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宋锦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十年残梦
很快,赵信又拿出了另外的一份东西,这是记录铁匠作坊成立以后,所有销量的一个简单纪录,主要是民品方面。
数据,永远是骗不了人的,很多东西,都可以落实到数据上面,比如说,股市,期货市场,比如说金融市场,再比如说,庞大的商业市场,21世纪,在淘宝为基础的网络购物流行了之后,大数据成为了人人都注意的焦点,从海量的数据之中,找出共同的地方,来指导商贸往来。
从后世走来的赵信,很清楚,纪录的好处,有时候,一些东西就可以从数据变化之中的出来。
目前,不存在广告,也不存在宣传,大部分的销量,一方面,是依靠人员的努力,可是这些销售人员,只是在店铺之中销售,并没有深入的寻找市场,更多的是,依靠口口宣传。
看着一番密集的数据,王松一片的茫然,他不知道,这些数据代表这什么意思。
赵信也不在意,统筹之类的东西,还不是这个时代所能够理解的,他简单勾勒,把一些数据和事件列出来。
第一个当然是开始销售的时间,整整一个星期,只卖掉了大概40贯左右的铁器,当时的价格还是在100文左右。
也就是说,400斤的铁料,平均一天不足60斤,这对于整个大名府的市场来说,这是一个很微不足道的数字。
这也是民品的销售不受重视的根本原因,相对于铁器的销售量,更加的恐怖的是馒头包子,几文钱一个的馒头,10文一个的包子的,却成为了大名府最热潮的名词,大名府周边,差不多800万人,平均每人消费差不多10文的馒头包子,也就是说,这些的销量,早已经达到了8万贯每天。
利润会伴随着的量的增加和原材料的涨价,逐步的被挤压,可是这个量能的条件下,那怕一点点,也足够的惊人了。
铁器的销售,相对于馒头包子,是一个连零头都不算零头的微不足道的销售,不过,铁器是一个长久的销售,并且从推出了店铺之后,销量都在上涨,而且幅度不低。
半个月之后,这个总量是800贯,也就是说,15天的时间,一周的销量提升了20倍,算上价格的降低,从最初的120文到150文的均价,降低到了大概是60文左右。
总销量是增加了,可是价格在降低,这样的话,总体的销售数量是40倍。
半个月的时间,增长了40倍
第二百六十九章 研究人才
工匠就是这么简单的,达者为先,甚至在铁匠工坊,还有很多知识可以学习。
牛大力能够从一个不闻一名的贫苦出身,走到了大名府顶级铁匠的位置,天赋和机缘是有,就拿几种催化剂和温度计,这不是他的发现,而是传承。
可是如果没有刻苦的钻研和不停研究的精神,要走到这一步,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赵信让他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学习可能,而赵信也越发的对牛大力看重。
以前那些大匠,个人的实力有,却不是一个合格研究者,没错,整个铁匠作坊能够发展到现在的程度,离不开这些大匠的贡献,可是更多的,则是在他的引导下。
没有他的整体统筹,甚至发现了东西,深入的研究,把这些经验,合理的利用到工坊的每一个角落,就不可能有这样的结果。
赵信是必然要离开的,工坊虽然寄托了未来发展的冶炼业的基础,却也不是他的根基,最多就是一个赚钱的地方,现在定海军的开发方兴未艾,厢军,淮南东路难民,还有从的京城接收的,属于是工部局和铸造司的工匠,这牵扯到几十万人,甚至是上百万人的建设,少了赵信不行。
本身,如果没有发现牛大力,赵信恐怕会不得不离开,让铁匠工坊按照原有的轨迹进行发展,或许无法推陈出新,却可以延续下去,就算有什么问题,也不是一两年之内,就能够爆发出来的。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赵信只有一个人,或许在定海军,他还能够兼顾,在多种行业之中指导,可是大名府,真的有些鞭长莫及了。
牛大力的出现,让他看到了希望,从进入到研究院里面,牛大力就表现出了不同,刚开始,他还以为,牛大力表现出来的不同,是因为他的大匠的身份。
可是接下来,就看到不同的,别的大匠,只会按照赵信的要求,按部就班的完成,几乎是一个命令没有下达,就停在原地,牛大力却不同,他会向前研究,会在赵信的要求之下,开始前瞻性的研究。
这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对于这种特性,赵信特别的重视,并且有目的考验了几番。
果然发现了牛大力是拥有这样的天赋的,这就不一样了。
赵信再怎么,都是文史类,对于理工类虽然有涉猎,却不深入,不可能想到所有的方面,再加上各种工作千头万绪的,铁匠工坊虽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却也不可能承载他的全部心血。
