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行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督金卫
待他思索之际,姜乾又说:
“魏先峰、胡陌将军,今早得到赵帅调令,命广信全军移防冠汤渠,与大都督姚盛合兵一处。魏先峰与姚盛将军熟稔,不知魏先峰对我军移防冠汤渠有何建议”
“回少主,姚盛将军身经百战,与我军协防冠汤渠,当万无一失。冠汤渠坡陡地高易守难攻,北海郡客军过去四月坚如磐石损失极少,也是占了地利之便,对我军百利而无一害。”
“哦,胡陌将军如何看此事”
“启禀少主,自七月来,永兴河防线瑞田为要害,进可攻退可守,攻守两便,而我军占有城塞土堡十数座,将黑巾军主力牢牢拖在瑞田以北动弹不得,伤亡虽然惨重,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瑞田寨据功最多,赵帅此时将我等调走,分明是有人暗中挑唆,意在打压我军。”
胡陌说道,姜乾目带疑色看向百里燕:
“魏先峰与赵将军熟稔,此次换防是赵将军意思,还是内朝意思”
姜乾多此一问,百里燕立时有些诧异,难道是罗松亭怀疑此次换防,是赵逊故意安排广信军调离瑞田防区,以打压广信军的声望
那胡陌此前故意提起北海郡客军险丢冠汤渠,就是摆了自己一道,刻意麻痹自己,好让姜乾突然袭击。
迟疑片刻,百里燕掩饰去异色说道:
“少主,胡陌将军所言有理,但北海郡客军大都督毕竟是鼎炀侯之子张佑,过去数月寸功未立,不免让某些内朝权臣不快,调防应是内朝施压袒护之举,并无可厚非。况且大军粮草都握在太尉鼎炀侯、大司马姜严手中,要是有所不从,赵帅那里恐怕也难办。”
“呵呵……”姜乾笑的意味深长,然后继续又说:“看来还是魏先峰了解赵帅啊。”
姜乾虽然脸上一团和气,但话带有弦外之音,似乎此次换防的内幕并不那么简单。
 
第191章 点拨(1)
赵逊调北海郡客军移防瑞田寨,乍看起来是有意打压广信军,倒不如说是在安抚鼎炀侯。
鼎炀侯张隽出任太守还不到一年,沐阳仓丑闻不可能牵扯太深,此时调其长子张佑调入瑞田,是寄希望于抬高鼎炀侯势力,使太尉站在咸王一边。
而大司马姜严毕竟是咸王的叔叔,赵逊的上司,沐阳仓丑闻要没有他授意,其他勋戚根本办不到。
由此来看,咸王已经在为扳倒自己的叔叔在善后,而扳倒姜严的机会,有可能是一场胜仗,由赵逊取代姜严出任大司马,名义上任掌握着兵权,实际上鼎炀侯这个太尉,才是实际掌权的最高统帅。
如此一来,战后便可顺理成章的将兵权从赵逊手中收归咸王。
鼎炀侯此人最大的缺点是无能,最大的优点是听话,同时又是咸王的表妹夫,于公于私比叔叔姜严更可靠,实际上也是如此。
这样一来,沐阳仓的丑闻能给内外朝以及天下百姓一个交代,同时还能拉拢赵逊,使其出任大司马,迫使其背负盖世英明的光环辉,永远不反叛咸王,如此广信公的地位岂不是尴尬了。
赵逊与广信公合流是内外朝尽人皆知的事,让他挂帅御敌是各派系畏敌甩锅的结果,赵逊倘若能将黑巾军击溃,将是咸国历史以来的盖世奇功。
