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皇宋锦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十年残梦

    40艘的大船队,在京杭大运河上,掀起了一个个的热潮,而东京汴梁,枢密院也为1500万斤的铁料的到来,而做出准备的时候的,大名府,也迎来了变化。

    曹刿的动作非常得快,只是很短的时间,他就完成了人员的编册和转移,很快的就把人员转移到了大名铁匠作坊。

    虽然,大名府提前跟铁匠作坊合作,减少了大量的支出,也不是没钱养活着些人,可是这些人早一步的离开大名府,只是明面上面减少,每月都在5万贯以上,更别说什么物料之类的。

    这一部分,也跟赵信商议,以市场价格销售给了赵信,这一点,曹刿是必须要感谢赵信的,从铁匠作坊成立,赵信挥舞起价格的大旗,在周围,大肆的招募铁匠开始,大名府周边200里的范围之中,铁匠铺就很少了。

    哪怕坚持着不受诱惑,还依然开着的铁匠铺,面对着物美




第二百六十三章 天然温度计
    曹刿在交付工人的时候,还小心的跟赵信进行商量,如果赵信不能够全面接受,可以先把4000名工匠和帮工收下,他们也怕赵信接受不了,这是几万人,几万张嘴要吃饭,总要给点时间,不然挤在一起,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换成之前,没有完成枢密院和大名府的订单的时候,或许赵信还会考虑一下,毕竟大量人工涌来,会带来巨大压力,可是现在,当这个订单完成,大名府和枢密院的第一批拨款过来,一切都不成问题了。

    就算是依然欠着这些工人的工资,只要日常生活不出现问题,有朝廷背书,这完全不成问题。

    仁宗朝不是后来的徽钦二宗,那时候北宋的信誉已经破产了,在这个时代,却是相当坚挺。

    也跟北宋的财务状况有关系,北宋的财务状况已经出现了问题,却还没有道无法解决的程度,虽然已经有了隐忧,可在叶清臣和仁宗的努力下的,还没有恶化的,整个北宋还是那个发展不错的北宋,最少在给付能力上,相当的出色。

    赵信,早就等着这一批铁匠了,虽然说专业的,差不多只有4000人左右,其他的劳力,也很重要,比较的青壮,另外一方面,他们本身就是在铸造司和工部局工作的,对于铁匠很熟悉,很容易经过培训,成为正式的铁匠。

    虽然说,在铁匠作坊,已经有了3万人左右,再加上2万人,也不一定能够支撑起后世庞大的炼钢厂,但是再多就不一定了。

    在交付人员的时候,曹刿还告诉了赵信一个,让他惊喜的事情,那就是在汴梁,还有超过20万人员,其中铁匠最少有2万,剩下的是助手和劳力。

    真的是瞌睡了,就送来枕头了,有了这么差不多25万的壮年劳力,如果再忽悠他们的家庭的,一些亲近的亲属的话,可能会有百万,加上从淮南东路获得了几十万人口,可以说,首批的150万人口是没问题的。

    只要解决了建设定海军的钱的问题,再加上这些人的吃饭问题,定海军的建设,将会插上翅膀。

    人是最神奇的东西,北宋可怕的gdp,就是亿万勤劳的民众们,共同的创造的。

    工业化的生产能力,更是可怕的要命,这一点,只有亲自见过的赵信才知道,拿铁匠作坊作为例子,在苗家庄的时候,在铁匠作坊投产的初期,有谁能够想得到,铁匠作坊,会有如此可怕的表现,一个在这个时代,可能45万吨产量的钢铁联合体,就要出现了。

    都是官方的人员,最少说,工匠和帮工,他们是在册的,甚至一定意义上面,能够被官方留下来的帮工,也各个不简单,他们大多数,都有一技之长,或者精通于炼钢的某一个环节。

    对于人力的渴求,已经到了某种程度的前提下,赵信有些迫不及待,直接的接受过来这些人的,开始了盘点和清点。

    之前那些大匠们的表现,让他看到了希望,现在,大名府这里,有官方身份匠人,他们的水平都相当的高。

    果然,800工匠之中,有100位,是真正的大匠,他们对于铁的理解极深,在加入铁匠作坊不到三天时间,就已经熟练的掌握了铁匠作坊的整体运作规律,可以单独操作了。

    其他普通铁匠虽然稍稍差一点,可是最多5天之后,也能够独立的运作,总体的表现,也在水准之上。

    这一批2万人,融入到了铁匠作坊之中,哪怕在学习的过程之中,铁匠作坊都显得有些拥挤,不过这也没办法,谁也没想到,大名府毫不犹豫把这些人都给推了过来。

    整个铁匠作坊全力的运转,不但成功的把人接受下来,还进行了培养,并且很快的展现了实力。

    这些新加入到铁匠作坊的铁匠们,实际上的,还是有些忐忑的,他们一是怕,这个待遇没有之前听说的好,二是怕融入不了这其中。

    他们也听说过一些,铁匠作坊是采用计件的方法,以每天完成的数量来计算的,这样的话,在他们看来,秘诀什么的,都应该是敝帚自珍,毕竟,你能够生产的多了,你的奖金就高,别人学去了,又分不到你一点。

