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万历恶霸地主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飞翔的羊

    巴达维亚已经降级,不可能设为省级城市,不过此处汉人不少,还是在沈磊下南洋计划行动前就到达这里的。因此前荷兰人对华人还算友好,并主动移民华人,所以历史上此时助荷兰人侵占台湾还有华商出了点子。

    只是历史上荷兰人对华人大屠杀的红溪事件虽未发生,二次受到重挫因沈磊也是华人,在巴达维亚的华人有些尴尬起来,还好在荷兰人没有迁怒于这里的华人。

    此时荷兰人已经完全失败,但对这里的华人影响不大,反倒是荷兰人的特权失去,华商插手香料生意的份额更大了。

    虽然沈磊也及时将大额生意控制起来了,也开始投资发展香料的生产过程,但这里的华商终究比荷兰人统治期间日子轻松与好过,所以对华夏自治会态度比护卫队刚打巴达维亚时积极许多,也就是从旁观为主转为比较欢迎了。

    对这里的华人得利沈磊也是欣然地,他没有所有的财富一家独吞的想法,主要是劝富人们不要只顾商业而不发展实业,因为仅收购、运输、出售只是互通有无,对做大蛋糕影响极微,虽然有帮助了传统产业的优势互补性质却是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没什么贡献。

    因而沈磊尽量让他们股份公司化与投入实业扩大生产、降低成本,让市场扩大,让更多人享受。同时他也不鼓励恶性竞争,只靠价格战或以次充好的弄虚作假手段。

    有这样的想法他在马尼拉、马六甲都召集了商人开茶话会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到了这里沈磊也不例外,在参观荷兰人原城堡后也同样邀请一些商人到顶层甲板参加茶话会。

    在会上沈磊老调重弹,主要是让众人合作起来共同开发南洋,还要转变二个观念,一个是不要再将这里当作侨居地,而是要当作自己的家,所以要积极参与这里的建设,有什么不足可以提出来,干部有问题也可以上诉或检举。

    另一个是别只干贩卖,贩卖虽可以将一地优势或特色产品推广出去,对扩大生产、提高劳动生产力没什么作用的。所以扩大生产就是扩大市场、扩大生意,提高劳动生产力可以扩大产量降低成本,同样是会扩大市场与扩大生意的。

    而且现在这里已成为华人地盘,不承认、不愿意融入者将作为侨居者留下却有种种限制,作为华人取得土地各种使用权不会受限,已是转变观念之时了。

    听沈磊如此说此地华商纷纷称是,并表示他们茅塞顿开一定会按他所说转变思想投资实业的,因为这完全是两利之事,有此表态茶话会也尽欢而散,因多居住本地也没有设宴,倒是收了一些小礼物。

    与本地商人见个面只是沈磊的活动之一,另外也去看了这里通太平洋的海峡中小岛桑吉昂岛上建造的要塞。这岛正处于海峡中间,左右距离都不过八千米,一头虽宽一点也是有几个小岛屿的间隙不足以让大船经过。

    这个距离此时的火炮威力虽不能够让要塞完全封锁海峡,却也能让进出的船只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沈磊开发的火箭击沉对方不易,创伤敌战船还是有不小作用,因而这里的要塞也是他封锁计划的重要一环。

    &nbs




第二零九章 近代化骑兵出笼
    因骑兵的事重要,加这里是最后一个重点,沈磊一行在澳洲整整呆了七天才离开。在澳洲他与各方面的人开了几次座谈会,其中对马的改良及骑兵的一切最关心,获得满意答案才离开。

    离开澳洲直接回台湾是之前做计划时根本不知道澳洲外东面还有岛屿,所以计划时根本没有考虑。这也正常,原因是沈磊作为理科生毕竟对世界地理不熟悉,实际上就连中国沿海知道的岛屿只有十来个知道名字,三个能画出比较正确位置,大概形状。

    虽然在下南洋前他已经在收集此时南洋的岛屿,可澳洲此时连欧洲人也没有真正认识,还是沈磊这样的大事不可能忘,专门派出侦察船才找到。不过那时茫茫大海能找到己属恭喜,再多顾不上了。

    等在澳洲有了基地再向外搜查虽发现不少岛屿,暂时这些岛屿也没有设立安置点,因为人口实在不多,太分散也不好,只有澳洲作为两大重点需求之地才作为移民的一个重点,但就算是如此此地仍然不足十万人。