赵逊就是为了自己的盖世英明,又岂能再助广信公反叛,广信公总不能不知好歹,在赵逊还活着的时候发动叛乱,这不是与天下为敌吗。
此前罗松亭私下曾有料算,料定赵逊首战得胜,咸王必派内臣出任司马使监军一职,以掣肘赵逊。
罗松亭当时的判断是基于咸王不跟内朝翻脸,维持表面的和谐。但现在来看,咸王背后已经跟内朝翻脸,甚至有可能掀桌子,否则不会这么放心的让赵逊总领咸军兵权在外放羊。
不过转念细究起来,咸王有这么高的智商吗,只在旦夕间完成如此深谋远虑的政治安排,百里燕反倒觉得咸王也好,王太后也罢,应该都没如此魄力和手腕,那么是自己多虑了或者说是罗松亭有意误导暗示自己,是试探自己是否提前知道了什么内情。
想到这里,百里燕不动声色,他说:
“罗先生,内朝乃大王家事,有再大的变故,也还是大王的家事,罗先生莫不是以为大王的家事牵扯到了主公”
“是啊,罗某是有些担忧,咸王会否牵扯到主公身上。”
“哦,在下愿闻其详。”
“永兴河晋、咸两军兵力逾四十万,与永兴河西岸之敌不相上下。此战若胜,乃赵帅之盖世奇功,主公若能立下汗马功劳,入阁朝堂当不是难事。
只是如今突然将广信军调离乌坪、瑞田,主公恐怕将与大功失之交臂,入阁内朝之事将成泡影,不知魏先峰如何看待此事。”
“呵呵,罗先生未免多虑了吧。”百里燕轻描淡写道,继续又说:“瑞田有战功可争不假,却也并非什么福地。我军一万人马驻守四个月有余,顶住黑巾军大小十数战,被攻上城头达六次之多,损兵折将四千余人,仅我先锋营部下便阵亡两百余人,这还是配有精良战械情况之下。
北海郡客军来源庞杂,人虽多,却非精锐,乍到瑞田驻防,不会是件易事。
在下倒是觉得,非但广信军会调防,何猛、叶信、高培等将也有可能调防,调防至东岸乌坪修整。若是如此,北海郡客军填入瑞田,岂非自找没趣。”
北海郡客军规模有近两万五千人,是勤王军人数最多的一支客军。广信军撤出乌坪、瑞田之后,乌坪、瑞田防线缺额达两万,北海郡客军既然想争功,赵逊很可能让北海郡客军全军过河,而不是像广信军分守两地。
赵逊让广信军分手两地,意在让姜氏父子相互应援,倘若姜乾有事,姜闵必然全力以赴,姜闵出事,姜乾必兴兵来救,可避免友军遭危,而客军见死不救的局面。
北海郡客军内部山头林立,张佑名义上是大都督,但并不一定能号令所有客军,因此不能以分兵之法团结北海郡客军,最好的办法是让张佑率领北海郡客军陷入瑞田寨拼命,只要守住了瑞田寨,功名利禄尽取,倘若是丢了瑞田,总要有人出来承担责任。
北海郡客军两万五千人悉数填入瑞田赛后,何猛、叶信、高培余部势必要撤出部分,出了任何纰漏,张佑、关普、肖晨等人就得顶这个雷。
不过这样一来,最直接结果是广信军被安置在几乎没有战机的冠汤渠闲置,今后发动反攻,姜闵拿不到首功,也就没有底气入朝参政。
但凡事情都有其两面性,不可能面面俱到,调防至冠汤渠未必不是坏事,罗松亭现在就断言赵逊是最大受益者,未免有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至少百里燕不相信赵逊会这么快就翻脸,他就不是这样的人。
