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血蝠
塘沿铺石板便于洗衣洗菜,这石板几十上百年前可不便宜,所以基本上是有什么用就用什么,什么墓碑墓板这些很常见。
王德顺不要,张楠也不多说:20年后这样一块工艺不错的阳刻脚踏莲花,只要不告诉人家是墓板,卖个五千八千的问题不大。
阴刻的就没人要了。
有些人装修别墅自造房,想搞点老石刻什么的装饰,要是没点眼力价,一个不留神就把人家的阴宅给搬回家了。
最好玩的是有人想给房子弄对老石狮子镇宅,结果买回对坟墓用的石狮子!
阳宅用的石狮子一般是正的:就是狮子脑袋朝向向前不拐弯,就算少量老石刻有歪的,坐姿狮子的朝向一定正对着下方连着的四方底座的其中一条边。
而墓前摆设的一对石狮子,这脑袋不仅仅歪,坐姿狮子的朝向对着底座四个角的对角线上!
可千万不能搞错。
因为要造地基,工地对这座石板墓采取的是搬山法:四周上头挖个干干净净再说。
整个露出来,接下去的这清理也方便得多。
把那块‘脚踏莲花’撬了,然后慢慢从南到北清理,看看会不会有点惊喜。
没问题。
王德顺立刻指挥工人干活,等那块石板被掀掉,能看到积土也就二十几公分厚。
墓室长度两米五的样子,两名工人小心翼翼的按照王德顺教的:先用筷子探路,再用锄头刨土。
靠近南边这块一般会有碗和瓶子,小心点别挖坏了。
虽然知道宋代石板墓出好东西的可能性不大,但既然干了,那就得小心着来。
果然,一名工人很快挖出个长长的瓶子来。
经理,有好东西!
王德顺一听来了精神:是一个带有青黄色釉水的瓶子,横躺在土中,上头似乎还缠绕着一条龙。
这边用木板条小心的挑土,免得给弄坏了,而另一边墓坑里也挖出个一模一样的。
小张,一对花瓶,好东西!
看着王德顺那修改采烈的样子,张楠真有点舍不得打击他的积极性,不过还得说。
德顺,你过来下。
张楠吧人叫到自己身上,道:那两个瓶子你千万别带到家里去,到时候随便给个由头,给文管会得了。
这下王德顺奇怪了,这么漂亮的瓶子你不要?
张楠神秘的笑笑,道:那就不是个花瓶,再漂亮都不能忘家里搬,除非你嫌自个命长!
一听张楠说话不像开玩笑,王德顺和边上几人也竖起耳朵。
别吊胃口了,有什么说法?
一听姐夫发话,张楠也得老实回答:那叫‘魂瓶’,压根就不是陪葬品,而是冥器!
冥器?
按照我们这边的说法,最简单理解就是帮助招魂的,也有说成是让死人的灵魂住的小房子,最后一种说法是帮着灵魂升天。
三种作用,随便选一样就够了,往家里搬?
张楠一番话,说得大伙看那两个漂亮的瓶子的眼神都变了!
不过张楠的话还没完呢,还有,德顺,你到时候同工地里的人说一声:这种墓里边挖出来稀奇古怪的瓶子还好说,暂时丢工地里问题不大。
要是冷不丁就单独从土里挖出个这种花哨的瓷瓶陶瓶,它什么东西都没有,那啥也别管,拿到工地外边立马挖个坑埋了,顺便给瓶子烧点香纸蜡烛什么的,免得给工地找麻烦。
有什么说法?
大家好奇心都起来了,张楠道:古代交通通讯不发达,亲人当兵征战出门行商这些,很多一出去就再回不来客死异乡,尸体能运回故乡的少之又少,甚至是死是活都不知道。
这家里人没办法,就弄个魂瓶,让人做法把亲人的魂魄招回来,那个瓶子就是让魂魄住的,说白了就是个摆着死人的棺材。
说到这,张楠摆出副你滴,明白?的样子看了看大伙——这下再不明白就是傻蛋了!
就是脑子再有问题的家伙,估计也不会把个住着死人的死人棺材往家里搬吧?
当然,也有专门玩魂瓶收藏的,对于那些神经超级强大的藏家,张楠只能表示:i服了you!
说实话,魂瓶一般工艺都挺高,不过就算二十几年后也没几个人买,看到都晦气!