    归途的航线比较直接,在巴布亚岛、棉兰老岛、吕宋岛边缘经过视察了一些沿途安置点,很快就到达距台南很近的最后一站伊巴雅特岛。

    伊巴雅特岛上之人见船队靠拢喜出望外,沈磊视察的消息他们算是最早知道的人之一,从出纺船队离开伊瓦纳不久已经知道,但那时船队同样也已经离开不可能返回来的,于是他们只能盼返航时的机会。

    可别人见到沈磊或不期而至,或接到通知只等几天,他们等候的时间太长了,长到觉得沈磊有可能早回家了。今日见到舟船队才知沈磊不曾忘记他们,最后一站看望他们,让他们愈加感动与兴奋。

    这里的港口条件并不大好,将这里当作安置点主要是台湾过来这是第一个较大的岛屿,中间距离有点远,万一有避风需要只能找这里。

    另外这里面积不小,农耕条件较好,这才是会设安置点的首要因素。这样的条件让这岛上人想在招待沈磊时出彩点也无可能,不过他们在滩涂养殖上倒是发展不错,加上早早准备了一些山货,让沈磊一行人最后一确实比较丰富,而且送别时万岁之声也响亮齐整,让沈磊觉得此风只怕不久就会刮遍整个华夏自治区内,劝进声也会再次多起来了。

    回到台湾不久沈磊开始将注意力重心放在扩编护卫队上,对果然响起的劝进声他回曰:虚名无益有害,莫如朱子之计,水到自然渠成。

    若说沈磊此时称王确实是没什么问题,满清直辖人口不比他多却称了帝呢而他连大明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无力反对,更别说动武。

    但这个虚名的代价是带来移民困难,别看满清两次入侵声势浩大,但掳走的人口不过百万,而沈磊这里早期每年移民三五万,现在远超十万,他辖下人口七八成是移民,可大明朝廷一点反应也没有,地方上收了钱根本是大放盘,有的官员还巴不得灾民、难民在自己辖区消失。

    这是沈磊默默无闻,尽量降低声势的缘故,连移民也是采用多个名头,所以真正了解所有的移民流向在大明几乎没有,至于移民的数量在大明半个也没有。

    最知情一些反倒是辽东人,其次是满清,原因是沈磊为尽量将辽东人运走,派出已到台湾的人回来做榜样,而有些了解了台湾不少情况者最后投降了满清,而其它地方虽也有派回原移民做移民工作的,但他们接触的亲友基本上全到了台湾,另外也没有发生如满清豪格全军覆没着急调查的事。

    只是满清了解了不少沈磊方面的情况也没嚷嚷,虽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终究于他有利,这一来大明这里沈磊看法是一个不惹事,一心发财的超级富人,最多家丁多一点。

    如果一个低调富翁突然高调称王不仅大明朝廷中会有些不确定因素,连下面官员也会多一些忌讳。另外他的底也会被翻个七七八八,虽然大明已经内忧外患俱全,内外交困而不大可能采取激烈举动,但移民与商品输入这里卡一卡也不是好事。

    因而此时仍然韬光养晦才是正道,朱升给朱元璋出谋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个意思也是实力才是最重要,出檐椽子先烂,众矢之的日子不好过,所以他不在乎早一点晚一点有个某王的名称。

    实际上此时称王也仅是他的手下有些晋身或官职的名称正式一些的好处,换来的却是发展多少有些障碍。或还有可能会发生大明朝廷某些大员拍脑袋一想,弄出个以承认可以上贡之番王换取沈磊出兵助战的条件。而这个可能性不是无稽之谈,如青冶就来信让沈磊出兵助战,搏个总兵光宗耀祖。

     



第二一零章 大扩编正式开始
    这样的武器这时代算得上武装到了牙齿,加上特制波纹钢胸甲、臂圆盾,及比蒙古马高十五厘米以上的杂交混血马,这支骑兵第一期虽然只有一万多却是不仅武装到了牙齿,也是够神气奢华的。

    只是因为马不足加这支奢华骑兵定位遮断战场;保护步兵;追杀逃兵;短途突击;袭击敌行军、运输队,暂时不会遂行长途奔袭的,所以除少许备用只有一人一匹。

    除了武器装备好这与蒙古马高大俊逸外,这新编骑兵从马鞍、辔头开始,马蹬、马靴等无不精美,连马蹄铁也比一般铁匠锻造的耐磨坚韧,还有防滑纹。还有帐篷、炊具、皮包、刀鞘等无一不精,服饰统一,一看就比这时代骑兵精神许多。

