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宋锦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十年残梦
可惜,北宋只能够选择一条,甚至这一条,资金还不足。
叶清臣是非常清楚黄河水患的害处的,整个北宋最精华的区域,就在于京杭大运河联络的这一片区域,可是最为精华的地区,却是以四京为中心的这一片广阔的区域,不但人口众多,而且工农业非常发达。
一旦黄河决口,危害巨大的,不说人员,就说财产和税收方面的损失的,都大的惊人。
这一点不但叶清臣知道,其他人都知道,之所以没有办法进行下去的原因就在于,没钱。
没错,北宋连维持现在的资金都没有,从哪里找到这么多的钱,开挖河道,治理黄河,甚至是修建堤坝,都需要钱,可是其他方面就更加重要。
如果有了钱的话,这些问题都可以避免,甚至疏浚黄河,只要黄河在10年之内,不发生大规模的水灾,北宋的财政数字,会在现有的基础上面,增加。
一个黄河,一个军备,甚至是整个北方的农田水利建设,一个的项目,充斥在叶清臣的心中,也让他义
第二百六十五章 仁宗认可
仁宗年富力强,可是单独的召对很少,每一次的时间也不长。
召见叶清臣,目的也是训斥,不管这一关是过了,还是没有过,都不会持续多长时间的,可是这一次偏偏很奇怪,最少3个时辰,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叶清臣都跟仁宗在一起,没有任何消息传来。
本身有些蠢蠢欲动的参知政事们,顿时偃旗息鼓,这不是一个好的信号,甚至有可能,真给叶清臣过关了。
实际上,叶清臣还真的是过关了,从下决心做到哪一点之后,就已经预见到了,肯定会有很多人弹劾,却没有想到会这么多。
叶清臣能够担任三司使,就不是傻的,生猛和无畏也只是保护色,他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有人说过,清官要想做好,要比贪官更加的狡猾才可以,说的就是叶清臣这样,他当然知道,以前的灰色地点,有多少的猫腻,之前因为不了解情况,也没有一个足够的介入的契机,只能旁敲侧击,效果还可以,但是没有触及到根源。
他之所以被仁宗的看重,一定程度上面,就是有分寸,水至清则无鱼,在没有一个合适的替代方案之前,贸然的介入到某些平衡的领域,明知道这里面有猫腻或者是**,也未必能够吃到肉,说不定,惹来一身骚。
可是现在,有了一个合理的理由,财政问题压倒一切,面对着一年可能要解决300万贯,甚至是400万贯项目,得罪这些有什么问题,只要把这些给横扫而光,可能整个财政上面的好处,可能是直接结余的一倍以上,这不但包括了三司,还有这些机关。
800万贯的擦证结余,对于北宋来说,可能的也不一定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可是对于财政日渐萎缩的的北宋财政来说,却是一个强心针。
叶清臣准备的相当的到位,包括所有的环节,未来可能的前景,当然了,也有大名府铁匠铺的一些数据,特别是所有人的情况。
短短的3天的时间,以叶清臣的渠道,就已经知道了大名府铁匠铺的底细,这也是他敢于推动这个庞大的计划,不惜得罪朝堂上面的所有人的根本原因,也是因为这个铁匠作坊的老板,定海侯。
以叶清臣的身份,当然知道定海侯是仁宗的第二子这个身份,其中的变化不说,有这个身份,就足以证明叶清臣的清白。
果然,当仁宗愤怒的询问叶清臣,为什么辜负他的看重,惹来这么多的弹劾的时候,叶清臣的表情很平静,他没有争辩,也没有回答,一直到仁宗的怒火发泄完毕,他只是平淡的说了三个字:定海侯。
他一直都看着仁宗的表情,当提到了定海侯这个字的时候,仁宗的眼睛猛地抽了一下。
&nbs
第二百五十六章 逼迫章得象
叶清臣离开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宫门已经锁禁了的,就这样,仁宗还是留下叶清臣吃饭,从他的所作所为之中,仁宗看到了他的坚持,为了朝廷的资金,不惜跟整个朝堂作对,这样的勇气,都值得鼓励的。
换做别的方面,仁宗或许的面对着群情激奋的百官,他也要退缩,可是财务上面,甚至说,更换更好的材料,减少成本这方面,这是堂堂大势。
就算是贾朝昌在枢密院的地位,勉强获得的12万贯,都必须要缩手出来,更别说其他人了的。
以朝廷现在各方面紧张,用节约的名义,很多事情都没人可以阻挡,这是大势。
同时,叶清臣跟枢密院共同做出的,又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因为这笔节约下来的钱,会用于大型工程,农田水利建设,还有可能没有遇见到的战争支出。
这就避免了有人把战争引向朝臣跟皇权之争上面,仁宗就只能够居中调停,可是他的却把宰辅们都给叫来了。
首先,对御史台进行了指责,毕竟如此繁多的弹劾,几乎都是无中生有,御史台是怎么搞的,居然让这些奏折都堂而皇之的上来。