魂瓶从汉代开始出现,一直以来都有大量魂瓶出土,宋代墓葬里特别多:它的出土对无墓志铭的墓葬的断代有指导佐证作用:汉代三国的魂瓶器型较大,高宽之比相差较小,釉水失透,多为平底;到宋代的魂瓶则跟似于瓶状,旋削修足,多数器物釉面玻璃质感较强
考古玩的,私人藏家对它避之不及。
第二百二十九章 孤品级别的国宝
两个瓶子算是废了,王德顺和干活的工人一说,一挖出来就丢到工棚外头角落里去了。
墓里挖出来的这样乱丢问题不大,等到工程土建差不多完工时,一锅端送文管会,还能搞点零花钱。
博物馆可不讲究邪不邪门,只看工艺:这种盘龙的魂瓶估计会要,说实话还真是有点阴邪的美感。
至于丢工地角落里会不会失少的问题,和张楠没关系;而王德顺反正是已经和工人们说过了,要是有不信邪的当宝拿回家去,那人家里有个三灾六难的可和他没关系!
继续挖,有这个工艺水平的魂瓶,这座墓估计会有点看得上眼的东西。
大老板发话,王德顺让干活的工人都悠着点,小心干。
很快,土里露出个黑色的小碗边。
那个魂瓶可以归纳为青瓷类,而这会这个小碗显然是宋代流行的黑瓷。
婺州窑还是吉州窑?一看到那抹黑色,张楠脑子里就跑出这个念头。
剡县南接新昌,再往南就是台州地区的天台;东边连着甬城地区的奉化余姚;北侧接上虞和会稽;西侧衔接诸暨和金华地区的东阳。
婺州就是金华的古称,婺州窑在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永康武义衢州江山等地均发现遗址。
婺州窑瓷器以青瓷为主,但还烧黑褐花釉乳浊釉和采绘瓷:始烧于汉,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到元,盛于唐宋,终于元代。
因为剡县紧紧挨着金华地区,所以张楠记忆中剡县出土的宋代黑瓷基本属于婺州窑的东西,更远的吉州窑在如今的赣省吉安,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兴于晚唐,盛于两宋,衰于元末。
吉州窑的瓷器在剡县也有挖出来的,不过很少见。
吉州窑尤以黑釉瓷,亦称天目釉瓷著称,其木叶天目和剪纸贴花天目名气最大!
不愧是夫妻双炕墓,左侧出碗了,右侧也有个碗露出一点边。
冬日阳光下张楠眼睛一眯,道:停!德顺,你让师傅们让一下,到边上抽根烟。
哦。说着,王德顺让干活的人都离开,站远点,直接给了条凤凰烟,先歇会。
张楠上前,几大保镖往后一站:闲人回避!
靠近了右侧露出来一点碗边的小碗时,项伟荣看到张楠都露出了笑容。
裘波,去车上把那卷保鲜膜拿过来。
保镖一听,飞快的向停车的地方跑过去,那里有一卷美国带回来的保鲜膜,因为知道工地挖出的是古墓就顺手带了过来,没想这会还真要派上用场。
原本不想自己动手的,但这会忍不住了:如今是87年,就算有人知道自己挖了座坟又怎么样!
打破了自己的计划,因为右侧那个碗并不是纯黑色,而是在黑釉里自然浮现着大大小小的斑点,围绕着这些斑点四周,阳光下还有红绿天蓝等彩色光晕在不同方位的光照下闪耀!
那是曜变天目釉!
