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宋锦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十年残梦
叶清臣加入其中,加上贾朝昌心中不爽,在质量上和数量上,就有了一个明确的限定,各方面的条件,严格到了极点,也就是说,如果赵信是为了打打擦边球,用一些欺骗的方法,获得这个订单,单纯一年的亏损,就会让他承受不了。
这恐怕是贾朝昌最后的希望了,因为这明显不合理,为什么原来80文左右的价格,能够降低到35文,他们不会想到技术提高,只会想到以次充好。
在一些熟知铁料官员的帮助下,怎么严格怎么来,甚至可能铁料比现在的质量差上一成,就可能被拒绝。
叶清臣也是连连点头,他希望的是减少花费,却并不想要让质量减少,一旦出现问题,他作为倡议这个提议的,也必须要承担责任,严格了没有漏洞了,拿到任何地方,都可以说去,不怕有人翻旧账。
看着贾朝昌的一通活动,田况还想说些什么,毕竟,有些东西太严格了,那也是不好,谁家的铁料,还不会出现一些质量波动,差不多就行了,如果按照之前铁料的标准,再怎么波动也可以。
但是贾朝昌执意如此,作为枢密使,他真不是摆设,之前的无力,是因为他想要从中获取好处,本身就是违规的,可是当有正当的理由的前提下,谁也推翻不了的。
田况在跟贾朝昌争辩了几分未果之后,开始把眼光投向了韩琦,这件事情,起点就在于韩琦,如果不是韩琦的介入,不会搞得这么大,现在,火都烧起来了,他却退缩了。
韩琦不是退缩了,而是这样去争
第二百六十一章 分配比例
这件事情影响,已经贯彻了整个枢密院,有了韩琦等的出手,一些中层和底层负责人,也都有些动心了。
这笔钱,不可能落入到他们的口袋之中,可是却是公中的费用,钱跟权这是任何一个领导必须要控制的,如果控制不了这些,哪怕是级别和官位在,也很容易被架空。
中低层的官员,权利这方面,能够插手的很少,枢密院啊,这可是控制着整个北宋军方的机关,北宋百万军队,还有所有跟军队有关的后勤,劳役等诸多的领域,都可以插手的机关,他的中层职务,说不定就要上中枢会议。
可是相应的,在自主的领域之中,自主权也相当的大,一些固定的拨款,是有定数的,有些甚至直接进入到各个分支的机构之中。
跟军方关系密切的司局,可能对于铁料使用量,没有枢密院和军械司用的多,可是多多少少也有涉足,节约一半,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对于一些小的机构来说,可能节约个三五千贯,对于他们而言,也是难得的收益了。
在各自负责的领域之中,进行了尝试,聚沙成塔的,最终的数字非常的可怕。
特别是从上到下的前提下,有的几千贯,有的上万贯,有的甚至十几上百万,最终汇总起来,一笔总量超过了2500万斤铁的大额订单,就这么得在枢密院形成了。
这些订单,一部分叠加在了枢密院的总订单上面,剩余的则是分别的订单,总价值超过了80万贯的庞大订单,这只是枢密院平均2个月的量。
如此眼花缭乱的变化,别说是叶清臣没有想到,始作俑者韩琦也没有想到,他之前提到这个,只是想在枢密院6000万斤这里面,帮助赵信一把,也算是节约费用,谁曾想到,其他的方面数倍于此。
贾朝昌此时早已经拂袖而去了,如果他要在此的话,早就气炸了。
作为枢密使,他当然知道,下面的官员和机构,他们控制的项目,消耗的铁料会更多,保守估计,在一倍左右,如果得到全部的订单,差不多就是1.8亿斤,也就是说,在原有的状态之下,可以获得36万贯的收益,是之前的三倍。
可是这些人都滴水不漏的,别的可以,一说到自己的领域,都把的很严,这些领域是早已经形成的,甚至牵扯到的也不是一个两个的利益,贾朝昌努力了,也不过是获得了很微薄的一点点,跟付出的努力相比,差太多了。
没有意义之下,就只好放弃,却没想到,这一次铁料的时事件,这些人主动的跳出来了。
实际上无关乎别的,主要还是利益。
贾朝昌的做法,对于那些人来说,不但没有利益,反而会损坏他们,他们虽然没有贾朝昌做的这么过分,一些孝敬还是有的,逢年过节的礼物,还有一些吃喝花用的费用,这些也不能算是小钱了。
这些利益,如果放在贾朝昌这里,肯定会没有,甚至背后的那些商人的利益也会被挤压。
现在,换用了大名府的铁料的话,同样会挤压商人的利润,可是他们手头上能够支取的金钱,却会增加很多,哪怕是再小的司局,也可以节约一两千贯,这笔钱,不能够直接拿来花用,可是无论是笼络人心还是正常报销,都可以使用,相比之下,那些商人的孝敬,就微不足道了。
更别说一些大一点的,铁料使用的多的司局,可能一下子节约几十万贯,这笔钱就连贾朝昌都减不下来,他们还不猛扑过来。
在一笔笔确定的订单,在三司使,在参知政事的眼中,最终确定的,并且落入到纸面的记载之后,一切基本上尘埃落定了,只要大名铁匠作坊,不是以次充好,或者是产量不足以支撑这么庞大的量,这个订单就是板上钉钉的。