御史中丞甚至被骂的狗血淋头,他也是很无奈,实际上,铁料更换,跟他没有任何的干系,可是下面的人员众多,刚开始还分拣分拣,可是接下来,看到群情激动,他也没有办法了,却没有想到,在赵信这里,被骂了。
贾朝昌长长出了一口气,好在没有动,因为范仲淹的事情,他已经在仁宗那里失分了。
无关乎对错的,只是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仁宗捧范仲淹的时候,他靠过去了,仁宗稍稍疏远的前提下,他也跟着疏远。
看似,仁宗没有动作,也没有通过范仲淹,株连到他,可是实际上,他的分数已经失去了,如果在这一次,再跳出来,恐怕仁宗肯定要贬谪他。
其他参知政事,也是差不多的想法,他们没有跳出来,并不是他们见机快,而是因为他们矜持。
走到他们这个位置,底下分别有一批势力,说实话,这些灰色地带,对于他们这些人而言,有些人是要查收的,比如说的贾朝昌,有些人根本不在乎,有些人本身就是大地主,大贵族出身,家族富豪,可是有部分还是穷书生,他们要支撑整个势力,必须要钱。
无论从哪个方向出发的,小弟们被针对了,还是非常重要得钱这个方面,他们无论如何要出手
只不过这个时机需要把握,一个不少,时机把握不住的话的,说不定就会
第二百五十七章 毒瘤和订单
仁宗趁热打铁,在章得象同意了之后,开始以三司,中书省和枢密院,共同下达了一个旨意,全面更换铁料,是在整个朝野的前提下。
这三个,是整个北宋最有权势的机关,东西府三司,军政财,三者合一之后,又是在朝议上面下达的圣旨,还是这个以节约为名头的,这是大义,谁也违反不了。
枢密院几乎被叶清臣一扫而光了,就算还有不是大名府的铁料,也不多了的,其他的地方,也被叶清臣弄得鸡飞狗跳的,本以为弄倒叶清臣,就可以解决问题,现在,仁宗联合东西府,朝堂上多多少少有些微词,可是仁宗,三司,枢密院都统一了,东府剩余的宰辅们,谁也没办法,在稍稍坚持一下,也就从了。
这是正当的理由,可以减少大量的开支,这个时代的宰抚,很清楚财政状况的恶劣,既然两全其美的事情,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就这样,东西府三司仁宗,整个北宋最有权势,影响力最大四个中枢,全部都商议好了之后,那么,这件事情就如同钢铁洪流,无法阻挡了。
从上到下,总比从下到上容易的,更别说,这不是普通的而民生领域,是一些大宗材料的购买。
这中间,还出现了一点的问题,原来,整个北宋的铁料供应,是工部局和铸造司等众多部门支持的,这些部门之中,还养了数万,甚至是数十万的各种匠人。
现在,当这个铁料更换了之后,全部都交给大名的铁匠作坊来生产的时候,这些人就没办法获得订单了。
要知道,这可是有组织的,壮年的几十万人,这批人没有了饭碗的,这个问题可就大了。
特别是朝廷的订单下来之后,一些有心人开始推波助澜,这些人,只是手艺人,又有什么眼光,被人一扇动,就立刻乱了起来。
没办法,饭碗是关键,本身依靠着朝廷,有一个不算太差的铁饭碗,可是一下子推向市场,他们怎么吃饭。
这个事情闹的有些大了,惊动了东西府,按照贾朝昌的想法,把这些人并入厢军之中,暂时安顿下来。
这一点,遭到了叶清臣的反对,趁着定海军成立的这一点,他也想着逐步的裁撤厢军,这可是一个长久的节约,一旦厢军下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之下,每年的结余会更多,北宋的财务状况,也会逐步的向好。
这就成问题了,几十万人啊,还是壮汉,虽然不是都击中到京城,可是进程差不多有15万左右,一旦闹腾起来,可要出大乱子了。
仁宗也很头疼,使用铁料,节约成本,这是大好事,为什么就执行不下去了,要养活这些人来吃饭,不是说,又要给他们订单,那样的话,有一大部分价格就降低不了。
好容易,通过压制,让整个朝廷全部都通过了这一项,总不能退回去。
可是这些人要怎么处理,总不能推着他们造反或者饿死吧。
突然,仁宗的眼前一亮的,他突然想起来,为什么赵信要弄这个铁匠作坊,不就是为了开发定海军么,通过铁匠作坊弄钱,而厢军也是为了获得足够的人口和劳力。
这部分人是不是可以交给赵信来处理,虽然只是一个想法,可是赵信能够支撑这么大的盘子么
仁宗准备先把这些人给安抚下来,暂时,提供一些工作,减少少部分的铁料的订单,让这些人先安顿下来,然后在跟赵信商议之后再说。
赵信不知道,远在千里之外,他居然得到了这么一个好处,几十万人,而且还是他最需要的壮年劳力,还是那种有技术的。
这些人在工部局和铸造司的手中,发挥不出来他们作用,可是在赵信的手中,这些都是足够的资源,甚至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甚至有铁料的订单,解决了最关键的资金的问题之后,钱不缺乏的时候,有了足够的人力,定海军发展,一定会插上翅膀。
这一场骚动,因为仁宗的稍稍妥协之后,落下帷幕,暂时安抚了这些人之后,仁宗又让叶清臣加快了转移的速度,之前,还是慢慢抽调的工匠,现在只要是铸造司和工部局的工匠,直接粗暴的抽调,先把赵信需要3万工匠凑到再说。