用工人刚才放在边上的竹片,张楠小心的将那个小碗挖了出来一翻,碗里的土并不严实,基本上都给倒了出来。
一拿过裘波取来的保鲜膜,撕开后就像包粽子一样,密密麻麻给包了好几层,彻底同外界空气隔绝开。
递给项伟荣,姐夫,帮我收好,别摔了。
项伟荣接过,也不避邪,直接塞自个大衣口袋里。
那两个魂瓶邪乎,但这就是个坟里挖出来的小碗而已,打过仗杀过人,项伟荣压根无所谓。
到了左侧那炕,还是用竹片,小心将那个看上去油光水滑的小黑碗给挖了出来。
不能用铁器,不然一挤就破了。
里边的土一倒,一看碗底,张楠又笑了。
不过没多说话,还是用保鲜膜包裹,递给了姐夫。
王德顺就在边上看着,没多一句嘴。至于那几位工人,这会正美滋滋的抽烟呢:不就是两个小碗嘛,大老板喜欢就拿走呗,天经地义的事。
自个工地里挖出来的,什么东西都是工地的这是工人们的想法,可不管你什么文物保护条例。
要是挖出坛银元,就算东西被大老板全拿走,估计也少不了自个这几个干活的人的好处,更不用说就两个小碗。
大老板喜欢,拿走就拿走。
德顺,让大家继续挖。
经过个把小时的清理,又挖出几个锈蚀严重的大铁环,那是棺材上的:木头烂光了,铁环还在。
往边上一丢就不管了。
还在墓室北侧各发现一面宋代铜镜:一面花卉镜和一面素面商标铭文镜,都相对普通,直径也只有个十三四公分。
两面铜镜也带走,就对王德顺说:把墓给平了,石板就地埋了就行,别露在外边,难看。
说着往吉普车那走,示意王德顺跟上来。
一进后座,张楠从兜里掏出一刀大团结,总共一千块递给王德顺。
小张,这我可不能要。
这会王德顺知道老板有话要对自己说,也坐了进来。
又不是单给你,刚才我看工棚里就放着些包心菜和土豆,肉就挂了一块。这钱给干活的人好好加几餐,平常伙食别老不见肉。
明白,不过也用不了这么多呀。
猪肉一块多一斤,这一千块可是个干体力活的小工一年的收入!
你自己看着办就行了,你和德彪其实都是在给我赚钱,辛苦我知道。
这下王德顺也就不推辞了,把钱收了起来:这钱说白了就是让自己安排,在工人身上花多少张楠不管。
这要是还有东西,我都先存着,到时候让你一次性再看。
行。明天我要出趟远门,回来再说。
回山上大院的路上,项伟荣看小舅子心情很好,问道:怎么,我兜里这两个碗是好东西?
嗯,国宝级的,两个都是。
项伟荣一听,道:别逗了,一座破坟,又不是什么大墓。两个黑漆嘛嘟的玩意还国宝了。
骗你干嘛,一个吉州窑木叶贴花碗,另一个更牛逼,连名字都是小鬼子起的:曜变天目,因为国内压根就没有实物!
你右边兜里那个就是国内的孤品。
第二百三十章 西门庆都扯出来了
一个小破墓里挖出来的两个小黑碗会是国宝?虽然听着名字好像挺厉害的,但项伟荣还是有点不相信。
一回到山顶的大院,项伟荣就从兜里掏出两个小碗,对着阳光看了起来。
虽然隔着保鲜膜,但他慢慢也看出点门道。
有意思,这碗就像挂了层机油。说着把右边口袋里掏出来的这个碗递给了张楠。
阳光下,小碗内侧就像项伟荣说的,好像挂着层机油那样:整个碗似乎遍布大大小小的光斑,而且随着角度不同,那些光斑还在不停变换。
另一个碗就简单多了:碗内就像刚被水洗过一样,油光水滑,而且最有意思的是——碗底还有一大一小两片半交叉重叠的金色树叶!
保鲜膜透明度不错,就算隔着三四层,都能看到碗底的树叶脉络!
这个是吉州窑的木叶贴花碗,这种工艺如今已经失传了。
那两片树叶就是天然的,据说是把树叶经过腐蚀处理后贴在瓷器坯体上,之后再入窑焙烧。这烧造成功后,树叶的叶面和叶脉就能清晰地留在瓷器身上。
有半叶一叶的,也有二叶三叶相重叠的,极少见的品种。
挺神奇,乌黑油亮的釉面上浮现纹理清晰的树叶,很有意思。
张楠一说,其它两人也凑过来,越看越觉得有意思:很难想象当初的瓷工是怎么干的!
这两个小碗其实就是两个茶碗,宋人喜欢点茶斗茶,认为用这种碗最好。
张楠的话让项伟荣几个有点想不明白了:用黑色主调的碗喝茶?
想一下都别扭——用白瓷杯还差不多,那会又不是没有。
知道姐夫几个的疑惑,张楠道:古人喝茶和我们现在不一样,那会花样非常多,不是用开水一冲了事。
对了,夏米力,和你们老家的喝法有点类似。
唐代之前,这喝茶是要把茶叶和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这些香料作料一起煮,水开后,去沫喝汤。
到了唐代就基本成了煎茶:先煮清水并加入少量食盐,等水半开,倒入茶叶,煮沸后取水饮用。
而且一直到五代十国,这喝茶也不是一般老百姓流行的,喝茶开始真正流行始于宋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