牛大力有这个天赋,就让他把这个天赋发挥到淋漓尽致,赵信开始有目的的把一些实验的方法,把一些后世总结出来研究的方法,一股脑的输送给牛大力。
有些填鸭,有些赶鸭子上架,却也算是的正好找对了人,以前牛大力在自己摸索之中,实际上,已经做了一些常识,现在有了基本理论,把一切都给融会贯通之后,结果肯定就完全不一样了,牛大力的实验能力迅猛的增加,刚开始只是负责小组,现在整个研究院,基本上都在他的配合之下。
薄皮水壶,就是赵信知道,牛大力开发的第一款产品,也是让他惊喜和深入进去的产品,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面的一系列开发,都是由牛大力来主持的。
一个40文左右的水壶,也就是4个包子这样的价格,你说,整个北宋,又有几个人买不起,连普通人呀,咬咬牙,都能够拿出几十文钱,购买几个打牙祭的包子,一个功能性这么强大的水壶,谁不会买。
地锅是可以烧水的,但是很不方便,完全没有水壶这么的方便快捷,还节约燃料,农民们,不是不想买,那是因为他们买不起。
很快,东西拿过来了,这是在20天之前,在实验时候,做好的第一个水壶,就被赵信放在这里,日夜烧水,供给这个研究院使用,一方面,也方便,实验室的人多,地位也高,长期的在炼铁炉前,对于水的消耗是巨大的,这个铁壶也是日夜不停的来烧水,劳苦功高。
这个铁皮壶,跟之前做好的那个,差不多,不过地步更黑了,很显然,这是用了很长时间,王松简单的询问,就知道,这个水壶,是这里日夜不停的使用,一天最少会烧出50壶的水。
从制作完成到现在,已经是超过25天了,按照一般家庭一天四五壶的样子,也就意味着,这个水壶在普通人家,用了一年以上,都没有任何的问题。
这才是关键,一个可能只有40文水壶,是普通水壶十分之一的,却可以最少使用一年以上,甚至更更多,这就不是偷工减料了,这是真正耐用品。
就算是铸铁打造的水壶,连续的烧水,或者是某些意外的情况,也会出现磨损,出现问题的,只要是能够连续使用一年,不是三五天,或者是一两个月就坏掉,那没问题。
如果按照400文的原价,那么10个水壶,就可以用上十年,这恐怕是铸铁水壶也无法做到的事情。
牛大力负责给王松讲解,他说起来也是感慨连连,也就是赵信的解释,才让他明白,东西不是货真价实了,才是真正的好,有目的性的偷工减料,用更少的材料,达到更加的效果,才是关键。
之后,他的研究方向,主要就是放在这里的,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使用
第二百七十章 种类繁多
蒸锅和水壶,这是跟水接触最近,在0度到100度的温度之下,只要不是被水,浸湿或者反应的,都可以做为锅的材料,他们对于材料的要求不高,铁皮就可以了。
普通的做饭的锅子,也差不多可以用铁皮,只不过要稍稍的厚一点,在没有的炒菜,没有煤炉子的时代,铁皮锅使用率不算太高。
这中间,最重要的要数做饭的土灶大锅,这些,也是有,就不能按照铁皮来偷工减料了。
因为大地锅太大了,大就有可能温度不太均衡,就算是可以通过调整来避免,也必须要有足够的厚度。
大的关系,这些地锅能够承载东西也多,薄薄的铁皮,或许能够承受几斤的水,可是大锅是绝对不行。
正因为不行,才需要研究,原样按照之前的来锻造,这是肯定不行的,那没有节约多少,对于赵信和这些研究人员来说,任何的减少,减少多少才是关键。
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必须要跟铁皮壶一样,要保证能够正常使用。
在正常使用,还有一定耐用性的前提下,要节约多少,用多少的分量,用多少厚度,这样才能够支撑整个铁锅的正常使用。
之前,从来没有考虑到的问题,现在,一个个的摆在面前,可是牛大力却是干的非常起劲。
为了做这些锅,牛大力可是耗费了精神,特别是还有赵信的帮助,赵信不可能知道,要减少多少才可以,但是赵信知道,整个实验的过程,用科学的试验的方法,减少一些不需要的环节,甚至改变一些形状。
这恐怕是最近时间之中,研究院最大的工作了,以牛大力为主,分成了最少20个不同的小组,每天打造大量铁锅,每一个都有一个侧重点和不同。
经过了反复的实验,这才找到合适的比例,他也真正的体会到了实验的快感,为了减少哪怕一丝一毫的厚度,都会让最终的成本大幅度的降低。
对于每一个家庭会使用到的铁锅来说,降低了成本,也就代表着减轻了支出,一定程度上面增加了销量。
为了整个外形的效果,他跟他的团队,最少铸造了1000个以上的锅,这才勉强的做出现在的成品,这个被定性为铁锅一号的铁锅,是最满意的产品。
这个成品跟之前的铁锅很像,可是牛大力知道其中的不同,外形上面,内部厚度上面,加上位置和固定,都会有不同。
这样做法不是没有效果的,会比之前的铁锅,减少了二十来斤的的重量,大概占据二分之一多一点的重量,在热力的应用上面,各种食材的处理上面,也有很强的作用,这就是铁匠作坊的核心竞争力,用更少的铁,更少的原料,制作出性能出众的锅。