以次充好可能么,赵信从来都没有打过这样的主意,至于产量,如果铁匠作坊全力以赴的生产的话,一天的铁的产量会高达200万斤,也意味着,一年7亿斤,这是一个庞大的,是之前北宋总产量两三倍的数量,以目前的枢密院的需求,完全没有任何的问题。
在这其中,枢密院是皆大欢喜,因为只要签订订单,或多或少都会得到收益,少的一年可能只有几千贯,多的可能就上数十万贯。
可是最高兴的,却是叶清臣此时,心中激动不已,他完全没有想到,事情最终会演变成这么一个样子的。
他无比庆幸,当时只是听说了枢密院的这件事情,毫不犹豫的过来。
现在回想一下,当时的他也是病急乱投医的办法,因为定海军,陕西四路,甚至加上西夏和谈的事情,已经把他能够压榨的都给压榨出来的,陕西还有灾害,这也需要他来入手,钱已经让他头发都白了一大半了。
三司虽然是非常赚钱,是类似不停投入还有些接受不了,哪怕只是传闻,哪怕只是不是机会的机会,他也必须要抓住,谁知道,者却成为了改变一切的根基,他所担心的一切,在钱的面前,再也不是任何的问题。
&nb
第二百六十二章 实验部队
作为枢密副使的田况在这里突然提到的这个实验性的部队,目标直接打在了的枢密院结余的资金上面,可是谁也没有反对。
哪怕贾朝昌不在,少了的最重要的枢密使,可是能够在他们中间,商议,并且最终确定了,一旦确定了,有正当的理由,连贾朝昌也推不翻。
田况还没有提出这么一个实验性部队的组成,谁都知道,这个实验性的部队,到底是什么的,那就是一个全部武装了精铁步人甲的军队。
不说铁料在价格上面的优势,在武器上面的优势,精铁步人甲也非常明显。
说实话,突然多了11万贯,以后每隔两个月,还会有差不多同样数量的钱,这些钱是从三司直接转入的,不会动到以前枢密院的预算。
实际上,整体获利的更多,三司大概负责了6成,还有4成属于枢密院自筹,这部分钱大概只有30多万贯左右,可是直接节约的就是30万贯。
当然了,不能直接这么算,因为有一部分是缺口,正在想办法解决,现在直接不用解决了,可是节约下来,有20万贯左右。
加起来,枢密院一下子等于多了30多万贯,30多万贯可以做很多事情,也就是说,这个实验性的部队,不用额外的出钱,并且替换下来的一些装备,也可以使用到一些补充或者新建部队上面,不会产生浪费。
田况是认真的想过,按照一个禁军1500套的步人甲来说,他也不准备建立很大的实验性部队,暂时以4个军,1万人为标准。
4个军的,就是6000套,这样下来,也不过是3万贯,如果再加上各种的精铁武器,如果整个大名府的铁匠作坊来的支撑的话,每一个人的装备会控制在15贯左右,看起来,比起一般的部队来说,投入还很多,可是质量上面,不知道高出多少。
精铁锋利程度,远比铁高的多,无论是防护力,还是攻击力,都可以增加许多。
同时,他也会卖好给韩琦的,韩琦一直都推行的长弓,也可以补入这个新兴的实验部队之中,按照一个部队300名弓手,4个军才一千多,长弓的价格也非常具备优势。
一个以步人甲为主体,步人甲的数量超过6成的实验性部队,弓手这方面弱一点,也可以接受,大不了以后整改,一个不超过200文的弓,换起来也方便。
这么一个实验性的部队,特别是装备有了巨大改变的,如果换成之前,还要给三司打上无数的报告的,甚至精力了众多的扯皮,都未必能够成立的。
&nbs
第二百六十三章 地图炮
关于实验性部队的管辖权问题的,那是枢密院内部的事情,同时因为铁料的关系,还有许多后续的事情需要处理,这些都是枢密院内部的事物,虽然没有明面上,赶人走,可是轻描淡写的点出来之后,谁都不是笨蛋。
这中间,叶清臣并不是被赶走,他是真的有事,在离开枢密院之后,立刻赶回了三司,跟枢密院之间协议,需要确定下来,以三司和枢密院的名义,争取把节约的资金落到实处。
这是一个重要的项目,不过之前的口头约定虽然是口头的,却是他跟枢密院绝大部分的枢密使一起定下来,无论是财相这个身份,还是地位问题,都没有理由撕毁,他之所以这么急,更多的,还是叶清臣在路上突然有的一个思路。
这个思路也是偶然的一个灵犀,最终形成的想法,如何把这个铁料的订单,运作的更好或者更大。
一个枢密院是铁料的最大需求单位,可是他不是全部,甚至说,只是全部之中很小的一个部分,北宋各方面的发展非常大,有铁的地方也相当的多,以整个政坛的角度来说,会比枢密院更多。
这部分的铁料,之前叶清臣是没有想到的,也就是走出了枢密院之后,这才意识到,还有这么一个可能性。
这个可能性,要吃下来,就不太容易了,这些跟枢密院不一样,这些铁料分布的更广,不但遍布到了北宋政坛的各个部门,还有遍布于各州府道,需要做的工作,远比枢密院更多。
叶清臣却是干劲十足,他就是想要在这中间挤占一些。
