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恶霸地主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飞翔的羊
用壕沟此时还只有满清人在辽东干过,主要是普通方法围困坚城立营垒近一些被明军火炮打,远了围困效果太差或需要的兵力太多,古代的栅城也抵挡不了火炮,这一来壕沟就比较实用了,这东西火炮难摧毁,士兵伤亡更是一下减少无数倍。
沈磊教授护卫队用这战术不必学满清的,满清的壕沟仅是防守、围困用,沈磊的是为攻势作战用。比如有战壕护卫队就可以用火枪封锁对方城墙垛口、城堡射击口,效果比站立野地好又伤亡小。
另外加上交通壕向前运动兵力隐蔽安全外,从这里出发攻城、搞连续爆破突然性强,成功率高。还有就是从这里挖掘到城墙下面距离近,马尼拉是城墙又是急于拿下才搞连续爆破,此地乃城堡此法不大好用又时间宽绰,所以之前就计划仍用炸毁城堡外围着手。
荷兰人这城堡乃是建筑在海滩冲积土上,用炮轰效率不高,与海水倒是有近四米高度差,足够挖地道过去炸对方城堡墙基了。
还有吃准对方不会轻易就范,也不可能为未开战就挖战壕说什么,因而第二天一早就开始干了起来,并不仅公开挖战壕,实际上向城堡的地道也在不久就动手了,只因荷兰人觉得这样封锁倒是新鲜,地道挖出的泥土分散一下一点也没发现异常,而实际上护卫队是连夜在开工着。
第三天护卫队一早忙碌着火炮就位,等到八时也没等来荷兰人答复开始了不紧不慢的炮击。这次炮击主要是用千方百计拖上岸的三号甲型炮,这是舰炮威力虽大够不着,四号炮实在太重,这才运上这炮对准城堡的一处堡楼集中炮击。
三号炮的威力还是不小的,更关键是炮击的散布率不高,六架炮的炮弹集中在十个平方之内,将城堡的白色石灰岩砸的石屑飞溅,让迪门等人在远处用望远镜看得心里一阵阵发苦。
这个射击频率与准确度加威力城堡可能挺不过半年就会敲成七窟八窿,不塌也难守卫了。可现在自己城堡上的火炮不及对方远,战船上的火炮也难搬上城堡啊,这样干挨打不还手真憋屈,如等死一般。
更让迪门等人及所有的荷兰人无力吐槽的是护卫队连夜里也炮声不断,特别是第一个晚上荷兰人少有一夜熟睡的,虽说也知道一下轰不塌心里也不踏实,至于迪门等少数人更忧虑如此炮击只怕连三个月也撑不住的。
到第二个晚上荷兰人能熟睡的占了一大半,因为白
第183章 独乐不如众乐乐
沈磊穿越以来自知在官场上发展最困难,虽然可以用发展武力在获得军功条件下成为总兵以上的武职,可是助大明渡过难关后不是功高震主封爵后弃之闲散就是成为曹丕。
这两条路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如发展武力必然发展工业,不强势这些产业难发展,后面有此拖累就是不想做曹丕也困难,除非早一点甘心放弃大部分财富逃避去海外,不然再有建树也是篡位者。
虽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可大节无法任意修改,反不如先在前口子村拉起最初队伍与开创最初基业,然后先移民台湾,在台湾发展顺利了再移民南洋,如此一来可以救了太多这时死于非命的难民、灾民、流民,还可以开拓华人生存空间。
如此一来到崇祯自杀,满清入关他还可以堂堂正正率大军打回来,取得政权也不留旧官僚,一切重新开始,这社会制度改革比在大明当权臣或篡位容易许多也正当许多,根本不必迁就什么。
按这个计划沈磊此时不会再大举向外拓展,主要工作是将陕地、四川、及其他地方的难民、灾民、流民及愿意去南洋的贫民移送至南洋,在安置他们的同时慢慢扩编军队,只是真正大扩编要等到崇祯十六年,过早大扩编属于浪费。
何况这一下接收了如此多地方,仅收拾这付摊子现有的军队已经因处处驻防失去了机动能力,好在已经编制了预备军将接过大部分防守任务,护卫队水军主力将回归台湾一部分与驻守马六甲一部分;陆军也是以旅级集中布景而不是现在分散各地。
