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帝国行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督金卫

    “行啊,在下随时欢迎。”百里燕欣然允诺,而后话锋一转说道:“不知段掌门与诸位可有听说金银短斤缺两之事。”



    “怎么,此事难道还惊动了咸王”



    段颂之诧异问道,百里燕点头说:



    “嗯,十之五六少了一钱还多,若是寻常流转损耗,绝无这么多。是有人用了化学手段,将金银放入其中炼走了。”



    “嗯,此事老夫也已听门下大师说起,有化学手段可将金属化走,而后在令之显形。当年黑巾作乱,老夫记得也曾有神水讹诈之事,实则却是硝水,侯爷此来可是已有应对之法”



    “嗨……在下已经考虑多日,实在束手无策,只好前来与掌门商议增加生产天平秤,倘若机械不够,可以人力制造,越多越好。怕是不用多久,便会蔓延至整个中原,届时九成的银子买走十成的货,我国岂不亏得血本无归。”



    “嘶……有这么多!”



    段颂之吃惊,现场众人面面相觑:



    “竟然少了一成,这未免太多了吧。”



    “是啊,金银流转虽有损耗,但不至于缺损如此之多,能有半钱已是极多,这少了一钱半,永兴城的普通货物出货净利润也才两成,少了一成半,还得纳实额的税,真是要血本无归呀。”



    “真不知道谁这么缺德,明摆着是冲咸国来的。”



    “嗯,不错,咸国每年金银流转数以百万计,少一成半,得几十万,放眼中原诸侯,哪国一年能有几十万金银,根本没有啊。如此不费吹灰之力卷走几十万金银和货品,当真是不要脸了。”



    众人议论纷纷,百里燕隐约听出了些端倪,似乎砡工派在这件事并没有受害者应有的心态。稍作思考,百里燕忙问段颂之:



    “段掌门,眼下短斤缺两之事波及甚大,可我怎觉贵派似乎未受影响,这是为何”



    “呵哈哈……”



    段颂之闻讯大笑,百里燕更加困惑:



    “本侯难道问错了”



    “呵呵,非也。侯爷应该知道,但凡世间万物,皆有人眼不可见之损耗,如水滴石穿之功,铁杵成针之力,皆是磨损所致。



    故而我派一直清楚金银钱币流转于世间,必有损耗,故而历来收受金银都得足量过秤,因此但凡列国或商贾与我派交易,无不是以足量金银交易,绝无人敢于欺我。”



    “哦……明白了,也就是说,贵派所收大宗金银,皆是足额交易,而非市面流转之金银。”



    “也不完全如此,偶尔也有缺额,我派必会过秤,若有缺失即刻令其补足,因而一直以来倒也相安无事。但各诸侯国金银多来自市面流转金银,而税款来自于各地官府,各地官府所收金银来自于榷市权贵与商贾,或多或少,或是一根两根,或是百十来根,上千根。



    无论多少,都无法逐一过秤,因而皆以数额定足额。但这些金银经由地方汇入国库之后,国库却是要过秤计重,如此巨额累计之下,必有缺损。如此亏损就赖在了朝廷手中,而朝廷总不能一一去将花钱者抓来问罪吧。”



    砡工派是技术门派,对自然物理现象有一定的积累和了解,正因为知道“微量磨损”这一现象的存在,砡工派历来交易金银都要过秤,而且砡工派具备有制造精密计量用具的手段,并且掌握标准器的技术标准和生产,但民间却不具备。



    民间金银的流通仍然以数额定足额。



    既一根金条默认是三两,就是三两的购买力,默认是一两就是一两,不会因为少了半克,就少了半克的购买力。



    由此就产生价值损失,当十两的银子只有九两半重时,买走的却是十两的价值的物品,其中半两的差额,理论上是商户的损失。



    但商户还要拿贵金属向官府缴纳贵金属税款,而地方官府收到的银子不可能逐个称重,尤其是当下精密计量用具仍然十分昂贵,精度不足的情况下,一斤的银子少掉十克二十克,完全是在可承受的自然损耗范围之内。



    但几十万,上百万斤的贵金属少了百分之一,那就是论吨计的。而更要命的在于贵金属成份的不纯,导致实际的损失可能更大。



    因为酸腐蚀的贵金属中含有其他杂质,而这些杂质的成份活性较高,因此只需使用活性高于杂质,而低于贵金属的紫铜,即可从酸溶液中置换出纯度更




第820章 留足舍缺
    离开设计署,天色已近黄昏,百里燕马不停蹄赶去印刷坊,途中恰遇上苏方义、宗伯泰、赵安陵三人。见百里燕,苏方义先道:



    “午时得知侯爷前来,苏某与几位本欲恭迎,见侯爷匆忙去了段掌门处,故未打扰。刚才得紧急消息,只好前来讨饶了。”



    “诶,你我乃多年故交挚友,苏先生此言可就见外了。方才先生说有紧急消息,不知是何急事。”



    话音刚落,宗伯泰接话说道:



    “此人千里迢迢而来,可是侯爷的故交。”



    “千里迢迢而来,还是故交”百里燕蹙眉凝思,当下的千里迢迢一两千里地根本不足以表达遥远的概念,至少得是一万里以上,而且还得是“故交”,不说多么熟悉,但至少得见过,想到此处,百里燕心里隐有猜测,于是又说:



    “是歧国还是卫国”



    “都不是。”



    宗伯泰否定道,百里燕不惑又问:



    “那是”



    这时苏方义又说:



    “是咱们的老对手,穆尼亚尔奎卡。”



    一言既出,百里燕大惊失色瞪目如鼓:



    “是他!”



