战的行为,一味避实就虚瞅准机会打一下。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游击战乃是必然选择,但习惯了游击便成为了无根浮萍的流寇外,带连太多地方遭受反复蹂躏。

    无根浮萍长不成参天大树,反复争夺也使得太多地方残破、丧失生气。这也是李自成如滚滚潮头让他轻易占领了京城逼死了崇祯,才一次失败就彻底退潮,一点韧性也没有的原因所在主要是他刚建立的根据地并没有多少财力。

    而且他是唱着吃他娘、穿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进京城的。本来一个政权不可能不收税的,李自成迟早也是要让农民纳粮的,只可惜他一败连过渡时间也没有,为抗清只能征粮,可此时大户基本上吃光了,向农民征光环也破了。

    这些是后面发生的事不论,但论及收垅移民此时义军大范围移动作战,除了原来的陕甘、山西又添了河南、湖广等地。如此快速流动让组织移民十分困难,因为这不是买张火车票就能到达海边乘船就可到达台湾的时代,也不是组织几十个人长途跋涉,仅保障几百、几千人长途移动时的吃饭问题就够麻烦了。

    虽然沈磊的人可以用金钱买到粮食,可也不是处处地方有足够的粮食,加上有些地方比较危险,所以预判义军的行动可以作好一些预先安排。比如在什么地方收拢人口,沿什么路线走,在某处准备些什么物资,要不要打点一下地方势力或接应一下等就可以减少盲目性。

    参谋部对义军行动当然不是此时才关心,因为移民需要一直在关注,但小范围游击在台湾言判是不现实的,所以之前只在组织移民的前面负责实际工作的小组派了军队干部在帮助。

    &nbs



第一九二章 最后的胜利逃亡
    在高产作物的推广上沈磊知道不容易,所以先自己进行了适应性种植,选育种等工作外还有一项是种植技术研究。这方面就是密植度、垄沟形状与大小、套种方式。

    这方面也是很重要,相差20-30%产量也看不出,至于套种影响更大,比如玉米苗、番薯苗都很疏朗,套种一下多半亩地一季收入也容易。

    除了以上的研究还有就是作物本身的利用研究,如番薯藤当青饲喂猪,及制成发酵饲料喂猪;玉米秸杆喂牛,窖藏发酵喂牛等。这是一物多用增加收入。

    另外乃是因不断扩大种植后产品的销售问题,这方面沈磊的经验不少,如玉米榨油、爆玉米花、番薯粉丝、烤白薯、芝麻番薯片、炸土豆片等等。

    不过最大的用处是这些年在生产低档压缩饼干,生产压缩饼干乃是沈磊为军队准备的,乃是用黄豆、淀粉、肉类加盐糖之类蒸熟压实烘干备用,只是这些年护卫队打仗的地方距水面近有船运输基本上没用上,沈磊也知道这情况一在试验口味、营养,只少量生产一些。

    倒是利用薯粉、黄豆粉、玉米粉、好一点的鱼粉之类加盐生产的低档压缩饼干随着番薯等扩大种植也扩大了生产。这个产品乃是为此时救济所用,给受灾地区运去低价出售只要用二两一块加上些野菜煮一下几个人能抵当一餐了。

    另外移民途中炊事不易,烧几锅开水煮成面糊让加入移民队伍的人也开心不已。虽说这东西如后世饲料,但灾荒年代有这吃已经不错,况还是咸咸的口味蛮好。

    这些还仅是沈磊为引进番薯等高产植物的前戏,亏得他资本大,开发了不少副食品在自己区内与几个大城市销售,总体上是赚钱的,但现在他觉得向四周与西北地区推广这些植物的时机到了,原因是在种子性能与种植技术上都已成熟,另外北方灾荒不见缓和。

    虽然如此做对沈磊没什么好处,完全是为缓和一下灾情,减少一些平民死亡,只是比移民他这样做同样为挽救民众无辜惨死,但他自己收获更少一些。

    如此做吃力好处少的事也是没有太多选择,他不可能真为了多一些移民就罔顾其他人的生命。更关键在于让他运粮食供应所有的灾民做不到,但此时开始推广高产作物乃是一切齐备,独等行动了。

    这就如挟泰山而越北海不为是不能,此举虽不是拔一毛以利天下,但他的能力已经有了再不为良心不安。为此沈磊召来了完成长江移民通道整个系统的大表哥晓英,让一直担负自己警卫的晓杰接手他的工作,晓英将负责高产作物的推广。