有预备军护卫队将会重新恢复随时主动出击能力,实际上预备军也是会集中几处地点驻守,如此才能随时可支援某受袭地点,所以各个安置点还要组织民兵自卫。
另外第一批运送过去的移民也是集中在一起搞建设,主要是为一个个安置点垦荒、造房子、建砖窑石灰窑、搞水库、挖水渠鱼塘,不会一下分散了各自开荒,仍然是沈磊出资建设农庄型经济,加俘虏们修路不必一年就可以建成一片农耕区。
这样的安置法移民可以比较安全地度过最初不稳定期,等一切安定一般周围土箸即便是有也习惯了他们的存在,而且村村有民兵对付少数土箸根本没什么问题,居住者也不必冒险进入深山。
只是如此安置别人肯定是没那个财力,一年的吃用开销加畜力、农具、建筑材料、生活物资等等,完全是新配置一户富裕自耕农。
亏得沈磊财富多,现在政企分开他也照章纳税,几次赎金、赔款都放在政务的帐上仅凭台湾的农庄收入他一年安置十万移民也绰绰有余了。
而台湾大宗的商品都由他的公司生产或经营,前者如盐、布匹、药材、成药、农具、铁器、、、,后者如食品、鱼获、副食品、粮食、糖、、、。这些产品或买农庄收入也不低,还有向外出售盐、海产品、布匹、农具、铁器、玻璃制品、食品、文具、、、,这些收入利闰更大。
还有造船、冶炼、军工、银行、矿产、运输等企业虽售价比同类低,但生产效率高带来的利润率不低。至于对外贸易及对大明销售的玻璃制品、钟表、骨瓷等商品属暴利中暴利,加茶叶再加工、丝绸、缫丝等工厂,沈氏财团每年如此安置百万移民也吃得消的。
另外高质量安置回报也多,如大明的佃户都是勉强度日,沈磊这里的农庄收入同样要上交一半,因生产率高加多种经营,不仅能吃饱饭,小孩有书读,每日有小荤,四季能添新衣。
这是沈磊自前口子村试验成功后一直坚持的做法,当然也亏得移民数量不多,加开发的都是无主之地,一旦进入大明疆域就不会如此单纯了,对此他此时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倒是他在下南洋计划展开前忽然想到他自己的沈氏财团已经积累了比大明皇帝最有钱时还要多的财富,每年增加比率还超过三成,给手下加工钱也不一定是好事,可他也不准备搞封建制那套东西,这一来部下迟早会产生的那种遗传子女富贵的念头就会落空。
这在后世属十分正常,但在这时代却有点让手下丧气,因为别人可以封爵位代代有年俸拿,他们的薪水虽高一些却遗传不了太多东西,没有特权也没有多少财产。
对此沈磊突然觉得台湾虽是他的努力才开拓的,可独乐乐不如乐乐,因而决定拿出百万元来成立一个股份公司。这个股份公司同样进入实业、农业、贸易等业务,以一元为一股,他自己不分红,反而是一次性分给那些有贡献的工匠、行政人员、军官、烈士近十万
第184章 开始建设新南洋
股份制的设想是在护卫队出发后才正式推动的,等进入实施阶段整个下南洋可确定的军事行动已经结束,而未确定的战争有欧洲人联合起来过来的可能性却不大。至于今后肯定会与这地区土王、苏丹发生n次冲突暂时也少有可能并且规模不会大算是基本完成了决定性战役,进入实质的移民安置阶段。
暂时不会与土王、苏丹们发生冲突是护卫队现在占领的乃是西班牙人、荷兰人的据点,这些据点周围的土王或苏丹已经被这二国的人打怕了,怎可能对将这二国人打得轻易覆没的护卫队呲牙。
特别是不少土王与苏丹在联军攻打台湾时作为仆从派出过军队的知道这消息正担心护卫队找他们要问罪,那里还敢跳出来逞英雄。
至于沈磊也不愿一下子弄得南洋处处冒烟,这些人将在对西班牙人、荷兰人和谈结束后再处理。他不会一口吞下南洋,也不必尽拣富饶之地,这里的人愿意接受中华文化接受一些,不接受也会给他们划分一些自治区的。
只是这些问题不会马上去解决,也不必同时解决,主要是找上门来或移民需要安置时才找他们谈判,不服才翻老账。因这个原则今年的移民主要安置在澳大利亚、马尼拉、巴达维亚、北大年等地,另外主要是中小岛屿上,加不会马上分散下去,这类冲突的可能性也不大。
这就是分步实施的办法,此时移民撒在南洋只占极少一点地方,何苦去激化矛盾,而且激化了矛盾护卫队虽有足够的战斗力,打赢了也占不下来。