大军行至天黑就地露营一夜,清晨十分与张佑所率北海郡客军撞个正着,张佑礼节性寒暄了几句,又继续带着人马南下。传言四日前冠汤渠大败,但看北海郡客军的气势,却一丁点都没有战败的样子。
中午途径中军大营,姜闵前去面见赵逊,却被告知赵逊还在晋军大营未归,广信军只得继续北上,于当天深夜抵达冠汤渠大坝。
姚盛自此前一直驻防永兴河北段防线,所部八千余人提前两日进驻冠汤渠,黑巾军前日发现冠汤渠咸军异动,于夜间发动偷袭,被姚盛击退。
 
第192章 点拨(2)
想到这里,百里燕(既魏贤心里基本有底,收敛起最初的震惊,心平气和的说道:
“老先生再次驾临咸国,亲自出山助咸王一臂之力,不会没有原因吧。”
“呵呵,去年议贤馆舌战,老夫便笃定魏郎中定有大才,便是想着与魏郎中纵论古今,不想天不作美,老夫与魏郎中失之交臂,今日一见颇,有相见恨晚之感啊。
此番老夫秘来咸国,也是受天子之托,不巧碰上咸王后院失火,不得不出手相助。”
“哦……”百里燕轻轻一叹:“如此说来,今日赵帅所作所为,便是受了老先生指点,或者说,老先生指点了咸王,咸王又授意赵帅”
广叔子点了点头道:
“确是如此。黑巾军危害中原已成毒瘤,倘若不除,必将危害梁国存亡,故而老夫受天子之托,前往各国游说尊王,一起联兵伐叛。”
“如此说来,老先生希望咸国能拖住黑巾军主力,好让列国有整饬兵马再战的喘息之机”
“正是。”广叔子肯定道,丝毫不掩饰此行目的,下刻他又说道:“据可靠消息,黑巾军大军半数皆在咸国,咸国只要拖住黑巾军主力,梁国派出的使臣,便能说动各国联兵讨伐黑巾军。”
“但咸国能有什么好处呢,咸国此番损失极大,战后人口少说消弭百万生灵,用咸军将士的鲜血,替他国争取时间,倘若列国坐等咸国于黑巾军对峙消耗,这又如何。”
“魏郎中乃旷世英才,应该知道咸王现在的处境,老夫答应咸王助他一臂之力,便是在帮咸国。”
诚道派的逻辑是尊王,王天下。老百姓永远只是君主的依附和物品,没有与生俱来的权利。
所以广叔子看来,帮咸王夺回实权,就是帮咸国,咸王得到了好处,也就是咸国得到的好处,至于死了多少老百姓,摧毁了多少城池田地,在诚道派眼里都是一文不值。
当然,就时下的文明水平而言,此种思想和制度,更适合当下的实际社会生产力和民众情况。
而黑巾军拜天为君父,推翻了君主封建制度,建立不伦不类的神权政治思想,跟诚道派忠君尊王思想严重矛盾对立,更凌驾于梁天子之上,政治主导权上对梁国产生了直接威胁。
梁国作为思想理论的基础,诚道派必然要采取反抗措施,否则诚道派很可能沦为黑巾军的清洗对象。
但到头来只为一个人服务的制度,哪怕再先进,千千万万老百姓血染的江山又有什么意义。
“老先生,咸王与内朝之事在下不感兴趣,在下只关心此战能否打胜,倘若输了,咸王就是有一百个脑袋,也不够黑巾军砍的,还何谈权柄。”
“呵呵……”广叔子淡淡一笑,似乎全然不担心此战会输:“倘若咸国一定能赢呢。”
百里燕顿是一愣,以为自己听错了,遂追问道:
“老先生何以认为此战咸国必胜。”
“老夫清楚,魏郎中是担心晋军按兵不动,任凭黑巾军与咸军消耗,故而只要咸军主动出击,击溃叛军主力,将其拖在咸国,梁国当借兵十万远征咸国,魏郎中以为此战能胜否!”