铁锅当然是重中之重,也是赵信介绍的重点。
实际上,一件件的东西拿出来,一个个的介绍这个东西的好处,王松早已经有些茫然了,他这才知道,原来日用品,还有这么多的弯弯绕绕。
当听到一个巨大的铁锅,只有之前价格的三分之一不到时候,这还是目前铁匠作坊平均价,如果算是之前,差不多只有一成多的价格,这样的价格就算是王松也有些动容。
铁锅作为绝大部分家庭之中唯一铁器,也是整个家庭之中最昂贵的财产,一般而言,一个小一点的铁锅,最少也需要45斤左右,按照之前的价格,一个铁锅的价格,高达得6贯左右。
就算是大名府铁匠铺,减少了这个成本,最终的价格,也差不多是3贯左右。
现在,一个铁锅的重量,大概是在20斤左右,依然非常沉重,可是每斤40文的价格,铁锅的总成本,只有800文。
这么多年的时间了,谁听过这么的便宜的铁锅。
王松到这里,再也没有疑问了,赵信用实际情况,证明了他的能力,光是这些铁锅,如果一旦推出,在大名府都能够创造数以万计的销量,就算是有,再购买一个也不算困难,原来五六贯,现在只有800文。
王松认可产品,未来民品的销售大有的起色,赵信也很满意。
他创造的这个研究院,本来只是为了研究一些用得着的民品,在赵信没有离开的时候,为铁匠作坊增加一个拳头产品,可是没想到,多了牛大力这么一个研究者,只要明白了研究的过程,他就可以推陈出新。
一个对于冶炼非常熟悉,并且愿意去研究的人,那是可遇不可求。
说实在的,对于成本的降低,最开始,就应该走这样偷工减料的做法,这也是后世被证明。
改革开放初期传统的国营企业生产产品,都是那种沉重,耐用大家伙,拿电风扇为例,全部都是角铁或者钢材焊接而成,电机的性能也非常好,一个电风扇的重量十几斤,可能用几十年,上百年都不带坏的。
质量成为了他们的根本,可是这样经久耐用,质量极好风扇,却被容
第二百七十一章 销售遇冷
“殿下,为什么不早点跟我说,如果早知道有这么多的产品,民品的销售,最少可以翻3倍!”
“你打算怎么经营他们!”
“当然是放在店铺里面经营啊!”王松理所当然的说道:“这些价格便宜的产品,肯定会大受欢迎!”
看着王松兴高采烈的样子,赵信就知道,王松心中到底是打着什么样的主义了,依托着之前的馒头包子作坊,他们的铁器店也开启来了,现在差不多每月有10万贯左右的流水。
听起来是不低了,可是在赵信看来,这远远不够,同时他也不认为,能够提升3倍,一方面,这些产品,跟之前的产品重叠了,只要新产品投入使用之后,之前的产品,应该是不会有太多的市场。
一个成本关系,就决定一切,以前铁锅,哪怕价格下降了,也有3贯,现在只有800文,你觉得之前的还能够卖得出去么
同时,一个家庭需要的日用产品的数量,是有所极限的,这些便宜的产品,虽然会开发出一定的市场,一定可以让销量增加个三四倍,可是你要知道的,这些是偷工减料的产品,也就是说,这些东西可就买不到之前的价格了。
原则上,只有销量提升3倍以上,才能够达到原来的销量,要想成为原来的3倍,必须要销量扩大12倍以上。
这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说白了,仅仅依靠大名府的市场,能够保证的一个月25万贯左右销量,已经是一个极限了,再多,几乎不可能。
听完了赵信的说法,王松也愣住了,他从来没有想过,还有这么多深层次的东西,特别是当重量减轻之后,同样的一个铁锅,他的销量,就没有那么高了。
这怎么办,王松的脑子,顿时就有些不好使了的,他甚至皱起眉头,好半天,才憋出来一句话,殿下,要不,咱们不卖新产品了,还是老产品好了。
这么一句话,气的赵信差点没有给王松一巴掌的,花费巨资,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开发出来的产品,你说不要,就不要了,搞什么鬼,
不过他这样想,也是正常的,他没有研究过销售,更不懂得,当产品的单价降低之后,销量会有多少的提高。
打个比方吧,在后世市面上经常销售的那些矿泉水之中,占据市场份额最大,销量最大的,永远都不是价格高昂的,比如说国外进口的,或者是贵族品牌的矿泉水,而是最低档,可能一两块钱一瓶的。
因为便宜,所以受众广,原则上,在降低售价之后,在大名府只是爆发了三四倍的产值,看起来整体销量,跟以前差不多,或者是提升的不多,可是在整个北宋的范围之中,可是提升的不少了。
价格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或许之前,人们还没有看到其中的奥秘,因为重量的关系,会造成运费高昂,可是现在,单位的重量降低了,等于是运费减少了,这样对于商家来说,能够获得的利益就更多,而且销量增大,对于生产商来说,可能利润还差不多,在流通环节,可就不一样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