至于马尼拉、巴达维亚等不占领给人感觉有点力量不足;马六甲、北大年等处或地点重要、或华人多,先占领有战略优势或快速聚拢华人的力量;还有澳大利亚此时欧洲人还未正式发现,先占领就不必管欧洲人什么时间去,还可当作培养战马基地。
下南洋计划中西班牙人与荷兰人被打败接下来就是运输移民与搞建设了,这方面此时的总负责人俞承业到下面的干部都是熟手。另外建砖窑、修道路、搞水利、规划农庄之类都有专家,属于轻车熟路、老马识途,一切有规章制度与成熟经验及熟手操作,不再是刚在台湾干时处处要摸着石头过河。
当然细节上也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安置在马尼拉等处与台湾类似度高,整个实施细节也可照着来。也有不少安置地气候完全是旱雨两季,因而不仅在种植物种上有更多调整,连住房与村子布局也随之有较大改变。
南洋的农庄当然也是以种稻米为主,这是除了供他们自己食用外,还有其他非农业人口及贩运大明,移民所需等因素在,不可能不以粮为纲。因而在南洋虽然比台湾更多种植甘蔗、香料、水果、干果、棕榈榨油之类,局限于运力与消费不足,外贸有限及急需粮食比重还不大。
但只有旱雨两季地区在种植与养殖方面与其它地区有些区别,这是为适应当地气候,所谓因地制宜也。如在澳洲就稻麦都种植,在种植种类上比较单一外,连副业也主要是牧羊而已。
还有住房也是如此,澳洲少雨不湿热,也没什么凶兽与凶狠的土箸,在村子建造上可以疏朗一些,在高温湿热地带就采用了吊脚楼的方式,为防野兽村子周围除围墙,外面的大批鱼塘更外面还有带刺植物围栅,如此才能防野兽与不怀好意之人。
经过这次安置沈磊的体系对不同气候下的生产方式了解了更多经验,虽然主要是热带的经验,先安置的区域肯定是最容易开发或半开发地区,但比仅有台湾经验好了许多,至少经过这段时间摸索整个南洋地区下面的安置工作会更有条不紊,心里有数起来。
下南洋沈磊也不会仅开发农业,其实作为第一批移民建筑材料生产也重要或更重要,因为今后每年他的移民人数不能大幅度增加也有大量自发移民过来的人,加商人们之类也会运送移民过来或自己办种植园、开矿、经营商业,甚至是直接转让给他。
而且这些人不管是沈磊自己组织来的,自发来的,商人组织来的,既来之则安之,安居乐业是第一条。其他人不大可能此时就大规模投资建筑材料中的砖瓦、石灰、水泥、木料生产中去的,只有他有这个财力与底气决定一下子形成能年安置三十万人的建筑材料生产能力。
这不是一个小产业了,安置一个人用一两银子或者说二元钱也是个不小产业。而且南洋地域广阔,为节省运输费需多处布点,所以沈磊在南洋首先形成产业的乃是建筑材料,农业上还要推迟一点。
除了建筑材料南洋的橡胶此时没有影子,蔗糖正要起步、、、,至于矿产的石油用途不大,金、银、锡等不急外也不知什么地方有,沈磊于地质矿藏两眼一抹黑,这些更不会特意去寻找并开采。
&nb
第185章 尚可喜被迫归顺
沈磊信心很足而护卫队出征部队传来的战报虽迟了许久却与参谋部作战计划差距不大,等巴达维亚荷兰人城堡被破,荷兰人投降的战报传来他在欣喜之余,之后的心思当然放在如何在南洋发展,如何对待那些华人富商及其他归顺者等问题上来。闪舞www
其实下南洋他虽谋划已久却不是仅将欧洲殖民者赶走就行,在台湾一切由他自己发展起来比较单纯,但南洋有欧洲人;有各种出身、不同心思的华人;有普通土王;有绿教苏丹等等势力。
即便是他的华夏自治会统治下的人也将会有各种来源,虽然各国来人将居住在国际贸易自由城里,整个区域也不再是一类人、一种声音。甚至在宗教上也复杂了许多,不再如大明仅有佛、道,所以下南洋后在统治区、统治人口大扩展时也变得更复杂。
为此沈磊的办法是逐步接收南洋计划中要占领的地区,另外就是重新修改或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土地法、税收法、矿产法等等,及宗教法、行政法、刑法等等。