“嘶……梁国借兵十万”
黑巾军已经占了孙国、长孙国、咸国、徐国、宋国七八个郡县,总面积远超咸国国土,直线距离梁国尚远,梁国此时远征咸国,倒也说得过去。
但如此一来,有可能引火烧身,促使黑巾军渗透梁国,蛊惑民众发动哗变和叛乱。
不过索性梁国的识字率和士绅阶层的密度高居列国榜首,富裕程度也是列国之冠,这都得益于同文书苑的功劳,不过百里燕很是担心梁队的战斗力。
这梁朝瓦解之后,逐步萎缩成了如今版图,被孙国、长孙国、燕国三面环抱,因为梁天子的缘故,还没有大国公然吞并灭国。
因此梁国的军队除了南征过金雪狄,少说有一百多年没在中原打过大仗,最多在边境剿过匪。突然把十万梁军拉上战场,百里燕不禁怀疑其战斗力到底有多少。
但话又说回来,有十万人能拉上前线,总比晋军缩在背后不动弹的强,哪怕充当炮灰,好歹也是十万人。想到这里,百里燕追问道:
“那老先生为何要将此事告知在下”
“想必魏郎中也已想到,梁军百年未曾有战,将才奇缺,故而梁军抵达咸国之后,需咸军派遣策应使。咸王曾问赵逊,谁人可担策应使,赵逊便推荐了魏郎中,老夫也深以为意,故而才有今日秘见之事。”
“嘶……令我充任策应使,梁军十万之众,策应使不应该只有一人,我无根无基资历尚浅,二十岁便出任全权策应使,咸王如何向内外朝交代,晋军那里又如何说得过去。”
策应使职能类似于向导、参军,有点向现代意义的两军通讯联络官,是本队为客军、友军提供的参谋人员,有建议军机权,但没有领兵权。通常是左右都督及以上军职,每一级设一个策应使。
左都督、右都督各领兵四千,梁军十万人马,就有二十五个左、右都督,另有两至三个大都督,一个征讨将军或者大帅,如此推算,咸军至少需要派遣四十个以上的策应使,职务也必须与对方大致对等。
百里燕现在的军职是广信军先锋官,没有正式编制,尽是
第193章 点拨(3)
“老先生,晋国要杀在下,此事在下恐怕无能为力。”
“其实魏郎中是多虑了,倘若魏郎中立下盖世奇功,晋国又何必还要为难魏郎中,难道晋王还想与天下为敌不成”
“在下不解,还请老先生指教。”
“哈哈……魏郎中心思敏捷,这一点怎又看不透。眼下中原民不聊生,志国虽是霸主,却已名不副实,得益于黑巾之乱,晋国此时此刻依然是东海一霸。试想黑巾贼灭之后,志国对中原列国还有何威胁。
反之,晋国养精蓄锐以咸国为挡箭牌枕戈待旦,黑巾贼灭之时,便是晋国称霸之日,列国岂能无动于衷。届时咸国仍是晋国下邦,若要杀你,于情于理于公于天下,晋国都说不过去。”
“老先生意思是说,黑巾贼灭,中原各国又将复燃战火联兵伐晋”
广叔子笑着点了点头:
“是啊,正是如此。”
黑巾之乱就目前而言,最大的受益者是东海一霸晋国,还有西海大国卫国。
晋国隔着咸国、志国为屏障,黑巾军鞭长莫及。卫国隔着孙国、徐国为屏障,黑巾军依然无可奈何,不过卫国倒不一定能笑道最后。
卫国从西海四国抓捕良民为奴,本质上与战俘、罪犯为奴有本质性区别,黑巾军要在卫国发动暴动,难度并不大。
但就从目前的战略格局而言,黑巾军主要的目标是夺取中原,卫国太远,向西还有西貘、丘山、殇族等蛮夷,威胁极大,黑巾军不会找块臭膏药黏在身上。
而最大受害者莫过于咸、孙两国,志国虽是中原霸主,黑巾军一折腾,他这个霸主的根基已经动摇。晋国即便不背后捅一刀,等剿灭了黑巾叛乱,志国的国力将不可避免的断崖式衰落,于是晋国躺着也能坐上中原霸主的头把交椅。
届时志国刚刚结束战争,只能干瞪眼看着晋国提出会盟,要求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心里纵然不服者众多,但难道还能公开干一架不成志国没这个国力,其他列国更没有底气。
到时候中原列国都是一片残破,面对晋国的咄咄逼人和咸国的沦丧,谁心里都害怕沦为第二个咸国,尤其是孙国,损失将来只会比咸国更惨,咸国又与孙国接壤,晋国讨伐孙国是必然之举。
晋国若要短期内稳定咸国局势,便不能对咸国进行清洗,届时赵逊等人手握重兵,晋国要发动政治清算,就得掂量掂量后果,稍有不慎,便有招致列国联兵讨伐的可能,这绝不是刚刚躺着坐上霸主之位的晋国所想见到的局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