    只是这骑兵少有人知道,见到的除了骑兵本人剩下不多几个也是身在澳洲,其他人欲见一面可能性不大,连沈磊想去看看也因路远而不曾动身。

    骑兵开始扩编证明沈磊第四步计划到了军队正式扩编阶段,因骑兵训练时间长而先行一步。而到了崇祯十五年大明的形势也每况愈下,越来越显颓势。

    如十三年关中、河南大饥,人相食。十四年两畿、山东、河南、浙江、湖广大旱,饥民骚乱。而另一方面满清扫荡后方顺利;张献忠在四川发展顺利,李自成屡败朝廷大军,已经成势不大好制了。

    到十五年形势愈加加速败坏,正月李自成败左良玉于郾城,至此此前追杀义军的几支官兵已成疲顿羸弱畏缩之军,军头已军阀化,朝廷对他们缺乏管束手段,成为打仗用处不大又甩不掉还不敢甩掉的负资产。

    这还不是最坏的消息,只能算坏消息之一,更坏的消息是二月洪承畴与清兵相持松山失败被俘投降。这消息不仅是兵败松山还是洪承畴投降都是极坏的,因为此次支援锦州乃是还有战斗力的十三万边军,因失败不久锦州守将祖大寿也降清了。

    至于洪承畴确实是个人才,但此时战役上说或存在着前进速度快的冒失还不如说是大明军队中普遍畏战。正因为如此勉强保持在辽东的军事存在,一次次投入兵力维持成为大明最大的失血点,而三饷中最大的是为辽东支出大量银子也更激化国内矛盾。

    这场相持战崇祯与大明朝廷没有足够的政治智慧,意识到此时应该优先解决内部动乱。更没有决断力索性退至长城一线暂时守住,先解决国内矛盾,训练足够的军队再来解决辽东问题。

    同时辽东问题大明应该发挥水军强大的优势,反击时不是步步逼进,而是乘船直接包围一处攻打,另还有游击支队随时登陆突然袭击各处中小目标,让满清处处设防顾此失彼,先消灭对方有生力量再说。

    不过这也是沈磊看到大明形势越来越恶劣心里想想的办法,他不可能向大明朝廷或崇祯建言,也没有人会接受这个忠告,所以此时除非沈磊愿意上阵大明已经逃不过灭亡命运了。

    大明内部形势恶劣,年底清军再次入侵,闻讯沈磊只是长叹一下并不打算插手,他这时其实想插手兵力也是不足,冒冒失失插手也会引起大明疑,反而不好。

    过了年真正为介入国内战争的步兵开始扩编了,这次扩编召集了五万年青人,加骑兵将组建十个师,加后勤工兵守备等接近十万。

    扩编计划如此但扩编后的人放什么地点训练成为难题,骑兵此时再放在澳洲临战时运回来运输量太大,至于步兵同样如此,最好放在离战场近一些地点才能投入战场快一些,乘船时间短也可一下船就投入战斗。

    这一来这个训练场地不好找,在台湾此时已经被满清盯上了,本来清除几个满清间谍不难,就怕打草惊蛇又不大好动手,对此沈磊早决定将济州岛拿下作为骑兵、骑步对抗训练场地,放六个师在日本九州岛一角训练。台湾也放一些后勤营、工兵营等在此训练,只要规模小,又说为南洋训练问题不大。

    除此之外在吕宋与澳洲也可以放一些部队训练,因为一部分部队本身属为守卫这里训练的,另一部分晚一点加入战事不影响什么,毕竟第四步第一阶段作战有六个师已经足够了。

    等第一阶段作战任务完成将会休息半年,然后才会进行第二阶段作战,同时第二批扩编部队才会投入战斗,前后衔接不至于一下训练太多,又不至于战事开始后半途缺乏兵力。

    为了这个计划的济州岛沈磊已让海洋岛的守备队早占领了,实际上这岛还是大明从蒙元手上夺取的,原来也不属此时的韩朝地界,乃是以养马名义从大明讨取的。此时韩朝投降了满清,沈磊重占觉得程序上道义上并无不妥之处。



第二一一章 改变世界的神器
    在崇祯十六年沈磊开始了护卫队史上第一次大扩编的最后一波动作,从早已开始的骑兵、炮兵大扩编,工兵、后勤教导大队培训骨干,此时计划将一下征集了五六万人,与另从二线武装、一些工匠之类人员组成的后勤、工兵一起编成十个师,具体安排是先期六个,后面四个。