在这一场大风波之下,另外一个事情,又引发了一连串骚动。张艺败了,之后他自请下去,被仁宗一撸到底,最初还是参知政事衔的州判,后面一路向下,削了参知政事,削了尚书衔,只差没有让他告老还乡。
张艺也聪明,他知道贬谪只是起点,只要贴料的事情继续酝酿,找到他,并且揪出来他,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与其等待这些被查出来的,还不如主动一点。
不等御史台查,就主动的上缴了差不多300万贯的资金,以换取自身的安全,算是逃过一劫,仁宗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恢复了他礼部尚书衔,并且以礼部尚书的名义,知楚州。
 
第二百五十八章 曹刿亲临
曹刿身为河北安抚使,主领大名府的一切事物,当然不会这么闲的,只为签订一个合同来到铁匠作坊,作为枢密副使,算是远离朝堂。
大名府跟东京汴梁,只有400多里,可是身为值守一方安抚使,他不可能随便的就离开大名府前往京城,往来之间的联系,或者是八百里加急,或者是秘密渠道。
朝堂之上的一切,他都清楚,因为铁料掀起的巨浪,连他也没有想到,他在看到铁匠作坊的铁料之后,第一个选择就是军方的运作,300万斤,已经是极限了,在他的款项之中支出来的。
可是朝堂上,甚至把除了铁匠的领域,都给纳入其中,虽然这股风潮还没有影响到大名府,可是只要大名府稍稍的挤一挤,一年达到3000万斤,也是不成问题。
到这里,他忍不住感慨与赵信的眼光独到,在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的行业之中,撬动整个政坛的风暴,甚至连一个参知政事和数百各个品级的官员,都因此吃了大亏,让仁宗和三司使一下子吃饱了。
工部局和铸造司的事情,他也略知一二,看来,大名府也应该裁撤,至于裁撤之后,当然是并入到铁匠作坊之中。
实际上,在铁匠作坊大规模的招募的时候,一些没有编制,没有记录,原来为工部局和铸造司工作的铁匠么,绝大多数都并入了铁匠作坊,现在剩下的只有一半左右,包括了800多个大匠,3000多个帮工还有一部分的劳力,这部分人如果离开,对于大名府来说,等于是去掉了一个沉重的负担。
曹刿真的很奇怪,为什么,死气沉沉,超过数十年都没有改变的铁匠们,在赵信的手中都玩出花来,一个不过是四五岁的智龄小孩,居然有这么大的能力和魄力。
可是,每每看到赵信,感触到他深邃和睿智的眼神,他就知道,没原来真的有神授天授这一说,人跟人是不一样。
在定下了枢密院的1500万斤的订单之后,曹刿再次的下达了的900万斤的订单,这一部分的订单,是用于民用项目的,并且试探一下,人员安置的问题。
这个问题,对于赵信来说是措不及防,不过,不是没有防备,让人手忙脚乱的措不及防,而是真正兴奋的措不及防。
铁匠,在当权者的眼里,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工人,他们按照上面的订单,进行工作,生产出合格的铁料,如果要说想什么,就是一个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反正大家平均,只要把任务给完成了。
&n
第二百五十九章 运费和工业
运费,在某些时候,是影响大宗商品流通的关键所在,在交通并不发达的时间,这是商品价格关键。
边关的军费之所以很高,就是因为粮食价格很高,汴梁的粮价,本就比南方的粮价要贵上好几倍,在加上长途跋涉的运输到边关,路上人吃的粮食,就要比运送的粮食高上好几倍。
在陕西,粮食的价格高达数贯,在特定的时间,身子多达数十贯,在这种情况下,才是军费居高不下的最根本的原因。
北宋的发展,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正是这么一条贯通南北,整个中国最主要5大水系的大运河,将整个中原地带联络成了一个整体,也带来了比较低廉的价格。
否则的话的,单纯路费,就可以让整个产业彻底的破产。
水运的低廉价格非常低廉,大名府和汴梁之间的交通便利,水道也相当平稳,使用大船的话,超过800料的大船的话,一次运费,不会超过200贯,加上搬运的价格,也不会超过250贯。
这也就意味着,加在每一斤铁料上面的运费,只有半文。
这个价格已经相当低廉了,这笔钱,本应该由曹刿来承担,因为超过800料的运输船,都是有军方控制着,负责一些大宗商品,或者是跟军备有着密切关系货物的时候,才会用到。
这个费用,会到三司报账,可是赵信大手一挥,直接把35文的价格,定为了到岸价,路上的所有花销,都可以拿到铁匠作坊来报账,他全部都承担。
这可是很大的让利啊,曹刿想想之后,也没有多说什么的,赵信现在是作坊主,他肯定有这个资格的,一斤半文而已,想来利润还是有保证,他叮嘱一定要保质保量的完成这个订单,然后就回去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