    可是到了之后,才发现,有一个完整的培训过程,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诀窍传授给他人,因为小组还有更大分队和大队,都有一定的任务,完成了之后,就会有高额的奖金。

    人都是自私的,特别是封建社会的这些工匠们,往往把自己的秘诀,当成是压舱底的东西,轻易不传授给他人。

    可是工业化的生产,赵信需要这个,除了订立了高额的独创奖励之外,还有整体的奖励,这也是推动整体提升的一个方法。

    10个能够单独生产2000斤的人,不如100个单独生产1000斤的,必须要把绝大部分的人,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之下,才会去考虑别的。

    这也是工业化的视角,不过在纳入了这些人之后,特别是熟练了之后,这些大匠们,还是给他了惊喜。

    正在壮年的大匠,他们或许经验上,不如年老的大匠,可是各方面的能力,明显是在他们之上的。

    &



第二百六十四章 现金压手
    牛大力拿到5000贯的奖金的时候,依然有些发蒙,从这个温度计的效果上面,到了目前工业化的大生产的程度,对于整体的提升,还是有,却不明显。

    做不到跟之前的催化剂那样,要么产量大幅度的提升,要么成本大幅度的降低。

    可是在赵信眼里,这是完全不亚于之前的一个创新发明。

    精准的控制,就代表着良品率高,代表着的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这对于大规模的生产来说,相当的有用。

    他的这个发明,最多只是节约整个成本2文,从17文降低到的15文。

    可是这已经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在往前,每压缩一文都是非常可怕,正是多种多样的压缩,最终才形成了现在的成本,每一项对于后来都有很大的作用,更别说这个的,在目前的订单环境下得,2文代表着每年获得80万贯的。

    仅仅是这个,就足以重奖了,更别说他带来的体系的提升,铁的质量会提升15%,钢铁会提升7%,看起来细微的提升,让整体的质量,在价格没有大幅度的增长的前提下,上升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同时效率有所提升,炼钢可以节约时间12%,炼铁是7%。

    在炼钢和炼铁上面,反过来的的表现,也是正常的,铁的温度比钢的温度高,这个温度计,更加适宜的,是炼钢,而不是炼铁。

    虽然说,这个铁匠作坊,目前最主要炼制的是铁,可是未来,伴随着炼钢炉和工人的进一步熟练,一定会进入到钢的领域,只有大面积的钢的普及,才是这个冶铁作坊最佳的选择。

    牛大力更加不知道的是,这么一个温度计,天然的,可以测量1200度以上温度的温度计,他可以应用



第二百六十六章 民品销售
    赵信拿起来的东西,是一个铁质的铁条,这是很常见一件铁器,是门锁的一部分,也是最近铁匠作坊新增的产品之一,也是在赵信推动下生产的产品,是目前最热门的之一。

    北宋的门锁,已经发生了变化,旧式的铁链,一定程度被穿条代替,就是几个固定在门上的铁器,用穿条并在一起,然后另外一端上锁,上锁地方有一个小孔,可以让锁插入进去。

    跟传统的门锁相比,这个更加紧凑,当大门紧锁的时候,锁具布置合理,就可以把大门彻底的封闭,只要合理的布置这个,门会严丝合缝。

    比如说,一些小孩了,小动物了,都无法从门缝之中穿行。

    算是一种提升吧,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市场的热捧,起码在铁匠作坊这边,很多家庭都装了。

    铁匠作坊这里工资很高,一些大匠们,还得到的奖励,比如说牛大力,林林总总的奖励,就超过了的6000贯了,其中大部分,是在铁匠作坊的协调下,存入了铁匠作坊的钱庄,可是剩下的也有不少的。

    看起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产品,可是在向外销售的时候,销量并不大的,原因很简单,这玩意比以前的贵。

    铁链和门锁,不怎么的严密,可是使用的铁料较少,差不多是这一种铁条一半左右,一些极端的甚至在五分之一左右。

    这是在同样级别情况下,锁的大小不一样,穿条和铁链粗细不一样,重量也不一样。

    铁是高价,一套差不多的锁具,可能要使用三四斤铁,单纯一个不算太粗的铁条,可能也两三斤重,全部的安全就在铁条上面,铁条足够粗,就足够安全。

    铁的比重太大了,铁链不算什么,那是中空的锻造。铁条就不是了,必须是实心的,虽然打造起来不算困难,可是铁料本身昂贵。

    一副完整的锁具,一般而言,用铁5斤,单纯铁料本身的价格,就是400文以上的,加上工钱和其他的,一套锁具差不多会超过550文。

    在北宋这个时代,550文,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一般的家庭,一个月的生活,也就是在这个上面。