    这次大扩编是他卡着明年投入战事的,不过参谋部虽拟定了计划,高级干部也知道了这个计划,但连他的几个高级干部也有些怀疑沈磊的这次预测是否可靠。

    因为大明此时如一条到处漏水的大船,可漏洞还不足于漏进让船沉没的水。这样的疑惑十分正常,若不是有后世记忆沈磊也不敢如此判定。因为兵败如山倒一语属于经验之谈,可战场胶着时判断一方崩溃之时却不容易,大明此时也是如此。

    众人有疑虑但没有人反对他这个决定,不反对是基于他这些年一惯正确,更主要是对台湾军力的自信,连四国联军如黑云压城最后也没多久冰消瓦解了。

    而且他们中不少人更萌生该去逐鹿中原了,连泥腿子义军也能纵横几省,以台湾之力莫如先争天下再移民也不迟。所以他们对沈磊的判断不大认同,对第四步计划不仅赞同还有早该如此的想法。

    大扩编准备实施第四步计划之所以获得沈磊手下一致赞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台湾有力量而大明内忧外患勉强维持着,只要插手肯定是黄雀角色有赚无赔,全取大明可能性极大。

    能全取大明他们肯定是加官晋爵、锦衣回家、光宗耀祖,这是他们这些原秀才、童生、甚至是普通人这几年最向想的事。富贵不返乡乃是锦衣夜行,人生的几大不足之一。

    另外这些年过来他们也从内心底认同沈磊的制度设置与施政方略,觉得在这办法下不存在土地兼并后大批失地农民无法谋生,还有工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丰富人们生活,对农业也有支持作用。

    所以不仅为自己的升官着想,再自私也不可能反对将这些制度方略惠及更多的人群。当然由沈磊来统一更好,他们这些人不封爵也有个一品官的份,这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已在眼前肯定要抓紧。

    知道第四步计划的干部都支持,此时已经在向中层干部传达,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几乎是所有的干部乐于见到这个计划,乐于见到中国实施沈磊的政治制度、施政方略,也赞成大扩编时尽量征集由自己移民安置的人的办法。

    他们之所以赞成是因为沈磊说明了原因,这个原因是此时征兵的人不久就是在大陆上的基层干部,这些移民子弟才是与自己最同心同德的人群,对快速稳定占领区意义不小。

    干部欢迎、家人支持大扩编,就是被征集的青年人对当兵畏惧者与不愿者也不大多。虽然一般这时代的人当兵不是军户就是家无恒产、流荡无业与被逼无奈者。

    但移民后各安置点都有民兵与武装干部,还有夜校、报纸宣传让移民中的年青人对当兵不存在抗拒、反感、逃避情绪,反而当兵光荣、有前途的思想深入这些年青人的思想。

    因为安置点所接触过的不少干部就是退役士兵,他们会用自己的经历向年青人叙述护卫队里的生活待遇,见到过何处风景,参加战斗又是多么热血,解押俘虏多么开心,而且现在的生活也要他们参加护卫队来保卫,所以参加护卫队才是年青人应该争取的一个机会。

    由于宣传工作深入到基层,安置点又人口不多很冷清,年青人的心又不甘寂寞、充满好奇心,因而这次征兵虽也有几个因恐惧欲逃避的人,却有更多长子抢弟弟的名额发生争执的。

    特别是移民中不少是孤身一人来的,这样的人年幼会集中扶养,年长一些就大部分安排在农庄,主要是工厂发展速度不快,倒是女性基本上能进入纺织工业,男性在南洋只有建筑业需要人,可孤身者大多数是男性,他们此时参加护卫队积极性更高,连超龄者也愿意选择工兵或后勤。

    让单身汉愿意当兵的原因中还有一条是各安置点男女比例太失调,实际上完整家庭不足十一,在逃亡与忍饥受饿、饥寒交迫时最先倒下的是老幼,接着是女性,同时被卖掉的也是孩子与女性,所以大多数家庭是不大完整的,仅剩父子、兄弟、兄妹、夫妇的家庭不少。

    因这样有些人知道当兵也就更愿意出去闯荡一下了,在安置点要娶妻狼多肉少,外面有纺织厂,还有其他机会,那些退役士兵可都是有妻子的,因此即便是不知道他们会去那里打仗,仅这个可能性愿意当兵的人就不会少的。
1...5657585960...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