    吃惊下百里燕转眼想到,南境停战以来,满打满算不过十一年时间,当年北征的统帅多数已老不堪用甚至归了西,穆尼此来多半不会是率军而来。想透这点,百里燕忙问:



    “穆尼此来应不是率兵而来吧”



    “总堂刚刚来报,穆尼此来是携蛮王国书而来,向中原求药。”



    “求药求药需穆尼亲自前来”百里燕起疑。



    “据信,蛮地爆发瘟疫,死者数以万计,金雪狄人所需草药皆在中原,在北海,此来是来购药。总堂获悉消息,将其商队截停在千岳山边境,只放其随行人等一百余人入中原。此时应该已入志国,最快一月内能到咸国。”



    “嘶……他来中原采买药材要就买药吧,南境也能交易,他非来咸国做什么,不是试探虚实,准备再次兴兵来犯吧。”



    “不无此种可能。”苏方义肯定道,继续又说:“十一年过去,中原贼仍活动猖獗,当年被你我在其本土杀得肝胆俱裂,难说此来不是试探。尤其是你这位永兴侯,可一直是他们的心魔,你若不驾鹤西去,怕是蛮人寝食难安。”



    “呵呵,苏先生怎也开起玩笑。他不来也就罢了,来嘛,哼哼,让他开开眼也好。不过此事不急于一时,等穆尼到了咸国再观其动静。眼下另有要紧一事与诸位商议,想必诸位应该已是听说金银短斤缺两之事了吧。”



    “已是知晓。”赵安陵道,接着又说“侯爷前来,想必此事已惊动了咸王,伤及了国本。”



    “嗯,赵先生所言不错。最近几日初步盘点,进入侯府、国库与钱坊的金银少了不止一成份量,若继续任其发展,到年底,不计金银通宝新币,金银两样不仅分文不赚,至少得赔进去十几万。”



    三人闻讯都大吃了一惊,苏方义先道:



    “竟有如此严重!”



    “是,这还是初步清点的国库家底,尚未过半,并未将民间与榷市的金银计入其中。只怕是进了年底损失更大。走,先去治所,今晚我等好好议一议。”



    国库的开销眼下实行收支平衡和贵金属存款金制度,既财政收入与支出维持平衡,没有赤字。



    但如今经济欣欣向荣,商品产量激增,内需与出口需求巨大,财政收入暴增,每年仍会大量结余新币与部分贵金属。



    大量富裕资金在百里燕规划下,尽可能的投入农工商,扶持产业扩张,以及技术研发,教育拨款,兴修水利与基础设施建设。



    即便如此,咸国商品巨大的出口利润仍然令年终财政大量结余。



    有鉴于此,每年财政结余的新币与创收贵金属存入钱坊,则通过钱坊对外投资和放贷。



    如此国库到年底永远是空的,而财政富裕的贵金属和新币一部分作为股本冲入钱坊,一部分作为存款存入钱坊投资,用时再从钱坊提取现金补入国库。



    由于咸国已垄断多数上游产品的生产,垄断中原市场,由此产生大量货币顺差,大量热钱堆积在国库不用存起来是有害的,不仅不能流通产生经济效益。



    当商品生产与商品消费相对总量不变时,货币相对集中地的货币会出现溢价交易,既通胀,而货币相对稀缺的地区,因缺少货币而无力用于交易商品,则出现通缩,因为没有货币供应,便没有交易。



    当市场因为大量贵金属货币囤积在咸国不流通,造成国外贵金属通缩,而国内贵金属通胀的恶性经济,咸国非但不会因为贵金属增多而收益,相反通胀造成贵金属在咸国购买力相对贬值,进而吸引洗钱和热钱蜂拥而至。



    当主要贵金属货币被用于囤积,而贵金属的产生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不能无限的随时的提供货币流动,因此囤积的贵金属不产生经济效益,相反物质总量相对不便情况下,引发通胀。



    尽管咸国产能仍处于扩张初期,生产力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不存在绝对性的通胀,囤积贵金属对经济有利,但囤在国库不用,毕竟不能产生经济收益,不如存入国立钱坊,将之用于经济建设和投资,让市场自我调节,扩大民间基本生产。



    而永兴城控制了上游工业化生产,通过卖出非管制的下级生产资料设备,让体制外的资本也能享受高效生产带来的收益,进而促进就业纳税和资本流动,进而形成巨大的资本和市场效应,推升社会生产效率,使之良性循环。