这些法在台湾虽然执行得比较顺利可南洋地区实际上比在大明还复杂,又分散在各个岛屿,虽然中小岛屿及澳洲单纯,其他地方沈磊担心会不会有些意想不到的入矛盾冲突,所以他的注意力在巴达维亚战事结束后主要是放在这里了。
不过此时向南洋移民还属刚开始倒也没有发生不妥,反倒是不久他被尚可喜的动向转移了注意力。尚可喜在毛文龙死后东江镇范围内第一个向海洋岛护卫队的负责人表示有意投靠沈磊的台湾,只是有意向没行动。
其实这段时间除尚可喜外东江镇不少高中级军官表达过这个意念,至于原因不外是他们与满清有血海深仇,一般来说不可能投降过去,可大明这里也不大接受他们,在历史上他们乃是走投无路。www
现在有了台湾这条路留个后步也是人之常情,但他们对台湾的实力不了解,也不会真相信沈磊会真诚对待他们的,这是造成孔有德重走历史老路,耿仲明投了台湾的原因所在。
当然这也是个人性格所致,如在选择投靠台湾还是在登莱坚持时孔有德不甘人下,觉得在山东前途很好,等发现不是他所想的那么回事时已经一条路走到黑了。倒是耿仲明野心不大,果断直接去了台湾。
耿仲明到了台湾觉得还算满意写信给东江镇原同僚部下,他的话可信度高,不少在东江镇郁郁寡欢的中层军官也索性去了台湾,不过尚可喜却是没有行动。
尚可喜一直没有行动初期乃是虽觉得满清不可能投靠,大明这里也不当他们是可靠自己人,但对沈磊那里也不了解,暂时在大明这里还过得去也不急于走上离开家乡前途未卜的路。
后面毛文龙死后经过一段时间混乱东江镇由黄龙出任总兵官,黄龙对尚可喜十分信任,引为心腹。特别是毛文龙一死东江镇混乱、内耗一阵实力大大下降但仍然能坚持下去的,如此情形尚可喜更加不可能愿走。
何况耿仲明去了台湾已经将台湾的情形与对他们的安排传了回来,从耿仲明介绍可以看出台湾真富裕,士兵们吃饭每日两荤,军饷也比东江镇高几倍,确实是好出路。
只是在台湾军官们的特权少、管理严,兵也不再如军官私有,这对中下层军官而言还不算什么,但他这样的一方军头吃亏就大了,这军营中任意施为的威严没有了,再加上此时黄龙信任当然不愿去台湾了。
尚可喜此时不仅没有投降满清的念头,历史上还对孔有德投清遵黄龙军令进行过袭杀。而这时候历史虽因沈磊有些变化,孔有德在登莱支持不下时再次走投无路欲投满清时尚可喜仍然是遵黄龙军令进行了袭杀,可惜海上茫茫他仍然不能将孔有德擒杀。
孔有德投了满清带去了一些重炮及孙元化在澳门被沈磊占领前聘请的葡萄牙炮兵、铸炮工匠,使满清的铸炮技术大涨,火炮数量及用炮技术也大为提高。
这些对满清攻坚能力大增外还补充了步兵攻坚力量的不足,但这些对尚可喜没什么影响,满清的火炮攻不上他守备的岛屿,但黄龙意外死后沈世魁当了总兵他的好日子到头了。
这主要是沈世魁抗清虽然坚决揽权也是比较坚决,只是他不是毛文龙不是创始人没那个权威,又是靠巴结毛文龙上位,在毛文龙身边主要是摇小扇子,大多数将领认为他比较阴险对他不大服帖。
为此沈世魁也利用职权不断用小手段收拾手下将领,对尚可喜还露出杀意,原因是尚可喜作为东江镇现在少数几个大军头、黄龙的心腹,将之扳倒可以收回一支不小部队的军权,还可震慑其他大小军头。
历史上知道沈世魁这个心思尚可喜才动了投降满清的念头,当然这也是他的眼界不开阔,只在大明、满清之间选择,根本不知道天
第186章 东林复社起义军
这样大的动静沈磊根本没有料到,连运输也来不及,亏得大小长山岛、广鹿岛等岛屿有住处可以暂时屯一下,不然等候移民的人全去海洋岛肯定是呆不下的,人满为患了的。www
因为尚可喜的归顺出现海啸般移民出乎沈磊的意料,或者说他认为在东江镇崩溃时必然会有这一幕,却不料此时会有这一幕,不过对此他是欢迎的,主要是这时候渲泄一下东江镇崩溃时就少一些压力,因为此时东江镇名下还有二十多万人,崩溃时大多数人难逃脱满清的追杀,一下欲逃亡到海洋岛也来不及,运输上也来不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