    让晓英办这事因为此事比较复杂,拿一样种子言产量高让人种别人信你才是怪事。土地种粮食西北地方一年才一季到二年三季,听人一说就种陌生植物空口说白话不行。

    另外西北地区也少有散居农民,不是聚众的半匪半农团伙,就是土地主们的邬堡,向他们推荐可不大容易。晓英这些年尽办这些繁杂无头绪的事,沈磊就将之安排由他办理了。

    晓英接手此任务后主要安排运送各地销售粮食者以内外勾结形式,算是‘盗卖‘番薯、玉米之类向各处推销。这办法其实也是沈磊出的,如此做因为低价出售种子可信度低,还是反其道而行之为好。

    再说那压缩饼干味道不错,知道原料就是盗卖的种子,还可提供种植技术等,所以高价也有人愿意试试。这一来西北不少地方开始种植起少量高价或较高代价搞来的番薯、玉米良种,一时间虽对缓解灾荒作用不大,三五年应该有些效果。

    如此行事属于无可奈何,不过晓英倒是效率颇高,在山东、陕甘、山西卖出了不少种子,而正经推销可能远不如这个效果。当然从年初开始启动,晓英的这个盗卖工作还会干上好几年,不是一阵子的临时工作。

    崇祯七年大明那里属于陈奇瑜功败垂成为大事,沈磊这里是移民来源地更扩大及开始推广高产作物,加不断有读书人到台湾寻找机会,为历年所无。

    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崇祯七年过去了,崇祯八年至十一年大明这里的主题义军与官李自成军互殴,一时间义军活跃官军受到重挫,一时间官军剿匪形势非常好,到了大多数义军包括张献忠也投降,李自成只剩下十八人躲进商洛山中。

    只是朝廷对投降的张献忠、罗汝才只是削弱后独立成军驻守各处,给他们复反提供便利。加最关键时满清入侵京师,让围剿的军队左右为难,给剩余的义



第一九三章 历史又拐个小弯
    崇祯十年由于满清攻破皮岛,东江镇彻底完蛋,只是因此造成了东江镇控制区近半百姓十万多人移民南洋,加上大明这里由于义军活动范围扩大,沈磊这里也组织到了十万多移民,这一下这年移民创纪录地超过了二十五万,使运输力也一下出现了紧张。

    不过这个不可复制,辽东移民至此基本上结束了,只剩下在朝鲜组织少许辽东流浪人员,及一些贫困人口主要是女孩,补充之前移民中女性不足外,还有就是与满清少量的人口换物资的来源,只是总数不会太多了。

    与满清人口换物资是秘密进行的,而且现在规模在不断扩大中,当然这计划难得遭到自己手下知情者的反对。这反对一是担心大明朝廷知道后的风险;一是夷汉二者不该帮夷的一方;一是认为满清他们比较残忍好杀外,还有台湾收留太多辽东人,暴露后伤辽东移民的心。

    有人反对沈磊并没有不开心,反而觉得做人与做他的手下应该如此坦率并有底线。不过只要不是极密他还是愿意将这样做的原因解释清楚的,于是专门开会说:

    ‘所有反对与满清做生意的人都是对的也是错的,对的方面是我们要有一定的原则,暂时做不到除恶务尽也不做助纣为虐的事。这是对的、该表扬肯定的,但错的是我们现在做不到除恶务尽,就不妨与对方虚以委蛇,甚至是从中谋利一下‘

    ‘前者是原则,后者是策略,相辅相成,不是绝对的。之所以与满清交易乃是我们卖粮食给他们是资敌吗肯定是资敌的,但我们不卖山西商人也会卖外,山西商人卖给满清后果更严重。

    ‘对此有人不理解,具体地说山西人贩粮推高大明粮价,造成一些短缺;其次这是非法生意,需要不少贿赂,败坏官员与边军;夹带铁器出关、出卖大明政治、军事、地理等情报等等,所以我们不卖有人卖,后果还更恶劣,比较起来还是我们卖更好一点。

    ‘或者有人说我们的粮价太便宜,每石粮才卖二两银子,山西商人要四五两。这是短视,别说我们从中赚了大钱,就是不赚钱净为破坏山西人的生意也值得,因为山西人运粮资敌不仅是粮食问题,加上运送更低价粗粮可以让辽东汉人吃饱些怎么说也是好事。

    ‘因为辽东缺粮最苦乃是辽东汉人,粮食多了他们也不会带着出征。至于铁器少许供应一些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而盐、丝绸,玻璃制品、钟表之类不会提高满清战斗力的,所以这个交易值得进行,因为多少可以换一些人外还能利用运力及赚钱。‘
1...5152535455...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