成为三司使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弄钱,钱几乎成为了叶清臣存在的意义,好容易找到了一个可能会大幅度节约钱项目,这可不同于之前做的那些整合,是一个基础的,涉及到整个北宋每一个领域的大的项目。
不同于之前,从方方面面的环节入手,减少消耗,减少**,增加收入,才能够挤出的资金,有时候忙活了很多,最终减少的只是几百贯,上千贯。
对于普通人而言,这笔钱依然算是很多了,可是在北宋这个层次看来,这只是微薄的收入。
不是说,挤不出来,关键是这个挤出来的,就是官吏们的灰色地带,这也是之前叶清臣被弄的天怒人怨的根本原因。
现在,同样这个伸向了灰色地带,却不是挤占那些边角地带,那是直入核心,虽然依然会炸的人仰马翻的,可是这样的做法最终会产生结果却是,方便快捷很多,而且每一个领域都是大量的收益。
&n
第二百六十四章 满朝皆敌
强硬的交涉,还是来源于三司,这个掌控了很多的部门命脉,一些部门如果少了三司的拨款,直接就会停摆,这代表这三司巨大的权利,不代表着他能够插手很多领域。
原料购买,对于任何一个部门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领域,这不但是来钱的地方,还是很多灰色收入很密集的地带。
灰色地带,这代表没有明面上反对的,可以操作的地带,这要么是官员们揽钱的地方,要么是部门的小金库,牵扯到了方方面面的利益。
就如同枢密院贾朝昌来说,他只用稍稍的介入了其中,就可以每年获得的12万贯的收入,在一些特别的领域,或者不怎么引人注目的领域,这是一个庞大的利益关系。
到了贾朝昌这个级别,会把握一个度,不会太过了,可是在一些底层的官吏那里,可不会管那么多,他们为了一些利益,可以说什么都做的出来。
别说是一斤2文了,10文,20文都有可能,铁料这玩意,少则的几万斤,多则十几万斤,结合起来,就是一笔非常不菲的收入。
现在,这笔钱拿不到了,还是那种明码标价的那种,彻底挤压所有的空间,让这个可能多达千万贯的灰色地带,彻底的不复存在。
如果说是缓慢的,一旦点的挤压,温水煮青蛙的那种,或许这些官吏们不会反弹,可是这样,一刀切,面对着所有方向的挤压,这可是要了老命了。
这一刀说实话非常的有用,但是这个有用,是针对整个北宋政局和财政上面,如果这些完成,会让三司减少初500万以上的资金,也会让这些部门,挤出来两倍,甚至三倍以上的自筹资金。
公中的钱,永远是公中的,落不到个人的手中,看起来1500万贯很多,涉足区域众多,平均到每一个部门,可能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这对于那些当事的官员来说,可是要了老命了。
叶清臣之前也曾经涉足过这个领域,没有那么大的利益,他只是稍稍的涉足,让这些人收敛一点,让三司的资金,能够更多的利用上来,不是被浪费或者是吞掉。
也正因为进入过那个领域,叶清臣才知道,这个领域到底有多么的可怕,涉及到可能成千上万的部门,数以十万计的官员,吏目的日常花费的黑色地带,一旦捅破,会造成多么大的影响。
这也是之前他犹豫的根本原因,这不是跟一个两个人为敌,这是几乎跟整个北宋政坛,所有人为敌。
这中间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也清晨在想清楚了之后,他义无反顾,挤掉了这个毒瘤,或许很快,就会出现新的毒瘤,可是这个挤掉的过程之中,他会收获到大量的资金,而有了这些资金,他就有能力开启一些大型的项目。
比如说,治理黄河的工程。
黄河是整个北宋,永远都回避不了的问题,北宋的汴梁城,就在黄河边上,每一次黄河的决口和泛滥,汴梁都会首当其冲,作为首都,汴梁也是收到水灾最多的都城。
在朝政上面,有各种治理黄河的流派,甚至为了治理黄河争论不休,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钱。
叶清臣不懂治理黄河,但是他清楚一点,有钱的话,一切都不是问题。
面对着越来越频繁的水患,面对着大雨就要倒流黄河,治理已经是迫在眉睫。
北宋的黄河有南流,北流东流,三种方向,实际上,就是代表着三个决口,在此时此刻,黄河的商胡决口还没有出现,还没有后面南流和东流,就是以1034年决口之后,持续14年北流为主。
目前争执的焦点在于,堵住商胡,让黄河持续北流,目前的六塔河等工程,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面开启的。
原因很简单,没钱,目前阻塞河道工程正在进行,可是相当的缓慢的,只是依靠着劳力进行。
有识之士,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两种方案都有可取之处,但是对于黄河决口,那是天灾,怎么防备都不为过。
猜你喜欢