    看起来550文只能够买到不足一石米,可是有多少的家庭,是吃米过活,面的话,1.5石,杂粮更是两三石。

    按照一个人一个月消耗70斤来计算,三四口人的家庭,吃粮食就可以生活了,就算是在差一点,七八口人的家庭,混着一些野菜和其他的吃食,也可以活下来。

    锁具虽然重要,却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也就是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

    铁匠作坊的热销,是因为铁匠作坊工资水平很高的,一些核心铁匠,他们的工资,已经基本上超过了50贯一个月,这在北宋,绝对算是高等的收入了。

    6个铁匠可以相当于一个参知政事的收入,这看起来不太可能,在北宋却是存在的,赵信大规模的提升待遇,已经显现了威力,那就是在铁匠作坊,本身就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巨大的市场。

    因为铁匠作坊的铁质量好,比起普通的锁具来说,更加轻便,也更加的便宜,锁具,算的上是销售的一个大头,抛开了在铁匠作坊的销量,大名府周边,每月的销量,大概是在4000套左右。

    王松有些茫然,他不知道拿着这个东西说什么,一个月4000套,按照每套250文的价格,1000贯,这个钱,或许在几个月之前,在王松的面前,是一笔大钱。

    因为王松带着赵信,从汴梁离开的时候,身上装的的,也就是一千贯左右,几十个人,不远千里,大半个月的花销,也就是一千贯。

    可是现在,跟着赵信,见多了世面,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早在苗家庄的时候,馒头包子,每天的销量,就是在1500贯左右的净利润,加上肥皂,早已经超过了2000贯,到了铁匠作坊的,一个月总消耗就超过了100万贯,一个月1000贯的销量,真的不起眼。

    看到王松依然不太明白他的意思,赵信一拍脑袋,继续的说道:“我们北宋有多少户人家!”

    这个倒是户部统计过,王松也看过,有些不太确定的说道:“2000万”

    “如果每一户都用上我们的锁具的话,这个销量是多少”

    “500万贯”王松下意识的回答,然后大声的说道:“这不可能!”

    大名府有多少户,20万户,可是每月的销售,才多少的,4000套,一大半的销售,还不是在大名府产生的,而是辐射出去,向外销售掉的,有些干脆是商户们来拿货的。

    北宋虽然有2000万户,可是绝大部分都是穷人,家徒四壁,就如同苗家庄的那样,根本就不锁门,锁门的话,也就是两个他铁环一把锁,就这样,都是不错的。

    用这样的全套锁具,不是开玩笑么,一般人是没有这个实力购买,真正能够购买的起的是少数。

    看到了王松的回答,赵信叹了



第二百六十七章 数据的力量
    王松似乎歪着头想着,好半天之后,才有些不太确定的说道:“是降低价格么”

    “没错,价格就是重点!”

    当催化剂出现之后,直接让那个成本,从30这个档次,降低到了15左右,这个增长幅度,非常的可怕,实际上,把铁的成本,已经降低到了一个程度,只要是有人投身进来,就可以赚钱。

    人们所认可的铁的平均价格,大概是目前铁匠作坊的几分之一,现在的零售价格60文,还有较大的降幅,如果降低到原来一半,或者是四成,把这个作为供货价,逐级的提高零售的价格,只要找到足够多经销商,就足以把这个东西卖到全国去。

    全国的市场有多大的,这一点,王松不知道,可是大名府的市场,就是一个很完善,还是很大的市场的。

    王松也不是笨蛋,赵信说的这么的清晰,他哪能不知道,这是让他从大宗的订单上面,转向民品,可是王松心中有一个疑惑,那就是民品有那么大的市场么

    王松态度,赵信不奇怪,这也是这个时代的看法,政府的订单更多,可是实际上,北宋这么一个商业社会,民品的销售数量是非常可怕的。

    同时,国外还是有很庞大的市场,这些基于最普通的生活的日用品,本身就是按照人头来,之前没有普及,是因为价格昂贵,一套下来,可能动辄就是数贯,这笔钱,对于富裕的家庭来说,不算什么,可是对于平头百姓来说,那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庞大数目。

    这也是制约民品的根源,本身在大名府签订了铁器的订单之后,就有了一定的基础,政府的订单,一向是质量的代名词,虽然不一定会好,却一定是在水准以上。

    他之后就推动了民品的销售,在馒头包子的店铺的推动下,开始了专门的日用品和杂货铺,可是接下来,本来,大规模的向外的推介,停下来了。

    因为效果没有他预想的那么好,对于普通的家族或者是商家来说,这是一个很赚钱的声音,但是仅此而已。

    赵信在大名府的商贸活动,基本上,都由王松经手,民品虽然是不错的,却没有达到跟政府订单抗衡的程度。

    那是4亿斤,换算成35文的订购价格,也是超过了1400万贯,民品一个月的销量,差不多才十万贯左右,一年百万贯而已。

    换做在苗家庄之前,别说是一个月的10万贯,就算是5000贯,就足以让他满意,可是看到了一个月100多万贯的政府订单,再看这个民品,王松有些怀疑,是不是一定能够产生如此效果。

    单纯看目前的数据,王松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可是事物是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1...101102103104105...2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