    然而百里燕却忽略了一个事实,至少十五年前的一千多年时间内,贵金属仍是权贵阶层在上层流通的高级货币,下层流通仍以铜钱为主。



    尽管贵金属在民间流通率不高,并非当下贫民阶层之间主流的货币,但是在国家层面与贵族层面,贵金属却是权利利益交换,诸侯国间大宗商品交易的主要货币凭证。



    究其原因与贵金属受到勘探、开采制约,无法人为增发货币导致价值波动,因此物以稀为贵。



    同时当下诸侯林立,各国之间的货币兑换混乱,没有统一的市场货币标准,导致各国间的铜币兑换仍然需要直接使用贵金属作为标准转换,由此又导致贵金属成为硬通货。



    而诸侯与诸侯间政府层面的大宗交易,多数都是巨额交易,额度一大,铜钱的巨大波动就容易造成货币损失。而贵金属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想当年苏联解体,卢布崩溃,印度就用贬值卢布还清了苏联上千亿的外债,但实际的购买力,仅相当于八十年代的数亿美元,



第821章 内奸
    宗伯泰的办法极为简单,干脆以短斤缺两货币为基准重新定价。



    由于短斤缺两的贵金属数量庞大,远比足额贵金属多,全中原尽数回收重铸成足额标准金银根本不现实,同时还要面对由此产生巨额损失。



    如果重新以短斤缺两价格计价,并回收足额贵金属,同时放出短斤缺两的金银继续流通,不仅见效快遏制力强,同时咸国握有大量足额的金银,重新铸成短斤缺两的货币,将多出许多头寸,不仅避免了贵金属的损失,同时因为商品价格的重新调整而获益。



    从本质上而言,这仍是一场劣币驱逐良币的把戏,足可见愚论派通过战争实践和早期的经济掠夺,已是摸索到经济的本质是货币和商品的关系,其正利用多年的实践经验,替卫国和梁国牟利,其中若是没有梁国的默许,短斤缺两根本无法掩盖数年。



    宗伯泰的办法虽好,但仍有技术层面障碍。一是政治层面的可操作性,二是技术问题。



    政治层面很显而易见,如果以短斤缺两为基准,梁国若不同意,很难得到推行。因为梁国掌握了标准器的定义权,即便有砡工派支持,没有宗主国的首肯,短时内想要推进阻力会很大,咸国将陷入经济战争。



    没有梁国的支持,要说服其他诸侯也不容易。即便说服各国诸侯国,卫国作为最大的受益者,每年至少从市场凭空套多取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的金银,一下断了财路,势必掀起大规模战争,百里燕仍然无意在中原再开战端。



    至于技术性问题,如何保证新铸的金银具有可识别的腐蚀防伪性能被广泛应用,仍有待解决。



    一番深思熟虑,百里燕打破沉默说道:



    “此法虽可行,但值得商榷。尤其是如何让诸侯接受是关键所在,宗伯先生可有高见”



    “此事侯爷可先去游说太子妃西寰,只要晋国同意,宋国便会同意。宋、晋、咸三国同气连枝,长孙国必会跟随,志国也会见机行事。如此只要中原以东新立标准,便将各国紧密相连,中原以西若要分庭抗礼,必成孤家寡人。”



    “那先生可知,若要说服志、晋两国不仅咸国将要为此付出代价,两国经济也将为此收益,而两国却不会对我咸国感恩戴德,相反咸国既有可能遭致卫国的报复,志、晋两国若坐山观虎斗,咸国将陷入与卫国的争斗中,而这是本侯所不想看到的结果。。”



    “侯爷所虑不无道理,但就眼下而言,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向倾取其重,金银短斤缺两刻不容缓,还请侯爷明鉴。”



    宗伯泰郑重说道,赵安陵接过话说:



    “在下也以为宗伯兄所言势在必行,但凡战,必先摧其骨,经济乃国之根本,而今来势汹汹,若不能及时遏制,日后将更加凶险,长痛不如短痛,侯爷应当机立断才是。”



    “此事关系重大,容我考虑向大王与内阁呈报之后再做定夺。今日暂且到此,诸事明日再议。”



    由于苏方义、段颂之都未做任何表态,宗伯泰的提议更多是试探,百里燕未做肯定回复,也是不想让事情更为棘手。



    货币计价变更不仅关系国内,与政治外交紧密相联,由于当下的技术和通信的制约,消息传递十分缓慢,货币计价的改变,影响波及比近现代社会更大,整个的传导期需要两年以上,回馈期需要三到四年,再完全形成效应之前的数年内,卫国为避免巨额的经济收益损失,势必要发动战争。



    如若不做出计价调整,就只能任凭卫国继续从咸国、志国、晋国、长孙等中原传统国身上薅羊毛。而梁国同时推动卫国与中原诸侯的死磕,做大其自身利益,躲在幕后推波助澜。


1...333334335336337...35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